机械治沙事半功倍。
文/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 舒志良
据气象部门统计,与上世纪70年代相比,为今北京的沙尘天气减少7成。从“三北”地区沙地上吹来的风还是那么强劲、但沙少了,变得越来越干净了。“三北”地区是我国北方的风沙线,生态脆弱,一直以来沙漠逐渐吞噬着绿地,但经过“三北”工程几十年的治理,风沙逐渐被降伏,这片土地正焕发出绿色发展的勃勃生机。
2024年5月13日至20日,“三北攻坚战在行动”媒体行西线记者,行程2000余公里,亲眼目睹了“三北”工程的治理成效。本文撷取三个治沙案例,这三个案例犹如三股生态文明的清风,从“三北”吹来。
甘肃青土湖的“复活”
青土湖是一个历史上的湖泊,干涸50年后,如今重新恢复了生机。青土湖的恢复对生态环境产生了积极影响,阻止了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的合拢,成为民勤绿洲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成为甘肃民勤生态环境变化的晴雨表。
青土湖,又名青玉湖,古称西海,明代部分退出水域成为肥沃湖滩,长出红柳,故又称柳林湖,剩余水域称青土湖,面积120平方公里。建国以后湖中尚有部分积水,到1959年完全干涸,随后地下水位下降,湖盆内植物逐渐死亡,整个湖泊全部沙化、盐碱化。
青土湖的干涸造成该区域风沙肆虐,形成了13公里长的风沙线,每年以3米到5米的速度向民勤绿洲逼近,成为民勤北部最大的风沙口。
青土湖生态一体化治理实施以来,通过对16个风沙口的治理,采取固沙造林、生态输水、退化林修复、退化草原灌草修复等一系列举措,完成沙化土地治理306万亩,固定流沙14.3万亩,人工造林17.1万亩,累计向青土湖输水4.2亿立方米,并通过移民搬迁、退耕还林等措施促进生态自然修复。
经过一系列治理,青土湖重新“复活”。短短17年青土湖从干涸的沙漠变成了水域面积达27.65平方公里的碧水明珠,地下水位也由 2007年的4.02米回升到现在的2.87米,形成127平方公里的旱区湿地。
5月15日参加“三北”媒体行的30余位记者来到青土湖生态一体化治理区域上风口,同行的当地牧民说:风还是与从前一样大,但沙少了,风干净了。
“磴口模式”锁沙尘
5月17日,“三北攻坚战在行动”媒体行的记者来到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磴口县。
磴口县位于黄河“几字弯”顶端,贺兰山与阴山间的西北季风通道上,是西沙东移的主通道和华北、京津等下风口地区沙尘暴的尘源地之一,也是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北方防沙带”及乌梁素海流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境内有乌兰布和沙漠426万亩,占县域总面积的77%;东南部有黄河穿过,区域内沿黄地段,以新月形沙丘链为主的流动沙丘一望无际,植被覆盖度不足10%。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磴口县受风沙危害严重。往往一场大风过后,风沙会侵袭整个县城,掩埋道路、农田、房屋给人民生产生活造成重大损失,并且风沙一路南下侵袭京城。
保护和治理好乌兰布和沙漠,对保障黄河、华北地区的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磴口县根据“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要素齐全的条件,逐渐形成了一套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一地一网三区”五域系统施治的“磴口模式”。
“一地”,即建立的4个自然保护地,确保荒漠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一网”,即农田防护林网。在绿洲内部,围绕农田、路网营造主副林带垂直的新型防护林网,遏制水土流失和沙漠对农田侵害。
“三区”,即封沙育草区、防风阻沙区和光伏治沙区。建设光伏治沙区,通过光伏+生态治理,形成阻挡乌兰布和沙漠的第一道防线。紧挨着光伏治沙区的是封沙育草区,以封育保护为主,辅以人工播种耐旱沙生灌木,形成阻挡沙漠的第二道防线。再向县域内,选用梭梭、花棒等优良抗逆植物,营造防风固沙区,形成第三道防线。
“一地一网三区”,五位一体,四道防线,从外至内、由表及里对县域和农田进行层层防护、系统治理。
我为“三北”种棵树。 李玉 摄
光伏+生态治理,光伏板底下到底种什么?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沙漠林业实验中心经过多次实验,提出了光伏+梭梭、光伏+柠条、光伏+四翅滨藜3种低耗水、易推广、可持续、有效益的种植模式。
这种科技支撑和地方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前店后厂”模式效果显著,75年来,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总结、在实践中提升,磴口县通过保护和恢复原生植被、建设防护林等措施,构建以自然保护地、封沙育草区、防风固沙区、农田防护网、光伏治沙区五个组成部分的防护复合体,形成配置合理、结构完善、生态经济效益显著的绿洲防护林体系,林草覆盖度从0.04%提高到37%以上,重度沙化土地减少78%,向黄河年输沙量降低94.7%。
2008年启动实施的刘拐沙头综合治理工程,在刘拐沙头黄河西岸建成了一条大型沙漠锁边林带,完成梭梭为主的灌木造林近3万亩,有效切断和阻止了沙漠东侵黄河,使沙漠向黄河输沙量由过去的7000多万吨下降到370万吨左右。林草覆盖度从50年代初期的0.04%提高到目前的45%,鸟类种类已由过去的40余种增加到现在的80余种,成为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疣鼻天鹅、蓑羽鹤等过境鸟类的“重要驿站”和“繁殖地”。固沙阻沙能力明显增强,沙漠-绿洲过渡带起沙风(≥5.00m/s)频率为31.3%,起沙风平均风速为6.64m/s;而绿洲仅为15.2%,起沙风平均风速为7.23m/s,起沙风频率从沙漠-绿洲过渡带至绿洲降低了约50%。
磴口县用科学化的治理模式不仅紧紧锁住了南下的风沙,还把昔日的荒漠变成瓜果飘香的绿洲。
2024年3月30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授予“磴口模式”治沙群体“北疆楷模”称号,“磴口模式”为世界荒漠化防治提供了样板。
宁夏用新技术、新模式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
黄河“几字弯”是“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的发起地,地跨华北、西北,包括宁夏、甘肃、内蒙古、山西、陕西5省区。区域内分布着毛乌素、腾格里、库布其、乌兰布和等沙漠沙地,以及黄土高原和“十大孔兑”,是影响京津和东部地区沙尘暴的重要沙源区和路径区,也是黄河中下游泥沙的主要来源地。
5月14日,“三北攻坚战在行动”媒体行活动来到宁夏采访。为打好黄河“几字弯”宁夏攻坚战,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十三届五次全会专题研究部署新征程生态文明建设,制定“时间表”“作战图”,立足宁夏“一河三山”生态坐标、“一带三区”总体布局,统筹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生态保护修复和盐碱地综合治理,全面实施黄河“几字弯”宁夏攻坚战“123456”计划。谋划荒漠化综合防治和“三北”工程六期治理项目80多个,将原规划2023—2030年8年的任务,提前到2027年完成。
宁夏用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赋能,全力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计划到2027年完成820万亩沙漠沙地治理,其中,营造林和草原生态修复720万亩,盐碱耕地改良100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23年的11.35%提高到2027年的12.40%。
人工播种耐旱沙生灌木。
宁夏是全国唯一全境地处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片区和“三北”工程区域的省区。任务十分繁重,其紧扣“一带三区”总体布局,打造腾格里锁边固沙和毛乌素流动沙地系统治理两大示范性工程;以宁夏贺兰山东麓水源涵养和生态治理、南部生态保护修复与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库布齐沙漠-毛乌素沙地沙化土地综合治理三大国家项目为载体,谋划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同时推动沙产业高质量发展、禁牧封育、河湖湿地生态保护修复。打好腾格里锁边固沙阻击战、毛乌素流动沙地歼灭战、北部巩固提升整体战、中部扩面增绿阵地战、南部护绿涵水系统战,系统性地精准施策实现了良好效果。
在治沙技术上,宁夏推广应用中国科学院沙坡头沙漠试验站历经20多年研究的“草方格+沙结皮”技术。该技术是将荒漠蓝藻喷洒在沙子表面,缩短沙土黏合时间,快速形成土壤结皮;推广运用中卫市全国防沙治沙先进个人唐希明发明的流动沙地灌木高效植苗技术,用长约1米的细棍形铁制植苗工具,将灌木根系直接送入50厘米深的湿沙层,可使沙区灌木造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由60%左右提高到80%,工作效率提高1倍以上。
“三北攻坚战在行动”媒体行记者们考察沙里“淘金”的沙漠酒店,沙产业变沙害为沙利。
在治沙新模式上,推广刷状网绳式草方格沙障治沙,相比传统草方格,刷状网绳式草方格寿命可提高2年至3年;推广“光伏+生态”治沙,在光伏板下种植具有经济价值的罗布麻等灌木,提高治沙效益。
在新机制上,宁夏加强与中国科学院、北京林业大学等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充分发挥人民楷模王有德和全国防沙治沙先进个人唐希明的示范带动作用,引导企业通过“以地换林”等方式参与防沙治沙,形成科学技术支撑、“劳模精神”引领、社会资本参与的黄河“几字弯”宁夏攻坚战新机制。
今年,宁夏将重点打造中卫市腾格里锁边固沙和石嘴山市毛乌素流动沙地系统治理两大示范性工程,加快推进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目前,已下达治理任务150万亩,落实中央林草建设资金14.15亿元。
实施“三北”工程是国家重大战略。“三北”工程总体规划明确了2030年前实施“三北”工程区775个县68个重点项目,其中328个重点县布局35个重点项目,覆盖了我国主要沙漠边缘和腹地、上风口和下风口,沙源区和路径区。到了2030年,“三北”的来风将更清新,更干净。
本文图片除署名者外均为作者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