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  图文首页 |  《绿色中国》目录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杂志目录 > 《绿色中国》(B)2022年第3期 > 发展新质生产力 破解防沙治沙瓶颈
发展新质生产力 破解防沙治沙瓶颈
作者:文/摄 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 耿国彪 来源:绿色中国 时间:2024-07-16 14:05:55 浏览:2694
字体:
分享到:

/摄 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  耿国彪

在祖国北方辽阔的疆土上,草木正以柔韧之力创造绿色奇迹。1978年,“三北”工程正式启动,开创了中国大规模生态建设的先河。2023年召开的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提出,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打一场“三北”工程攻坚战。

被称为“三北”的西北、华北、东北地区分布着我国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和广袤戈壁,沙化土地约占全国沙化土地面积的90%,是我国荒漠化防治的核心区域。从高空俯瞰三北地区,这片东西长约4480千米的地带黄与绿交错。如今,经过几代人接续奋斗,三北地区从根本上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祖国北疆已筑起一道抵御风沙的“绿色长城”。

穿沙公路将绿色送进沙漠腹地。

一年来,各地各部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加强顶层设计,强化统筹协调,创新体制机制,强化要素保障,全力推进攻坚战取得明显成效。截至目前,已开工重点项目56个,完成造林种草约4000万亩。其中,坚持科技创新,以新质生产力破解防沙治沙瓶颈,为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年来,为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国家林草局成立了“三北”工程研究院,实施科技支撑七大行动,全面推进15个科技高地建设,组织实施攻坚战关键技术研发揭榜挂帅项目。科技部设立2个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加强“三北”防护林稳定性与生态功能提升研究。联合共建“三北”地区生态系统监测体系,组建由93个生态站构成的观测网络。

作为新时代“三北”工程的重中之重,如今,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科尔沁、浑善达克两大沙地歼灭战,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等三大标志性战役开局顺利,一批新技术、新材料、新机械、新品种、新模式等为代表的林草新质生产力正在助力我国的荒漠化防治工作向前推进。

新思维来源于治沙实践

夏日时节, 在黄河“几字弯”南岸的库布其沙漠防沙治沙一线,位于库布其沙漠深处的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吉日嘎郎图镇格更召嘎查绿意渐浓。牧民敖日格乐正忙着运水、栽种杨柴、铺设沙柳网格,抢抓时间种树植绿。

2012年大学毕业后,我回到家乡开始参与防沙治沙。刚开始种树时,找不对方法,锹挖植树一天可以种植一两亩地,成活率也低。三年前我使用了螺旋钻孔法,两人一组,一天可以种二十多亩,成活率达80%以上,大大降低了植树成本,植树效率是以前的10倍,用这种方法我绿化了2万多亩草场。”“90后”返乡大学生敖日格勒介绍。

敖日格乐还通过养殖蜜蜂的方式,提高柠条的授粉率。目前,敖日格乐家周围的2万多亩沙地遍布柠条、沙柳等植物,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同时,在杭锦旗蒙西基地库布其200万千瓦光伏治沙项目区,治沙人李挺行走在光伏板下,专心地查看生长在沙质土壤里的蔬菜苗。

与敖日格乐一样,李挺也是一名90后”治沙“新青年”。不同的是,李挺更多地利用立体光伏、无人机飞播等新方式从事治沙。

2014年,李挺大学毕业返回杭锦旗,扎进库布其沙漠开始防沙治沙。十年来,他与团队研发应用治沙新技术,升级光伏立体治沙新模式,实现“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养殖”,既修复沙漠生态,又提升经济效益。

李挺说,让沙漠变绿,植物是关键。在推进光伏立体治沙的同时,他不断研究学习沙生植物种子、种类、习性等知识,努力提高沙生植物成活率和种类数量,为库布其沙漠增绿多添一份保障。

90后”治沙“新青年”只是广大“三北”地区治沙群体的缩影。当前,成千上万个“三北”治沙人都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前行。

刚吃完早饭,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西郊林场场长唐希明把碗筷一推,背上饼子和水,出发赶往腾格里沙漠。“这一出门,就要干到天擦黑才回家,算下来,一天要在沙漠里待差不多10个小时,赶上大规模植树季,时间会更长。”这样的工作节奏,唐希明已经坚持了30多年。

第一代治沙人发明的麦草方格能成功固沙,但风吹日晒导致麦草方格风化,生命周期只有3年,反复扎设则成本过高。为解决这一问题,唐希明经过两年多的试验观测,在扎好的麦草方格中播撒耐旱的沙蒿、沙米、沙打旺等草种。风把种子吹到麦草方格的四周,经过降雨,种子发芽生长,会形成植物草方格,此时再在方格中栽种耐旱树苗,可达到永久固沙效果。

然而,要在沙漠中把树种活,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唐希明每天都在思考提高树苗成活率的方法。“有一天我实在走不动,就找了根木棍拄着,没想到这一拄,迸发出发明造林‘神器’的灵感。”唐希明告诉记者,沙漠里的干沙层厚达30厘米,以前用铁锹植树,栽得浅,树苗根茎很难吸收到土壤深层的水分,经不住夏季高温,就容易干死。

“棍子在沙漠里扎出的一个个洞,启发我发明出一种‘干’字形铁制植苗工具。”唐希明解释,使用时,工具底端的卡口卡住树苗根系,双手扶好,用脚一踩,将根直接送入50厘米深的湿沙层,几秒钟就能栽好一棵树,也无需额外灌水。

办法虽“土”,成效不小。这一工具使造林成活率达到85%以上,比过去提高了25%,造林效率提高了1倍,为国家节省资金超过6000万元。2017年,这一工具被命名为“水分传导式精准型沙漠植苗工具”,并获得实用新型专利,不仅中卫治沙人人手一个,还广泛应用于内蒙古、陕西、甘肃等地。

解决了怎么种的问题,还要探索种多少的规律。“种多了,水量不够,植物容易死;种少了,不能有效发挥防沙固沙的作用。”经过长期实践,唐希明的团队总结出“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依水造林、以水定绿”的经验:在1/3的麦草方格内栽种植物,自然降雨量即可保证树木的正常生长;种植时选择耐旱的乡土树种,合理配置乔灌草比例,治理模式行之有效。

唐希明为记者讲解自己发明的“治沙造林神器”。

为打好黄河“几字弯”宁夏攻坚战,宁夏用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赋能,计划到2027年完成820万亩沙漠沙地治理,其中,营造林和草原生态修复720万亩,盐碱耕地改良100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23年的11.35%提高到2027年的12.40%

在治沙技术上,宁夏明确推广应用中国科学院沙坡头沙漠试验站历经20多年研究的“草方格+沙结皮”技术和全国防沙治沙先进个人唐希明发明的流动沙地灌木高效植苗技术。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形成科学技术支撑、“劳模精神”引领、社会资本参与的黄河“几字弯”宁夏攻坚战新机制。

新科技引领新时代的“三北”工程攻坚战

在打好打赢“三北”工程攻坚战的过程中,各地强化科技支撑,向科技要生产力,一系列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新模式的运用取得良好效果。

422日,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库布其沙漠恩格贝生态示范区防沙治沙植树现场,一台叫做“句芒301”的新型荒漠化综合治理种植机器人正在栽种沙柳苗。松土、落苗、压苗、覆土、注水5道工序一气呵成,一排约30米的沙柳苗栽种下来,整个过程不到两分钟。

在沙漠中行进的沙障铺设车。

这款集连续松土、不停车栽苗、急速根部注水、填埋压实于一体的自动化沙漠种植机器人,融合了离线锚点定位技术、视觉识别检测、无人机实地场景地图构建等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采用多种先进算法,即便在没有信号的沙漠,也能自主运动规划和自主路径导航。这款种植机器人可实现规模化、全天候作业,栽植苗木成活率在90%以上。每台机器人可载水3吨、载苗6300株,4秒即可种植一株。

林草机械化是衡量林草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林草生产力提升的集中体现,是生态修复、产业发展的关键手段,是践行“两山”理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途径。随着劳动力减少,人工成本日益增高,采用“人海战术”铺草方格、植草种树以及发展沙产业将无以为继,使用机械装备是我国工程治沙的必然趋势。

在库布齐沙漠中,记者看到在沙漠中穿梭自如的大型履带式运输车,50多度的沙丘在该车辆之下如履平地。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只是他们企业众多产品中的一款,可以摆脱人工在沙漠中运输树苗、水、设备等难题。他们还生产了自行式数字指挥车,可以做到现场快速取样、检测、监测,实时结合配套大数据平台为各类生态修复项目实施、标准基地建植等综合业务类型提供有效准确的数据信息和精准指导。

技术的进步和研发的投入,使治沙机械越来越多,性能、功能也越来越好。记者在操作现场看到了一款苗木扦插沙障铺设一体机,它具备平铺沙网沙障及立式苗木沙障扦插两大功能,平铺沙障日作业量达100200亩,立式沙障扦插日作业量达到150200亩。

在很多人的意识中,防沙治沙还停留在人工铺设草方格、沙障,以及人工种植梭梭、沙柳、花棒等沙生植物的场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林业机械装备开始发力,在防沙治沙的第一线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

“现在耕地几乎全是机械化种植,政府出台好的政策支持我们造林种草,今年,我们分配到了1万多亩造林种草任务,现在已经完成了4000多亩。投劳的邻居们一个月就能拿到3000元—5000元的劳务收入,大家都乐开了怀。明年,我要动员更多的村民加入进来。”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吉日嘎朗图镇光茂村施工代表王拴平说。

中国林机协会相关专家介绍,在“三北”工程攻坚战中,新科技、新设备发挥了重要作用,助力“三北”工程攻坚战高质量推进。目前,很多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新模式正在服务于荒漠化综合防治和“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其中种树机器人、可降解沙障铺设车、半自动种植车、复杂地形运输补给车等一系列沙漠治理新设备都投入了使用。

内蒙古自治区林草局党组书记、局长王肇晟表示,科技作为生态建设的发动机、助推剂、加速器,将进一步推动防沙治沙事业新发展。内蒙古将瞄准三大标志性战役区域生态治理的堵点、卡点、难点、靶点开展科技攻关,找准合作共赢的契合点、合力点和突破点,努力形成更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集中科技力量,全力打好打赢“三北”工程攻坚战和三大标志性战役,为努力构筑牢不可破的北疆绿色长城和生态安全屏障贡献更多力量。

科技,是治沙利器。种质资源,是治沙之本。在我国万里风沙线上,很多植物新品种正发挥着各自的作用,构筑起一道道护卫家园的绿色屏障。

可以保存更久的柠条沙障。

沙枣是我国三北地区重要的生态经济兼用型造林树种。大果沙枣是沙枣的农家栽培变种,它耐土壤盐碱能力比沙枣更强,且具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和药用价值,多年来,新疆老百姓一直保留着自发栽种大果沙枣树的习惯。

新疆林科院大果沙枣研究团队,致力于大果沙枣的品种选育、丰产栽培、苗木扩繁、嫁接改优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历经10余年,筛选出了产量较高、果实口感较好等综合性状表现突出的新优品种,并已在策勒、麦盖提、疏勒、阿图什、阿克陶、焉耆等区域推广种植,成为植物新品种服务“三北”工程区的重要标志之一。

新疆林业科学院造林治沙研究所研究员罗青红说,大果沙枣在我国大致分布在北纬 34°以北的荒漠、半荒漠地区,被誉为沙荒盐碱地的“宝树”。新疆是我国大果沙枣资源类型最丰富的区域,也是目前我国人工种植沙枣面积最大的一个省区,大果沙枣树不仅具有抗旱耐盐且耐土壤瘠薄的特点,它还具有生物固氮的特性,种植在困难立地条件下,稍微管理一下,可以改良土壤、防风固沙,庇护农田。今年南疆各地州种植大果沙枣的积极性日益高涨。

新疆阿图什红旗农场农民吐尔逊·艾买提种植沙枣树已经有30多年了,他告诉记者,大果沙枣树除了可以阻挡风沙,还可以减少土壤中的盐碱,去年他卖了树胶和果实,挣了2万元左右,大果沙枣种植管理简单,希望其他人也种植大果沙枣增加收入。

在宁夏,沙棘成为沙区人民致富的好帮手。“乌兰沙林”、“深秋红”和“红棘1号”等沙棘优良品种,适合我国干旱半干旱区栽培。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沙漠林业实验中心高级工程师罗红梅表示,沙棘属植物对气候适应性强,抗严寒、耐干旱高温、耐盐碱和土壤贫瘠。生态经济型沙棘是适应性与经济性兼优的沙棘优良品种,不仅生长迅速,抗逆性强而且无刺或少刺,果实较大、果产性能较高、丰产性能较好,果实营养成分含量高,适合我国干旱半干旱区栽培。

甘肃武威正在建设的光伏电站项目。

在沙林中心内蒙古磴口县沙棘新品种示范点,记者看到生态经济型沙棘良种与示范区优势作物西葫芦、紫瓜进行复合接种栽培,解决了干旱沙区沙棘栽培的优良种子选择和土地水资源合理利用问题,为沙产业发展起到示范带头作用。

作为我国第二大人工造林树种,杨树树体高大、生长迅速、成林快,无性繁殖容易,抗逆性强、适应范围广,是西北区域最主要的造林树种。由于西北大多区域气候干旱寒冷,本土杨树种生长缓慢,生产力低,开展杨树良种选育研究,培育出速生、高抗(抗旱、抗寒、抗虫)的杨树新品种,对提高“三北”工程建设质量意义重大。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樊军锋先后承担国家、部(省)林木育种项目20多项,引种成功美国黄松、奥地利黑松、84K杨树等国外树种3个,选择油松优树300多株,杂交培育泡桐良种2个,杨树新品种9个,审定省级良种14个,为我国“三北”工程建设选育了一大批良种,被同行称为“西北杨树王”。

一年中有150多天,樊军锋都是在育种基地度过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几天不去试验林看看,不摸摸树皮,心就空落落的。”樊军锋说。以树为伴、以试验站为家,已成了樊军锋的职业习惯。

30多年来,跟我原来在一个研究室工作的同事有的出国定居,有的从杨凌小镇调到繁华的省城,有的调到本单位其他非育种岗位,只有我一直没挪窝,就老老实实‘赖在’林木良种选育工作岗位上。”樊军锋说。

樊军锋说,我所在林子周边这些品种就是我们育种团队历时近20年时间,通过人工杂交选育出的秦白杨1-7号,西北杨1-3号系列品种。这些品种的主要特点是生长迅速,扦插育苗成活率高,抗逆性强,造林成活率高,在西北旱区其综合表现明显好于同类其它品种。目前,据粗略估计,这些品种已在陕西、青海等西北省区累计推广600万株以上。20243月,这些品种被国家林草局列入“三北”工程建设推荐品种。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科技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说,“三北”工程攻坚战明确了2030年前完成治理沙化土地2亿亩、巩固生态保护修复成果4亿亩的目标任务。“三北”工程区和北方乡村振兴区域高度耦合,这也为林草知识产权转化运用过程中实现专利强农和新品种惠农打下了坚实基础。

治沙机械展示活动。

国家林草局科技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国家林草局将积极探索建立“科研院所+企业+推广机构+用户”的林草机械产品研发、生产、推广、应用新模式,持续提升创新能力。吸引林草装备相关科研教学单位、生产企业等广泛参与技术推广。建立跨界、跨省、跨单位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深度融合机制。设立揭榜挂帅项目和重点专项,加强实用防沙治沙技术装备研发,鼓励企业加强林草机械化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新模式等研究。

新机制激发新动能

 “翁牛特旗是赤峰市境内沙地分布最广、面积最大、沙化最重、治理最难的地区。”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刘环宇说,“我们总结出‘以路治沙’的模式,将沙地细化分割成‘治理网格’,解决治沙材料运输的同时,方便牧民出行。如今穿沙公路已经成为当地农牧民的致富路、幸福路。”

记者到来时,茫茫沙海里铲车轰鸣,人们迎风上坡打着沙障,在漫漫黄沙中接力铺设穿沙公路。站在翁牛特旗境内其白线科尔沁沙地项目重点治理区的平台上极目远眺,一条公路将连绵起伏的沙山一分为二,公路两侧沙障方格内,苗木比肩而立。

翁牛特旗林草局副局长乌华表示,他们创新工作机制,探索实施“以工代赈”治沙模式。农牧民群众以沙地、资金、投工、机械等入股方式自愿就近参与治沙。“我们‘以工代赈’优先吸纳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和农村低收入群体,增加群众就业100人左右,人均增收9000元以上,同步增加集体经济收入12万元。”

“现在防沙治沙的建设序幕已经拉开,2024年翁牛特旗预计完成沙化土地治理面积35万亩。我们坚持同步推进、逐个击破,誓将浓浓绿意撒向沙海。”刘环宇说,现在驱车驶入科尔沁沙地西缘,道路两旁的沙丘被一片又一片的草方格和绿色植被覆盖。

同样的故事也在赤峰市敖汉旗上演。道路两旁,一张张由草方格织成的大网将沙丘牢牢控制住,草方格内一株株幼小的树苗迎风站立。

敖汉旗林草局党委书记、局长张旭东说,“我们在穿沙公路两侧布设沙障,栽植沙生植物,固定沿线流沙。栽完沙障,下一步在里面搭配人工造林、人工种草,形成乔灌草相结合的防护体系,流动沙地和半流动沙地都可以得到治理。”

穿沙公路正以其独特的“以路治沙”模式,让沿线绿起来、富起来。在敖汉旗古鲁板蒿镇东北部康家营子村,记者看到正在建设中的沙棘产业基地内,远处防护林以网格状阻挡着风沙,近处一株株沙棘、樟子松的幼苗在基地中整齐的站立着。

该基地负责人说,通过基地的建设,可以有效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促进村集体经济收入和社会发展。项目竣工后,他们4年后可采收沙棘果250吨,平均每亩产值可达1200元,预计每村每年收益10万元左右。

在内蒙古中部的鄂尔多斯市同样一直在探索治沙之路。从酒瓶种植法到螺旋钻孔种植、无人机飞播,防沙治沙一直在提效率、降成本;从“以补代造”“以奖代投”到“先建后补”“以工代赈”,从“政府干,群众看”到农牧民深度参与;鄂尔多斯市出台一系列利好政策,积极引导企业和社会资本以及嘎查村集体、广大农牧民自愿参与到防沙治沙行动中来。

利好政策下,热心治沙公益、看准沙产业前景的企业来了,合作社成立了,农牧民参与进来了。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向沙漠治理开发集聚,政府、企业、社会、群众多元投资机制,“政府+企业+合作社+农牧户”多层次利益连接机制逐渐形成,充分激活防沙治沙“原动力”,沙海淘“金”、绿富同兴的火热实践使治沙速度大大加快。

不仅农牧民的积极性提高了,治沙精神的传承、持续出台的利好政策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吸引不少年轻人选择到条件艰苦的黄沙大漠挥洒青春,在北疆荒漠化防治事业中扎下根来。

“我承包了2500亩林地,这些年种植了近30多万棵树,同时也担任护林员,负责巡林、防火等工作。现在出了这么多的利好政策,我们村回来20多个大学生参与种树,我会在地块、种苗的选择以及种植方法等方面给他们进行指导。在我看来防沙治沙不仅能让‘钱袋子’鼓起来,更是一件无比光荣的事情。”官井村村委会副主任、护林员冯慧说。

“我们公司承接杭锦旗生态项目投资总额4000万元,现在已完成项目投资3500万元,通过采用‘以工代赈’的用工方式,大量雇用当地的农牧民和机械,以高标准、严要求、低回报的方式,充分让利于民,确保高质量完成生态建设任务。”鄂尔多斯市现代农牧业投资集团负责人李峰说。

“杭锦旗探索实施以补代造、以奖代投、先建后补等激励机制,确保农牧民直接参与率达到60%以上,重点项目使用以工代赈资金比例达到30%以上。今年,实行以工代赈政策后,我旗累计86个施工队40万人次参与生态建设。”杭锦旗林草局林草事业发展中心主任杨金耀介绍。

沙障铺设机。

位于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端的于田县“三北”工程六期锁边固沙林的施工现场,记者看到将近60台拖拉机正在沙漠当中作业。这些大型工程车正在对沙丘低洼处进行平整,而在沙丘坡面,密集的草方格将流沙固定住。今年这里将出现一片“梯田”治沙景观,通过工程固沙与植物固沙结合,探索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治沙新模式。

“以往治沙需要将高大的沙丘推平,工程量很大,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梯田’治沙,不需要推平沙丘,而是根据地形,因势利导治沙,可以大幅降低治沙成本。”于田县林业和草原局党组书记贾存鹏说,根据测算,推平沙丘治沙每亩成本约1万元,而“梯田”治沙,每亩成本约1800元。此外,通过在平整的沙地上种植梭梭,可以接种肉苁蓉,产生经济收入,使防沙治沙更可持续。

“我们将围绕‘梯田’治沙景观,在示范区沙漠前缘种植野山杏等景观树,将示范区打造成具有防沙治沙、生态旅游等功能的生态景区,将沙漠变成人们生产、旅游、休闲的好去处。”贾存鹏说,“梯田”治沙积累经验后,将进一步扩大推广,为新疆打赢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贡献力量。

“三北”工程攻坚战三大标志性战役全面打响以来,片区各级党委、政府积极推行完善“先建后补”“以工代赈”机制,鼓励农牧民在自家承包的退化草场、耕地直接参与生态治理项目,不仅可以获得补助,土地生产力恢复获得的中长期收入更不可估量。经营家庭林草场、种植肉苁蓉、发展林果产业,成为农牧民参与防沙治沙且直接获得经济效益的手段。这大大提升了群众参与防沙治沙的热情,使“三北”工程攻坚战顺利开局。

国家林草局生态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一年来,以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为引领,三北各地采取央企合作、科技挂帅、工程建设管理考核、以工代赈等新机制新模式,探索“三北”工程建设新路径、考核管理新政策等,从政策机制层面强化全方位优化创新,为攻坚战持续注入强大新动能。

风电光伏治沙产业一体化优势明显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经过不懈努力,我国防沙治沙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保护生态与改善民生已步入良性循环,荒漠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绿带锁住黄沙的同时,一个个大型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正成为荒漠化防治与新能源融合发展的新典型。

走进一些“三北”工程项目区,蓝天之下,连绵光伏板整齐铺开,汇成一片辽阔的海洋。轻风拂过,光伏板下绿意涌动、生机盎然。光伏板吸收阳光产生绿电,光伏板下甘草、马铃薯等作物及优质牧草尽情生长,光伏板间鸡鸭成群。这就是“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养殖”的立体光伏治沙新模式。

内蒙古自治区达拉特旗光伏治沙项目。

在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九墩滩光伏园区,记者看到起伏的沙丘间一排排钢架已经树立起来,工人们正在安装光伏板。站在高处极目四望,鳞次栉比的光伏发电矩阵一路延伸,为广袤沙漠披上层层“盔甲”,昔日连绵起伏的黄色沙丘,变身“蓝色海洋”。

据介绍,近年来,武威市凉州区抢抓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机遇,探索光伏治沙新模式,利用腾格里沙漠未利用国有土地50万亩,规划建设九墩滩光伏治沙示范园区,总装机容量1500万千瓦。园区建成后,预计年发电量260.25亿千瓦时,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939.1万吨,年节约801.57万吨标煤,治理沙漠43万亩,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共赢。

园区负责人介绍,目前,九墩滩光伏治沙示范园区已入驻光伏企业11家,实施项目14个,总装机容量220万千瓦,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5亿元。园区以光伏产业为核心,“光伏发电”“沙漠治理”等为重点,采取“板上发电、板下治沙”的方式,运用跟踪式支架、双面双玻组件等新技术,实现土地综合利用。

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同样是打赢“三北”工程攻坚战的关键一招。鄂尔多斯举全市之力推进防沙治沙与新能源开发融合发展,全力打造“1+1>2”的国家级生态治理典范。

“我们在库布其沙漠北缘、黄河以南,打造一条与库布其北缘锁边林带‘生态绿’与‘科技蓝’交相辉映的保护母亲河‘光伏长城’。这条防沙治沙‘光伏长城’长约400公里、平均宽约5公里,可容纳1亿千瓦装机规模,实施生态治沙300万亩,构筑一条生态长城、绿电长城、产业长城、创新长城、富民长城。”鄂尔多斯市林业和草原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柳天云介绍。

“我们将‘沙戈荒’绿色清洁能源发电与沙漠生态改良同步推进,在初期的设计规划中,把光伏板提升了一定高度,用6米高的水泥预制桩,地下埋2.5米,地上高3.5米,主要是为了未来沙漠治理和板下种植进行机械化作业,实现板间板下经济发展。鄂尔多斯市成熟的林光互补、草光互补的模式,为我们企业参与库布其沙漠治理提供了科学可行的方案。”内蒙古三峡能源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那贵挺介绍。

“目前鄂尔多斯市已经开工防沙治沙项目22个,完成生态建设305万亩、治理沙化土地252万亩。开工新能源项目12个,总规模1352万千瓦,完成投资44.8亿元。”柳天云说。

202310月,内蒙古自治区印发光伏治沙行动实施方案,要求推进以林光牧光相结合的光伏治沙模式,助力打赢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在毛乌素沙地、库布其沙漠、乌兰布和沙漠、腾格里沙漠东部及周边,采用适应干旱、半干旱环境的抗沙尘、高效率光伏技术路线,统筹光伏开发、生态旅游、工业园区等分区域用途管理,对较集中区块进行光伏规模化开发,在沙漠、沙地边缘居住区进行光伏分布式开发。到2025年建成光伏装机1590万千瓦,到2030年达到7200万千瓦。

科尔沁沙地风电治沙项目。

2023年以来,众多集绿色发电、沙漠治理、生态修复、沙漠农业、休闲旅游于一体的标志性大型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项目在各地先后开工或建成。国家首批首个千万千瓦级大型风光基地项目——库布其沙漠鄂尔多斯中北部新能源基地项目先导工程一期光伏项目在达拉特旗全容量并网发电,每年可提供清洁电能约20亿度,节约标准煤约60万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碳约166万吨。“十四五”期间第一批开工建设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之一——蒙西基地库布其200万千瓦光伏治沙项目成功并网,年均生产绿电约41亿度,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123万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碳约319万吨,修复治理沙漠面积10万亩。

国家发展改革委积极推广光伏治沙模式,确认6省区10个新能源基地实施方案,涉及装机规模1.124亿千瓦,指导宁夏腾格里沙漠东南部、内蒙古库布其沙漠中北部等新能源基地探索开展光伏治沙示范。

“三北”工程,是我国历时时间最长、涉及地域最广、难度最大的生态工程,被誉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46年来,“三北”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5.05%增长到13.84%45%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面积得到初步治理,61%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控制,4.5亿亩农田得到有效庇护,“三北”工程成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治理的成功典范。

国家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三北”工程攻坚战三大标志性战役实现良好开局殊为不易,下一步,攻坚战将抓住重点项目这个“牛鼻子”,强化项目前期工作和联合审查,成熟一批推出一批。并建立项目包片指导机制,强化项目监管,深入一线抓进度、保质量。进一步强化要素保障,积极构建以各级政府投入为主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把钱花在刀刃上。积极推广光伏治沙等新模式,推出一批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俱佳的绿色低碳发展示范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