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  图文首页 |  《绿色中国》目录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杂志目录 > 《绿色中国》(B)2022年第3期 > 蔡中平: 深耕南方集体林区 推动广西林业高质量发展
蔡中平: 深耕南方集体林区 推动广西林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文/摄 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 耿国彪 金 韬 来源:绿色中国 时间:2024-05-08 10:38:51 浏览:2644
字体:
分享到:

心灵独白:

作为一名生态文明建设者,奋力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贡献林业力量。

 

/摄 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  耿国彪  金  韬

“两山”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发展林草产业是践行“两山”理念的生动体现,也是实现“两山”转化的重要途径。林草部门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断壮大特色优势产业、生态富民产业、绿色经济产业,积极打通“两山”转化通道,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更好实现生态美与百姓富有机统一。

“作为一名生态文明建设者,我一直关注和思考如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重大方略要求,充分发挥林业多重功能,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地推动建设美丽中国、美丽广西,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奋力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贡献林业力量。”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局长蔡中平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发挥南方集体林区优势 
推动实施“双碳”战略

“集体林区是我国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碳汇能力的重要载体和维护生态安全的重要基础。广西、广东、福建、浙江、贵州等5()是全国重要的南方集体林区,自然条件优越,森林资源丰富,固碳增汇潜力巨大。”蔡中平说,建议国家充分发挥南方集体林区多种功能,全面提升固碳增汇潜力和森林经营效益,推进实现“双碳”目标。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中,蔡中平带来了“关于加快南方集体林区林业碳汇项目开发的提案”。

蔡中平指出,根据《2021中国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报告》等统计,广西、广东、福建、浙江、贵州等5省(区)人工林面积、蓄积量均占全国的1/3左右,“十四五”期间国家储备林建设任务占全国的38.7%,年木材产量任务占全国的57%,为保障国家木材战略安全、筑牢南方生态安全屏障、推动落实“双碳”战略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政策机制不够健全,南方集体林区的林地和林木难以满足现行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要求。

其主要表现在:一是造林碳汇项目开发极为有限。生态环境部发布的造林碳汇、红树林营造等4项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其项目实施必须是至少3年为不符合森林定义的规划造林地,即至少3年为迹地、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一般灌木林地等。南方集体林区水热条件好、造林成活率高、植被恢复快,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一般灌木林地较少,除了极度干旱、不适合林木生长的地区外,绝大部分林地均已成林并开展森林经营活动,且林木采伐后一般当年或翌年就更新造林,几乎没有符合方法学条件的林地。二是森林经营碳汇尚未纳入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5省(区)有4.44亿亩的中幼龄林,林木综合生长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通过中幼龄林抚育、林分改造等经营措施提质增汇潜力巨大。但是,目前新的森林经营碳汇项目方法学尚未公布,森林经营碳汇无法开发上市交易,生态产品价值无法实现,致使固碳减排明显且作出较大贡献的南方集体林区难以在碳汇交易市场获得收益。三是木质林产品碳汇价值缺乏转化途径。南方集体林区是国家储备林建设的主阵地和重要木材生产基地。国家储备林项目周期长、范围广、面积大,固碳潜力充足;木竹材是各类人造板、家具等的原材料,可将其吸收的碳较长时期固定于木质林产品。同时,木竹林产品替代塑料、钢材、陶瓷和水泥等,广泛应用于建筑、装饰、管道、包装、运输等领域,具有显著储碳、降碳和减碳等功能。目前社会各界对木竹林产品碳汇价值普遍认识不足,缺乏科学计量的碳汇方法学,上述固碳价值无法计量和开发交易,不能有效转化。

为解决目前造林碳汇项目开发极为有限、森林经营碳汇尚未纳入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木质林产品碳汇价值缺乏转化途径等问题,蔡中平建议:

一是建立完善森林经营碳汇方法学。结合南方集体林区实际,加快建立完善森林经营碳汇项目方法学,将森林经营碳汇纳入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在方法学适用条件上,充分考虑南方集体林区速生丰产林等经营特点,合理设置项目土地、经营活动、计入期等适用条件,简化或免于额外性论证,推动森林经营碳汇项目开发和交易,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绿色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为南方集体林区赢得更多发展空间。

二是建立完善木竹林产品碳汇方法学。加强木质林产品碳汇计量和方法学研究,将木质林产品的减排量和碳汇贡献纳入排放权市场,推动和加快木质林产品碳交易,助推木质林产品产业发展,带动森林碳汇能力提升。

三是建立完善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机制。加大对南方集体林区人工林经营的中央财政投入力度,细化中央财政造林补助项目有关科学经营要求,进一步加大营造混交林的法律保障力度,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培育大径材等科学营林技术,扩大中央财政森林抚育项目实施范围,提高南方集体林区特别是全国木材主产区造林、抚育补助标准,建立人工林生态改造奖补机制,重点支持建设国家储备林等林业生态建设重点工程,充分发挥森林固碳增汇潜力,助推实现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打造林业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

“建议国家发挥好广西地缘开放优势和林业产业大省优势,支持广西加快打造林业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经营便利地,促进我国林业产业更好地融入新发展格局,在开放发展中不断壮大。”蔡中平说。

我国是世界林产品生产、贸易、消费第一大国,深化林业开放合作,对于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木材安全、粮油安全和能源安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意义重大。

广西沿海沿边沿江,既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又是面向东盟和RCEP国家开放合作的前沿窗口。广西木材、木浆、人造板、香精香料产量约占到全国的40%20%25%20%,八角、松香及其深加工产品占到世界贸易量的50%;与此同时,广西连续举办11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林产品及木制品展,开创性举办第一届世界林木业大会,林木种苗、油茶、木材加工等优势产业沿“一带一路”“走出去”,受到国际国内市场青睐,是林业产业领域开放程度高、经贸活力强的重要区域。

“但是,广西自治区优越的地理区位、开放环境、资源禀赋、产业条件尚未很好地转化成显著的开放优势、发展优势。”蔡中平说。

蔡中平向记者详细分析了制约广西林业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是产业开放发展水平不高。林业初级产品占比大,木材、人造板、八角等绝对资源优势,没有形成产品市场优势。缺少龙头企业引领,产业链存在短板。缺少沿海沿边林产品进出口加工园区,仅有一个B类进境原木指定监管场所,年进口木材、林产品进出口贸易额均不到全国1%

二是基础建设不够完善。内外贸航线、中欧(亚)班列不多,物流成本较高,西江航道从深圳等港口回程多为空载,本地林产品出口占比较低。从国外如俄罗斯、加拿大BC省、美国阿拉斯加等地进口,未进行过检疫处理的进境带皮原木还不能直接抵达北部湾港。

三是政策机制不够完善。鼓励、引导和支持林业企业走出“国门”的政策支撑体系和服务保障体系不健全。世界林木业大会等平台作用发挥不足,现有林产品交易场所、交易平台承载能力有限,难以满足林产品进出口信息数据采集发布、大宗物资交易的需求。

为此,蔡中平建议:

一、构建林业互联互通网络。加强对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省份以及珠江—西江流域有关口岸、码头、运力等资源的统筹整合,完善构建内河、外海联动,港口与陆地衔接,铁路、航空、海路、公路“四位一体”联运的立体交通体系,给予体现林业产业物流特点的费用可竞争性和高效便捷。将中国—东盟林业全要素交易平台、林业产业互联网平台纳入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的重要内容,数字化赋能林业产业开放发展。

二、完善林业产业链供应链。依托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3.0升级版建设和RCEP实施生效,建设国家级沿海沿边林产品加工园区、边贸市场、物流基地,重点支持建设广西进口木材深加工产业园、广西钦州保税港进口木材交易中心。大力发展进口木材精深加工、林浆纸、林产化工、林源生物医药等临港产业,在东盟及非洲等地区国家建立林业种苗、油茶及木材生产加工基地,推动林业头部企业顺着产业梯度转移“引进来”、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去。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统筹建设林业产业园区、物流通道、对外开放平台,推动出海林产品向北部湾港口集聚,形成林业产业区域发展综合优势。

三、优化林业开放发展支撑。加强林业产业开放发展政策研究,建立完善林业企业“走出去”有关政策、法律服务体系。推动国际竹藤组织、亚太森林组织等林业国际组织在广西开展常态化活动,支持广西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外国政府贷款项目。支持广西建设具备A类进境原木指定监管场地和进口木材直通口岸。强化经贸往来、企业互访,把世界林木业大会建设打造成为高水平、高能级开放平台,充分利用广西人造板、林浆纸、香精香料等特色林产品,创新开展离岸交易、期现联动、跨境交易,让“买全球”更便捷,“卖全球”更畅通。

广西山口红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