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  图文首页 |  《绿色中国》目录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杂志目录 > 《绿色中国》(B)2022年第3期 > 坚决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
坚决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
作者:文/摄 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 耿国彪 金 韬 来源:绿色中国 时间:2024-05-08 10:06:48 浏览:2566
字体:
分享到:

/摄 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  耿国彪  金  韬

2023年6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时强调,“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打一场‘三北’工程攻坚战”,并作出全力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科尔沁和浑善达克两大沙地歼灭战、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三大标志性战役的重大决策,发出了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的动员令。

今年全国两会中,代表委员非常关注“三北”工程攻坚战的进展,纷纷建言献策。大家表示,防沙治沙是一个滚石上山的过程,稍有放松就会出现反复;“三北”地区生态非常脆弱,防沙治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

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全体会议

加大资金投入综合防治

全国政协委员、宁夏农林科学院林业与草地生态研究所研究员蒋齐表示,“三北工程”是他常年关注的重点。今年针对“三北”地区植绿难度和成本逐年增加的现实问题,他提出了关于加大荒漠化治理资金支持力度的提案。

蒋齐表示,“三北”地区是我国北方的生态屏障区域,全国现有宜林地面积的68.7%在该地区;近50万平方公里可治理沙化土地的90%在该地区;我国要实现到205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6%的战略目标,增值空间重点也在该地区。

长期以来,该区域的荒漠化治理资金一部分为中央亩均补助资金,另一部分来自各省区及市县的亩均补助资金。地方财政主要依靠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予以保障,目前每年在生态修复方面的预算资金主要用于修复治理后期的养护管理,荒漠化综合防治和防沙治沙工作资金十分有限。

为此蒋齐建议,国家有关部委提高荒漠化治理标准,尤其提高乔木林亩均投入标准、灌木林亩均投入标准、防沙治沙标准,通过工程治沙、种植、封育等多种方式综合治理,提高荒漠化地区的治理成效。

宁夏全区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分别占国土面积的 50.7%、19.3%,水土流失面积 1.55 万平方公里,是全国生态最为脆弱、水资源最为短缺、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最严重的省区之一。同时,宁夏也是全国唯一全境属于黄河流域、“三北”工程建设地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防沙治沙工作形势严峻。

全国政协委员、宁夏银川市政协副主席沈爱红在调研中发现,黄河“几字弯”攻坚战任务重,资金投入缺口较大,荒漠化防治工作形势严峻、任务艰巨。同时,宁夏可用造林地立地条件差,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造林治沙成本较高。

沈爱红建议中央财政持续加大对宁夏的支持力度,在黄河“几字弯”攻坚战荒漠化综合防治方面给予政策、项目、资金倾斜支持,综合考虑区位、气候、造林治沙成本、生态管护成本、难易程度、地方财力等因素,实行差异化补助政策,适当提高工程投资标准,减轻项目实施、巩固成果等地方财政配套压力。

“支持宁夏中卫市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沙漠锁边、黄河东岸沙地综合治理等一系列重大项目实施,大力支持开展防沙治沙、水土流失治理,有效阻击腾格里沙漠、毛乌素沙地等向黄河扩张侵袭,增强防沙治沙和水源涵养能力。支持实施一批林草湿荒一体化保护修复项目、沙化土地封禁保护补偿项目、巩固防沙治沙成果项目等,支持开展水土流失治理。” 沈爱红说,继续将退化防护林草带列入国家退化林修复、森林抚育、未成林补植补造等生态修复支持范围,加大对“草方格+沙结皮”等治沙资金投入,巩固提升治理 成效。

“内蒙古横跨三北地区,是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是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也是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最为集中、危害最为严重的省区之一。全区荒漠化土地8.89亿亩、沙化土地5.97亿亩,分别占自治区面积的50.14%和33.66%。” 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徐睿霞介绍。

徐睿霞说,内蒙古同时也是全国荒漠化治理的主战场。在“三北”工程攻坚战三大标志性战役中,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科尔沁和浑善达克两大沙地歼灭战的主战场在内蒙古,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也有内蒙古的重要任务。

全国政协委员在小组讨论中

徐睿霞在调研走访中发现,“内蒙古的三大标志性战役项目区与经济欠发达区域、少数民族聚居区域等高度重合,地方财力和群众投入有限。今年,内蒙古将在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完成758万亩、科尔沁和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完成549万亩、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完成131万亩的治理任务,任务艰巨,需要强劲的支持力量。”

徐睿霞建议,统筹“三北”工程六期资金,继续加大对内蒙古的重点投入。设立“三北”专项资金专户,建立资金直达机制,确保“三北”专项资金专款专用、发挥最大效益。进一步提高生态建设投资标准,允许多措施叠加实施,并向重点旗县倾斜。

加强科技支撑 科学治沙

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自治区科协主席赵吉表示,“我区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双减少’,但同时也要看到,防沙治沙工作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反复性和不确定性,我国三北地区分布着全国84%的沙化土地。”赵吉认为,应该坚持科学治理,持续提升荒漠与草原生态系统质量。为此,他建议,荒漠化防治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分区施策,重点修复在历史上由人类活动造成的植被破坏和土地沙化,全面防控自然和人为因素导致的荒漠化危害。以防沙治沙为重点,统筹治沙、管水、控盐的关系,科学推广成熟的植被固沙技术模式。健全强化激励与硬化约束协同发力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提升生态资源的供给水平,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变现,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

“我们要强化科技支撑,促进绿色低碳产业融合发展。”赵吉告诉记者,要着力加强沙生生物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防沙治沙与管沙用沙技术成果协同推进,构建以新技术、高效益为特征的绿色生态技术体系。统筹推进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建立高架光伏与生态治沙的行业标准,推广板下与板间种植和养殖耦合新模式,做大绿色能源与生态农牧融合发展新产业。

巴彦淖尔坐落在黄河“几字弯”顶端,地处国家“三区四带”的黄河重点生态区和北方防沙带,生态地位十分重要。全国人大代表、巴彦淖尔市市长王志平表示:“我们将坚定不移把生态环境保护挺在最前面,全地域全要素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加快建设黄河流域生态文明示范区、防沙治沙模范区、产业绿色转型先行区。”他说,巴彦淖尔将拿出大会战的气魄,以主力先锋姿态坚决打赢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统筹抓好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年内完成林草生态建设300万亩,努力把风沙“防护服”打造得更加厚实。

如何在生态环境治理中实现产业发展和群众增收?王志平说:“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已经明确了实现路径。首先,要统筹好防沙治沙和管沙用沙,既防沙害、又用沙利,加快推进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新能源基地等项目建设,板上发电、板间种植、板下修复,系统推进增绿、增能、增收,一举多得,探索走出一条生态修复、资源开发、产业发展、群众增收相结合的防沙治沙新路子。其次,要突出发展盐碱地特色农业这个重点,抓住‘育种’和‘治地’两个关键,坚持生态和生产、治理和利用、短期和长期并重,加快实施整灌区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争取国家盐碱地改良综合利用试点,不断增强防风固沙能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是制约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作为水资源管理部门,我们要在守牢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水资源配置,为自治区办好两件大事,实现闯新路、进中游的目标,提供水资源安全保障。”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厅副厅长李彬说,要坚持把水资源作为最大刚性约束,强化地下水超采区综合管控,对不合格地区严格限审限批。强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推进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等重点工程,助力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

“坚持以水定‘绿’,因地制宜实施防沙治沙措施,适时开展黄河沿岸库布其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应急分凌区、生态脆弱区生态补水,充分发挥‘沙漠锁边’作用。”李彬说。

“作为我国治理荒漠化的主战场、防御沙尘暴的主防线,内蒙古将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分区施策,以挑大梁、扛重担的主力先锋姿态,全力打好三大标志性战役,大力实施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全面强化区域联防联治,坚决打好打赢‘三北’工程攻坚战。”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厅长王旺盛说。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是“三北”工程建设重点县,经过多年来的植树造林、草原生态修复、沙化土地综合治理等举措,让昔日“沙进人退”的“西北风口”变成了“绿进沙退”的“绿色长廊”。全国人大代表朱学良介绍,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始终坚持“先抓大保护、再搞小开发”战略思路,全面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在高度保护、深度修复、适度开发的同时,积极探索防沙治沙和国土绿化,切实做好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项目实施。

代表委员十分关注“三北”工程建设

近年来,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通过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持续推进“以树挡沙、以草固沙、以水含沙”,创造性采用樟子松容器苗栽植法、苗根蘸浆保水法、草方格固沙造林法等栽培技术,极大提高了造林成活率,着力打造“重点治理、防沙治沙、生态修复”三位一体的生态综合治理示范区。“十三五”以来,全县累计完成人工造林8.7万亩、封山育林2.3万亩、退化林修复两万亩,退耕还林抚育、草原生态修复11万亩,完成沙化土地综合治理317.1万亩。森林覆盖率由上世纪70年代初1.3%增至13.6%,草原综合植被覆盖率由43%增至66%。

朱学良表示,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将聚焦绿色龙江建设目标,高位推动防沙治沙工作,扎实推进“三北”工程攻坚战,规划打好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科学选择植被恢复模式,合理配置林草植被类型和密度,不断提升科学治沙水平。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这更加坚定了我们持之以恒推进彰武治沙,打赢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的信心和决心。”全国人大代表、彰武县农业发展服务中心教授研究员级高级农艺师王秀英说,现在彰武县创新探索实施“以树挡沙、以草固沙、以水含沙、以光锁沙”四大工程、“以肥改沙、以调减沙”两项改良和“以养退沙、依法治沙”两项保护,开启了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升级版”。

马忠明委员

土壤沙化治理是生态保护的重要一环,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彰武县实现了绿进沙退。“目前,彰武县土地沙化面积已减少至199.66万亩,‘三北’防护林带向科尔沁腹地推进了13公里,森林覆盖率由最初的2.9%增加到31.47%,有效阻挡了科尔沁沙地南侵、东侵的脚步,守护了辽宁乃至京津冀的生态安全。”王秀英以数据说成效。

“目前辽西北土地沙化、荒漠化问题仍不容忽视。”王秀英说,她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彰武县通过构建“板上发电、板下修复、板间种植”的农牧交错带“以光锁沙”治理模式,在光伏板下及板间种植大豆、玉米、高粱等作物,经过实践,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地区经济发展。

王秀英建议,创新“光伏+农业”模式,在保障不改变耕地性质、不改变耕地用途的前提下,将彰武县沙化相对严重、集中的15.8万亩沙化耕地划定为辽西北“光伏治沙”生态修复治理试点用地,真正实现“锁了沙,救了地,多产粮”。

甘肃华池、环县和陕西吴起地处陕甘宁三省区交界处,区位毗邻,山水相依,人文相近,属“三北”工程攻坚区328个县区范畴,位于黄河“几字弯”攻坚区腹地、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地连接区,是阻挡北方、西北风沙向南入侵的前沿区,是黄河中游水土保持、水源涵养重点区,也是构建黄河流域生态安全屏障的关键区。

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原院长马忠明通过调研发现,从海拔、气候、降水量等来看,甘肃华池、环县和陕西吴起区域都与塞罕坝相似,而且该区域既有较好的造林种草基础,也拥有较大的绿化空间。他建议,以黄河“几字弯”攻坚战为载体,以防沙治沙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主攻方向,以“三北”工程六期重点项目为抓手,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探索山沙联防联治路径和模式,在该区域打造新时代西北地区“塞罕坝”,为打好打赢“三北”工程攻坚战提供示范、树立样板。

甘肃武威市沙生植物

马忠明建议,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强化区域联防联治,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分类施策,加强统筹协调,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锲而不舍推进“三北”工程六期重点项目建设,筑牢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

胸怀“国之大者”,心系“民之关切”。代表委员把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把信心和力量传递出去,大家表示要持续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不畏艰辛、久久为功,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全力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长城构筑得更加牢固。

辽宁彰武沙漠治理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