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摄 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 耿国彪
2023年6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深入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事关我国生态安全、事关强国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业。要勇担使命、不畏艰辛、久久为功,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屏障构筑得更加牢固,在建设美丽中国上取得更大成就。
“三北”工程,历时时间之长、涉及地域之广、难度之巨、决心之坚,世界罕见,被誉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在今年全国两会上,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采访了两位全国政协委员,请他们就“三北”工程区如何实现生态和富民双赢的目标谈了自己的看法。
魏源送委员:
加强荒漠化防治和绿色富民协同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水污染控制实验室主任魏源送,多年从事区域流域水污染控制工作,对环境资源保护有非常深刻的体会。在全国两会期间魏源送委员接受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采访时指出,新阶段我国荒漠化防治事关生态建设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需求,必须加强荒漠化防治与绿色富民统筹规划,强化科技支撑。
魏源送说,尽管分布于我国北方荒漠化地区的贫困县已经脱贫,但如何在荒漠化治理同时主动承担起生态惠民、绿色富民的历史使命迫在眉睫。此外,全国9大清洁能源基地有6个在“三北”地区,与全国防沙治沙主战场高度重合。建议加强顶层设计,强化部门、区域、产业的统筹与协调,科学规划荒漠化防治、生产和生活布局,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实现绿色富民。
魏源送委员
魏源送认为,现阶段荒漠化防治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以水定绿、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如何协调荒漠化治理与三生空间的关系将至关重要。因此,他建议设立荒漠化防治科技专项,结合试点工程,重点开展荒漠化地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机理、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机理和荒漠化防治生态补偿机制探索研究,完善健全我国荒漠化防治科技支撑体系。
魏源送强调,要加强科技帮扶,探索特色经济和风电光伏能源生产相结合的荒漠化防治新模式,助力提升荒漠化防治水平与绿色富民能力。他建议面向典型区域(如我国北方旱区、黄河流域等),以科研院校为主力,实施“一地一策”开展驻点跟踪研究,探索特色经济和风电光伏生产相结合的荒漠化防治新模式。通过荒漠化防治新模式试点,构建完善的全域荒漠化防治与绿色发展一体化技术清单和新模式数据库,实现地方荒漠化防治与绿色富民的协调发展。
魏源送说,要强化激励政策,健全荒漠化防治的市场化配置体系,形成面向荒漠化防治的多元化资金保障机制。荒漠化治理工程要有持续性的资金投入,其资金保障难度大,目前我国荒漠化防治以中央政府投资为主,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为辅的模式运行,但市场化程度不足。因此,他建议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因地制宜,推进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和投融资模式创新,形成面向荒漠化防治与绿色富民的多元化资金保障机制。
另外,魏源送还认为,应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用国际语言讲好荒漠化防治与绿色富民的中国故事。
李宝聚委员:
利用好盐碱地和戈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食为政首,粮安天下,实施盐碱地和戈壁等非耕地综合利用、有效增加耕地面积是实现粮食增产的重要途径。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在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李宝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建议加快盐碱地、戈壁发展设施农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李宝聚指出,2024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分区分类开展盐碱耕地治理改良,‘以种适地’同‘以地适种’相结合,支持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2023年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自然资源部联合印发《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规划(2023-2030年)》的通知,要引导潜力区实施非耕地设施农业开发,发展蓄热保温、无土节水戈壁设施农业,节能防寒高效绿色盐碱地设施农业,要重点实施戈壁盐碱地现代设施种植建设工程,加强西北戈壁现代设施种植开发项目、黄淮海和环渤海盐碱地现代设施种植开发项目的推进。
我国盐碱地和非耕地综合改造利用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经过几十年的改造、几代人的努力,黄泛区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大粮仓。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是戈壁农业的发源地,也是戈壁农业的主战场,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率先探索在戈壁荒滩上建设日光温室,利用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发酵有机基质,结合滴灌节水灌溉技术,让沉睡千年的戈壁荒滩变废为宝,焕发生机,成为绿色果蔬生产的天然基地。
李宝聚认为,我国在盐碱地和戈壁等非耕地应用过程中,存在“规划引导不到位,盲目发展问题突出”“科技创新不足,盐碱地和戈壁设施农业专用品种缺乏”“产业链条不完整,生产和流通保障措施不完善”“政策扶持引导不够,缺乏发展资金”等方面的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要围绕可持续发展战略,以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理念为核心,以推进政策支持和强化科技支撑为抓手,推动盐碱地、戈壁改造利用向产业化、生态化、标准化和集约化发展,构建现代盐碱地、戈壁科学利用新格局。”李宝聚说。
李宝聚委员
为此,李宝聚建议:一是全面摸清盐碱地和戈壁资源状况,把基础工作打牢。对盐碱地、戈壁的分布、面积、类型、盐分含量、地下水质量和土壤质地等关键参数进行全面调查,评估不同区域利用潜力和限制因素。二是搞好顶层设计,研究编制盐碱地、戈壁等非耕地综合利用总体规划和专项实施方案。明确盐碱地和戈壁利用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确保目标与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发展规划相衔接。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因地制宜制定改造利用方案,加强部门间沟通协调,形成工作合力,提高综合利用效率。三是分类施策,分区分类开展盐碱及戈壁等非耕地治理改良。根据所在区域的地域特点、土地利用类型、社会经济条件分区、分类制定利用策略。四是加快选育适合盐碱地和戈壁设施发展的特色品种,大力推广盐碱地和戈壁治理改良的有效做法。针对盐碱地和戈壁的特定环境,选育耐盐性强、生长表现优异的蔬菜或其他经济作物品种,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方法改良盐碱地和戈壁的土壤质地,使其更适合作物生长,重度盐碱条件下与基质栽培相结合,提高改良技术的适应性。五是制定支持盐碱地和戈壁设施化利用的财政金融政策,强化资金等要素保障。整合现有政策,出台专项扶持政策。第一,是制定财政支持政策,设立专项资金,对参与治理、利用的企业、农户和科研机构给予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提高参与积极性。第二,是制定金融扶持政策,金融机构加大对盐碱地和戈壁综合利用项目的信贷支持,推动保险机构开展盐碱地和戈壁等非耕地综合利用相关保险业务,为治理提供风险保障。第三,是强化资金要素保障,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改造,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入格局,优化资源配置,加强监督,确保财政金融政策有效实施和资金的安全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