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 耿国彪
红树林是热带和亚热带海岸带上特有的森林群落,在净化海水、抵挡风浪、保护海岸、改善生态状况、维护生物多样性和沿海地区生态安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红树林生态系统是世界上最富多样性、生产力最高的海洋生态系统之一,是自然界赋予人类珍贵的种质资源,是科学工作者研究植物耐盐抗性,改良盐碱地的良好材料。因此,红树林的保护、研究和开发利用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2023年9月6日,《湿地公约》常委会第六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提交的关于在深圳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的区域动议提案,标志着国际红树林中心正式成立。自此,红树林的保护与研究正式开启新的篇章。
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
持续保护红树林
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低能海岸潮间带上部的一种特殊的木本植物群落,主要以红树科植物为主体的常绿灌木或乔木组成,具有重要的生态、社会、经济价值,如生产有机物、防风消浪、调洪蓄水、维护生物多样性、净化环境及发展旅游等,是人类共同享有的宝贵自然遗产和生物基因库。
全世界红树林面积约1500万公顷,我国红树林面积仅占全球的0.2%。我国红树林面积20世纪50年代约5万公顷,2001年面积为2.2万公顷,国家林草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红树林面积目前已增长至2.92万公顷,是世界上少数几个红树林面积净增长的国家之一。
我国大陆红树林资源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海南、福建、浙江等5省区。在漫长的海岸线,一片片红树林如镶嵌在我国东南沿海的一条珍珠项链,美丽而迷人。
从湛江到汕头,广东现有红树林面积逾万公顷,位居全国前列。湛江市是全国海岸线最长的城市之一,在1500多公里海岸线上,红树林分布面积9000多公顷,占广东省红树林面积的78%,占全国红树林面积的33%,是名副其实的“红树林之城”。
近年来,广东已将建设红树林示范区纳入计划,建设江门台山镇海湾、湛江雷州沿岸、湛江徐闻东北部和惠州惠东考洲洋等4个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至2025年全省将营造红树林5500公顷、修复红树林2500公顷。
广西也是红树林分布重点省区。2023年以来,广西累计营造红树林面积337公顷,修复红树林面积776公顷,红树林湿地面积稳中有增,目前广西红树林面积达1.04万公顷。
据介绍,广西有序推进美丽海湾保护与建设。北海银滩成功入选第二批美丽海湾优秀案例,涠洲岛、防城港西湾和珍珠湾等美丽海湾创建稳步推进,海湾优良水质比例稳定达到99%以上,海洋生态系统稳定向好。目前,广西海洋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不断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断增强,海洋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布氏鲸、中华白海豚等珍稀海洋动物频现。
胎生苗——角果木 冯尔辉 摄
我国始终高度重视红树林保护修复。近年来,红树林面积实现稳步增长,各地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取得明显实效,探索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红树林保护模式,推动红树林保护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特别是近20年来,不断加强红树林保护,建立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湿地公园、国家海洋公园等多种形式的红树林保护区;同时,加强红树林的营造和修复,新增红树林约7200公顷。
2022年《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上,中国宣布将加强湿地保护的国际合作,在深圳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一年来,中国与相关缔约国和公约秘书处共同努力,向公约第六十二次常委会提交了红树林中心建设方案,得到了常委会的认可和批准。该区域动议通过后,将有利于我国通过公约平台与各缔约方密切合作,开展红树林保护修复的国际合作和对话交流,有力促进全球红树林保护修复及合理利用,不断扩大中心影响力。
红树林的生境状态
红树林是重要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历史上,人类活动给红树林带来了巨大危机。随着生态修复保护工作持续推进,特别是大规模营造人工林,我国红树林面积减少的趋势已得到遏制。
我国红树林大致分为红树群系、木榄群系、海莲群系、红海榄群系、角果木群系、秋茄群系、海桑群系和水椰群系等8个群系类型。由于不同群系的耐盐和耐水淹特性不同,尤其是受潮汐的影响,不同的红树植物群系生长在海滩的不同位置,呈与海岸平行的带状分布。
在河流、波浪和潮汐动力的综合作用下,河口海岸地区一旦有新生淤泥质潮滩,就为红树林的生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因为潮滩的水淹、水动力及高盐的特殊环境,使其他植物很难生存。一般新生潮滩上的先锋群落以白骨壤或桐花树为单优种,群落类型简单,层次单一。但红树林先锋植物群落的形成,可以大大消弱风浪对内缘的袭击,并进一步加速海滩淤泥的积累,形成积累有机质,为适应静风和泥质生境的其他红树植物定居生存创造条件。渐渐地,一个适宜各种红树植物群落生存的生境就形成了,并逐渐演化为红树林湿地的生态序列。
种植红树林 冯尔辉 摄
在美丽迷人的海洋上,红树林海岸具有一种独特的动态美:涨潮时海水浸淹滩涂,大小不一的丛丛树冠露出海面,如同碧波荡漾中的一座座绿岛在水中漂浮摇曳;退潮时,盘根错节的植株,犹如巨人般挺立在海滩,绿意盎然,多姿多彩。
红树林植物生长环境多是淤泥质滩涂,周期性海水浸淹,导致土壤缺氧。红树植物的进化智慧,使其具有大出树冠十多倍的呼吸根。各种板状、拱形撑托、指状等造型不一的呼吸根向空中生长,形成了被誉为“海底森林”的红树林奇观。
潮间带含盐量很高,大大限制了红树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利用。同时,热带、亚热带地区的强光、高温环境加速了水分的丧失。红树植物吸收水分的能力主要通过保持叶片较高的渗透压来实现,对于不得不进入体内的多余盐分,则通过盐腺泌盐、落叶脱盐等方式排出去。白骨壤、桐花树、老鼠簕等红树植物,叶片表面具有盐腺,可以主动富集盐分并把多余的盐分排出叶面,干燥后现出白色的盐晶体。
红树植物最奇妙的特征是胎生现象:植物种子还没有离开母体时就已经在果实中开始萌发,长成筷子状或者笔状的胚轴。发育成熟后,幼苗垂直降落,插到海滩淤泥中,很快就在淤泥中扎根生长成为新的植株。没有及时扎根的胚轴,随着海流在海上漂流数月,在千里之外扎根生长。
红树林具有防风消浪、促淤保滩、固岸护堤、沉降污染、调节气候、净化海水和空气、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红树林湿地是重要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它守护着海洋,被誉为“海岸卫士”。
我国大力推进红树林保护和修复,成为世界上少数红树林面积净增加的国家之一,但红树林生态系统仍然面临着生境退化、生物多样性降低等突出问题。
相关研究表明:我国37种红树植物的50%处于不同程度的珍稀濒危状态,海南海桑和卵叶海桑的野外个体数不超过100株。同时,人为干扰导致红树林矮化、稀疏化及生物多样性下降,尤其是掘穴动物蟹类栖息密度的下降减少了土壤氧气供应,不利于红树植物生长。目前,我国红树林湿地生境退化比较严重,主要表现为红树林群落退化、生境破碎化、栖息地质量下降和生态功能降低。目前,低矮的白骨壤林和桐花树林占据了中国红树林的主体。我国红树林还面临污染、过度捕捞和采集、外来生物入侵等主要威胁。
探索红树林保护的中国模式
我国红树林保护地分布在东南部滨海地带或海岛上,所在区域人口密集,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人地矛盾冲突剧烈,土地开发压力极大。主要表现为:水产养殖、港口和码头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等对红树林及其适生地块需求旺盛。因此,对红树林的保护和恢复带来了极大的压力,红树林生态系统也出现比较严重的破碎化。
近年来,我国红树林保护的顶层设计、立法保护、规划编制、标准建设等各项工作全方位稳步推进。
2020年8月,自然资源部、国家林草局联合印发《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要营造和修复红树林1.88万公顷,预计到2025年我国红树林面积将达到3.6万公顷。
《行动计划》具体包括实施红树林整体保护、加强红树林自然保护地管理、强化红树林生态修复的规划指导、实施红树林生态修复、强化红树林科技支撑、加强红树林监测与评估、完善红树林保护修复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等七大行动、共19项任务。
为指导南方5省区落实各项重点行动,《行动计划》实施以来,自然资源部、国家林草局联合编制印发《红树林生态修复手册》等技术指导性文件,并配合财政部通过现有中央财政资金渠道加大对红树林保护修复资金支持。
近期,开展了《行动计划》中期评估工作。结果显示,南方5省区红树林保护修复基本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目标,通过加大对红树林整体保护的力度,多数红树林区域被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和纳入自然保护地,建设项目占用和违法破坏红树林的情况明显减少,红树林得到有效保护。
2021年12月颁布的《湿地保护法》,就红树林保护专门设置了多项条款,明确要求各地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红树林,除国家重大项目和防灾减灾等项目外禁止占用红树林。我国红树林从此受到法律的全面、严格保护。
2022年,自然资源部和国家林草局组织编制《全国湿地保护规划(2022—2030年)》,将红树林湿地纳入保护修复重点支持范围;部、局联合印发《红树林造林合格认定及成果应用规则》,规范了红树林造林合格认定,确保红树林生态修复质量和成效;正在组织编制《红树林生态保护修复技术规程》国家标准。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湿地保护的要求,也是红树林保护修复的要求。相信,随着红树林保护修复的不断深入,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必将在维护我国海洋生态安全上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