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  图文首页 |  《绿色中国》目录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杂志目录 > 《绿色中国》(B)2022年第3期 > 浅析利用新闻传播提升 一线林草工作者生态文明意识
浅析利用新闻传播提升 一线林草工作者生态文明意识
作者:文/王冬梅 来源:绿色中国 时间:2024-02-20 14:47:45 浏览:980
字体:
分享到:

/王冬梅

进入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进高质量发展,是林草业最根本的目标任务。为落实这一目标任务,需要激发全社会保护生态环境的热情、提升生态科学素养,但根本的要求是林草工作者进一步加强理论武装,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以实际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因此,发挥媒体理论武装、舆论引导、精神塑造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提升林草工作者生态文明意识成为现实课题。

一、加强理论宣传,用习近平生态文明        思想武装林草工作者头脑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以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迫切需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全面系统部署安排,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富有中国智慧的生态文明思想与理念,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本文作者(左一)在林业基层采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积极探索推广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总书记强调,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这个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要对山水林田湖草沙进行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加快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石漠化综合治理。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价值观、认识论、实践论和方法论的总集成,是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的总方针和总要求,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指引下,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新时代新征程,做好林草工作,首先要求广大林草工作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不断增强学习宣传贯彻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勇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践行者和不懈奋斗者。“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是党领导下的新闻媒体的重要职责。媒体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切实履行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深入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努力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武装林草工作者头脑,广泛凝聚共识,汇聚起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磅礴伟力。

新闻工作者需要深入一线

二、做强正面报道,以正确的舆论        引导一线林草工作者

近年来,网络媒体以其传播的及时、快捷、互动,以及文字、音频和视频等形式的多样性,对传统媒体产生冲击,也给舆论引导格局带来很多不确定性。新媒体环境下的新变化,使新闻传播格局和社会舆论环境进入前所未有的多元生态。如何界定新媒体在生态文明建设传播中的责任,如何运用新媒体传播技术引领一线林草工作者思想舆论等显得尤为迫切。

实践表明,加大正面内容供给、壮大主流舆论,加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是有效途径。

增加内容供给,就是要生动地宣传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性成就;讲清楚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矛盾与挑战;准确地传递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任务;更要讲清楚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还要主动曝光阻碍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问题,及时通报负面典型案例,以及一些地区和部门党政领导干部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问题。注重对问题整改过程和结果的监督反馈,及时回应公众关切,充分体现公众监督、舆论监督成效。有效运用媒体监督手段,形成舆论监督合力。

一线永远是新闻的主战场

做大做强正面报道是增强舆论引导本领、掌握舆论工作主动权的时代要求。宣传报道一线广大林草工作者的伟大奋斗,火热生活,充分发挥正面宣传感染人、鼓舞人的作用,是新闻工作者的光荣使命和崇高责任。20178月,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集中推出的塞罕坝系列报道就是成功案例。三代塞罕坝人用了55年时间,将昔日飞鸟不栖、黄沙遮天的荒原,变成百万亩人工林海,成为守卫京津的重要生态屏障,创造出当之无愧的生态文明建设范例。刘军和齐淑艳是塞罕坝林场的防火瞭望员,11年“钉”在望海楼,坚守岗位的故事最打动国有林场的职工。塞罕坝生态建设取得的成果,离不开务林人执着、坚守和无私奉献。塞罕坝报道让新一代林场人看到了父辈的足迹,也看到了自己的未来。塞罕坝林场的事迹生动诠释了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激发了广大林业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热情,激励林业系统广大职工要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以牢记使命为内核,以艰苦创业为底色,以绿色发展为追求,加快推进国土绿化,着力提升森林质量,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为子孙后代留下不可替代的美丽家园。

建设新的生态文明,就需要走出人与自然对立的误区,树立珍爱和善待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为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了帮助广大读者更好地认识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的真实状况,唤起人们对生态环境建设紧迫性的认识,2008年,《工人日报》在国家林业局的大力支持下,就全国生态建设现状进行了长达半年的实地采访,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关注我们的生态”大型系列报道从2008615日开始推出第一篇,到713日推出第五篇。这组报道,以每周一个整版的篇幅,从天然林保护、荒漠化治理、湿地保护、野生动物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等5个方面向读者全面翔实地介绍了我国在建设生态文明方面所做的不懈努力,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面临的一些问题和解决思路等。

记者探访护林一线

这组报道篇幅大,主题鲜明,采用报告文学的手法以大视角聚焦当今中国乃至世界的重大生态问题。报道发表后,受到了社会各界读者朋友的热烈欢迎,在广大林业战线的干部职工中也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在整组报道接近尾声的时候,国家林业局局长专门就我国当前的生态建设问题接受了《工人日报》记者的专访,并对《工人日报》的系列报道予以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不少读者来信来电索取报纸,有的读者还建议将整组报道印刷成单行本发行,以便于阅读收藏。     这组报道从策划立项到最终实施完成,历时超过8个月,采访足迹遍及全国十多个省(区、市),接受采访的林业干部职工超过300人,各级林业管理部门参与了采访工作,并提供了热情的帮助,可以说,整个策划采访和写作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系统工程。

作为参与者,仔细回顾和总结整个报道的策划和采写过程,概而言之,有3条采写体会尤其值得珍惜和回味:

一是只有饱含深情才能感动和吸引读者。在策划整组报道时,报社特别强调记者不仅要“身到”,而且要“心到”。要饱含感情去采访,要把采访得到的心灵深处的感动忠实地传达给读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感动读者,吸引读者。

正是抱着这样强烈的感情奔赴现场,记者们在一线获得了许多感动人心乃至震撼人心的故事。赴陕西采访的记者在联络采访线索时,得到一个消息:我国第一个“治沙英雄”、陕西省定边县治沙状元石光银因为儿子不久前因公殉职,可能很难接受采访。记者还了解到,石光银的儿子正是因为筹办“植树节”而遭遇车祸殉职的。记者立即表示,我们可以不对石光银进行采访,但一定要当面转达报社领导对他的亲切慰问。石光银非常受感动,不仅当面会见了记者,还安排时间接受了采访。我们的记者亲眼目睹了石光银不顾丧子之痛,在办完儿子的丧事第二天即重返治沙前线的场景后,激动得洒下了热泪。

正因为记者带着深厚的感情到了现场,写出来的文字也就分外有感染力。不少读者反映一个整版近8000字的文章不显得拖沓臃长,就是因为这些文章有一股感情能吸引读者。

二是只有高扬理想才能启迪和激励读者。格局决定高度和层次。在策划整组报道时,《工人日报》力求从高处立意,也就是要求从大格局大视野来观察和分析问题。生态问题早已不仅仅是植树造林的问题,而是贯穿着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影响全局的重大问题,必须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必须立足长远,才能清晰地了解我们面前所处的历史方位。

 《工人日报》的报道出现了不少让人深省的论述和判断。在《绿色交响》一文中,记者以散文诗一般的语言如此论述“三北防护林”:

经过30年的建设,三北工程累计完成造林育林2582万公顷,提高三北地区森林覆盖率近5个百分点,保护和恢复沙化、盐碱化严重的草场、牧场1.5亿亩。毛乌素、科尔沁两大沙地率先实现土地沙化逆转。

……

绿色象征着一种生命,它生机勃发才能让大地欢颜。

绿色象征着一种思想,它志远深邃才能让生态文明。

……

高扬一种绿色的理想,张扬一种人文的关怀,记者看问题有高度、有深度,使整组报道有了一定的高度和深度,也使读者从中吸取到了力量和教益。

三是只有正视忧患才能警示和鞭策读者。 广大林业干部职工在生态建设中担负着主力的职责,他们中涌现了大量的英模和先进典型,为我国的生态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在采访中,记者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是广大基层林业职工工作任务重,待遇差,不少老少边穷地区的林业职工的权益处于被边缘化和被忽视的状态。长此以往,对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是不利的。

在实地采访中,记者还发现,一些地方一方面在搞环保,一方面在搞破坏。许多开发区盲目圈地,而且众多的环境保护区尤其容易被房地产开发商鲸吞。大江大河边污水泛滥,湿地和草场被蚕食。一些地方政府对生态保护和建设口惠而实不至,生态法规处于疲软状态。如此等等,都引发了记者深沉的忧患意识。因此在整组报道的采写中,《工人日报》采编人员坚持问题导向和建设性反思,既发现问题、捕捉问题,又提出建设性意见。

在扎龙湿地,记者深入地采访了湿地保护专家李长友,于是文中有这样充满忧患意识的表述:

 20年来,他有过四次坐直升机观测扎龙湿地的经历,每一次在上空俯视扎龙湿地,内心一个念头越来越强烈:“这块湿地能保护多久?能否成为丹顶鹤永久的栖息地?”

李长友忧心忡忡的问题,其实也是中国乃至世界诸多湿地普遍面临的问题,保护核心区的居民什么时候能彻底退出去?

“如果丹顶鹤会说话,它说的比我好。”李长友缓慢地说:“人可以退,但丹顶鹤已经没有地方可退了。如果实现移民,给鹤一个安静的芦苇丛安家筑巢,将核心区7万公顷最终实现无人定居,扎龙湿地的保护将还人类一个惊喜……”

新闻媒体在大江大河一线采访

这组报道在2009年荣获第四届关注森林奖新闻奖特等奖。

全媒体时代,各种媒体深度融合,对受众实施全时段、全方位、全覆盖的海量信息传播。与此同时,受众的欣赏品味、接受习惯等都发生深刻变化,故事“怎样讲”的问题迫切需要研究解决。推进媒体融合过程中,既要用好传统媒体,也要用活新兴媒体;既发挥媒体主责,也要引导一线林草职工参与;既要用活内部资源,也发动社会力量;既要讲“官言官语”,也要讲“网言网语”;既要重“创新表达”,也要重“精准引导”。做好一线林草职工思想引领,需要通过一个个具体生动的故事来打动人、说服人、启示人、引导人,用“软”故事讲好“硬”道理。一方面,要研究职工需求,职工喜欢什么表述方式,就有意识地把新时代林草职工故事讲好讲到位;另一方面,要注重舆论引导,特别是在敏感问题上,主动设置议题,用好故事精准巧妙地引导职工。既要“和风细雨”,也要“暴风骤雨”。也就是既让职工在潜移默化中有效接受生态文明思想,又在有人传播错误观点、歪曲事实、诋毁先进人物时,敢于发声、敢于亮剑,坚决回击、正本清源。

三、做强典型报道,讲好一线林草工作者故事

典型报道是对社会生活中具有代表性或有普遍意义的事物所做的新闻报道,通过报道典型人物、典型经验等,以点带面,教育引导群众,弘扬时代主旋律,激发社会正能量,从而影响社会,推动政府工作。“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是媒体典型人物报道特有的功能。生态文明意识的树立是一种精神塑造的过程。充分利用典型人物的先进事迹感染人,是加强对林草职工思想政治引领、提升生态文明意识的有效途径。

新时期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从根本上讲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的结果,是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全面领导的结果,同时也是广大林草职工大力弘扬艰苦创业精神、团结奋斗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涌现了一大批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先进典型。这给典型人物报道提供了丰富的新闻资源。但目前有关林草工作者典型报道也存在报道“概念化”和典型人物“高大全”,报道缺乏可信性和影响力的难题亟待破解。

改进典型报道,增强可读性、可信性,提高宣传效果,最捷径的方法就是讲好故事,注重细节,让典型“活”起来。好的新闻故事往往是“七分采,三分写”。如果记者不到现场,不与采访对象深入交流,不会写出生动有趣的故事,更不可能发现现实的真相。《工人日报》于2003729日刊发《政策的光芒下有多少困惑?——中国林业的历史性转变(三)》,讲述了闻名遐迩的全国惟一享有“治沙英雄”称号的石光银的故事。他在国有林场用了几十年时间植树造林却寸绿不见的地方,承包后栽了2000多万棵大树。如果设计成50米宽的绿化带,可以从毛乌素沙漠一直延伸到北京。

记者描述他:58岁的石光银,瘦高,黝黑,似乎话不多,但每一句都掷地有声。通过短暂的交谈,记者深深地体验到农民对国家林业政策调整表现出的喜悦,面对某些不合理的政策调整及规章细则欠缺所表现出的心情沉重与无奈。政策似乎是微妙的金钥匙,它给人们带来无限的光芒,有时也常常将人们禁锢在无限的空间里。“石光银不识字,找人给他念了两遍,他从中琢磨出了自己那些林子的希望:从‘绿色银行’取钱的日子不会太远了。”

通过三个小标题:“所有的财产都是树——‘治沙英雄’的欢乐与苦恼、‘绿色银行’取不出钱——‘治沙英雄’考问林业政策真空、‘取钱’的日子不会太远——新政策有望解难题”,写出了石广银的先进事迹、苦恼烦忧和国家宏观政策调整等。《工人日报》专家认为,稿件写的层次错落有致,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围绕防沙治沙一人一事的小圈子,从全局出发,站在时代的高度,观察事物,思考它所具有的普遍意义,所代表的时代前进的方向,体现了超越常规思维的两个主要方面,一是围绕新闻事实,向四面八方,向不同层次去思索;二是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界面,向同一个主题来集中思考,实现信息的重组,通过重组产生灵感,让思维多元化,完整和准确地反映、揭示中国林业历史性转变的本质和意义。

《工人日报》多年前的许多生态文明建设报道,成为林草工作者的记忆,时至今日,仍然值得重新阅读和思考。优秀的新闻宣传报道对于激发林草工作者保护生态环境的热情、提升生态科学素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生态文明建设新征程上,媒体不能缺席、缺位。 

本文作者系工人日报高级记者

贾建新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