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  图文首页 |  《绿色中国》目录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杂志目录 > 《绿色中国》(B)2022年第3期 > 基于植物文化的感恩情感之生成与培育
基于植物文化的感恩情感之生成与培育
作者:文/刘凤彪 来源:绿色中国 时间:2024-02-19 14:51:48 浏览:727
字体:
分享到:

/刘凤彪

摘要:感恩是重要的社会情感,是基本的社会美德。人类的感恩情感源于对自然的敬畏和植物的无私馈赠。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细化,感恩愈加显得重要。作为积极心理活动的非智力社会情感,感恩是推动一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道德因素。拥有感恩情怀,是一个人的基本修养和道德良知,也是推动一个人更谦和、更可敬进而走向更完美的力量源泉。在植物文化中认识感恩、感受感恩、学会感恩,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践行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价值呈现。

关键词:感恩;植物文化;道德;非智力社会情感;生命共同体

牧归  陈利梅 摄

人与自然是互动共存、相互纠缠的关系。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的现实体现,表现在“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1]所以,我们说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要与自然界和谐相处,不仅是因为大自然的神秘莫测,更是因为大自然对人类的无私馈赠和关爱有加。大自然就像母亲一般,不仅为人类提供生息繁衍的庇护场所,还通过一条看不见的脐带源源不断地向人类输送着能量和营养。人类只有守护好那颗虔诚、恭敬、真挚的良心,对自然的恩赐念念不忘、常怀感激,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这也正是感恩这一基本道德情感产生的自然基础和社会动因。

这种基于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感恩情怀,奠定了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边界就是维护生态稳定、尊重生命神圣。这是一种符合哲学范畴的思维模式,也是一种合乎伦理情感的生存法则。而在这种道德的本性之上,感恩情感的丰富、深化所催化出的,则是人类对大自然的深厚情怀。

一、植物的无私馈赠是人类感恩情感 形成的自然基础

感恩是源于内心意识到被给予、被爱护从而对他人的帮助、关心表现出来的一种感激之情,是人类社会中的一种真挚情感表现。感恩情感有时是单一的心理活动,有时外显为现实的具体答谢行为,是善良品质、知足品性的重要特征,也是一种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表面看,感恩更多地出现在人与人之间,但感恩却萌芽于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之中。或者说,感恩不仅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应该遵守的一条生活原则,也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不可逾越的一条基本准则。

植物是丰富多彩的物种世界

“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就是说,他的欲望的对象是作为不依赖于他的对象而存在于他之外的;但是,这些对象是他的需要的对象 是表现和确证他的本质力量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对象。”[2]从自然的维度亦即生态学的角度来看,绿色植物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者,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影响着地球的生态环境,构成人类生存的主要能量来源和重要生态屏障。其中最直接的,就是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新鲜的空气,生产竹木、食品、药材等各种植物产品,满足人们的居住、营养、健康等不同需要。植物还在自然生长过程中把地下的水分输送到枝叶的顶端,然后通过蒸腾作用为大气提供水蒸气,使这一区域的空气湿润、气温降低、雨水充沛,促进生物圈中水的良性循环,保证基本的生态平衡。

人类生存于这样一个神奇的、美妙的自然之中,依赖自然界形成的生态环境和提供的天然物质产品繁衍生息、代代传承。19世纪中叶,山西巡抚陆应谷在刻印出版清代植物学家吴其浚的《植物名实图考》专著时,就在序言中总结了这个现象。他说,“《易》曰:天地变化,草木蕃。明乎刚交柔则生根荄,柔交刚而生枝叶,其蔓衍而林立者,皆天地至仁之气所随时而发,不择地而形也。故先王物土之宜,务封殖以宏民用,岂徒入药而已哉!衣则麻桑,食则麦菽,茹则蔬果,材则竹木;安身利用之资,咸取给焉。群天下不可一日无,而植物较他物为特重。”[3]这种情感是朴实无华,是发自内心的。这一情感的真诚流露,就是人类融入大自然并感受到其无比美好和无限价值之后产生的对自然认同、尊重和感激的基本道德认知。

植物是美的存在

采集野果、茹毛饮血是人类社会的原始生活状态。人类的站立行走,发明、使用的简单工具,也仅仅是为了采集和狩猎的方便、为了化解饥饿的烦恼。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把自然界当做人的对象,指出人的感觉、意识、活动都依赖于自然界,“人只有凭借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才能表现自己的生命。”比如,“饥饿是自然的需要;因此,为了使自身得到满足,使自身解除饥饿,它需要自身之外的自然界、自身之外的对象。饥饿是我的身体对某一对象的公认的需要,这个对象存在于我的身体之外,是使我的身体得以充实并使本质得以表现所不可缺少的。”[4]饥饿是身体缺乏能量、缺少营养之后产生的生理反应,是痛苦的、难受的。在解决饥饿问题的过程中,大自然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每当人们获取了果腹的食物,在大脑中产生的意识、感觉都是欣喜的、愉悦的、满足的。这种舒服、美好的心理感受是由先前对大自然的敬畏心态一点点滋生、一点点蔓延而来的。也就是说,感恩与敬畏相伴而生、相约而行,人类在敬畏之中逐渐懂得了感恩。

二、植物世界的生命进化是人类感恩美德养成的重要参照

如果说劳动创造了人类,那么人类与自然的互动则点亮了人类的感恩美德之光。在自然中,“人作为对象性的、感性的存在物,是一个受动的存在物;因为它感到自己是受动的,所以是一个有激情的存在物。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5]总之,人类的进化过程,也是包括感恩在内的一切情感生发的过程。

“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自然界是工人的劳动得以实现、工人的劳动在其中活动、工人的劳动从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6]同样,植物作为人类须臾不可离开的生态基础和生产生活资料,一年四季环绕在我们身边生长,随时随地满足我们的生活需求,每时每刻启发我们的智慧,同时也在不断丰富着我们的情感世界。假如没有自然界的承托,人类也就失去了生息繁衍的场所,人类的生存发展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假如自然界没有演化出能够满足人类衣食住行的植物,世界依然荒芜,感恩情感也就不可能藉此萌发并扎根于人类心灵深处。

生存是发展的基础,植物是人类解决饥饿问题的基本原材料。当植物在生理层面上给予人类一定的温饱之后,也就帮助人类在心理层面上逐渐实现获得感、满足感、舒适感、安全感,从而成为打开人类情感世界的一把钥匙,并次第开启色彩、形姿、意境等美学欣赏之旅,让人们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人类情感世界的形成过程,也是人类进化发展的过程。人类出现之前,作为和其它动物同生共存的一个普通物种,其情感世界原本一片空白,只是随着劳动、语言、思维的出现,才得以一点点丰富和发达起来。心理层面上的情感反应,是感恩美德产生的重要基础。人类越成熟,对植物的认识和利用越充分,从中获得的满足也就愈加丰厚,对自然界的感恩也就愈加真诚。“随着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人们越来越需要植物,因为它们不光有用,而且非常漂亮。”“商业的发展就像一种强大的催化剂,加速了植物知识的发展,许多早先并不为人知的木材、香料以及食物开始源源不断地涌入希腊港口。”[7]

所以,人类除了因解决温饱、饥饿而对植物产生最原始的感恩之情外,更多的情形则是置身于植物世界之中,感受植物世界的美好。“就仿佛没有樱桃树就没有华盛顿,没有苹果树就没有牛顿爵士一样,好像没有菩提树也就没有佛陀。但至少后一个说法颠倒了主客体的关系,应该是佛陀的觉悟才令菩提树枝繁叶茂,并更彻底地走向空中,用那翠绿的叶子,不断淘起满叶的风声雨声,来浇灌那深沉的觉悟之梦。”[8]

回望植物进化的历史,植物有着不可思议的、远超人类的智慧和能力,在原本极端恶劣的地球上经历了45亿年的演化发展之后,终于给大地披上了多姿的绿装。“植物是自然界的炼金术,是把水、土和阳光改造为一系列珍贵物质的专家,它们中的许多都超越了人类的想象能力,人类的生产力比它们要低得多。当我们还在费劲地锻炼自己的意识时,还在学着用双脚走路时,靠着那同样的自然选择过程,它们已经在发明光合作用了,已经在完善它们的有机化学了。”[9]

地球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植物的进化过程中,最艰难的、耗时最久的是原始生命的出现。据科学研究推测,大约在地球形成10亿年以后、距今30多亿年以前,一些简单化合物在极其强烈的化学反应过程中,聚合形成了较为复杂的有机化合物,进而又在反复发生的化学反应中偶然形成了生命的基本单元,相继出现了原核细胞生物、真核单细胞生物和真核多细胞生物,逐渐地从厌氧、自养、异养型生物进化到能进行光合作用的低等生命。生物光合作用的启动,一点点创造出适宜的环境,一点点积累起充足的能源,加速了原始生物的演化,为较高等生物的出现奠定了基本的条件,并成为植物演化、发展的一种重要生命手段。而光合作用不仅成为植物的生命条件,也是之后人类获得食物、安于环境的有效保障。也就是说,每一次化学反应都是生命养成和发育的基础,每一级生命都为更高级的生命成长创造了条件;较高级生命感恩较低级生命的演化与牺牲,个体生命感恩群体生命的庇护和奉献。比如随着地球环境的改善,原本生长在水里的植物也开始尝试陆地的生活,慢慢进化出原始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再之后,就是多年生高大木本乔木、裸子植物、被子植物慢慢占据整个地球,成为最大最高级的植物类群,既创造了自身也满足了适宜动植物生存的极佳生态环境。“这样看来,一面山坡就反映了所有大自然行为的原则。这个地球的创造者只不过是获得了创造一片树叶的专利权。”“这从本质上看像是大自然的排泄过程,还有那些肝、肺和腹腔无穷无尽地堆积起来,就像地球把五脏六腑都反转过来了。但是,这一点至少说明地球是有心肝的,又是人类之母。这是从大地上生出来的霜:这是春天。”“和地球伟大的中心生活相比,所有动物和植物的生命都不过是寄生而已。”“我们人类的生命即使是死亡了,但根仍然存在,仍旧能够长出绿色的叶片,直到永恒。”[10]

三、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丰富了 感恩情感对生命的重要意义

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人都是生活在一个特定的生态环境中,并在不断地同自然进行各种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中,通过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来满足自己的生存之需。人类以什么手段方式、什么心思心态对待自然,既影响着自然,更影响着人类自身。人与自然环境的这种关系,也证明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是一种生态哲学观,是生态文明思想的价值核心。“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这个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11]

人生于自然之中。人与自然发生关系,必然以人类的生存作为最基本的出发点。所以,人类社会发展的结果,最终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走向人与自然共生、共存,成为休戚与共的“生命共同体”。《荀子》的“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孟子》的“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都是“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情感体现,都是“生命共同体”中各种生命的相互感恩、相互关照。

孟子认为儒家最重要的情感就是仁爱,故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王阳明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故“见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悯恤之心”。张载提出了“民胞物与”,主张“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地是一个大家庭,人间万物都有亲情,自然会对他人、对外界充满感激之情。这种感激之情投射到自然之中,就是对自然界无私馈赠人类衣食住行的感恩情感。

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中的感恩情结,属于人与自然在道德层面上的关联。这种用生命形成的联系是内在的、自觉的,有着道德约束的。正是在这样的生态伦理思想指导下,才能在实践中体现出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从而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四、感恩情感是承托人生成长和 人类发展重要道德内涵

早期社会是一个亲密的整体,人们协同作战、共同生活,感恩他人的情形几近于无。“我们越往前追溯历史,个人,从而也是进行生产的个人,就越表现为不独立,从属于一个较大的整体:最初还是十分自然地在家庭和扩大成为氏族的家庭中;后来是在由氏族间的冲突和融合而产生的各种形式的公社中。”[12]这个时候,人类的情感世界更多的是对自然、对外界生存环境的敬畏和感激之情。但是,“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13]随着技术手段愈加发达、社会分工愈加细化,人们需求他人和外界的帮助也就愈来愈多,以至于感恩情感的深浅、多寡逐渐成为衡量人与人之间关联程度的一个特殊标尺。特别是现代社会的复杂、多元以及因生产生活产生的日益广泛的联系,人们经常会需要求得他人的支持和帮助,无形中强化了感恩情感发展、丰富的社会文化基础。因此,感恩是一种基本的、重要的社会情感,是一种体现人际关系的社会纽带。

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人是政治动物,就是现在我们说的人是社会动物。政治是社会关系的综合表现,每个人都不可能脱离他人和社会而独立存在。也许有人说独立是一种能力,一个人的强大都是从独立开始的,走向独立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但现代社会离不开合作,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分工更需要合作。即便是漂流到无人荒岛上开启与世隔绝生活的鲁滨逊,也不得不使用之前在各种场合、各种社会关系中掌握的一些技能、知识来维系基本的生存。由此可以想象,出于求生的本能,每当鲁滨逊获得食物、摆脱危机之时,其内心一定会对自己基本的谋生本领充满感激,甚至联想到什么时候学到的这些本领,又是谁教会了他这些本领。而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困难,也一定会责怪自己掌握的技能更少,埋怨自己当时没有更好地跟随他人学习,甚至没有处理好一些社会关系。所有这些,都从一个侧面显示出建立广泛社会联系的重要性。

感恩是植物文化中的重要环节

不仅如此,这还充分说明建立各种社会联系是主动融入社会的具体行为,说明感恩、感激、感谢是积极向上的心理活动,是保持身心健康的阳光心态。

而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无形中需要更大的团队、更多的合作,有时是直接的协同作战,有时是间接利用他人思想或研究成果的间接合作。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强化了国家和地区间的跨文化交流合作。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时代的到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则强调了全人类的合作。所以,善于合作就是善于凝聚力量。善于合作,是一个人成为社会人的基本条件和必备品格。[14]而合作密切了人们之间的相互联系,显然也进一步强化了相互之间感恩情感的丰富与深化。

“感恩是源自内心的尊奉,心怀感恩,就会良知不泯,忠诚无怨;敬畏是自觉自愿的约束,心存敬畏,方能有所不为,不去乱为。常怀感恩之心,永存敬畏之念,虔诚恭敬,是一个人走向道德高地的必然。”[15]由于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与合作,感恩因之成为一种基本的、重要的社会道德标识,成为社会伦理层面的基本价值体现,甚至成为维护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现代社会,感恩教育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教育应当注重非智力社会情感培育,把感恩作为基本的道德培养内容融入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当中,不断丰富和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自然是人类生存的基础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感恩是人类幸福的基础。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感恩基因,对感恩的认同和崇尚一直流淌在民族的血脉之中。认识感恩,心中洋溢的都是爱和阳光,就会努力追求积极向上;懂得感恩,收获的都是情分和友谊,人生之路就会花香满径、充满快乐;不忘感恩,感受的都是世间温暖,就会温柔待人、尊重生命。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衔环结草,以谢恩泽”“乌鸦反哺,羔羊跪乳”,这些优秀传统美德体现了感恩的生活态度和生活责任,传承着感恩文化的思想意识。一个不懂得感恩他人的人,一定是心理扭曲、有着性格缺陷的人;一个不懂得感恩自然的社会,一定是不尊重自然、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充分利用植物文化中的感恩理念,将单纯的人与人之间的感恩教育置于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之上,丰富感恩的内涵,强化感恩的价值,将极大的提高感恩教育的意义,推动人的情感世界更加完善,推动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更加密切。甚至,这也是利用植物文化开展生命教育的一种有益尝试和创新,可以教育和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将敬畏和感恩融为一体,特别是将每一个个体的生命包括自己的生命都看作是生命共同体的一部分,任何一个个体包括自己都没有轻视生命的权利,只有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的责任。

(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基于植物文化的“敬畏·感恩·责任”三维道德伦理观构建研究》[课题编号:2202081]成果。)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60.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09.

[3]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校注[M.侯士良,崔瑛,贾玉梅等校注.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1.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10.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11.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58.

[7][]安娜·帕福德.植物的故事[M.周继岚,刘路明,译.北京:生活读者新知三联书店,200828-29.

[8]蒋蓝.极端植物笔记[M.北京:海豚出版社,201524.

[9][]迈克尔·波伦.植物的欲望:植物眼中的世界[M.王毅,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7.

[10][]亨利·戴维·梭罗.瓦尔登湖[M.杜先菊,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339-342.

[11]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173.

[12][1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

[14]刘凤彪.课程思政与全面发展[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23211-212.

[15]刘凤彪,陈建成:植物文化的哲学意蕴和时代价值[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12):1-5.

(作者单位:河北省教育厅)

尊重生命是感恩的基础  伍志勇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