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是中国“国宝”,也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多年来,我国政府对加强野生动物保护特别是大熊猫保护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我国大熊猫保护与研究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和显著成效。
在就地保护方面,通过建立大熊猫保护区、设立大熊猫国家公园,开展资源调查和野化放归,野外大熊猫濒危状况得到进一步缓解。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政府共开展了四次全国大熊猫专项资源调查,摸清了大熊猫种群和栖息地状况,为有效保护大熊猫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不断完善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体系,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建立了大熊猫自然保护区67处,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由139万公顷扩大到258万公顷,野生种群从1100多只增长到1860余只,大熊猫受威胁程度等级从“濒危”降为“易危”。2021年10月正式设立大熊猫国家公园,进一步增强了大熊猫栖息地的连通性和完整性,为大熊猫生存繁衍提供了更好的栖息地生境。通过有计划、科学的野化放归复壮野外孤立小种群,从2003年开始放归人工繁育大熊猫11只,存活9只,成功融入有灭绝风险的小相岭山系种群和岷山山系种群。实现了圈养大熊猫自然栖息地生存并复壮区域濒危小种群的阶段性目标,为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建设和管理提供了指导和技术支撑。加强大熊猫野外救护,对健康状况恢复达标的个体在专家论证后进行易地放归,实现了易地放归野生救护个体在野外的自然繁育。
在迁地保护方面,通过优化繁育配对,圈养种群数量实现优质稳定增长,种群遗传多样性不断上升。建立了圈养大熊猫种群繁育发展体系,攻克了圈养大熊猫繁育“发情难、配种受孕难、育幼成活难”的世界性难题,大熊猫人工繁育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此基础上,国家林草局加强圈养大熊猫种群遗传管理,自2012年起每年制定优化繁育配对方案,促进各繁育单位种群交流,不断提高圈养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近年来,大熊猫圈养种群实现了优生优育、优质稳定增长的良好态势。截至2022年底,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达到698只。经统计学预测,大熊猫圈养种群保持90%遗传多样性的时间可达200年,已基本形成健康、有活力、可持续发展的种群,成为了全世界野生动物迁地保护的成功典范,也为复壮野外种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今后,还将进一步加强圈养种群遗传管理,促进种群交流,保证圈养大熊猫的种群遗传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建设大熊猫遗传资源库,确保优质大熊猫遗传资源的可持续长期保存,为大熊猫增加一道永久保护屏障。持续推进以大熊猫国家公园为主体的大熊猫栖息地保护体系建设,加快大熊猫割裂栖息地的修复与联通,加大野化培训和放归力度,促进野生种群的重建、复壮,推进大熊猫保护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