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绿色中国融媒体特约记者 陈胜伟 记者 铁 铮
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话题。
从本世纪初开始,浙江农林大学以周国模教授为代表的专家团队,一直致力于林业碳汇的研究和和实践,为缓解气候变化提供技术保障。2022年9月,该校成立国内首个碳中和学院——浙江农林大学碳中和学院。该校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通过发布首个“以竹代塑”标准、开展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为各种农产品贴上碳标签等系列举措,全面服务碳中和碳达峰,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智慧力量。
首个“以竹代塑”标准发布
8月16日,国际(安吉)“以竹代塑”创新大会暨竹产品推广对接活动在浙江省安吉县举行。
会上,国内外首个针对“以竹代塑”产品进行分类分级的标准正式发布。作为林业碳汇与计量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周国模教授代表浙江农林大学和安吉县竹产业发展中心在会上发布了这个标准。这个名为《以竹代塑产品分类分级》的团体标准,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
周国模教授是该标准的主要起草人。他介绍说,这个标准从以竹代塑产品的生产和实际应用视角出发,围绕以竹代塑产品的碳减排效应和塑料污染的减量程度,创新性地构建了“替代减排率”“材料替代率”和“产品更新比例”三类评价指标,并运用熵值法科学确定各指标的权重,运用自然断点分级法对以竹代塑产品的综合效应进行等级划分。
周国模教授说,团队基于十大类60多种竹产品碳足迹评价的研究,获取了典型以竹代塑产品碳排放、碳存储、竹材替代和使用寿命等系列数据,为本标准的制定提供了科学支撑。从已有产品应用标准的结果来看,基于替代减排率、材料替代率和产品更新比例的分级模型,能够对以竹代塑产品进行精准量化、合理分级,很好地评价了以竹代塑产品的综合环境效应。
据悉,这个标准的发布和实施,有助于政府制定以竹代塑产业发展的支持政策和措施;推动企业创新低碳技术,开发出更多样化的以竹代塑替代产品;有利于引领绿色消费行为,减少消费者对塑料制品的使用。
2022年11月7日,中国政府与国际竹藤组织共同发布“以竹代塑”倡议,旨在发挥竹子在代替塑料产品进而减少塑料污染方面的突出优势和作用,为高能耗、难降解的塑料制品提供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倡议提出,要确定重点行业和产品,创新竹产品代塑的用途、效率及标准化发展。因此亟需制定科学、统一的以竹代塑产品分类分级评价标准。
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
外业调查、数据收集、指标确定、数据核算、专题图制作、成果撰写……在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的沃洲镇、沙溪镇,浙江省温州市泰顺县的泗溪镇、凤垟乡、司前畲族镇、竹里畲族乡,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九华乡等地,浙江农林大学碳中和学院“绿色共富”暑期社会实践团研究生们,在导师王懿祥教授的指导下在各地开展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用高校科技助力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新通道。
王懿祥教授介绍说,所谓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就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是衡量一个地区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为人类福祉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的最终产品与服务价值的总合经济价值,主要包括生态系统提供的物质产品价值、调节服务价值、文化服务价值三个方面。与GDP相比,GEP最大的改进在于将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的价值进行计量。
为了推进浙江各地GEP核算与转化工作,碳中和学院成立了由老师和研究生组成的“绿色共富”暑期社会实践团,深入浙江各地开展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工作,希望通过开展这一工作,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生态资金,同时设计绿色共富项目并落地实施,帮助乡镇推进共同富裕。
在温州市泰顺县泗溪镇、凤垟乡、司前畲族镇、竹里畲族乡,研究生们针对不同区域、不同植被类型开展了外业调查和样品采集;在衢州市柯城区九华乡,绍兴市新昌县沙溪镇、沃洲镇等地,师生们进行了全方位的GEP核算,通过所学的知识帮助乡镇摸清生态家底;在温州市泰顺县泗溪镇和司前畲族镇,研究生们通过多方位实地调研,切实了解到GEP核算与转化项目推进中各方的痛点和难点,并通过交流研讨,多方协调工作,使GEP核算项目得以稳定推进。
研究生们完成了包括外业调查、数据收集、指标确定、数据核算、专题图制作、成果撰写等工作,完成了多地各项GEP指标核算工作,在导师的指导下撰写最终报告。
研究生们高兴地说,“我们的实践,不仅推进了各地的GEP核算项目,探索生态产品价值核算、银行授信、绿色共富项目三位一体的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共富之路,对于助力当地实现‘双碳’目标也将起到积极作用。”
王懿祥教授表示,开展GEP核算与转化工作,帮助各地科学核算生态系统生产总值,结合乡镇需求发挥当地生态优势特色设计绿色共富项目,为更好的助力绿水青山转化成金山银山贡献科技力量。
阳光玫瑰葡萄贴上碳标签
“双碳”目标下,各行各业都在探索减碳途径。相比工业,农业碳排放的占比不算高。普通公众对农业领域减碳的认识不足。但农业本身具有碳汇功能,农业碳减排必须发挥更大作用。农产品碳标签制度是农业减排的一条重要路径,是农产品领域重要的碳信息披露工具。
浙江农林大学的王懿祥教授,在农产品碳标签开发方面探索出不少成功案例。阳光玫瑰葡萄碳标签正是在他的带领下完成的。
嘉兴市葡萄种植面积大,其中尤以阳光玫瑰葡萄产量多、经济效益高、市场认可度也好。由于阳光玫瑰葡萄品种综合性能更好,被认为是开发碳标签的最佳试行品种。
2022年8月,在嘉兴南湖农业部门的牵头下,绿江葡萄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朱屹峰带领种植户成功生产出第一批贴了碳标签的低碳阳光玫瑰葡萄。在朱屹峰看来,转向低碳是件好事。2023年,他决定把种植面积扩大到500亩。正值阳光玫瑰葡萄销售上市的季节,他忙着四处奔走拓宽葡萄的销路。
从100亩扩大到500亩,是不是意味着贴了碳标签的阳光玫瑰葡萄目前销售前景广阔?一张小小的碳标签背后承载了先进的种植理念、高科技的种植手段以及种植户们凝聚的心血。低碳农产品不仅是全种植过程低碳,也意味着产品品质、口感、安全性都更优质。
“以农产品碳标识为依据,消费者可以知晓农产品在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的碳排放情况和固碳情况。很多发达国家,披露碳信息的一项举措就是给商品上印上碳标签。”王懿祥介绍,“以低碳标志的农产品作为发展的战略机遇,进一步深化发展集约化、高效的绿色农产品,构建起真正的“低碳”农业产业化运营模式。同时,农产品碳标识也为农业部门碳资产管理提供信用背书,为后续农业碳汇交易和碳金融提供了基础信息支撑。”
以阳光玫瑰葡萄为例,王懿祥教授团队理了建园、农事管理、果穗套袋、采摘、包装、运输、废弃物处理等过程,并对其中涉及的41个作业流程、72个原料投入及运输等所产生的碳排放量通过建模核算,精准测算阳光玫瑰葡萄全生命周期内的“碳足迹”——每公斤葡萄会产生0.824千克二氧化碳,相当于日常家电大约1度电的碳排放量。
“具体来说,施肥方面,从传统的化肥改用有机肥,不仅减少了化肥,还提升了葡萄的口味;灌溉方面,以前是普灌,现在采用滴灌或喷灌,实现灌溉尾水零排放,节约了电费,还减少水环境污染;包装方面,以前的泡沫箱子易产生白色污染,现在改为塑料框,可以重复利用,达到环保减碳作用。”王懿祥解释道。
水果贴上碳标签,理念超前了,但在探索实践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困难。要让低碳产品真正落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从种植端来说,种植户多是偏大龄的农户,眼界及生产理念相对落后,不太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他们最关心的就是产量和销售额。
“目前来说,碳标签制度还处于意识培养阶段,未来有望通过碳标签倒逼农业产业低碳转型。设置碳标签准入制度,强制性有序进行碳足迹认证和开发工作,只有贴上碳标签的产品才能上市销售。发展到这个阶段,真正完整的碳足迹体系就建立起来了。”王懿祥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