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  图文首页 |  《绿色中国》目录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杂志目录 > 《绿色中国》(B)2022年第3期 > 发展林草中药材产业 助力乡村振兴
发展林草中药材产业 助力乡村振兴
作者:文/方永琴 向 恒 苏红群 岳文烈 来源:绿色中国 时间:2023-12-19 16:31:24 浏览:1111
字体:
分享到:

铁皮石斛

/方永琴  向 恒  苏红群 岳文烈

林草中药材作为中国传统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才能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为促进中药材产业健康发展,202175日,国家林草局印发了《林草中药材生态种植通则》、《林草中药材野生抚育通则》、《林草中药材仿野生栽培通则》,随后在202111月印发的《全国林下经济发展指南(2021-2030)》文中提出,到2030年全国林下中药材生态培育面积将达到1000万亩,意味着推动林草中药材产业的快速发展,已经开始从认识的提升转化为积极的行动,必将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铁皮石斛示范基地

一、中药材林下种植的好处

(1)产品质量优。林下种植的中药材,生长环境较接近野生条件,基本上不使用农药、化肥,自然生长,所生产的中药材生物活性物质含量高,无农药残留,重金属不会超标,药材品质接近野生药材。

(2)种植成本低。林下种植中药材是利用现有的天然林地或人工林地种植中药材,不占用耕地,利用森林的遮阴自然条件,少用或不用遮光设施,减少基础设施成本。

(3)病虫害少。林草种植中药材,可以丰富林地生物群落,改善林地生态环境,由于林木的隔离作用,部分阻断病虫害传播的途径,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

(4)林地综合效益高。在保证原有天然林或经济林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发展林草中药材种植,增加收入,显著提高林地经济效益。以陕西省城固县上元观镇新元村为例:该村于2022810日,由南通开发区慈善会、城固县慈善协会联合发起的铁皮石斛栽种示范试点项目正式签约落地。该项目是致力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多方合作项目,探索提出了“政、企、慈善基金、合作社、农户”五方共赢的合作模式,明确了以建设千亩以上石斛种植基地为中远期目标,以示范试点项目为先导。截止目前两期铁皮石斛种植项目累计投入资金180万元,建成林间栽植面积100余亩。产业的发展为周边群众带来了在家门口务工的机会,吸纳了本村务工群众60多人、人均增收4000多元。

二、中药材产业市场现状

2022年以来,受国内外局势多变和疫情影响,大宗药材价格呈迅猛上涨态势,元胡、乌药、天麻、猪苓、白及、重楼、淫羊藿、大黄、华细辛、铁皮石斛等中药材是林区群众主要致富的林下产业,其中部分中药材交易价较去年同期上调了2075%,涨幅最大的是元胡、乌药、猪苓等大宗药材,干元胡从6080/公斤涨到了140/公斤;干乌药从1518/公斤涨到了30/公斤;猪苓从4050/公斤涨到了6080/公斤;石斛鲜条市场收购价为160/斤,铁皮石斛花烘干后市场价为6300/斤,其他品类也有不同程度的上涨,药材交易市场空前火爆。同时,全球对中医药的依赖越来越大,国际价格亦逐年攀高。据有关统计表明,2012年国内天然药物销售已达160亿美元,并保持每年10%以上的增速;国际医药市场30%以上的药品源自植物,全球热销的25种药品中就有12种是由天然植物制成。其价格上涨主要因素有:一是商品内在属性决定本身价值高低,产品不同,生产周期不同,商品价格差异化明显,各品类生产周期如下:元胡810月,乌药12月,猪苓35年不等;二是市场需求主导一切,起决定作用;三是受国内外经济、政治局势影响;四是不可抗力及其他因素导致商品减产,“物以稀为贵”。总体来说,大力发展林草中草药种植前景十分可观。

三、林草中药材产业生态种植模式探讨

林草中药材生态培育是在保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上,在维护森林、草原生态功能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应用生态学原理和现代技术,在已经郁闭成林的人工林等人为干预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生态系统内,采用清洁化生产、绿色防控等生态培育措施种植中药材,禁用化学农药和化学肥料等可能污损环境或影响药材品质的投入品,保证中药材的质量和安全,培育绿色优质中药材,实现生态经济的良性循环。

根据中药材品种的生长特性和种植区环境特点,采用不同的生态种植模式培育中药材。主要包括林下种植、草地混植、单一种植、间套作种植、轮替种植和生态景观种植等模式。鼓励集成创新其他生态种植模式。利用林下或树体及空间资源,种植具有一定耐阴性的中药材种类,被称为林药混作模式。林药间作模式则指利用林下空间间作培植中药材。在经济林、用材林的幼林期,光照充足,适宜间作多种药材,成林后间作耐阴性的种类。在不开垦草原、不破坏原生植被的前提下,增补或引种药用植物培育中药材被称为药草混生模式,而药草间作模式,则是药用植物与牧草等草本植物带状间作。生态培育是林草中药材产业的最大优势,也是关键所在,其路径有两种:

野生抚育。利用存有一定数量野生药用生物种群的原生自然生态群落,在维护其生态功能的前提下,根据药用生物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及群落生态环境特点,采用科学技术措施对群落进行保护、抚育,使其药用生物种群恢复或壮大,药材产量和品质提高,使其资源量达到具有经济利用价值的水平。确定合理的利用周期、适宜的采收方法和采集强度,生产出质量近似于野生的药材。

仿野生栽培。在适于某种目标药材生长的原生或类似环境中,若目标药材较少或没有分布,可以采用适宜方法栽培目标药材,使其生物种群个体数量达到适合规模化生产药材的水平,并模仿野生药材的生长条件进行抚育管理,培育质量近似野生的药材。

四、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思考

发展林草中药材产业不能一蹴而就,要实现产业跨越式发展,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林草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是林草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强劲东风,国家林草局要求,主管部门要因地制宜研究制定专项规划、实施方案和配套措施,要主动加强与卫生健康、农业农村、中医药、药监等部门的沟通联系,积极争取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共同研究和推动解决林草中药材产业发展中的问题。二要积极引导社会资本进山入林,为林草中药材产业注入活力。完善政策机制是林草中药材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国家林草局的部署下,各地纷纷建立持续稳定的多元投入机制,完善金融服务机制,鼓励地方建立林草中药材投融资项目储备库,助推银企对接,多项利好政策已经明确:在不破坏生态、森林植被和依法合规的前提下,可利用二级国家级公益林地和地方公益林地适度开展林下中药材种植;鼓励发展以生产药材为主要目的的商品林,推动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在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国家林业产业示范园区建设中,优先支持林草中药材基地、企业和园区;优先支持优质林草中药材产品进入森林生态标志产品名录;在重要林业节庆展会中,重点推介特色林草中药材产品。三要强化科技支撑。大力加强林草中药材领域的基础研究和科研攻关迫在眉睫。科研部门要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及中医药重大科学问题,突破一批产业化前景良好的关键核心技术,完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林草中药材产业发展呼唤高质量人才。教育部门要精准培养专业人才,积极开展基层职业技能培训,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林草中药材企业要加强与科研院所、高校的合作,建立起产业创新联盟,建立专家咨询机制,构建林草中药材产业科技服务体系。四要优化管理服务。一方面要完善林草中药材产业发展监管机制,探索建立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另一方面强化生产全过程质量安全控制。要建立健全林草中药材标准体系,加快推动标准化生产。五要培育龙头企业,加强示范基地建设。结合本地实际探索中药材发展经营道路,示范基地要勇于创新,促使中药材经济实现基地化、标准化、品牌化、规范化生产,提升经济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打造中药材产业发展亮点工程,使生产的中药材原料就地加工、就地增值,结合特色旅游、餐饮服务发展第三产业,营造大健康氛围,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中药材产业发展的价值和魅力。

林下种植魔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