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  图文首页 |  《绿色中国》目录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杂志目录 > 《绿色中国》(B)2022年第3期 > “一带一路”充满哲学智慧 —— 访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海外嘉宾王治河、樊美筠博士
“一带一路”充满哲学智慧 —— 访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海外嘉宾王治河、樊美筠博士
作者:文/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 铁 铮 来源:绿色中国 时间:2023-12-19 15:32:34 浏览:404
字体:
分享到:

/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  铁  铮

刚刚闭幕的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是中国主办的层级最高、规模最大的主场外交,也是一带一路倡议10周年最隆重的活动。这届论坛的成功举办,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反响。

论坛刚刚落下帷幕,记者采访了应邀回国参加本次高峰论坛的美国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治河博士、项目主任樊美筠博士,听他们分享参会的切身感受,畅谈“一带一路”闪烁的哲学智慧。

“一带一路”的绿色底色

认识二位嘉宾还是在6年前。我前往美国洛杉矶,参加在克莱蒙召开的生态文明国际论坛。这二位既是组织者、策划者,也是承办者和实施者。数百位各国专家参加的盛会富有成效。他们对生态文明的执着和干练的作风、出色的办事能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次再见,是在北京潘家园的河南大厦,我请他们谈谈作为会议的正式代表参会的感受。

参加盛会的两位嘉宾

王治河博士说,本次论坛规格之高,规模之大是空前的。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包括俄罗斯总统普京和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在内的20多国政要亲自参加了论坛。来自151个国家和41个国际组织的代表来华参会,注册总人数超过1万人。这一“万人盛会”无疑展示了中国巨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体现了中国日益勃兴的全球影响力。

“一带一路”的绿色底色,给两位嘉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樊美筠博士说,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是分享生态文明理念、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以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坚持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原则,提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绿色化水平,将生态环保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在这个意义上,“一带一路”即“绿色之路”。

两位嘉宾认为,本届高峰论坛作为共建“一带一路”进程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将绿色发展提到一个新的高度。能够亲身参加这样一个盛会,他们感到很荣幸。  

“一个新的国际秩序正在形成。它正在创造一个新的文明,即生态文明。”两位嘉宾兴奋地说。

“一带一路”的“和”与“通”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为什么能欣欣向荣、蒸蒸日上?“一带一路”取得成功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作为旅居海外的哲学家,是如何看待“一带一路”倡议的?

樊美筠博士说,从政治上讲,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一带一路”站在了历史正确一边,符合时代进步的逻辑,走的是人间正道。

从哲学上看,她认为,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从始至终贯穿着“和者生存”的原则。这与“适者生存”“强者生存”的丛林逻辑,形成了鲜明的比照。习近平主席在主旨发言中明确指出,人类是相互依存的命运共同体;只有合作共赢才能办成事、办好事、办大事;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是共建“一带一路”最重要的力量源泉。

樊美筠博士说,论坛向世界发出的信号是清晰的。这就是,要团结不要分裂,要合作不要对抗,要开放不要封闭,要共赢不要零和。

她指出,为什么“和”如此重要?因为“和实生物”。事物只有在相互和谐的关系中才能存在和发展。 正如《礼记·乐记》指出的那样:“和,故百物皆化”。“和”的状态,被描述成宇宙万物之间的一种本真的、具有创生性的状态。世界因和而生机勃勃,而摇曳多姿,而姹紫嫣红。而万物之间的失和状态,则不具备创生的能力,那是一条通往毁灭之路。“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穷矣。”

王治河博士认为,除了“和”的理念外,以“通”为特征的过程哲学是“一带一路”的哲学基础。过程哲学既是一种最古老的哲学,也是一种最新的后现代智慧。说它古老,是因为中国是产生《易经》的民族,服膺过程哲学。“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通”的理念已经淫浸到中国人的血液里去了。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中,“通”的概念起着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通”是中国文化的DNA。中国文化是一种“通”的文化,中国哲学是关于“通”的哲学。

王治河博士说,正是“通”的观念在历史上帮助中国走出了重重困境。同样,也正是“通”的观念,在一定意义上解释了中国过去30年的崛起奇迹。自然,也是“通”的理念让中国走出生态困境,踏上生态文明的康庄大道。

他指出,今天,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特征的“一带一路”工程,更是集中体现了“通”的理念,彰显了“通”的大智慧。“通”不仅是一种最古老的哲学,它同时也是一种最新的后现代智慧。

2017年两位嘉宾和柯布院士在浙江莲都“柯布生态文明院士工作站”成立大会上

王治河博士所说的“后现代”,指的是“建设性后现代”。它是对现代的反拨和超越。如果说“现代”的口号是高扬自我,那么“后现代”的原则就是尊重他者。这里的他者不仅包括他人、其他文化和文明,还包括自然万物和一切有情众生。

新加坡前外长曾说:道比黑格尔深刻。为什么呢?王治河博士认为,因为黑格尔的理性的目的是战胜他者、宰制他人。而道的目的是通,是给他者空间,让别人有路可走。所谓“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是也。

王治河博士进一步阐释说,相互依赖是生命的本质,相互成就是生命的升华。因此有机过程思维呼唤一种“共命意识”。所谓“共命意识”就是意识到我们和他者是共享命运的,是同呼吸、共命运的,是休戚与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这既包括与他人共命,也包括与自然共命。我们和地球之间是休戚与共、同呼吸共命运的。

两位嘉宾相信,随着“一带一路”的拓展,“通”哲学将成为一种普世智慧,被越来愈多的接收和欣赏,也将令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受益!从而为破解全球发展难题、实现全人类互联互通、走向生态文明,创造性地闯出一条新路。

“一带一路”的积极践行者

两位嘉宾所在的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是“一带一路”智库联盟的成员,这些年来一直致力于在海外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和中西文化的深度沟通、文明互鉴。

据樊美筠博士介绍,这个研究院作为海外研究和推动生态文明和过程哲学的顶级学术机构与高端智库,是2004年在加州正式注册成立的非赢利机构。它的目标是整合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优秀思想资源,追求人与自然共同福祉的生态文明。“我们机构的标志就是中文字:‘桥’,代表的是沟通、开放、包容与和谐。这个机构的宗旨、使命,与‘一带一路’是深度契合的。”樊美筠博士说。

王治河博士说,研究院成立近20年来,通过访学、会议、暑期班、翻译、演讲、交流等多种形式,邀请了66位中国访问学者合作;在中国建立了36个研究中心;举办了16届过程暑期班;组织了668场有关过程哲学和生态文明的演讲;主办与合办了170多个主题为生态文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过程思想等的国际会议。其中我曾参加的“克莱蒙生态文明国际论坛”,是研究院在海外推动生态文明的重要平台。它是首个在美国举行的、全球性的关于生态文明的国际论坛。迄今为止已举办了16, 有数千名中外学者、政府官员和环保人士参加, 在国际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国内外重要媒体都报道过。2022年举办的第16届克莱蒙生态文明国际论坛,吸引了近1500万人次观看和点击,其影响力越来越大。此外,研究院在匈牙利创立了可持续发展论坛,帮助韩国召开了一系列生态会议并创立了“郦州生态文明论坛”。

虽是高端研究机构和思想智库,这个研究院并非“清谈馆”,而是生态文明和“一带一路”的行动派和践行者。研究院和地方政府合作,分别在浙江莲都、云南普洱成立了“柯布生态文明院士工作站”,在浙江胥岭生态村设立“柯布生态书院”,而且积极参与中国的“零污染村庄”运动和千岛湖“生态社区”建设。此外,研究院还发起了“骑车是一种品位”的绿色出行活动、“算我一个——投身生态自救运动”等一系列接地气的活动。

生态文明的希望在中国

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创院院长、当代过程哲学的理论代表小约翰·柯布院士,是西方社会公开提出“生态文明的希望在中国”的国际知名学者。两位嘉宾长期在柯布院士身边工作,对他的思想十分了解。

樊美筠博士说,尽管个别人对老人有误解乃至非议,但已近99岁高龄的柯布院士坚持相信:中国是最有可能实现生态文明的地方。柯布院士之所以看好中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笛卡儿主义式的现代西方机械世界观在中国只有百年的历史,尚未完全扎根,而过程思维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中国人的基因里流淌着尚和求变的血液。

2019年两位嘉宾和柯布院士在韩国骊州生态文明论坛上

她说,在柯布院士看来,建立在西方机械世界观基础上的西式现代化是不可持续的。它业已走到尽头。西式竭泽而渔式的发展观和“有今天没明天”式的消费观,已给我们美丽的星球带来毁灭性的灾难。人类要想避免毁灭的命运必须改弦更张。而中国提出的生态文明发展战略,就是带领人类走出困境的希望之路。而有机过程哲学也为生态文明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这无疑为中国哲学争得国际话语权乃至在世界范围扬眉吐气,提供了绝佳的机会。

返美的路上,两位嘉宾多次转机。他们利用候机间隙与记者在微信里频繁互动,发来参会照片,畅谈参会心得,介绍未来打算。

他们坚信,生态文明是不可遏制的时代大潮。作为人间正道,“一带一路”会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