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海晨韵 王俊杰 摄
文/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 卢 燕 符 超 实习记者 张天博
6月5日是第52个世界环境日,我国今年确定的主题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旨在展示新时代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的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和全社会共同参与美丽中国建设的生动场景,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凝聚共识、汇聚力量。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一年。过去的一年里,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牵头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设,启动72个重点项目。自然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完成《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2035年)》编制和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国家林草局会同有关部门出台《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和《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21—2030年)》。5月,生态环境部发布了《2022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和《2022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报告显示:全国生态环境质量保持改善态势,年度改善目标顺利完成。主要表现为两个“向好”:空气质量稳中向好,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继“十三五”以来可比数据已实现“七连降”,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例为0.9%,首次降低到1%以内;地表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水质优良(Ⅰ—Ⅲ类)断面实现“十三五”以来“七连升”。还有四个稳定:管辖海域海水水质总体稳定,土壤环境状况总体稳定,城市声环境质量总体稳定,自然生态状况总体稳定。
顶层设计铸就感人“中国绿”
春末,陕西省靖边县野淌路两边,樟子松随地形起伏,将绿色延展到目不所及的远方。 “从前这片就是沙窝子,每年春天都刮大风,眼睛都睁不开。”靖边县海则滩镇长城村村民王文章正在林边查看着他家附近的樟子松,“自从种上樟子松,每到春天树木变绿,风小了,沙没了。”从一眼望不到头的黄沙漫漫,到片片树林染绿大地,王文章说不出的高兴。“种树之后,防了风沙,添了风景,环境越来越好,我们算是尝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甜头。”
2022年,靖边县按照“一心两线三点多面+三区三带”林业建设布局,制定了防止二次沙化及国土绿化行动方案,全年完成2万亩飞播造林,实施5万亩退化林修复,完成全民义务植树97.7万株。今年,靖边县全年计划完成国家重点区域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人工造林5万亩、退化林修复5万亩、飞播造林2万亩、森林抚育1万亩、人工种草0.5万亩,全力推动靖边由浅绿向深绿转变。
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亮出了一份成绩单: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8.1%,二氧化碳排放下降14.1%;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下降27.5%,全国地表水优良水体比例由67.9%上升到87.9%;设立首批国家公园,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9000多处……过去5年,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为地球添上更多“中国绿”。
《新时代的中国绿色发展》白皮书发布
2023年1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绿色发展》白皮书显示,我们国家的生态环境的质量持续稳定向好。10年来,中国累计完成造林9.6亿亩,防沙治沙2.78亿亩,种草改良6亿亩,新增和修复湿地1200多万亩,森林、草原、湿地、河流、湖泊面积都在持续增加,土地荒漠化趋势得到了有效扭转。完成了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其中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整个陆域国土面积的比例超过30%;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前不久,‘中国山水工程’入选联合国首批十大‘世界生态修复旗舰项目’,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刘国洪说。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赵辰昕指出,白皮书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绿色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实践成就和经验做法,介绍中国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努力和成效,介绍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应对气候变化的理念、行动和贡献。
刘国洪介绍,白皮书指出统筹保护与修复,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布局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统筹部署全国陆地、河湖、海洋等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人与自然关系更加和谐。
白皮书包括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绿色空间格局基本形成、产业结构持续调整优化、绿色生产方式广泛推行、绿色生活方式渐成时尚、绿色发展体制机制逐步完善、携手共建美丽地球家园等7个部分。白皮书内容涵盖新时代中国绿色发展的核心理念,指出大力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同时,白皮书对新时代中国绿色发展的实践和成效做了总结。白皮书中数据多是反映到2021年底的情况,2022年以后相关数据又有新的进展。
美丽中国建设插上智慧的翅膀
随着美丽中国建设大踏步前进,智慧保护,科技支撑成为了不可或缺的手段。今年3月,由中国林科院、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中国代表处、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联合编写的《智慧自然保护地白皮书》发布,对我国建设智慧自然保护地进行全面、系统分析,提出我国智慧自然保护地建设方案架构、建设路径、发展蓝图等。
樟子松原始林 孙阁 摄
《白皮书》指出,近年来,我国已开始使用智慧化手段实现对自然保护地的精细管理,监测监管已迎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但当前普遍应用的红外相机、声纹采集器和遥感技术终端设备收集信息需要人工完成,红外相机空拍率高、分辨率低导致后期人工采集识别数据工作量巨大。为此,《白皮书》提出建设智慧自然保护地面临的四大挑战:生态感知能力、网络连接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和运营管理能力。《白皮书》指出,通过“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的数据获取、稳定可靠连续网络覆盖的网络传输和大数据智能分析等手段,智慧自然保护地将在生态保护与修复、资源管理、科研监测、科普教育、游憩体验、社区发展、管理与运行七大关键场景应用中,逐步形成全新的“互联网+自然保护地”的数字化、智能化管理模式。此外,《白皮书》提出我国自然保护地智慧化建设路径:推进数据标准统一工作,打造自然资源“一张图”等发展目标。
《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巩固提升实施方案》发布
自我国做出碳达峰、碳中和的承诺之后,从顶层设计到落地实施,一步一个脚印。巩固和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行动,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近日,自然资源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林草局联合印发了《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巩固提升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方案》以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巩固和提升两个关键、科技和政策两个支撑为主线,提出了到2025年、2030年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方案》明确,“十四五”期间,基本摸清我国生态系统碳储量本底和增汇潜力,初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生态系统碳汇计量体系,加快构建有利于碳达峰、碳中和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十五五”期间,生态系统碳汇调查监测评估与计量核算体系不断完善,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和用途管制制度全面建立并严格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取得重大进展,生态功能重要地区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明显提升,生态系统碳汇技术、标准、市场和政策体系逐步健全,国际影响力持续提高。
《方案》提出了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巩固提升的四个方面重点任务:一是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巩固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包括构建绿色低碳导向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助力巩固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严格保护自然生态空间、夯实生态系统碳汇基础,强化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严防碳汇向碳源逆向转化,全面提高自然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开发带来的碳排放影响,强化生态灾害防治、降低灾害对生态系统固碳能力的损害等5项举措。二是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包括统筹布局和实施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持续提升生态功能重要地区碳汇增量,突出森林在陆地生态系统碳汇中的主体作用、增强草原碳汇能力,整体推进海洋、湿地、河湖保护和修复,提升农田和城市人工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加强退化土地修复治理等5项举措。三是建立生态系统碳汇监测核算体系,加强科技支撑与国际合作。包括构建生态系统碳汇调查监测评估体系、完善拓展生态系统碳汇计量体系、大力加强科技支撑、促进国际交流合作等4项举措。四是健全生态系统碳汇相关法规政策,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包括强化生态系统碳汇法治保障、健全体现碳汇价值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推进生态系统碳汇交易、完善生态保护修复多元化投入机制等4项举措。
生态系统是人与自然和谐 共生的现代化的最好体现
一只身姿矫捷,体格强壮“大猫”出现在位于石家庄市平山县的河北驼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布设的红外相机视频中,白天在林间闲庭漫步,夜晚凝视前方,警惕异常。红外相机显示自2022年11月至2023年2月20日,这只华北豹的身影出现了10多次。华北豹是全球9个金钱豹亚种之一,为我国特有的金钱豹亚种,也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世界珍稀濒危物种,主要分布于华北地区。 “华北豹是重要的指示性物种,它在驼梁现身并且出现频率逐渐提高,说明这里能为华北豹提供丰富的食物,同时表明这里生态系统向好、生物多样性得以保持稳定。”驼梁保护区管护中心副主任李剑平说。
每年春季,塞罕坝自然保护区开阔的林缘地带,都会上演一场场“比舞招亲”:雄性黑琴鸡一边展开尾羽,一边持续不断地引吭高歌,如此“能歌善舞”皆为俘获雌鸟芳心。
地处内蒙古高原浑善达克沙地南缘的塞罕坝,是我国规模最大的人工林场。一百多万亩茫茫林海,无疑是植物天堂,动物乐园。多年来,塞罕坝加强宣传引导、巡护检查、执法监管、科研支撑,使保护区内野生动植物资源不断增加,保持了良好的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
环保工人在捡拾白洋淀水面的垃圾 张翼 摄
5月的白洋淀,碧波荡漾,不时有水鸟在水面嬉戏、捕食,或振翅高飞。河北省林业和草原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和湿地管理处处长刘洵介绍:“2022年,我们在对白洋淀进行监测时,首次拍到了全球极危物种青头潜鸭带领多只雏鸟出入芦苇荡。”
白洋淀是华北地区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经过治污、补水、清淤疏浚,白洋淀水质从2017年污染严重的劣Ⅴ类提升至Ⅲ类,水位稳定在6.5米至7米。水质变好了,水面宽阔了,许多野生鸟类不仅把这里当作落脚栖息的驿站,甚至当成繁衍生息的家园。
河北是中国唯一兼有高原、山地、丘陵、平原、湖泊和海滨等多种地形地貌的省份。近年来,加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修复治理,实施生态修复治理重大工程,坚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华北豹现身太行山,全球极危物种青头潜鸭落户白洋淀,世界最大人工林塞罕坝成了众多野生动物的家园……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稳定、多样、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为生态环境逐步改善,持续向好的方向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我国积极推动天然林保护、国土绿化,加强水土流失和荒漠化治理。国土“三调”显示,2009-2019年,林地、草地、湿地、河流水面、湖泊水面等面积增加2.6亿。2012-2021年,全国森林覆盖率由21.63%提高到24.02%,我国成为世界上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1999-2019年,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连续20年实现“双缩减”。2012-2021年,全国地表水优良水体比例由61.6%提高到84.9%,显著改善了河湖和湿地生态状况。2018年7月以来,违法围填海的规模由以往一年几百上千公顷下降到3年累计十几公顷,得到根本性遏制;实施“蓝色海湾”整治、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等,修复岸线和滨海湿地,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保持在35%以上。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面在燕赵大地的生动展现恰好契合了今年环境日的主题,同时也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的对中国式现代化最好诠释的一个范例。
碳中和就在你身边
5月的一天,两位年轻人把自己的婚礼做成了一场碳中和的实验,把本来认为的“减法”变成了“加法”。事后,他们晒出了婚礼的碳中和账单是:婚礼一共产生5.68吨二氧化碳当量。其中,交通排放占了近一半,达47.19%;住宿餐饮排放也是大头,占37.25%;婚礼用品排放占15.43%,上述三者加起来占了99.87%。他们购买了6吨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进行抵消。
“事实证明,碳中和婚礼同样很美。”他们说。为了这场别开生面的婚礼,他们筹备了半年,场地选择户外草坪,规模控制在50人之内,收集来宾的行程车次,统计住宿信息,确认音响、投影仪等设备功率,计算每一项活动可能产生的碳排放,婚礼所有用品都“精打细算”。 “购买喜糖盒时,我们在不同电商平台反复对比,最后选择了一款纯金属材质的糖盒,喜糖吃完后,还把它当作一个小收纳盒。”为了选择满意的誓言卡,他们煞费苦心,最后决定DIY,把在云南旅行时从村里制纸老奶奶那里买来的芒团傣族手工纸进行裁剪、对折,贴上了之前在公园里捡的松针和自制的干花。很有创意吧,但考虑到减排,最终他们放弃了这个千里寄纸质DIY请柬的想法。两人新注册了一个公众号,制作一条消息推送,用交互设计,模拟亲启“拆信”的过程。“效果却很好,有朋友反馈,这封电子请柬打破了以往对婚礼的传统认知,甚至少了一分走入婚姻的恐惧。”两人谈起这段曲折的经历还是万分感慨。
整个婚礼并未因减排而打折扣,反而创意满满。用两人一起养大的猫咪作为图案的环保材料制成的纸袋伴手礼;为避免鲜花浪费让宾客带走可以制成干花;由“种子纸”制成的餐卡,可以揉碎、泡水,埋在盛满土壤的喜糖盒里,一周后就能长出太阳花的嫩芽……
“前几天有朋友告诉我们,她背着猫咪纸袋出门,居然有人来要链接。还有许多人发来照片,喜糖盒变身成“迷你花盆”,有的种子餐卡已经发出嫩芽!”
婚礼策划师把这场碳中和婚礼的经验总结后,有很多年轻人预约碳中和婚礼。“我们希望婚礼结束后,大家仍能在以后的某一个时刻,看到某一个物件,脑海里闪回那个春日的美好记忆。”他们高兴地表示。
自2020年9月,中国向国际社会做出承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意味着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将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最高的碳排放强度降幅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实现这个目标,无疑对我们是个巨大的挑战。碳达峰、碳中和概念的提出,“1+N”政策体系的逐步确立,我国生态环境工作进入了“降碳为主、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新阶段,实践双碳发展路径成为社会各界共同的追求目标。
其实,碳中和就是离我们如此之近,触手可及。
林草碳汇 碳中和工作中的“压舱石”
“林木每生长一个立方米,平均吸收1.83吨的二氧化碳。中国工程院的课题估计,我们国家到2060年还会有26亿吨温室气体,其中二氧化碳排放大约是20亿吨。碳汇和碳利用大约有26亿吨,其中森林碳汇大约有15亿吨,可见森林碳汇对总的碳汇的贡献,这是实现碳中和的最后一公里。”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长杜祥琬在5月30日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际竹藤组织和亚太森林组织共同主办的2023林草碳汇创新国际论坛上强调林草碳汇的重要性。
防城港红树林
自碳达峰、碳中和概念出炉,跨领域综合交叉,形成全面支撑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体系一直是业内关注的话题和着力点。林草碳汇已成为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行动。据测算,2021年我国林草年碳汇量超过12亿吨,居世界首位。
这次论坛的主题是“推进林草碳汇创新,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国家林草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唐芳林在主旨演讲中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对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做出了系统部署,明确提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着力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为此,国家林草局成立林草碳汇研究院和专家咨询委员会,开展林草碳中和远景实现目标的战略研究等重点课题。研究我国林草碳储量和碳汇潜力,空间分布格局,科学评估生态系统增汇潜力。同时,启动林业碳汇试点工作,选择碳汇提升与开发潜力大、支撑能力强的18个市县和21家国有林场作为试点的单位。他指出,我国持续推动大规模国土绿化和森林质量的提升行动,森林碳汇量不断增加。不但在2005年就启动了全国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建设,逐步建立起符合国际规则的林草碳汇计量监测体系,还在建立林草碳汇交易机制,建立健全体现林草碳汇价值的精准补偿机制,完善林业政策和推动生态产品应用等方面进行大胆尝试创新。
杜祥琬院士把林草业比喻为没有废物的产业,并相信未来能源,林草不可缺。他解释道,“林草所谓废弃物都是生物质,是一部分可以做肥料之外,主要部分都可以称为生物质能源,而生物质能源可以有多种形态的利用,可以有液体、气体、固态、发电,可以协调风、光的调衡,而这些是人工可以控制的,是灵活操作的,所以林草业是推动人类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产业。”他还介绍了工程院算的一笔账:2060年的温室气体排放我们国家可以降到26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其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可以控制在20亿吨。到那个时候,碳移除主要是我们森林碳汇,大概也可以有26亿吨二氧化碳当量,也就是可以实现碳中和。”
国际林联副主席、中国林科院原院长、首席专家刘世荣在谈到森林碳汇时表示,科学家经过30多年的研究算出,我国陆地碳汇相当于2亿到2.5亿吨碳,其中最大的贡献者就是林业,包括造林、再造林以及森林的恢复。他还介绍了固碳增汇的总体思路:保碳、扩碳、增碳和碳资源化利用或者是延碳。
他解释,保碳就是保护现有的天然林及其生物多样性,林业如果没有生物多样性,如果没有天然林,那就是无稽之谈。扩碳就是扩大国土绿化。比如,现在的三北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国家储备林等等,一系列森林的营造都可以换来很大的碳汇收益。目前我国森林面积增长主要是靠人工林的面积增长,已经达到世界的27%了。对此,他们也做了一个测算,保守估计,2020年到2060年之间,人工林还可以固碳15亿吨,相当于每年0.3亿。增碳主要是对现有的森林而言,他认为一是发展混交林,混交林比纯林固碳能力要高,最新的研究发现提高树种的丰富度、多样性,更有利于提高土壤中各种碳组分的均匀度和多样性;二是大量利用固氮树种,对固碳的能力具有很大的作用,特别是能够稳定固持土壤中的碳,因为固了碳,相当于排放的概率和量就小了。 资源化利用或者延碳,也就是林业的作用。我们国家已经设置了生态功能区生态红线,这里的森林都是为了生物多样性和保持水土、水源涵养,重要的生态功能而保护,同时也要深挖潜力,提高造林的成活率,最后提升碳储量,碳汇能力。
随手“汇” 特别“惠”
“我就在这房前屋后随便种点花草树木,没想到还能带来碳汇收入,以后我可要多种树。”江西省九江市武宁县罗坪镇长水村村民卢咸锋没想到自己顺手干的事,还跟碳汇扯上了关系,还为生态环境改善助了力。他高兴得不得了。
今年2月下旬,江西省首个乡村“四旁”林木碳汇项目就选在了武宁县罗坪镇长水村,这里的“四旁树”(村旁、宅旁、水旁、路旁自栽生态树种)作为林业碳汇计量树种,省林业局会同武宁县林业局的工作人员,忙活了大半个月,手动统计这个村所有“四旁树”的产权人、种类、树龄、胸径或地径等数据,完成了摸“家底”的工作,核定了村里约有5万株“四旁树”。3月初,省林科院相关专家制定了符合农村“四旁树”性质的碳汇计量技术指南。评审专家充分讨论后认为,该计量指南结合了武宁县乡村“四旁”绿化实际,参考和借鉴了相关碳汇方法学,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依此计算,该村“四旁树”20年内预计可吸收约4000吨二氧化碳;按照每吨50元的价格,可产生20万元的碳汇交易收入。目前,“武宁碳抵消”平台正在搭建,之后将上线林业碳汇产品。4月底,首个乡村“四旁”林木碳汇项目将进入碳中和实施阶段。以上消纳渠道产生的收入,将全额发放给长水村“四旁树”的产权人。省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全省首个乡村“四旁”林木碳汇项目成功实施后,将推动农村广大群众积极参与造林绿化,这不仅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全新途径,为全省所有乡村“四旁”林木碳汇项目开发提供借鉴,更将成为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抓手。
有“中国第一竹乡”之称的浙江安吉,已年逾古稀的村民刘光和早就尝到了竹林碳汇的甜头。他是村里为数不多仍在坚持上山砍伐毛竹的人,“把竹林流转给合作社经营后,每年都有收益,再也不用担心以后没人砍毛竹了。”
林草碳汇创新国际论坛在京举办 符超 摄
望着漫山遍野的毛竹林,他感叹:“竹林的春天到来了。”
安吉拥有毛竹林面积87万亩,曾以中国1.8%的竹产量创造了20%的产业产值。随着毛竹价格逐年下降,该县毛竹林出现“抛荒”现象。为竹产业二次振兴,安吉创新推进竹林碳汇改革。2021年12月28日,该县上线中国首个“两山”竹林碳汇收储交易中心,打通竹林碳汇从生产到收储、交易的渠道,实现碳汇“可度量、可抵押、可交易、可变现”。“农户林权统一流转到村专业合作社,实行统一经营管理,经核证后形成碳汇产品包,通过‘两山银行’进行收储交易。”安吉县林业局森林碳汇科科长诸炜荣介绍,竹林碳汇交易所得净收益的70%,将反哺给被收储的村集体和乡镇。目前,已有4家企业按照每吨59元人民币的均价成功交易56.28万元。其中,国家电网湖州供电公司购买的2000吨碳汇,成为首笔跨县交易。诸炜荣介绍,安吉预计到2025年达到碳汇项目储备80万亩以上,年产碳汇50万吨以上。
国家电网安吉县供电公司发展建设部主任杨一峰直言,竹林碳汇交易产生的收益既可用于反哺生态修复,又可反哺乡村集体经济平台,是安吉、湖州乃至浙江实现绿色低碳共富的有效途径。
“对于百姓来说,竹林碳汇是个新鲜事物,我们挨家挨户上门把政策讲透。”和村村党委书记李再清介绍,原先该村40%毛竹林都已荒废,听说竹林空气也能卖钱后,大伙都很支持。
竹林碳汇交易是一个起点,推动绿色金融赋能生态资源实现有效转化,形成良性循环。落实“双碳”目标,实现共同富裕才是竹林和村民的未来期盼。
从野生动物频频现身,到野生新植物被不断发现,从茂密山林为碳汇出力到空气都能卖钱的实践,中华大地一幅幅美丽中国画卷正在不断更新,生动展现。
安吉运竹 泰盱丰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