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 勇 李国雷 余 韵 孟 路
树木是绿化美化的重要植物,对改善人居环境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随着树龄的增长,一些树木进入中老年阶段,枯枝、树干空洞、腐朽、病虫害等问题增多。有的树木受机械损伤,如不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会出现在没有任何预警的情况下树倒、枝落,砸伤行人和毁坏财产的情况。类似的案例在国内外城市中屡见不鲜。这既威胁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也给城市绿化部门增添了许多事务和损失。
于是,树木医生作为一个职业应运而生。
树木医生制度在大陆起步
树木医生是专门研究城市绿化树木的选择、种植、管护、健康评价、风险评估、问题树木治疗等的专业人员。
树木医生作为一个职业,已经在世界很多国家被官方认可,在欧美一些国家和日本等国比较流行,有相对完善的配套制度。日本是开展树木医生制度最早的国家。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日本就从具有多年树木调查、研究、诊断、治疗、保护和培育等相关工作经历的人中招募学员。通过研修和考试,逐步认定了数千人的树木医生。
树木医生制度在我国的香港、台湾都起步较早,在大陆仍处于起步阶段。
北京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绿化植物中的高大乔木数量巨大,而且有些树木已进入中老年时期,问题逐渐增多,风险也在增大。以单株树木为对象,进行健康诊断、治疗、危险等级预报和档案建立的树木精细化管理已成为城市绿化部门树木管理的重要趋势。
近年来,北京市园林绿化局联合北京林业大学、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北京园林科学研究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了树木健康方面的研究和生产实践,率先在全国成立了“北京树木医学研究会”,推动树木医生职业和树木医学学科的发展。
给北京核心区树木体检
在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组织实施的项目“北京园林绿化增彩延绿科技创新工程”支持下,北京林业大学成立了由刘勇、李国雷、彭祚登、任建武4位教授及相关专业研究生和本科生组成的共70余人的树木医生团队。2018~2021年,团队对北京城市核心区的树木进行了健康诊断,以期搞清核心区树木的健康和风险状况,建立城市树木的健康诊断方法,为更大规模的树木健康和风险诊断提供技术支持。
调查范围是北京城市核心城区道路、公园、绿地等公共场所的树木。调查方法是全面调查胸径大于20厘米的树木。调查分为三级:
一级调查:全查,通过对严重偏冠、叶色异常、落枝危险性、主干倾斜、阻碍交通、树皮损伤腐朽、木质部开裂、蛀干害虫、病害、树干异常音、树基松动、根部腐朽等12个指标的观察和测定,判断树木的健康状况,分出优、良、差三种水平。
二级调查:在一级调查基础上,针对优和差的树木进行的调查。主要调查树木长势、树木生境、栽培及管护措施、定位拍照,并将树木分成树根、树干和构成骨干的大枝等三个部位,对更仔细的32个指标进行调查。
三级调查:在一级和二级调查基础上,对于无法确定问题,需要进一步检查和测定的树木进行的调查,例如:用精密仪器测定无法判定空洞率的树木。
调查过程中对每棵树进行编号并附标签,建立数据库,记载每棵树的所有调查信息,最终判断每棵树的健康等级。为了保证调查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团队加强了三个方面的工作。
在了解国内外健康评价指标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城市树木的特点改进和优化了指标体系,使之本地化、中国化,并且通过在北京城市树木健康调查中加以验证、调整,形成了北京市地方标准。
调查人员经过严格内业培训和外业实操,每个调查队员汇报实操结果,队员相互纠错和启发,经过专业老师认可后才能参与实际调查,保证了不同组调查人员结果的同步性和可靠性。
开发了数据电子记录和上传系统,调查结果实时上传,后台技术人员及时核校数据,并将结果反馈给一线调查人员,保证了调查数据完整和准确。
树木医生开出诊断书
团队共对北京城市核心区659条街道的54838株行道树进行了调查体检,诊断结果为优良树占94%,有问题的树占6%。
有问题的树木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一是树干及基部的树皮损伤腐朽情况存在;二是树干异常音情况存在,且有的声音较大;三是木质部开裂(未达芯部)情况存在;四是树木修剪规范性有待加强,例如,有落枝危险性,距建筑物公共设施距离近,修剪不规范、枯枝、高位留茬截枝普遍;五是管护措施有待加强,例如,树干周围的土壤无防踩踏措施,树干有虫孔等;六是在抽查空腐率的树木中,主干空腐率大于50%的比例达30%,具有风折的风险。
通过诊断结果能折射出一些带普遍性的栽培技术问题,例如:
一是大树栽植问题。在城市绿化中,为了使绿化效果立竿见影,已形成尽量栽大树大苗的习惯,都希望栽下树木即成林。于是在许多城镇绿化区域,靠支架支撑的大树随处可见,有的甚至还打着吊针,一幅病态景象。这种只顾眼前、不管长远、违背自然规律的做法,给园林绿化的高质量发展埋下了隐患。
树高千尺,仰仗根深。树木之所以能高达几十米、上百米,全靠深埋地下的庞大根系。而在移栽大树之前,都需要切断主根和大的侧根,最终缩坨至很窄的根幅,有的甚至截断主干,去除树冠,以保证大树的成活。树木是生命,越是大树,伤根伤干也越多,其生命力损失越严重。栽后的大树即使能成活,树木也不能完全恢复其原有的大根,新根扎不深、伸不远,地上的枝干自然就无法形成参天大树的景观,能长十几米高就很不错了。而一些高大乔木,如果从小苗种植,最高可达三、四十米,甚至更高。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如果都采用栽大树的做法,见效也许很快,但水平不高,参天大树的壮丽景观不可能出现,其生态效益也会大打折扣。而且由于栽大树后根系扎不深,当树冠长大后,遇到大风天气容易风倒,会对市民生命财产造成威胁。
二是修枝不规范问题。修枝不规范,如留茬过长、剪口不光滑、树皮撕裂等问题,是导致很多树出现空洞的重要原因,因为这些伤口不易愈合,一旦有水留存就容易导致木质部腐烂而形成空洞,空洞率大于50%就有倒伏的风险,需要伐除更新。
三是树干周围土壤防踩踏问题。树木根系虽然深埋地下,但也要吸收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树下的土壤板结甚至完全被硬化地面所覆盖,会严重影响树木的根呼吸,导致树木生长不良。一般人都知道,树冠有多大,根系分布就有多宽。树下的树池宽度与树冠一样宽是最理想的,但在城市中很难做到,因此,尽量扩大树池宽度或土壤防踩踏措施范围,是城市树木管理需要注意的。
在调查诊断基础上,树木医生团队制定了北京市地方标准《城市树木健康诊断技术规程》(DB11/T 1692-2019),编写了《北京城市重点园林绿化树木栽培管护技术手册》,开展技术培训1000余人次,推广普及了树木医生的理念与技术,为把北京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宜居之都做出了努力。
大陆发展树木医生的展望
树木医生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的出现代表了城市居民对生活环境的要求日益提高,是城市树木精细化、精准化管理的开端。在这样的背景下,树木医生在中国大陆将如何发展?
一是电子化管理,提升风险预警精准度。
可比照人的 “健康报告管理平台”,建立城市树木管理电子系统。林业人员对树木生境开展全面研究和把控,形成行道树的精细化管理对策;计算机从业者运用大数据和 “数据库+管理”操作模式,工业行业人员开发实时监测和反馈装置,为精细化管理提供技术支撑。每株城市树木的实时健康状况和历史健康问题一目了然,平台依靠大数据分析提出精准预警,提前感知树木风险。
二是统一性规范,推动标准化体系建设。
2021年,北京市成立了北京树木医学研究会,已经批准发布了《树木医院设置规范》和《树木医生技能考核评价规范》等两项团体标准,但并未形成全国性的树木医生体系和标准。在确保评价的精确性和科学性的前提下,应打破研究和评价体系破碎化的格局,形成全国性的调查成果和普适性的评价体系,统一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将城市树木的健康诊断、健康治疗、风险预警、数字化管理上升到更高的 层面。
三是全民式参与,扩大树木医生影响力。
鼓励社会加入树木医生行列。城市树木管理系统可以开放社会入口,欢迎居民用“随手拍”的形式上传城市树木风险隐患,为风险预警增加可靠性。树木医院通过定期组织树木医学科普宣讲、夏令营等形式,向社会宣传城市树木健康管理和树木风险知识,减少树木风险带来的损失。可在高校建设树木医学专业、开设相关课程,推动树木医生进入职业目录,将树木医学推向新的高度。
(工作单位: 刘勇、李国雷,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余韵,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管理干部学院;孟路,河南省林业生态建设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