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田 阳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物种基因库”和“生命的摇篮”,在涵养水源、防洪防土壤沙化、改善水质、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保护湿地、保护栖息于湿地中的各种生物,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意义。
1996年《湿地公约》常务委员会第19次会议决定,从1997年起,将每年的2月2日定为世界湿地日。世界各国政府机构组织和公民通过多种形式和活动,提升公众对湿地价值和效益的认识,从而更好地保护湿地。
伴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我国有效建立了“政府主导、多部门协同、社会广泛参与”的湿地自然教育联动机制,推动各种与湿地相关的自然教育活动蓬勃发展。
我国湿地自然教育亮点纷呈
全国关注森林活动组委会大力推动青少年进森林湿地等自然教育,重点策划并发起了“全国3亿青少年进森林研学教育活动”,加强森林、湿地自然教育,通过小手拉大手,唤起全民生态意识。
2022年7月在全国3亿青少年进森林研学教育重庆梁平站启动仪式上,全国关注森林形象大使、绿色中国形象大使、著名表演艺术家刘劲,和47名青少年代表一起,发出《保护湿地,从我做起》倡议书,呼吁全世界的青少年珍视每一滴水,让湿地成为所有生命共享的绿色空间,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为提高公众湿地保护的意识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湖北武汉、江苏盐城、重庆梁平等13个国际湿地城市率先示范,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湿地教育模式。在“湿地花城”武汉市,动员30多个社会组织、20多万志愿者持续参加湿地生态保护。武汉市绿化委员会办公室等多个部门开展“我和湿地有个约会——2022年大学生义务植树尽责创意大赛”,邀请全国大学生一起,围绕全民义务植树八类尽责形式,以新思维、新视角、新媒介,亮出植绿创意,借助新媒体,运用新创意,激发青春力量,引领植绿护绿风尚的有益探索。
有关部门推出了武汉小湿地长等自然教育品牌活动。小湿地长的口号是“长江有鱼,自然有我”;创造性开展了“家住湿地边——我把湿地武汉讲给世界听”青少年湿地双语视频等特色活动。为迎接本次湿地公约缔约大会,武汉市组织了全国青少年湿地体验及保护志愿活动,聚焦“关注森林·大美湿地行——同饮长江水,共护湿地家”主题, 组织中小学生代表“探索生态湿地”,走进东湖国家湿地、天兴洲湿地、解放公园湿地,种植睡莲、了解底栖动物、寻找湿地昆虫,深入了解湿地奥秘和生物多样性。
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近距离深入各种类型湿地,参加观鸟护鸟、“湿地自然鸟类精灵”守护的自然教育活动,探寻湿地里的生物多样性,体会湿地的文化传承之美,深化对湿地生态功能的认识,倡导科学、文明、规范的湿地保护理念。
重庆梁平以创建国际湿地城市为契机,率先探索推广“乡村小微湿地+环境治理、有机产业、民宿康养、生态旅游、自然教育”等发展模式。发挥双桂湖国家青少年自然教育绿色营地的平台作用,充分利用三峡竹博馆、生态文明展厅、荇菜长廊、泡泡小微湿地群、观鸟基地等,结合“世界湿地日”等时间节点,持续开展自然教育主题活动。青少年通过“看、听、闻、摸”等体验,对湿地有了进一步了解。
江苏盐城充分发挥自然保护区的作用,深入探索湿地自然科普教育进学校的新模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积极主动作为,组织编写了《盐城湿地我的家》科普教材,获得了第十届梁希科普奖。帮助多所中小学校建立了湿地科普师资队伍,坚持面向400多位中小学科普教师持续开办湿地知识讲座,成立中小学湿地课外活动社团,推动湿地教育走进校园、走入课堂。
一年一度的洞庭湖国际观鸟节至今已连11届,累计吸引100多万人参加。青少年和各界人士通过观鸟爱鸟,深化了保护湿地的认识。中国林业教育学会自然教育分会在湖南省的洋湖湿地,组织了湿地科普趣味观鸟赛主题活动,依托“科学守护,生态家园”科普沙龙、“湿地魔法”云上科普活动,引领志愿者代表、中小学师生、以及热爱自然的社会公众与湿地亲密约会,共同探讨如何利用科技保护湿地,重建人与自然的关系。
北京高度重视湿地公园的自然教育作用发挥,让湿地公园成为群众共享的绿意空间。市政府将每年9月第3个星期日作为北京湿地日,积极倡导全社会关注湿地、保护湿地、爱护湿地,推动人与湿地和谐相处。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等部门,联动社会组织,组建了首都自然体验产业国家创新联盟,系列生态体验活动让更多的青少年感受生态之美,助力北京在后奥运时代营造自然教育发展的良好态势。
湿地自然教育要先行一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自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要融入大中小学全学段的校园学习,融入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发展的全过程。习近平总书记连续10年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推动在全社会特别是在青少年心中播撒生态文明的种子,号召大家都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推动者。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要推动这项被誉为千年大计的国家战略,就必须以教育为本,把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基础性工作抓实抓细。
2022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正式施行,引领我国湿地保护全面进入了法治化轨道。《湿地保护法》强调,“通过湿地保护日、湿地保护宣传周等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全社会湿地保护意识”“注重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湿地保护意识”。这凸显了湿地自然教育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之中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是十分富集的“物种基因库”。中国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超过2200个,包括600余个保护区、1600余个湿地公园。这些湿地所独有的自然环境、生物资源、湿地风光,凸显了湿地独特的自然教育功能。
要让青少年走出校门,到湿地去,感受原始的湿地之美,感受鸟儿迁徙的自由飞翔,体会湿地的四季变迁之美,共同呵护生命的栖息之所。在湿地之中,可感受四季皆景、景景不同的原生态自然之美,可近距离观赏“鸟类王国”精灵的生命野趣之美。通过参加鸟类救助放飞等生态保护体验,引导青少年更加珍爱生命、爱护湿地,尊重自然、善待地球,不断深化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价值认同,自觉保护湿地这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家园。
亲密接触自然、拥抱自然,进入大自然去观察、体验、成长,学习用科学知识参与保护湿地水生态环境实践,可以提升生态审美情趣,润物无声地培养青少年建设美丽中国的责任感。这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奠定扎实的自然人文基础。
国家林草局、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红树林基金会共同发起了“湿地教育中心行动计划”,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意义。该计划由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地和开展湿地教育的社会公益组织共同参与,逐步建立湿地教育体系发展机制,开展多层次的行业赋能,建立行业专业交流平台,推动湿地教育中心示范基地建设,将为有效保护湿地奠定公众支持和社会参与的基础,进而推动湿地保护长期发展。希望更多的社会组织积极探索湿地自然教育的实现路径,编制符合中国国情的湿地教育相关标准,出版更多富有地域特色、贴近中小学生需求的湿地自然教育读本,开发具有示范性的湿地自然教育课程和实践模式。
大力推动湿地自然教育
刚刚闭幕的党的二十大,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中,美丽中国是其中的重要目标。这些都为拓展湿地教育的覆盖面、提升教育实践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面向未来,要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美丽中国建设的新部署,立足新时代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需求,充分发挥教育的浸润作用。要坚持以青少年为重点、面向全体国民,努力探索湿地自然教育实践的新路径、新实践,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湿地自然教育体系,谱写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中国画卷做出新贡献。
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加大支持和帮助,广泛凝聚各类自然保护地、自然教育机构、企事业单位、专家团队、社会组织、大中小学校、志愿者等力量,引导跨部门联动合作,促进学界、专业机构跨界融合,通过中外融通的开放合作,不断创新湿地自然教育的新模式、新路径。
各类自然保护地和湿地公园要进一步扩大开放提升服务,充分挖掘自然地理的生态特色、人文特色,不断完善湿地保护区的宣教基础设施,积极组织和壮大青少年生态志愿者队伍,优化提升自然教育的软硬实力,借助智慧化、智能化技术,实现湿地自然教育的转型升级。
广大湿地自然教育工作参与者要坚持特色发展、开放包容理念,继续在湿地教育的组织动员、形式创新、平台拓展等方面做出有益探索,推动湿地自然教育更加注重实践、注重保护、注重贴近青少年身心特点,有效吸引青少年和公众亲历参与自然体验,感受湿地滋润生命的真谛,成长为推动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参与者、践行者和守护者。希望涌现出越来越多的优质湿地自然教育产品,提升湿地自然教育的体系化、规范化水平,推动湿地自然教育迈入高质量发展轨道。
湿地是我们向往的诗和远方,大自然是最好的课堂。希望广大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积极走进自然接受教育,与自然对话、向自然学习、做自然的朋友,探索自然的奥秘,锻炼健康的体魄,培养健全的人格,创造更文明、更和谐、更美好的新生活。
以自然为师,与万物为友,秉承自然之心,依托自然之地,利用自然之境,融入自然之景,传播自然之学,共享自然之馈赠,厚植美丽中国的亮丽底色。通过自然教育使生态文明理念成为更广泛的行动共识,引导人们在自然的怀抱中享受自然的乐趣,共同守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
(作者系中国林业教育学会常务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