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  图文首页 |  《绿色中国》目录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杂志目录 > 《绿色中国》(B)2022年第3期 > 做守护潋江碧水清波的忠诚卫士
做守护潋江碧水清波的忠诚卫士
作者:文/兴 湿 来源:绿色中国 时间:2022-12-13 10:04:53 浏览:806
字体:
分享到:

人鸟和谐共存的家园

/兴  湿

堤岸成行的池杉、湿地松、河柳、枫杨郁郁葱茏,芦苇群落、东方香蒲群落、苔草群落、紫堇群落等湿地植物相互映衬,形成独特的湿地生物景观;公园北部的长冈水库,水面广阔,生态优美,动静结合,光影变化,山水美景交相辉映;56位开国将军的传奇故事、兴国山歌的动人旋律、浓郁纯朴的客家风情,以及建于唐末依然巍然屹立潋水之滨的“朱华塔”,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一一呈现。

走进江西潋江国家湿地公园,游客无不沉醉在这独特的风韵当中,流连忘返。在这道“绿色长城”上值班站岗的是江西潋江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的工作人员,如果说湿地是地球的卫士,那么他们就是湿地的护卫队。自开展试点建设工作以来,管理局坚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指引,按照“全面保护、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以“一切为了湿地”的理念,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高标准建成了该县首个国家湿地公园,实现了湿地共建、产业融合、全民共享。

筚路蓝缕  以启山林

2011年3月,国家林业局批准试点建设江西潋江国家湿地公园。该湿地公园是兴国县建设的首家国家湿地公园,在县内没有可供借鉴的范本模式,一切工作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随后,江西潋江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成立。成立之初,仅有6名在编干部,工作千头万绪,面临规划范围不断调整、总规不断修编、资金缺乏、群众不理解等重重困难,但大家还是想方设法克服,迅速打开工作局面。因为局里没有一名专业技术人员,大家自觉加班加点地钻研湿地保护的知识,围绕《国家湿地公园验收办法》,认真研究湿地公园建设的政策规定,有序推进各项工作。

在基础薄弱、被动落后的情形之下,管理局仍奋力争取到了各类湿地补贴1000余万元,连续四年获得中央财政湿地保护与恢复补助项目,成为全省唯一连续获得该项目补助的单位。有了项目与资金的保障后,管理局紧锣密鼓地开展了一系列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

聚焦重点,自然恢复。编制《潋江湿地生态恢复概念性方案设计》,通过引入河水、地形修复、恢复植被、生境营建四大策略,对公园全区域系统全面地进行了规划设计。恢复重建区生态自然恢复面积860亩,白竹滩恢复重建区自然恢复280亩左右。公园被省林业局列入全省湿地恢复示范点,兴国县被定为全省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示范县之一。

借助外力,强化合作。与重庆大学签订小微湿地示范研究基地合作协议,聘请袁兴中教授为技术指导,对潋江湿地公园恢复进行规划设计;聘请全国知名湿地恢复设计公司在滨水宣教展示区着力打造潋江河畔小微湿地;与江西环境工程学院签订为期5年的战略合作协议,着力开展有针对性的生物多样性科学监测与调查;与县生态环境局、气象局和疾控中心等单位合作,对大气、水质、土壤等载体的环境影响因素进行针对性监测。

创新方式,加强宣教。通过开设微信公众号,借助网络、媒体等宣传湿地保护知识,开展世界湿地日宣传、摆展板、挂横幅、发宣传册、开讲座、进校园等多种形式的宣教活动。累计开展培训、宣教活动70余次,参与人数2万多人次,发放宣传资料3万多份,大大提高群众对湿地的认知水平。

群众参与,扩大效果。充分利用湿地资源,开展科普宣教和观光休闲活动,为周边群众提供就业岗位,优先聘用附近居民和贫困户担任巡护人员、保洁人员,吸纳周边群众直接参与湿地公园建设,取得良好效果。

互相追逐的黑脸琵鹭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先天资源禀赋不足的情况下,管理局依靠后天的努力,出色地完成了试点建设任务。2017年12月底,江西潋江国家湿地公园顺利通过国家林业局验收,正式成为国家湿地公园。2020年,被列入国家重要湿地名录,被评为江西省国家湿地公园示范建设公园。

灰雁与小天鹅

创新方式  精心呵护

建设好国家湿地公园难,保护好国家湿地公园更难。

江西潋江国家湿地公园是我国江南丘陵低山地区复合湿地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更是兴国县的核心生态保护区域。公园内湿地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生长维管束植物共有126科337属551种(变种),野生脊椎动物共有90科33目360种,极具生态保护价值。

为更好地保护这片湿地,管理局努力加强湿地公园保护体系建设,制定相关制度进行规范化管理,组建巡护队,加大保护力度;完善管护设施,设立防护围网,加强湿地及生物资源保护;设立界碑11个,界桩468个,完成湿地公园土地权属调查及勘界定桩工作。

随着公园各项管理工作逐渐步入正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公园范围较大(3577公顷),又是开放式的,管理存在一定难度。为了提高管理水平,满足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管理局可谓是想方设法,倾注了大量心血。他们规划设计了覆盖整个公园的巡护路线和巡护方式,聘请9名巡护人员,每天12个小时常态化风雨无阻式巡护,在长期的巡护实践中,总结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水陆巡护方式,打造了一支重实干、强执行、高素质的“湿地使者”队伍。

此外,管理局利用生态巡护网格化,建立档案,及时向相关职能部门移交线索10余起,使破坏占用湿地生态资源的行为得到及时处理。定期联合相关部门开展在保育区网鱼、电鱼、环境污染等违法行为联合执法,打击各类破坏湿地资源、侵占湿地、擅自改变湿地公园土地性质的违法行为,对湿地保护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合理利用  打造名片

如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打造生态名片,增进民生福祉,这是江西潋江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一直在思索的问题。

得益于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打造了一江两岸景观,管理局顺势而为,将湿地公园建设为一项生态和民生工程,融合红色文化、堪舆文化、客家文化、湿地文化,一体化开展湿地保护、生态科普和休闲旅游,湿地公园成为兴国最靓丽的“生态城市客厅”,也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张新名片。

休闲旅游的好去处。湿地公园采用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大力实施城市“双修”,围绕“一轴两翼”(濊水为“主轴”,两岸为“两翼”)、“十大景观”节点和双层慢行系统,着力打造市民公园,白天绿树成荫,晚上流光溢彩,每年旅游人数达到55万人次。

开展活动的好场所。县委县政府、在校学生、志愿者利用“爱鸟日”“世界环境日”等活动,组织开展观鸟等各种主题活动,把自然课堂“搬”进了湿地公园。

修身养性的好地方。一方面,打造书香湿地。利用湿地公园优美安静的环境,专门配建了公益性城市书屋,为喜爱读书的市民免费提供阅读场所。另一方面,打造古色湿地。在书屋内设立城市记忆空间,留住古码头、古浮桥、古城墙、古城门等历史印迹,丰富了湿地公园旅游内容。

带动经济的好杠杆。作为城市旅游景点,湿地公园集餐饮商业街区、房地产、酒店于一体,是兴国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重要载体,每年带动周边经济发展总量2亿元,对城市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

湿地公园的建设,是大自然的赐福,是新时代的召唤,更是兴国人民梦寐以求的夙愿。江西潋江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将坚持以总体规划为指导,抓好关键节点、湿地景观、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升保护管理能力,加大湿地科普宣教,抓好专业队伍建设,努力将湿地公园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示范公园。

 

草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