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  图文首页 |  《绿色中国》目录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杂志目录 > 《绿色中国》(B)2022年第3期 > 天津滨海新区盐碱地 生态绿化理论与实践
天津滨海新区盐碱地 生态绿化理论与实践
作者:文/绿 队 来源:绿色中国 时间:2022-12-13 09:53:03 浏览:3828
字体:
分享到:

 

天津滨海新区泰丰公园

/绿  队

一、滨海新区盐碱地生态绿化的背景及意义

生态环境对城市建设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滨海新区开发开放需要大规模的生态环境建设,然而大量的盐碱荒地是新区环境建设面临的最大难题。

滨海新区陆域面积2270平方公里,各类盐碱地面积1958.9平方公里,约占区域土地总面积的86.3%,其中重度盐碱化的土壤更是占据整个滨海新区陆地区域的53.5%。这里土壤含盐量高、地下水位高、地下水矿度高、海拔低,曾被专家称为“绿色植物生长的禁区”。严峻的盐渍生境制约绿地的营造建设,造成“建之难”;花盆式的生长空间危害绿地的生命周期,造成“管之难”;贫乏的植物资源削弱绿地的生态功能,造成“绿之难”。

三十几年来,通过持之以恒的科技创新和实践探索,新区深耕盐滩绿化实践,从早期的泰丰公园,到遗鸥公园、东堤公园,再到目前建设中的双城绿廊等重大项目,都是这套生态绿化技术体系应用的成功案例。同时该技术体系在江苏连云港、盐城、南通,山东东营,河北曹妃甸,辽宁营口、大连等沿海重盐碱地区,都得到了大面积推广应用,有力促进了当地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

二、滨海新区改良盐碱地生态绿化技术

滨海新区从经开区在盐碱荒滩上1984年成立之日起,就开始了盐滩生态绿化建设的探索研究工作。经过三十多年的不断探索与实践,已彻底破解了盐滩绿化这一世界难题,创建了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可复制、可推广的盐滩绿化技术体系。

(一)盐碱地绿化建设工程技术体系

根据地形条件、土壤盐碱化程度、绿地规划及用途等条件, 建立了因地制宜、分类治理,以降低成本为核心目的的盐碱地绿化工程技术与模式。

1.“浅密式”暗管排盐工程技术+客土回填绿化技术模式

滨海新区地势低平、地下水位高,开发建设普遍需填垫抬高地势,以达到城市防洪排涝标准,绿化建设还需着重防控高地下水位加剧填垫土壤盐碱化。针对此类地形,我们研究建立了“浅密式”暗管排盐工程技术+客土回填绿化技术模式。

该技术建立基于地下水“允许深度”理论开发设计,在绿化场地现状标高基础上铺设暗管排盐和隔盐层,将地下水位波动控制在隔盐层之下。隔盐层上直接回填客土进行绿化,满足盐碱地快速治理、绿化景观快速建设的需求。该项技术模式能明显降低排盐暗管铺设深度,减少土方开挖工程量,降低工程施工难度,保证工程施工质量,降低工程成本。

2.原生盐土/吹填土(海泥)快速直接改良绿化技术体系

滨海新区分布着大面积的原生盐土/吹填土,原生盐土/吹填土含盐量高(1.0%以上),如果标高不够,绿化建设通常采用排盐工艺客土填垫技术措施。如果标高满足防洪排涝要求,采用原生盐土/吹填土直接改良绿化技术。

天津滨海新区泰丰公园

“浅密式”暗管排盐的技术基础上,采用物理-化学-工程综合改良措施原位改良原生盐土/吹填土,进行绿化建设,如生态城原土改良示范绿化工程,南港工业区原土改良示范工程等。

(二)植物生长调控技术体系

由于滨海新区特殊的立地条件所采取的工程工艺措施形成的花盆式的立地环境,为了保证绿地植物的正常生长及可持续性,建立了次生盐渍化防控技术及绿地植物生长调控技术。

为防范产生次生盐渍化需开展土壤水盐定位监测,这种特殊立地条件下绿地的耳目和哨兵,通过监测,若发现局部指标有变化,可采取局部调控措施,从而避免大面积盐渍化带来的严重后果。通过对经开区土壤盐分、pH值、养分、植物长势、地下水位、暗管排水排盐等指标进行长达30多年的长期定位动态监测,也评价了“浅密式”暗管排盐技术改土效果。

同时,根据滨海新区特殊立地下土壤的特点和绿地植物对于土壤条件的要求,有针对性的实施了“根际微生态系统调控技术”、“水肥调控技术”、“以宽控深栽培理念”等多个方面的技术,构建了滨海重盐碱地区的绿地植物适生技术体系。

(三)绿化植物资源的利用技术

滨海盐碱地生态绿化是一套集土壤、植物、气候等多因素的系统性技术体系,盐碱土治理的工程工艺措施、原(盐)土快速改良为种植土及植物生长调控三大技术体系的建立,为滨海盐碱地特殊立地条件下开展生态绿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在解决了“绿”的基础上,2010年起经开区利用第八大街高压线下简易绿地26万平方米的区域,通过10年时间开展了耐盐碱植物资源的引种筛选及综合评价工作,陆续共引种评价各类植物资源近6000种(含栽培品种),目前仍在圃观测的植物有近2000种,建立了11个不同植物主题的专类园区,是目前天津市植物种类最丰富,集科研、科普、示范、观赏于一体的综合植物园区,成为新区乃至天津市人民赏花打卡的后花园,为进一步实现“美”以及绿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植物基础。

三、滨海新区盐碱地生态绿化经验

滨海新区盐碱地生态绿化是解放思想、科技创新的结果,其成果较早地诠释了习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创造了生态奇迹。

盐碱地生态绿化是从规划设计、工程建设到养护管理的系统的技术体系。经过三十多年的实践,滨海新区盐滩绿化技术体系已成为我国北方滨海地区生态绿化支撑性的技术体系。

过去有句耳熟能详的话叫“三分种、七分管”,对盐滩生态绿化而言,是“一分种、九分管”,不是说建设不重要,而是科学养护管理更重要。

回顾滨海新区几十年来盐碱地生态绿化历程,有以下鲜明特点:

(一)坚持创新驱动、技术引领

由于盐碱地生态绿化的复杂性、特殊性以及艰巨性,滨海新区始终坚持创新驱动、技术引领,今天被世人瞩目的生态绿化成果,是解放思想、科技创新的结果。

滨海新区绿化项目的成本一般分地下及地上两部分,其中地下部分(排盐工艺)占比为15%-20%,而地上部分决定了项目总成本。经过多年总结,自然式栽植方式成本普遍低于密植方式,尤其是占比高的苗木种植成本,采用自然式种植方式,可降低30%的成本。本着因地制宜,适地适树、自然生态、体现一流的设计理念,滨海新区充分利用原状地势,实现四季有绿、三季有花,构建了一幅“绿水、绿廊、绿地、绿谷、绿岛”的画卷。

(二)坚持建管并重、精准调控

基于滨海新区特殊立地条件下的绿地植物生境,重点监管暗管排盐隐蔽工程,严格监测绿地土壤水盐动态和排盐系统运行状态,防控土壤次生盐渍化,科学的水肥调控以保证植物生长。按照“分类养护、制定标准、规范作业”的原则,做到“精准实施、随季而变”;推行智能信息化管理机制,借助大数据和物联网设备精准预报和监测绿化虫情、土壤墒情,辅助指导绿化农药喷洒及浇灌作业;建立以日历-月历-年历全覆盖的作业标准,确保绿化养管工作规范化、科学化,保证绿化景观效果。

(三)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滨海新区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建设中修复、在发展中优化的思路,完整保留湿地,彻底治理污泥污水,改良盐碱地,构建“湖水-河流-湿地-绿地”复合生态系统。根据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注重营建有效的生态廊道,在不同的生态板块之间发挥了连接物种流和整合破碎生境的作用。做到了生态景观的观赏性和艺术性、生态环境的改善性、生态位的合理性、园林的科普教育性、人工景观的文化性、环保节能性、环境适宜性等“七性”的有机融合。

(四)坚持海绵吸存、节能控本

滨海新区作为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生态城立足水质性缺水的现实,在城市绿化景观建设中,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入手,采用“渗、滞、蓄、净、用、排”技术,有效提升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提倡并鼓励利用当地自然能源,实现安全清洁的园林绿化建设养护和日常管理。通过将植物的死干、枯枝、落叶、树皮等回收利用,作为园林绿化的生物性肥料或园林建设材料,从而提高园林绿化的经济收益,构建节约型园林。

天津泰达植物资源库芊卉园

(五)坚持乡土为主、科学引种

遵循乡土树种优先、适地适树、植物景观多样性、经济合理性和可持续发展原则,通过植物种类、植被类型、应用形式的多样化,营造多层次、多类型、结构稳定的植物生态群落,实现了生态系统稳定和优化。

建立了以天津滨海地区白蜡、国槐、臭椿、刺槐、法桐、栾树、皂角等为主的绿地骨干树种,同时引进适应滨海新区生长的其他树种,丰富绿化景观植物多样性。经统计调查,目前在滨海新区绿化建设中广泛应用的绿化植物资源约290余种,其中乔木约100种,灌木约120种,花卉草坪等约70种。有盐碱地生态绿化技术的支撑,盐碱地土壤条件已不是各种植物栽植的障碍。

四、滨海新区生态绿化的效益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1984年从盐滩起步,创建了盐滩绿化技术体系,彻底破解了盐滩绿化的世界难题,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变美的生态奇迹。

天津滨海新区高铁站

滨海新区盐碱地生态绿化技术,经历了时间、空间、不同地域的检验,已成为滨海新区及我国北方沿海地区生态绿化支撑性的技术体系。

截止到2019年底,全区实有树木5690.8万株,其中乔木818.3万株(行道树21.55万株),常绿173.55万株,灌木1677.9万株,组球42.78万株,藤本2978.27万株。新区绿化覆盖面积达16073.2公顷,公园绿地面积达3838.21公顷,其中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9.1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1.4㎡。

滨海新区从昔日盐碱荒滩到如今生态宜居、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生态绿化创造了显著的效益。优良的生态环境,为百姓提供了休闲运动的场所,促进了百姓的身心健康。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是营商环境,能进一步促进招商引资,产业升级,激发区域经济活力,有力地推动了滨海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

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

五、滨海新区盐碱地生态绿化的技术基础

滨海新区特殊的土壤条件没有限制新区生态绿化的发展,在滨海新区区委区政府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的指导下,在盐碱荒滩上成长起来以泰达绿化集团(1987年成立)为代表的国有科技型企业,通过持之以恒的科研创新和实践摸索,在盐滩绿化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 三十多年来,承担并开展了60多项国家(863、948,“十二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天津市重点支撑项目)、市级等科研课题,攻克了盐碱地生态绿化一系列重大技术难题,建立了适合我国沿海地区盐碱地生态绿化工程技术体系。

■ 40余项成果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奖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等。

■ 授权100余项核心技术专利,其中发明专利“浅潜水滨海盐土地区暗管排盐方法”是暗管排盐领域内的第一项专利,开创性地解决了滨海盐碱地生态绿化的难题,也奠定了此后滨海盐碱荒地大规模生态绿化的基础。

■ 10余项国家、市级参编标准,其中作为第一参编单位编写的《园林绿化工程盐碱地改良技术标准》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六、滨海新区生态绿化发展方向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其中“美丽中国”是直接从顶层设计对生态绿化事业提出的更高要求。滨海新区作为中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要有与此相匹配的一流的生态环境。未来要建设成为更加宜居的生态型新城区,滨海新区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为此,生态绿化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一是借鉴滨海新区生态绿化以往的经验,因地制宜大幅度提高绿化面积;二是在滨海新区核心区建设专类园,提升绿地观赏价值和使用功能,实现绿地高质量发展;三是利用新技术继续研究重盐碱地快速、低成本原土高效绿化技术,盐碱土壤低成本改良技术;四是研究重盐碱地区水生态、污染土壤复合修复技术;五是以科技为先导,发展可持续、自维持、循环式、高效率、低成本的节约型园林;六是发展大数据+物联网的智慧生态园林。

七、滨海新区绿化技术在国内外的应用前景

天津滨海新区生态绿化技术体系经过了跨度很长的时间检验,经过了在不同区域推广发展的地域检验,经过了大范围大面积使用的应用检验,也经受住了科学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考验,是一套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体系。无论在天津滨海新区,还是辽宁大连、营口、河北曹妃甸、山东东营、江苏连云港、盐城、南通等重盐碱地区,都得到了大面积推广使用,有力促进了当地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

未来,滨海新区生态绿化的技术成果:一是为我国西部盐碱地的开发治理提供技术支撑;二是借鉴泰达苏伊士合作区的成功经验,服务于“一带一路”国家生态绿化建设。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MSD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