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  图文首页 |  《绿色中国》目录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根的故事和启示
作者:文/刘凤彪 来源:绿色中国 时间:2022-12-13 09:39:04 浏览:1454
字体:
分享到:

红树林

文/刘凤彪

2010年上海世博会柬埔寨馆最引人注目的是塔布隆寺那棵长在建筑中间的大树。人们在宫殿遗址前欣赏热带丛林一刚一柔的爱恋纠缠,感受粗壮古树与沧桑古寺的交相映衬。

实际上,你我身边也常有类似景象发生,或壮观,或微小。但无论如何,它们都是根的诗歌。它们经历风雨、安营扎寨,正是源于其根系的顽强生长和坚定定力。

植物的根,有着许许多多的故事,给予人们许多联想和启发。

植物良好陆生适应性的重要标志

从植物学角度来看,大多数植物在营养生长期都会明显地形成根、茎、叶等结构。这些结构和植株营养生长有关,一般被称之为营养器官。

植物的演化,循着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的发展轨迹,在气候和地质条件的不断变化中,经过了极其漫长的年代。根的出现,就是植物在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过程中,为适应陆生环境进化形成的营养器官。一方面,植物通过根稳定的固着在土壤中,另一方面则从土壤中吸收其生存和光合作用所需要的无机盐、水等。藻类等低等植物生活在水中,没有根的器官分化。所以,根是植物具有良好陆生适应性的重要标志。

根在地下反复分枝形成庞大的体系,全心全意为植物的生长服务。

第一,根有着超强的固着和支持作用。不管多么高大的植物,不管风雨冰雪如何侵袭,植物能够巍然屹立于大地之上,靠的就是植物根系的深扎与反复分枝能力。植物无数的地下根系,约占植物干重的三分之一。这些根系像无数的爪子一样,向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深度全方位扩展,牢牢地抓住泥土,将植物稳稳的固定、支撑。

第二,根有着重要的吸收和输导作用。植物将其繁茂的根系深扎地下,为的是充分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无机盐(植物的叶和幼茎也可以从空气中吸收一小部分),并通过根毛、维管组织输送到茎、枝、叶等组织,供植物生长发育。反过来,根也可以吸收来自茎、叶的有机养料,反哺于根,供其生命活动之需。

第三,根有着奇特的合成与分泌作用。根可以合成氨基酸、生物碱及植物激素等多种有机物并输送到植物的地上部分,参与地上器官的生长。根可以分泌其它近百种物质,包括糖类、氨基酸、有机酸、维生素以及核苷酸和酶等。这些分泌物有的在根的生长过程中减少根与土壤的摩擦力,有的在根表面促进根吸收土壤中的营养,有的促进微生物的生长,有的对他植物的生长产生刺激或毒素,作用五花八门。总之,根的奇妙之处,就是改善土壤结构,使其变得更加适合植物生长。

第四,根有着奇特的贮藏与繁殖作用。根的贮藏作用,一般指的是一些特别植物的根,如萝卜、山药、甜菜等具有经济价值的植物的根。这些植物根内薄壁组织发达,贮藏着大量养料,大多可以食用。也有些根能产生不定芽,尤其是在伤口处形成不定芽,成为繁殖的一种手段。

因贮藏作用命名的贮藏根其实是植物的变态根,常呈肉质化。贮藏根有两种,一种是肉质直根,如胡萝卜、萝卜、甜菜、人参等;一种是块根,如甘薯、何首乌、大丽花等。肉质直根由主根发育而成,一棵植株仅有一个肥大的直根。块根由侧根和不定根发育形成。因此在一棵植株上可以形成许许多多的块根。块根规则不一,多因异常生长而膨大。

除了这种变态根外,还有一种气生根生活在地面之上。这种变态根因其功能不同,又分为以下几种:

支柱根。小型的支柱根常见于玉米、高粱等禾本科植物,在茎基部的节上发生许多不定根,先端深入土壤中,并继续产生侧根,成为支撑植株的辅助根系。大型的支柱根可见于榕树,从枝上产生许多不定根,垂直向下生长深入土壤,再产生侧根,发挥着支持作用和呼吸作用。

攀援根。有些植物的茎细长柔软不能直立,如常春藤、爬墙虎等,其上生长的不定根能分泌黏液,将植物固着在他物之上并向上攀缘。

呼吸根。一些生长在沼泽或热带海滩的植物,地下根系在泥水中呼吸困难,因而有部分根垂直向上生长,进入空气中进行呼吸。如红树。

寄生根。寄生根也称呼吸器,是寄生在植物茎上发育的不定根,可以伸入到寄主体内,与寄主的维管组织连通,以吸收营养和水分。

古老的树木

自然界中无论哪种植物的根,为实现其功能价值,都默默无闻地努力、努力、再努力。

神奇而伟大的生命探索

植物每一个器官的演变,都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更好地生长。绿色植物从水中登陆那天起,就开始了在陆地上艰苦卓绝的生命探索。令人惊叹的是,这一切都是自发进行的,神奇而伟大。

植物的这些根,就是为了生存而在自然界中长期演化得来的,是适应自然、赢得主动的生存法则。从不适应到适应,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弱小到强大,经过3亿7千万年的进化演变,植物的根系愈加完善、愈加强大。

自然是人类的母亲。无私的大自然不仅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原材料和生态宜居的环境,还向人类昭示着无私无畏的精神和执着坚强的品性。植物根的功能之强大、进化之科学,都有着无尽的哲学寓意。

不同的植物、不同的环境,造就了形形色色的根。无论是高大的乔木还是矮小的禾草,都离不开根的支撑,离不开通过根而来的水分和营养输送。如果你曾经挖掘过植物,或许会注意到植物的一些令人惊异的奇特现象。

一是向水性。当植物四周的土壤干湿不匀时,根总是向着水分较大、比较潮湿的方向生长。这种现象叫做植物的向水性或向湿性,是指当土壤水分分布不均匀时,根趋向较湿的地方生长的特性。这种特性有助于植物获得生长生存必须的水分,保证植物的基本生存和健康生长。

二是向肥性。当植物周边的化学物质分布不均匀时,引起生长的向性反应。土壤中的根总是朝着肥料多的地方生长,农业生产上的深层施肥就是利用了植物这一向肥性特性,引导农作物的根向土壤深层生长,以吸收更多的肥料、向上输送更多的营养。其实,向肥性是根的向性的反应之一。

三是向地性。即植物对地心引力的定向生长反应,也是为了吸收水分和营养,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一般地,根具有正向重力性,茎具有负向重力性,叶和某些植物的地下茎还有横向重力性。

根的这些特性,与根尖的初生生长和根的初生结构密不可分。

植物通过根尖的不断生长,始终接触新的土壤环境以便不间断地吸收水分和无机营养物质。在这个过程中,根尖是实现根的功能的主要部位,也是整个根系生命活动最旺盛的中心区域。

根尖分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就像一只蚯蚓一样向下方、侧方不断延伸。根冠位于根的顶端,由多层排列疏松的薄壁细胞组成。从外形看,根冠像一顶帽子一样套在分生区之外,保护着幼嫩的分生区不受伸长过程中土壤的摩擦。根冠外层细胞分泌的多糖是果胶物质,使得根尖易于在土壤中推进而不受损伤。

分生区大部分被根冠包围,是根内产生新细胞、促进根尖伸长的主要部位,是根的主要生长点。分生区形状像圆锥,又名生长锥,由一群排列紧密、细胞壁薄、细胞核相对较大、细胞质丰富、没有明显液泡且具有分裂能力的分生组织组成。其分裂的细胞少部分向前发展,形成根冠细胞,以补偿根冠因摩擦受损脱落的细胞;大部分向后发展,经过伸长、分化,逐渐形成伸长区的细胞。由于原始细胞的存在,分生区能始终保持原有的体积和作用。

伸长区位于分生区稍后方的部位,细胞分裂活动逐渐停止,体积扩大,细胞沿根的长轴方向延伸。这一区域是初生分生组织向成熟区初生结构的过渡区域。

成熟区位于伸长区的后方,其表皮常产生根毛,也称为根毛区。该区域细胞停止伸长,基本分化成熟。根毛由表皮细胞外壁延伸而成,是根的特有结构,一般呈管状,角质层极薄,不分枝,长约0.08-1.5mm,数目多少不等。如玉米的根毛,每平方毫米约420根,豌豆每平方毫米230根。根毛在发育过程中和土壤黏结紧密,既利于根毛的吸收和固着作用,也在控制土壤侵蚀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根的初生结构指的是成熟区结构,分为表皮、皮层和中柱三部分。对于双子叶植物和禾本科植物来说,三部分的结构一致,作用相当,但细胞排列不同。大多数双子叶植物完成初生生长形成初生结构后,开始出现次生生长组织,即产生维管形成层和木栓形成层,进而还会产生次生组织,使根增粗。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根的种种特征和功能,让我们知晓深藏在土中的根虽然无言无语,但其一步步的不屈进取,都是为了地上的茎叶花果、为了植株的健硕生长、为了生命的延续繁衍。

根之奇妙令人敬畏。根用其天然的担当奉献、自觉的从严履职,生动诠释了其一生的用心用情用力。根的坚定、根的执着是成就参天大树的动力源泉,根的故事、根的精神是人们成就事业理想的榜样效仿。向自然学习、向根学习,涵养“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是根的故事的意义所在。

根的功能和含义

根是形声字,从木,本义是草木之根。《说文》称:根,木株也。《说文通训定声》称:蔓根为根,直根为柢。蔓的本义是藤蔓,指植物的枝茎蔓延、滋长,引申为攀引、缠绕,多用于合成词,如蔓草、蔓延等,形容像蔓草一样地不断地扩展滋生。柢的本义是树根,特指直根。《尔雅·释言》称:柢,本也。所以,根比喻的是事物的本源或基础。《道德经》中的“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说的就是世间万物纷繁复杂,但无论如何变化,唯有回归根源、守住根基、抓住根本,才能找到事物的规律。

日常生活中,“根”字随处可见,组词无限。比如,“灵根”“慧根”“情根”“祸根”“根底”“根由”“祖根”“寻根”“知根知底”“根深叶茂”“树大根深”“浇花浇根,交人交心”“树高千尺,落叶归根”“树倒根摧”“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再实之木,其根必伤”“病根儿”“刨根问底”“根深蒂固”“盘根错节”“斩草除根”等不胜枚举。可见“根”文化已深深地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以至习焉不察。

胎生苗—角果木  冯尔辉 摄

正是因为有如此多的功能和含义,根常常被赋予丰富的、深厚的、深刻的寓意。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如果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传统美德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是基于对中华民族之根的认识。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抽象的文化之根在生活中的直接表现就是寻根念祖,这是人的本性。人们常常说我是哪里人、祖籍何处。这是宗族观念和血统意识的流露,是根的精神体现。

清明时节扫墓祭祖,溯本追源,憧憬未来,传承家风,是根的延续蔓延。不忘祖先,敬畏生活,激励后人,是根的力量所在。所以,无论个人、家庭、家族、村寨、地区、国家还是民族,都以寻根作为凝聚人心、团结向上的力量源泉。

有学者认为,中原根文化博大精深,包括以姓氏文化、客家文化、炎黄文化等为核心的中原根亲文化,还包括华夏精神信仰之根、文明文字之根、华夏帝都之根、文学艺术之根、古代教育之根以及农业和商业文化之根等。

宗教文化中也有“根”,例如六根清净中的“根”。在佛教中,眼、耳、鼻、舌、身、意为六根,是生理学上的神经官能。六个器官是接触大自然外界反应的感觉来源,称为六根。这六根向人们传递着对大自然、对外界的基本感受。

武术训练中也有“根”。在注重内功的武术中,常用根劲来形容腿上的功夫。比如根劲是太极功夫的重要门槛。没有根劲,底盘不稳。有了根劲,节节贯穿,劲达末梢,威力极大。所以太极拳称“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对太极拳来说,脚下为根,是总根;对于腿来说,胯与大腿联结处为根,即胯根;对于手臂来说,肩与大臂连接处为根,即脊根,也称膀子。“根”是节节贯穿的重要节点。

“站在大生态即人与自然共有生态的角度来看,植物有着远超人类的智慧和能力。”根之伟大、根之付出、根之顽强执着,使其不管是面对地上高洁的青松还是柔弱的小草,都能深扎地下,不畏艰难,愈挫弥坚,为植株的健康成长、为种族的繁衍壮大默默奉献力量。

看来,根之于人们的启示和借鉴,不仅仅是恪守职责、勤勉敬业,甚至也不仅仅是努力做一个志趣高洁的人。根之于人们的,肯定还有许多、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