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  图文首页 |  《绿色中国》目录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杂志目录 > 《绿色中国》(B)2022年第3期 > 保护尕海湿地 让青藏高原东部水塔源远流长
保护尕海湿地 让青藏高原东部水塔源远流长
作者:文/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 耿国彪 来源:绿色中国 时间:2022-12-13 09:12:22 浏览:995
字体:
分享到:

碌曲草原

/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  耿国彪

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境内的尕海湿地,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是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平均海拔3500多米,面积58150公顷,是黄河一级支流洮河的发源地、水源涵养地以及重要水源补给区,也是青藏高原东部最大的高原湿地,在黄河流域生态安全和水源保护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中国特有的高原湿地,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全球意义。

“2000年尕海湿地被列入中国重要湿地名录,2011年9月又成功申报为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从而使尕海湿地成为全国第41块、甘肃省首块国际重要湿地。”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拉毛草对记者说,尕海湿地及其泥炭资源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涵水、养水、储水、供水特别是储存碳汇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意义,蓄养的大量水源起着高原之肾的重要作用,成为生物多样性的聚集地。

为保护尕海湿地这个青藏高原东部水塔,碌曲县联合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一同保护牧区草原进行生态修复,使高原明珠愈加明亮璀璨。

加强保护修复尕海湿地生态系统

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47431公顷,占碌曲县域面积5298平方公里的47.13%,是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水资源保护、建设的源头和战略要地之一,事关甘肃临夏、定西、兰州、平凉、天水等市州数县几百万人口的饮水问题,是引洮工程的大后方。

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尕海湖是甘肃省最大的高原淡水湖,也是中国十大名湖之一,日常蓄水量4800万立方米,最大蓄水量达5000万立方米。

尕海湿地水质优良,是人畜饮用和工农业生产的良好水源,湿地境内分布湿地脊椎动物86种,其中鱼类9种、两栖类5种、爬行类1种、鸟类63种、兽类8种,重要的濒危动物有黑颈鹤、灰鹤、黑鹳、大天鹅、水獭等,这里还是国家Ⅰ级保护动物黑颈鹤的繁殖区和黑鹳的重要栖息地,也成为许多珍稀鸟类南迁北返的落脚点、繁殖地和途经地。尕海湿地境内分布湿地植物达342种,重要的有国家Ⅱ级保护植物山莨菪、冬虫夏草、红花绿绒蒿、羽叶点地梅及《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桃儿七、角盘兰、广布红门兰、凹舌兰、小斑叶兰、手参、尖唇鸟巢兰等。

“尕海湿地集中分布在保护区境内的尕海镇秀哇村、加仓村、尕秀村以及郎木寺镇贡巴村、波海村、尕尔娘村等地,其中沼泽湿地51165公顷、湖泊湿地4732公顷、河流湿地1949公顷,湿地中泥炭储量达2亿立方米。洮河的多条支流发源于湿地境内,年径流量5.1亿立方米,尕海湿地集水区自产水总量达5.6亿立方米,成为高原永不干涸的“水宝”,在维系水资源平衡和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拉毛草说,通过依法加强保护和大力实施生态修复措施,湿地水域涵养水源能力持续加强,呈现出一幅碧草蓝天和绿水青山的天然生态画卷。

尕海湿地

依托黄补区项目牧民定居点工程和保护区功能区调整的政策机遇,碌曲县和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先将湖边的尕海镇机关及所有镇属单位进行搬迁,然后通过给祖祖辈辈居住在尕海湿地乃至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的广大群众做工作,引导他们服从国家政策大局,为后来退牧还湿、有序迁出核心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通过搬迁,有效地减缓了人居对侯鸟的惊扰。随后向省州和国家等部门进行汇报协调,对穿越尕海核心区的“尕玛”公路进行了大幅度的绕线改道,新改线的公路完全绕过了尕海湿地和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有效改善了尕海湿地流域的生态环境。

采取国家补一点,牧民自筹一点的形式,2007年在新落成的尕海镇机关一侧的草滩上规划修建了牧民易地搬迁定居点,将居住在尕海湖周边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域的牧民群众实施分批搬迁,到2016年182户群众全部搬出。

“搬迁出来的牧民群众人均住上25平方米的安全舒适住房,过上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活。”碌曲县尕海镇党委书记王麟说。

尕海湿地旁的加仓草原上,蓝天高耸,白云低垂,柔顺的微风中带着淡淡的甜意,牦牛和羊群在草原上舒缓地行走着。公路边的牧场中,一排色彩艳丽的木结构房子格外引人注目。那是尕海镇加仓村扬旗牦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在建设中的游牧定居点。

“我是村支书,要做好带头人。我们合作社的八户情况各不相同,多数都是刚脱贫的牧民,我要带领他们一起增加收入,利用好草场、牦牛。众人拾柴火焰高,绝不能让这些人返贫,日子要越过越红火。”碌曲县尕海镇加仓村扬旗牦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红尕对记者说。

红尕所说的加仓村扬旗牦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碌曲县尕海镇第一个成立的“十户联产”合作社。入社的八户社员将草场和牦牛集合在一起,夏天参与放牧的合作社成员将牦牛带到夏季牧场放牧,定居点的房子就可以开展牧家乐经营增加合作社收入。到了冬季是旅游的淡季,牧民们则回到冬季牧场定居点过冬。

“十户联产”合作经营模式是碌曲县2021年提出的一条以高度整合资源为基础,发展各种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从而实现转型升级的高原现代生态农牧业之路。

“在合作社内,放牧有工资,草场有租金,年底能分红,家里富余劳动力还可以出外务工,大家都很开心。”红尕说。

“‘十户联产’合作社不仅增加了牧民的收入,更重要的是通过联合让能人带动大家致富,让外出务工的人开阔了视野,改变了观念,提升了牧区人口素质。”碌曲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李世忠对记者说。

“‘十户联产’合作社推广以来,我感触最深的就是牧民邻里纠纷大量减少。过去由于草场相邻,经常发生牛羊越过围栏吃草的事情,事虽然不大但很可能引发一场纠纷,这种纠纷解决起来非常麻烦。现在合作社成立了,牛羊是大家的,草场是共有的,根本不会发生牛羊越界这样的矛盾纠纷。”王麟笑呵呵的说。

李世忠认为,“十户联产”经营模式进一步发挥了“能人”作用,学习先进、科学的管理理念和养殖技术,促使合作社向规范化、科学化道路迈进,十分有利于牧区未来的发展。

人草畜矛盾长期束缚着碌曲县畜牧业发展。“解决这个矛盾核心在于以草定畜、草畜平衡,关键是发展生态畜牧业合作社,提升组织化程度,推动规模经营。”碌曲县委常委、副县长王盛介绍,碌曲县在推广“十户联产”经营模式后,拆除了大量围栏,有助于草原生态修复和野生动物的保护。

环境治理保护湿地水质

碌曲县位于甘、青、川三省交界处,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甘肃省重要的牧业生产基地,全县共有天然草原628.43万亩,可利用草原595.98万亩。近年来,碌曲县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着力打造“最美干部、最美群众、最美生态、最美县城、最美乡村、最美环境、最美生活”为主的“七美碌曲”,探索出了一条高原牧区兼顾产业发展、群众增收、生态保护、社会治理的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2019年9月在尕海湿地将52000多亩的汇水区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对旧村庄进行了拆除,平整土地,覆土植绿,完全恢复了草场和湿地功能,恢复草场面积达600亩。

尕海湿地

为保护好湿地生态,碌曲县特别将尕海湿地旁的尕秀村作为甘南州乡村旅游的代表来打造。记者走进尕秀村时,天朗气清,宁静祥和,藏式建筑和丰富的色彩相得益彰。但是在村民的记忆里,尕秀村曾经垃圾遍地、污水横流,村里人畜混居、蚊蝇乱飞,大规模的环境整治让这里彻底告别了脏乱差。

2017年3月尕秀村被甘南州确定为“全域旅游无垃圾样板村”,这也吹响了尕秀村环境整治的集结号。

王麟介绍,村里以村民小组为单位,每周五轮流对村内、村落周边及村辖区内国道沿线区域进行清理,全体村民每月中旬进行一次排查式环境卫生整治,并评选了环境卫生监督员3名,逐户签订“门前五包”承诺书。

“把草原当作背景来烘托,把村庄当作风景来打造,把庭院当作盆景来培育。”王麟说,在短短半年时间里,尕秀村引入了新能源、新设备,完善了巷道硬化、石板路铺设、村史博物馆、文化广场、经幡长廊、雕塑、光纤网络建设、电力改造工程、整村亮化、提升改造,建成旅游公厕、便民桥,并安装房前屋后实木栅栏、智慧牧场高标准围栏等基础设施,牧村面貌焕然一新。

尕秀村干净整洁的环境为秀美的牧区增光添彩,村里旅游业连续实现“井喷式”发展。全村现有牧家乐52户,户均净收入达3万余元。旅游业的发展、就业岗位的增加,让群众从牧场走向市场,从做家务走向做生意,许多群众把牲畜卖掉专门从事旅游服务业,草场得到修养、生态不断改善,实现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丰收。

2014年通过实施国家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项目,碌曲县重点对尕海湖及天鹅湖周边的湿地进行补偿,对候鸟迁飞路线湿地,因鸟类等野生动物保护实施禁牧造成的损失进行补偿。

他们按照“补偿与损失相当”的原则,按每年每亩100元的标准为禁牧的牧户进行资金补偿。在尕海湖周边完成禁牧5万多亩,涉及牧户133户。另外,碌曲县相关部门通过大量的宣传宣讲,使尕海湿地乃至保护区的牧民群众的法治意识大大提高,保护珍禽的环保理念大大增强。

如今,广大牧民群众植根于内心深处的热爱自然、敬畏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理念已经形成,爱鸟护鸟、保护动物在广大农牧村已约定俗成的村规民约。

通过实施禁牧,不仅使退化的湿地逐步得到休养生息,水量涵养不断充盈,而且人畜对候鸟栖息地的干扰因素大幅减少,候鸟栖息和繁殖环境不断得到优化。据监测统计显示,2018年、2019年底禁牧区各类候鸟栖息分别在21000只以上,比2015、2016年增加了15%,并且随着禁牧时间的推移,湿地生态修复工程成效逐步显现,湿地涵养水源、净化空气、降解有害物质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原来部分退化的湿地已经得以恢复,生态效益明显凸显。

“当前,尕海湖的水域面积由上世纪90年代初的480公顷,2000年第一次湿地调查时的485公顷恢复到2019年的2580多公顷,达到了历史新高。随着多种保护和治理措施的科学实施,湿地生物多样性特别是鱼、虫类的种类和数量有了很大恢复和增量,雁鸭类、黑颈鹤等水鸟数量在南迁监测时都有了明显的增多。”王盛说。

“七美碌曲”建设中,最美生态是碌曲县委政府最关心的事。碌曲县坚持绿色发展,在实践中严格落实保护和治理责任,一切为生态环境保护开道和让路。面对严峻形势,县委、县政府仍然顶住压力知难而上,迎难而进,始终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首位不动摇,“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观念自上而下形成共识。

为了确保尕海湖的生机与活力,早在2002年夏,碌曲县就在入口处修建了4.7 公里的生态补水渠。2005年,管理局在尕海湖出口修筑了一条长174米的梯形拦水坝,2009年夏天,实施了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对尕海湖引水口护岸、溢流坝及分水口进行了维修。通过实施一系列有效措施,向湖中补充了水源,增加了水量,扩充了尕海湖的水域面积,为使尕海湖成为“活水”湖有了补给保障。

全面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坚守生态保护红线,这是碌曲县坚持的生态原则。

自去年4月份以来,碌曲县政取领导带领相关部门现场办公和发函督办等措施,严厉打击违建行为,拆除尕海镇三岔路口19处违法建筑,面积1.14万平方米;入夏以来,覆土回填国道213线历史遗留沙坑37处,实施尾矿库恢复治理2处,注销矿业权25宗。

“我们建立了绿色矿山植被恢复保障机制,设立治理基金,确保治理修复常态化制度化。稳步推进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持续强化面源污染防治,全面落实河湖长制责任制,完善河湖管理保护机制,为洮河流域、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域和周边创造了卫生洁净、全域无垃圾、生态良好、候鸟栖息、水清岸绿景美的优美自然环境。”王盛说。

碌曲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李英环对记者表示,环境是生产力,环境是梧桐树,环境更是经济发展的引擎,广大干部和群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前所未有,生态文明建设释放的红利和人民群众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获得感、幸福感正在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