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摄对角羚
文/葛翁 本文所有图片由葛玉修提供
青藏高原被称为地球第三极,是我国和亚洲的重要水源地,也是全球气候变化反应最敏感的区域之一,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自然景观、生物多样性具有全国乃至全球意义的保护价值。
在一集名为《国家公园》的纪录片中,一位行走于青藏高原的摄影师进入人们的视野。他叫葛玉修,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自然生态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金融摄影家协会副主席、“青海青”网站创建人。
30多年的时间里,葛玉修的足迹遍布三江源的各个角落,拍摄了大量野生动物的图片,被誉为青海湖“鸟王”和“中华对角羚之父”。
葛玉修是一位生态摄影家,更是一位大自然的守护者。他始终用自己的热情守护着美丽的青海,也守护着青海的众多野生动物,用绿色引领生命的方向,执着追求,无怨无悔,为青藏高原这片净土奉献热血青春和真情痴爱。
由爱好到执着
年近七旬的葛玉修1970年从山东曹县入伍来到青海,在青海省军区服役24年。最初接触摄影始于1978年,这是他军旅生涯的第8个年头,由于在部队的出色表现,葛玉修从普通兵逐步提升为连队指导员,这使他有机会接触到相机,开始拍摄反映部队生活的照片。
一次偶然的机会,葛玉修把一幅反映军旅生活的照片投到《青海日报》,没想到照片被采用了,这使葛玉修受到了很大鼓舞。从部队退役后,葛玉修利用工作之余,继续执着于摄影。
1995年,他第一次踏上青海湖鸟岛,就被那碧水蓝天下万鸟鸣飞的场面所震撼,在不足0.5平方公里的鸟岛上,栖息着10万多只候鸟。他一下子就迷上了这座鸟类的王国,从此,葛玉修开始专注野生动物摄影。
三江源国家公园位于青海省西南部,是世界海拔最高、中国面积最大的国家公园,规划面积19.07万平方公里。这里,发源了长江、黄河、澜沧江3条世界级的大江大河,是亚洲乃至世界上孕育大江大河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具有极其重要的水源涵养功能,每年为下游的18个省(区、市)和东南亚5个国家提供600亿立方米的优质淡水资源,是数亿人的生命之源。
三江源国家公园发育和保持着原始、大面积的高原高寒生态系统,拥有冰川雪山、湖泊湿地、草原草甸、荒漠戈壁和森林灌丛等重要生态系统,可可西里是我国面积最大的世界自然遗产地。这里分布有种子植物832种,野生维管束植物2200余种,野生陆生脊椎动物270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9种,分布着被誉为“高原精灵”的藏羚羊和“雪山之王”的雪豹,以及白唇鹿、野牦牛、藏野驴、黑颈鹤等珍稀保护物种,素有“高寒生物种质资源库”之称。
藏羚羊
1995年以来,葛玉修260余次去青海湖,25次到三江源,15 次深入可可西里,风餐露宿,拍摄野生动物。他在拍摄中历经艰苦,甚至是生死考验——为拍摄鸟儿而不惊扰它们,他会用两个多小时一寸寸蹭到它们跟前;有时需要在寒冷的地面上潜伏几个小时,被尖利的石头划破衣服和皮肤更是家常便饭;他曾经和饥饿的狼群近在咫尺遭遇,险些被发现……
斑头雁
“在拍摄鸟类和野生动物过程当中,虽然遇到了一些危险,但是我觉得更多的是享受”葛玉修说。拍摄过程中他也遇到了更多可爱的生灵,从经历“婚恋变奏曲”的鸬鹚、把他当成鸟爸爸的斑头雁到不断被呼吁保护的中华对角羚……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甚至拍到了这些可爱的动物求偶、交配、瞬间跳跃和直立的照片。在不断观察拍摄中葛玉修感觉到,动物也像人一样富有感情,它们也会高兴、伤心、愤怒……这就更加坚定了他保护野生动物的心。
海鸥护雏之战
“白鹭对水质的要求很高,过去最多能见到一两只,现在我在西宁市东出口水域、贵德都拍到过十几只成群的白鹭。特别是去年春节期间,在玛多拍到了至少有7只狼的狼群。” 如今,拍摄野生动物照片,保护生态环境,宣传生态保护理念,已经成为葛玉修生命的一部分。
近年来,葛玉修感触最深的就是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明显增多。“三江源地区雪豹数量明显增多,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雪豹都跑到村子里去了。还有水鹿、金钱豹、大鸨、白尾海雕、狍子等以前看不见或不常见的动物都出来了。”葛玉修说。这些动物当然也“跑”进了他的镜头。
“我觉得拍摄动物只有不惊扰它,拍到它们自然状态下的场景才能感染人、打动人。当鸟儿在歌唱,当动物在跳舞,你闻到青草的香味,大地的芳香,那个享受是文字所不能表达的。”葛玉修动情地说。
成为中华对角羚代言人
1997年11月下旬,葛玉修在去青海湖拍摄的路上,在布哈河口偶遇7只黄褐色像羊一样的动物,排成一线在草原上奔驰。
“葛老师,普氏原羚!”同行的青海湖保护区干部大声喊道。葛玉修赶忙举起相机抓拍下来,后经专家认定,这张照片填补了“普氏原羚”图片的空白,葛玉修成为中国第一个拍摄到普氏原羚的人。
葛玉修对“普氏原羚”进行了长时期观察、拍摄,查阅资料,追踪研究。从青海湖畔走访牧民,到科研院所请教专家,了解“普氏原羚”的生活习性、活动规律、分布状况,比较系统地掌握了它们的前世今生。葛玉修利用开会、出差的机会,先后十余次到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林业科学院,请教于普氏原羚方面的专家、学者,反映情况,提出保护意见和建议,同时,他还参与了中外专家对普氏原羚的野外考察。
葛玉修在追踪研究中了解到, “普氏原羚” 是因被沙俄时期自然博物学家普热尔瓦尔斯基在1875年首次发现而命名。然而,普热尔瓦尔斯基还是一名职业情报军官,披着探险队的外衣先后4次来到中国,不仅窃取了大量政治、经济、文化情报,绘制了进攻中国的路线图,大肆掠夺我国西夏文物、动物标本,还凶残杀害40名藏族同胞。
“中国的物种,叫着对中国罪行累累的外国人的名字,连当地人都不知道,这是一种民族的悲哀。”在爱国主义情怀的驱动下,考虑到普氏原羚不仅为我国独有,而雄性长着一双与其他羚羊不同的、相向对弯的黑色环棱状犄角,葛玉修在征求了有关专家的意见后,于2004年8月,撰文呼吁给普氏原羚一个中国名字——“中华对角羚”。
葛玉修说:“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野生动物是生态环境的指向标,尤其要把珍稀野生动物的保护放到突出地位。中华对角羚应作为青海动物多样性的标志之一。”
在葛玉修的全力呼吁下,2006年,第五届环青海湖国际自行车赛组委会,采纳了葛玉修的建议,将中华对角羚确定为“环湖赛”吉祥物,制作成卡通“多吉”形象,扩大了中华对角羚在国际上的影响;第一个“中华对角羚特护区”于2007年12月在青海湖北岸刚察县建立;2009年9月17日,第一个“中华对角羚保护站”在刚察县哈尔盖镇挂牌成立。
由于葛玉修对挽救、保护中华对角羚的贡献,2009年他被刚察县政府聘请为“中华对角羚保护站荣誉站长”;2016年,青海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聘请他为“资深会员、中华对角羚代言人”,同时他也当选为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理事。
多年与葛玉修一起拍摄中华对角羚的摄影家邢合顺说:“他是真的把野生动物看成自己的孩子,正因如此,野生动物不仅仅是葛老师生活中的一部分,也是他生命里的一部分。今天,在众多关心、爱护中华对角羚的热心人士帮助下,这一濒危物种的数量逐渐增加,正在摆脱濒危消亡的危险” 。
让更多人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通过对中华对角羚的认知和保护,葛玉修意识到,所有的野生动物都需要关注和保护。从守望一种野生动物,到守望青藏高原上的所有野生动物,做力所能及的事,通过自己去带动周围的人,引起人们对整个生态环境保护的关注和重视,葛玉修说这就是他穷尽毕生精力所要做的事情。
从2002年至今,他已经做了600余场环保公益讲座,从城市到牧区、农村,从青海到全国各地,他的听众遍布各个行业。
对于不同职能的单位,演讲的侧重会有所不同,在党政机关演讲,他会增加环保政策、法律方面的内容,同时呼吁领导关心、支持环保事业;对于媒体,他呼吁加强宣传,动员更多的力量参与环保事业;对于事业单位及厂矿企业,他号召大家从小事做起,尽自己的力量做环保公益。
他的演讲课件是用300张照片和视频做成的,因此能给人深刻印象。听众最多的时候有上千人,最少的时候只有十人左右。葛玉修说:“只要有人听,人再少我都会讲,会把生态保护的理念传递给大家”。
疫情过后,野生动物“保卫战”仍将是一项需要人们长期奋斗的事业,葛玉修期待用自己的摄影作品作为人和动物之间的桥梁,呼唤起人们更强烈的保护意识 ,让人类与野生动物共享大自然。
中华对角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