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  图文首页 |  《绿色中国》目录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杂志目录 > 《绿色中国》(B)2022年第3期 > 共同努力,谱写全球湿地保护新篇章 ——《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综述
共同努力,谱写全球湿地保护新篇章 ——《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综述
作者:文/摄 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 符 超 金 韬 来源:绿色中国 时间:2022-12-10 12:37:01 浏览:1844
字体:
分享到:

大会开幕式现场

/摄  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 符  超  金  韬

流水潺潺、鸟叫虫鸣,这就是湿地的美好景象。湿地被喻为“地球之肾”“物种基因库”,是重要的生态系统。11月5日至13日,《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COP14)在中国湖北武汉和瑞士日内瓦同步举行,这是我国首次承办这一国际湿地盛会。本届大会以“珍爱湿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探讨公约发展方向,审议重要履约事项。

“古往今来,人类逐水而居,文明伴水而生,人类生产生活同湿地有着密切联系。我们要深化认识、加强合作,共同推进湿地保护全球行动。”

11月5日下午,习近平主席以视频方式出席在湖北武汉举行的《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开幕式并发表致辞,引发热烈反响。大家纷纷表示,要凝聚珍爱湿地全球共识、推进湿地保护全球进程、增进湿地惠民全球福祉,守住湿地生态安全边界,加强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推进可持续发展,共同努力,谱写全球湿地保护新篇章。

“习近平主席的致辞,站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地球生命共同体的高度,深刻把握了全球生态保护治理的新形势和新任务,科学提出了推进湿地保护全球行动的重要主张,并向世界宣告了中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湿地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彰显了中国致力于为人类和世界创造更大生态贡献和绿色福祉的决心和担当。”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谭光明说。

《湿地公约》秘书长穆松达·蒙巴表示,“中国自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以来,履约30年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我们已经目睹了中国在湿地保护方面的智慧和展现出的领导力。中国已有64处国际重要湿地,现在还有新的国际重要湿地已经提交待批准,其数量无疑是惊人的。我们还看到,中国已有一半以上湿地都以不同形式受到了很好的法律保护,这是非常喜人的成就。”

“习近平主席的致辞,为我们进一步做好湿地保护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湖北省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昌友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北持续推进湿地保护修复,湿地功能加速恢复,湿地生态持续向好,已建成国际重要湿地4处、国家重要湿地8处、国家湿地公园66处。下一步,湖北将坚决扛起湿地保护的责任,进一步强化湿地保护能力建设,科学推进湿地永续利用。

展示中国在湿地保护方面巨大成就

随着12位武汉青少年作为“湿地小卫士”,与自然资源部、外交部、国家林草局、湖北省、武汉市有关负责人,阿联酋、毛里塔尼亚、刚果(金)、委内瑞拉等国驻华大使等,共同将取来的水汇入武汉东湖,COP14系列活动——中国履行《湿地公约》30周年成就展在武汉东湖揭幕。

此前,大会执委办在全国64处国际重要湿地中,选择江西鄱阳湖、湖南东洞庭湖、云南大山包、西藏玛旁雍错、辽宁辽河口、青海扎陵湖、湖北大九湖、四川若尔盖、浙江西溪、黑龙江南瓮河、上海长江口中华鲟、山东黄河三角洲等12处有地域代表性的国际重要湿地采集来了水样。与会代表共同将取来的水汇入武汉东湖,表达汇聚全球湿地保护力量、凝聚生态保护共识的寓意。

据悉,展馆由华中科技大学建规学院教授,著名建筑设计大师李保峰作为主创进行设计,由废旧水厂改造而成,展馆建筑以“湿地鸿浩,观四面风景、迎八方来客”为主题,通过抽象的方式将双曲面屋面演绎成一幅栖霞落雁、振翅流连的绝美景象。

“我们参照水鸟翅膀的形态,结合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举折曲线,设计了出檐深远的单坡屋顶,在面对大湖面的单坡高侧空间中设置夹层,形成观景平台;我们按照中国传统建筑的‘彻上露明造’逻辑,特意暴露全部结构,以展现屋檐之下极具表现力的木结构体系。”李保峰教授向记者介绍道。虽然水厂已退出了历史舞台,但仍在深深的院落中杉树林的陪伴下守护着落雁景区。它因水而生,今天又因湿地重生,一脉相承,生生不息。为了最大程度地保留杉树林与水厂,展馆保留原有建筑的平面布局,通过新的材料与构造使其新生,并将水厂最具特点的过滤池与设备加以保留。同时在景观设计上,100%保留现有池杉,并通过节能、净化、海绵一系列措施,打造最生态化的景观。

12位武汉青少年作为“湿地小卫士”,手捧从12处有地域代表性的国际重要湿地取来的水

展馆总面积860平方米,在一号展厅里,观众可通过各类展览、互动视频等,了解中国履行《湿地公约》30周年以来在立法保护、科研监测、科普宣传、国际合作等方面的重要成果,回溯中国履约30载的光阴历程。二号展厅为“湿地感知厅”,通过“声、色、香、味、触、法”六感,可以让观众更好地认识湿地,了解湿地如何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这里,观众侧耳可聆听百鸟齐鸣,俯身可轻嗅植物幽香,伸手可解锁湿地盲盒……走进“色”感展区,还有智能摄像头可实时捕捉识别观众的衣服颜色,并在LED屏幕上同步呈现同色调的湿地画面。为引导更多市民了解湿地、参与到湿地保护中来,未来中国履行《湿地公约》30周年成就展将作为大会重要成果,免费向公众开放。

“湿地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湿地环境一旦遭到破坏,修复过程将投入数倍的代价,长远来看,我们应该将湿地保护作为一项久久为功的事业来做。”参观完中国履行《湿地公约》30周年成就展,北京林业大学副院长、教授张明祥感慨道,湿地是生物多样性的一个载体,与人居环境改善、与人民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湿地保护要从点点滴滴做起,对普通市民来讲,保护湿地就是从保护周边环境做起。

1971年,《湿地公约》,即《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在伊朗城市拉姆萨尔缔结,是全球第一个政府间多边环境公约,现有172个缔约方,秘书处设于瑞士格朗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总部。《湿地公约》旨在通过构建国际重要湿地保护网络,采取地区和国家层面的行动及国际合作,推动各缔约方保护和合理利用湿地资源,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1992年,中国政府正式加入《湿地公约》,成为第67个缔约方。30年来,我国积极履行公约宗旨和义务,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湿地保护修复,湿地生态状况持续改善,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湿地保护方案和经验。

数据显示:我国湿地面积5635万公顷、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以占全球4%的湿地,承载着世界五分之一人口对湿地的主要需求。特别是近十年来,我国组织实施了湿地保护项目3400余个,新增和修复湿地80多万公顷,投入资金约190亿元。通过一系列保护措施,我国不仅恢复了一批退化湿地,改善了退化湿地生态状况,也形成了多种湿地恢复的技术模式,调动了各地开展湿地保护的积极性。目前,我国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地总数达到2200多个,现有国际重要湿地64处,国家重要湿地29处,省级重要湿地1021处。我国出台了国家层面的《湿地保护法》,28个省区市制定了省级湿地保护法规。

11月10日,日内瓦分会场,《湿地公约》秘书处为来自13个国家的25个城市颁发第二批“国际湿地城市”认证证书,其中包括中国的重庆梁平、安徽合肥、山东济宁、江西南昌、辽宁盘锦、湖北武汉、江苏盐城7个城市。

嘉宾参观中国履行《湿地公约》30周年成就展

中国获此殊荣的7个城市中,梁平是西南地区唯一湿地城市,采取“小微湿地+有机产业、民宿康养、生态旅游”模式建成400余个具有典型示范效应的小微湿地;合肥建有国家湿地公园5处、省级湿地公园3处,湿地保护率达75%,位居全省第一;济宁创建湿地乡镇32个、湿地村居56个、小微湿地124个;南昌建有2处国际重要湿地,8处国家湿地公园,4处省级重要湿地,5处省级湿地公园;盘锦位处辽河入海口,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的重要中转站和目的地,也是全球黑嘴鸥最大种群的繁殖地;武汉是中国内陆湿地资源最丰富的特大城市,也是全球同纬度地区和长江中下游湖泊型湿地的典型代表;盐城拥有2处国际重要湿地和中国首处滨海湿地类世界自然遗产。

据了解,全球现有43个国际湿地城市,其中中国13个,数量居全球第一。2018年,在《湿地公约》第十三届缔约方大会上,中国的黑龙江哈尔滨、海南海口、宁夏银川、湖南常德、江苏常熟、山东东营6个城市,获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认证。

“近年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指引下,我国湿地保护和履约工作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湿地之水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提供重要保障,湿地之美为中国山川大地增色添彩。”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谭光明说,到2025年,我国湿地保护率将达到55%,新增国际重要湿地20处、国家重要湿地50处;到2030年,湿地保护高质量发展格局初步建立,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明显改善。

传递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武汉宣言》是此次大会的主要成果。11月6日下午,《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部级高级别会议在武汉闭幕,会议正式通过《武汉宣言》,呼吁各方以强烈意愿和实际行动,促进各类湿地的保护、修复、管理以及合理和可持续利用。

宣言承诺,从各种渠道筹措更多资源,以强化实施湿地公约第四期战略计划,并制定具有更大力度的第五期战略计划,在2030年前采取更有影响力的行动。

《湿地公约》秘书处秘书长穆松达·蒙巴在新闻发布会上回答记者提问

宣言呼吁,推进湿地保护、修复、管理以及合理和可持续利用的立法和执法,并为评估和维护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作出努力;开展湿地及其生态系统服务的自然资产评估和核算;保护、修复和可持续地管理城市和郊区的湿地,酌情建立湿地公园或湿地教育中心;采取湿地保护和修复措施,以应对社会、经济和环境挑战;鼓励对泥炭地、珊瑚礁和海草床、红树林、高原湿地、地下水系等脆弱生态系统适当采取优先保护和管理;加强湿地水污染防治;加强全球湿地保护工作者之间的技术合作和知识共享;鼓励缔约方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确保原住民和地方社区、妇女、青年、残疾人、学术界、民间团体和私营部门充分参与各类湿地的保护、修复、管理以及合理和可持续利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宣言是对各方共同意愿和行动的汇聚,是向各国发出的号召,体现了中方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以及对全球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引领。”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际合作交流中心常务副主任王春峰介绍,今年8月以来,中方牵头就起草的宣言草案在172个缔约方中进行了3轮磋商,包括向参加高级别会的部长和大使们征求意见,最终得到缔约方普遍认可。

《湿地公约》秘书处秘书长穆松达·蒙巴表示,很高兴看到《武汉宣言》的发布,强调了湿地的保护,以及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对于应对气候变化,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减灾和风险预防、滨海保护以及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其强调的核心和重点是全面参与的重要性——包括青年人、非政府组织、女性、土著人民、各个社区,真正的社会所有行业的全面参与。

世界自然基金会代表在日内瓦分会场举办的“面向2030/2050的全球红树林保护”边会上发言

全球首个“国际红树林中心”落地深圳

在本次大会上,我国提议的《设立国际红树林中心》决议获得通过。《设立国际红树林中心》决议提出,中国和其他有意愿的国家将共同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把红树林和滨海蓝碳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合理利用作为工作重点,同时鼓励所有感兴趣的缔约方、非政府组织、社会组织以开放、包容、透明的方式,自愿参与中心的建立和运作,鼓励中心与全球其他红树林保护机制紧密合作、互相支持。

据了解,我国将在深圳市打造全球首个致力于红树林保护交流合作的“国际红树林中心”,全面开展技术交流、信息共享、监测评估和援外培训,同各方交流分享红树林保护修复成功案例和经验。

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与亚热带海岸潮间带或河流入海口的湿地木本植物群落,因其富含神奇的单宁酸,一旦刮开树皮暴露在空气中,就会迅速氧化成红色,故被称为“红树林”。红树林有着“海岸卫士、鸟类天堂、鱼虾粮仓”的美誉,是最重要的蓝碳生态系统之一,在净化海水、防风消浪、维持生物多样性、固碳储碳等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全球目前有341种受威胁物种以红树林为主要栖息地。

近年来,我国积极开展红树林保护与修复,55%以上的红树林纳入了自然保护地,红树林面积已由21世纪初的2.2万公顷恢复到2.7万公顷,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红树林面积净增加的国家之一。2020年,自然资源部和国家林草局联合印发了《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营造红树林9050公顷,修复现有红树林9750公顷。行动计划实施一年来,红树林分布5省区又新造红树林2878公顷。

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红树林湿地自然保护区。“红树林生态系统里面,除了红树植物特别丰富以外,其他物种的多样性也是很丰富的。比如在我们东寨港保护区,除了红树植物有36种,鸟类有219种,软体动物有115种,鱼类有165种,还有蟹类虾类70多种。”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林业工程师冯尔辉说。红树是滨海湿地非常重要的植物,它们是大自然的馈赠,弥足珍贵。深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减少人类活动的干扰破坏,守住湿地生态安全边界,为子孙后代留下大美湿地。这就需要对红树林采取最严格的保护,同时,尊重自然规律,对红树林进行科学修复。

11月7日,在日内瓦分会场举办的“面向2030/2050的全球红树林保护”边会上,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有关负责人在此次边会上表示,下一步,中国将加快实施《红树林保护恢复专项行动计划》,不断扩大红树林面积,计划到2025年营造和修复红树林1.88万公顷。同时还将加强交流合作,广泛开展保护修复、技术交流、合作研究、宣教培训等示范项目。

为推进全球红树林保护,该负责人还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提升生态功能,采用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相结合的方式,实施退化红树林生态修复项目,提高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完整性。二是强化制度建设,进一步加强法律法规、规划和标准等建设,将更多的红树林纳入自然保护地体系。三是吸引社会参与,健全社区共管机制,让公众自觉投身红树林保护,鼓励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本参与红树林保护和修复工作。四是加强科技支撑,建立红树林科学研究和技术交流平台,攻克红树林生态修复技术瓶颈,为科学规范促进红树林恢复奠定基础。

小微湿地数量众多 蕴含巨大潜能

目前,我国湿地面积达到5635万公顷,在对那些面积较大的连片湿地保护、修复的同时,对那些点缀在山野间的小微湿地,人们也越来越重视。

小微湿地,是指自然界在长期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小型、微型湿地,乡村小微湿地多以塘田沟渠堰井溪等形态出现,面积在8公顷以下所形成的较稳定的小型湖泊、水库、坑塘、人工湿地,以及宽度小于10米、长度在5公里以内的小型河道、沟渠等。

2018年,在《湿地公约》第十三届缔约方大会上,我国提交的“小微湿地保护”决议草案获得大会一致通过,成为公约决议并列入公约科学技术委员会2019—2021年工作优先领域。2019年,国家林草局《关于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实施意见》提出,大力推进乡村小微湿地保护建设,出台乡村小微湿地保护和修复标准,并在江苏省常熟市举办全国首届小微湿地研讨班。2020年,全国湿地保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立项编制《小微湿地保护与管理规范》国家标准。

《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上,我国提议的《加强小微湿地保护和管理》决议获得通过。《加强小微湿地保护和管理》决议为公约科技委员会制定小微湿地技术指南拟定了框架方向,并再次明确了小微湿地的广布性及重要性,鼓励缔约方根据本国条件,采取有力政策、计划、方案、举措等,促进小微湿地的保护、恢复和合理利用,并鼓励将符合标准的小微湿地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作为我国西南地区唯一的“国际湿地城市”,重庆市梁平区这座三面环山、一面是平坝,也没有大江大河和大型湖泊的城市,靠什么获此殊荣?

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副院长张明祥教授认为,“靠的是全域湿地、‘城市湿地连绵体’和‘小微湿地+’这三张生态牌”。尤其是“小微湿地+”,是梁平因地制宜在全国率先探索推广的“小微湿地”保护与利用模式。截至目前,全区已建成400个各具特色的小微湿地。张明祥进一步解释,由于这些小微湿地与生态保育、环境整治、乡村民宿等多种功能相结合,不仅拉动了旅游业,也促进农民增收,所以,当地农民格外珍惜和保护身边的这些“小微湿地”。“保护一定要与利用有机结合,才能激发人们保护小微湿地的积极性。”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袁兴中教授补充说。此外,梁平还环湖建设了不少像水泡似的“泡泡小微湿地群”,将流经小微湿地的地表水层净化后流入湖中,既保护了湖泊水质,也成为市民游憩的景观。

如今的梁平,成了一座湿地与城市交融的生态之城,境内408条河流、78座湖库、80万亩稻田串珠成链,与临水而建的城区和逐水而居的百姓相融相依、和谐共生。

不只是梁平,小微湿地的多种保护创新措施正在全国各地延伸。目前,北京、上海、重庆、江苏、湖北等10余个省(区、市)已陆续开展小微湿地保护修复与管理。

位于湖北武汉市江汉区金融街的西北湖公园,是一处面积约1公顷的小微湿地。“以前湖水不大干净,哪像现在这么清澈透亮!”附近居民王大爷每天早上都会来湖边打太极拳,亲眼见证了湖水的显著变化。

“我们采用‘食藻虫引导的水下生态修复技术’等有效措施,构建出了‘食藻虫—水下森林—水生动物—微生物群落’的共生体系,显著改善了湿地生态环境。”武汉市湿地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武汉制定了小微湿地保护与修复指南,积极建设湿地公园、环湖绿道,让市民在家门口就可以亲近湿地、享受良好生态福祉。目前,全市已建设小微湿地23处,预计今年底将达到32处。湿地生态服务范围,由传统的湿地保护区、湿地公园向城市中心区域拓展。

在江苏省淮安市,将24个小微湿地划分为生境恢复主导型、水质净化主导型、景观营造主导型,打造湿地乡村(社区)17处,推广基于湿地产业与生境恢复融合发展、湿地生态净化主导功能、湿地景观休闲主导功能3种小微湿地建设模式。

淮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林业局)副局长籍荣生介绍说,近年来,淮安市积极争创“国际湿地城市”,依托优良的湿地自然禀赋与发展潜力,强化全市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不断加大湿地保护和修复力度,并与乡村(社区)紧密结合,在全域开展小微湿地网络建设,促进乡村振兴发展。

小微湿地独特的生态功能,也得到了国际社会更为广泛的关注和认同。湿地科学家学会欧洲分会主席、专业湿地科学家认证项目全球化委员会会长马修辛普森强调,小微湿地对于当地提供着生态、生活等多重惠益。比如英国一处河流旁生态功能退化的小微湿地修复和管理的成功经验,为小微湿地的生态修复和惠及民生福祉打开了思路。

南京大学常熟生态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张轩波博士指出,我国的小微湿地大量分布在乡村区域且具有特别重要的生态功能,蕴含着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的模式,保护修复与合理利用小微湿地模式,创新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了湿地保护与乡村振兴的“双赢”。

东道国活动——《小微湿地保护管理与合理利用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