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空中俯瞰神州大地,北方林海秋意渐浓,南方青山依然苍翠,数不尽的绿水青山讲述着务林人奋斗和追梦的故事。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各部门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走科学、生态、节俭的绿化发展之路,持之以恒、科学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全国累计造林9.6亿亩,种草改良2.16亿亩,森林覆盖率达23.04%,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持续保持“双增长”,增幅居全球首位,草原生态质量逐步提高,为维护生态安全、改善民生福祉、推进绿色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减缓全球森林面积减少趋势、推进全球生态治理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了积极贡献。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科学绿化的指导意见》,29个省区市制定出台关于科学绿化的实施意见,系统解决“在哪种”“种什么”“怎么种”“怎么管”等问题。坚持规划引领,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印发《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及一系列专项建设规划,国家林草局出台《“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纲要》。国有林场改革任务顺利完成,国有林场在国土绿化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充分发挥。
扎实推进天然林保护修复、退耕还林还草、三北防护林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精准实施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项目,创新推动义务植树、社会造林,各地也谋划实施了一批国土绿化重大工程,林草植被得到快速恢复。单位面积鲜草产量稳步提高,天然草原持续退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
全面加强森林经营,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累计完成森林抚育12.07亿亩,退化林修复1.15 亿亩。编制印发《全国森林经营规划(2016-2050年)》,建立国家、省、县三级森林经营规划体系,制修订森林抚育、低效林改造等国家标准,构建了中国特色的多功能森林经营理论技术体系。大力推广使用乡土树种草种,首次发布我国主要草种目录,28个省发布主要乡土树种目录,主要造林树种林木良种使用率达65%。深入实施草原生态补奖政策,落实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近40亿亩草原得到休养生息,实施退牧还草等草原生态修复治理工程项目,草原生态服务功能和生产能力明显提升。
积极发展林草产业,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动绿水青山不断转化为金山银山。全国林业产业总产值稳定在8万亿元以上,林产品进出口贸易额达1876.6亿美元,形成了经济林、木竹材加工、生态旅游、林下经济四个年产值超万亿元的支柱产业。
站在中国共产党第二个百年新征程的起点之上,全国务林人秉承“林草兴则生态兴”的责任担当,深刻领会“森林四库”的科学内涵,推动一系列重点工作在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下,迈出高质量发展的新步伐,以美丽中国建设的优异成绩献礼党的二十大。
《绿色中国》 A(上半月) 2022 年 9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