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  图文首页 |  《绿色中国》目录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杂志目录 > 《绿色中国》(B)2022年第3期 > 开化县打造“共富林业”应用 助力兴林富农
开化县打造“共富林业”应用 助力兴林富农
来源:绿色中国 时间:2022-09-07 14:21:26 浏览:3493
字体:
分享到:

花海民居 台回山

 

 文/夏盛民

  开化位于浙江省西部、钱塘江源头。作为林业大县,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将数字化理念贯穿林业资源的保护、利用、开发全过程,在全国率先打造共富林业应用,通过“政府主导、主体投入、林农参与”路径,打造“森林防灾减灾”“林下经济智治”“森林固碳增汇”三大场景,初步实现森林灾害“一键处置”、林下经济“一键统管”、林业碳汇“一键分析”。该应用纳入浙江省数字化改革重大应用“一本账S1”。3月6日上线浙政钉,截至6月20日,松材线虫病发现率由传统普查的40%提高至90%,25个主体通过林下经济智能选址进驻,种植面积达2.4万亩,开展全省首个“零碳亚运”碳汇开发。

  一、改革需求

  开化县是长三角唯一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县,全县共有287万亩林地,做好资源保护、促进森林资源价值转化、实现林业整体智治具有重要意义。但在林业资源保护、利用、开发等方面仍存在几方面问题:一是森林资源保护难,灾害防控成效不明显。森林火灾、松材线虫病防控形势严峻,2021年开化县松材线虫病发生面积高达1.5万亩,占全县松林面积5%,年直接、间接经济损失1000余万元,森林灾害发现、处置仍以依靠人工为主,发现率低,响应处置不快,联动机制不畅,精准化、闭环化程度不高。二是林下经济发展难,促农增收成效不明显。开化山地形势复杂,林下状况、林分组成、交通条件等难以完全掌握,项目招引选址以实地寻找为主,效率不高;林下种植铁皮石斛、灵芝、多花黄精、三叶青等主体的基地管理水平不高、产品溯源不精准、市场对接不顺畅,难以规模化、体系化,带动周边林农增收不明显;三是森林碳汇利用难,碳汇变现成效不明显。全县森林碳汇资源底数不清,森林固碳增汇措施不精准;碳汇人工监测成本高,项目开发流程复杂。

  二、场景建设

  综合运用无人机、激光雷达、多高光谱等先进数据采集设备,共享利用浙江省林业空间、地理信息等数字化管理平台资源,与应急管理、农业农村部门及钱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等单位协同共建,打通跨部门、跨层级系统8套,归集森林生态资源数据70余万条,打造林业资源数字孪生底座,以此为基础搭建3个子场景。

  1.“森林防灾减灾”场景。利用高空云台全天候监测、无人机定期巡航和激光雷达定位等技术,快速完成林区灾害数据采集、分析、定位。一旦发生虫病、火灾等灾害,系统将实时显示并自动预警,同时联通应急管理、林木管护等系统,派单给区域管理人员、护林员和处置人员,处置人员通过手机APP导航,可精准找到灾害点,并开展现场核实、处置、上报,实现快响应、快处置。处置完成后,现场人员通过系统上报处置过程及结果后,系统自动采取无人机进行复飞核验,实现全销号、全闭环,有效避免森林灾害进一步扩散。通过综合近3年开化县各乡镇松材线虫病疫情分布和扩散情况,建立松材线虫病疫情变化推演模型,划定分级防控区域,提供预防处置最佳方案。

  2.“林下经济智治”场景。聚焦林下经济发展智能选址,经营主体管理智能化需求,通过数字孪生技术,进行现实场景孪生仿真,为项目管理提供决策参考。“智能选址”模块,采用“无人机+遥感”,采集交通、水源、地貌、林相等信息,结合人工调查林种、土壤、植被、权属等因子,通过数据归集分析,建成林下中药材适宜种植区域“一张图”。在开展项目招引时,经营主体可根据自身需求,导入中药材种植条件、技术标准等数据,系统可自主完成适宜种植区域匹配度排名和条件适宜度分析,实现“一键智配”项目选址。“项目管理”模块,通过开展基地三维建模,集成基地视频监控、气象监测仪、土壤传感器等设施采集的数据,经营主体在管理平台实时可视,实现全程监管;通过将产品质检报告、经营管理记录导入溯源系统,消费者扫描溯源码,可查验产品生产的全生命周期,实现全程 可溯。

  3.“森林固碳增汇”场景。聚焦“双碳”和共同富裕工作目标,通过森林碳汇价值挖掘,促进林业增效、林农增收。“碳储碳汇”模块,运用碳汇造林项目方法学、森林经营碳汇项目方法学,完成全县碳储碳汇量测算,当前全县森林植被碳储量640万吨、森林植被年碳汇量为67万吨。“碳账户”模块,通过碳账户系统,各经营主体可自动测算自有碳储量和碳汇量,自主参与碳汇项目开发,开展省内区域碳汇交易。“碳监测”模块,与浙江农林大学合作,改变原有人工每木检测工作量大、程序繁琐的监测方法,创新森林碳汇数字化监测模式,以无人机激光雷达测出树高、推算胸径、得出蓄积,计算出森林碳汇量,通过多次测算及算法矫正,逐步实现无人化碳汇监测代替传统人工监测,破解碳汇交易中成本高、监测难等问题。“碳工程”模块,与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合作,采取 CCER 方法学(温室气体核证自愿减排量的计算方法),通过林木因子、抚育方式等多方参数比对,测算近10年的区域碳汇消长情况,建立森林碳汇预测模型,开展碳汇时空、潜力分析,在国家储备林、中央国土绿化示范项目等林业重点工程中预测不同经营类型下碳汇增长情况,辅助提供森林增汇优化经营的精准化措施。


钱江源


  三、改革突破

  一是重构森林病虫害处置闭环流程,灾害防控提速降本。运用数字孪生技术实现森林灾害发现处置一键派单、实时监管,建立松材线虫病数字化管理制度,构建“科学预警、精准发现、定点除治、高效核查、全程管控”病虫害防治闭环全流程。松材线虫病集中除治期,全县疫木清理时间较往年缩短1个月,由阶段性除治转变为常态化除治,基本实现动态清零;由人力密集型向人机交互型转变,整体防治人力、资金成本分别下降25%、50%,全力保护森林生态资源,守牢生态保护底线。

  二是创新林下经济智能管理模式,产业发展精准精细。项目业主通过林下中药材发展“一张图”,实现智能选址,例如衢州源一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应用系统成功落地开化县林山乡江家村,发展林下白芨、黄精1万余亩。通过企业“提供种苗、技术指导、保底收购”,村集体和林农“提供劳力、出租林地、自主种植 ”,打造“龙头企业+村集体+农户”的共富联盟新模式,以种植基地数字化管理和钱江源区域公用品牌赋能,提升产品价值和竞争力,初步实现政府、经营主体、村集体(林农)三方共赢,全县林下经济规模达30亿元以上,覆盖受益村集体110个,受益农户4500户以上。

  三是优化森林碳汇计量开发流程,碳汇转化便捷高效。建立森林碳汇数字化计量监测体系,“零碳”亚运2.5万亩碳汇项目开发的监测时间由原来15天缩短至3天;优化浙江省林业碳账户系统,将碳汇项目开发的29项文件优化整合为9项,优化整合率达68.9%,实现碳汇计量开发降成本、减难度、提效率。通过森林碳汇预测模型分析,辅助提供森林增汇经营措施,促进碳汇增长精准化,实现年增加碳汇135万吨,按碳汇价格50元/吨、20年期计,5年后开化全县预计可获收益13.5亿元(270万亩*0.5吨/年▪亩*20年*50元/吨),覆盖全县3万户农户,实现户均增收4.5万元。创新绿色金融支持森林碳汇机制,全省首创“零碳相伴”碳汇质押贷款(“森林碳汇价值+林权/公益林收益权”组合贷款),累计发放贷款1384万元。

  (本文作者系中共开化县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