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摄 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 符 超
雾中金溪 三明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福建省三明市是全国重点林区,现有林业用地面积2848万亩,森林面积2718万亩,森林覆盖率78.88%、森林蓄积量达1.91亿立方米,森林负氧离子平均浓度达到1500个/立方厘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4倍,连续两年位居中国“绿都”综合评价榜首。
2021年3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三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探索很有意义,要坚持正确改革方向,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积极稳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创新,探索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力争实现新的突破”。
三明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牢记“绿水青山是无价之宝”的重要嘱托,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子,在近年来推进林票制度改革、全域森林康养、探索重点区位商品林赎买回购制度、做好“绿色+”文章,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林业碳票制度,发展林业碳汇,于2021年5月在全国首发林业碳票,积极探索好生态有好收获、少砍树也能致富的绿色转型发展之路。
碳票方兴未艾 空气也是“真金白银”
林业碳票是以林木生长量增量为测算基础,并依据计量方法换算成的碳减排量,经过林业部门、生态环境部门核定后,以“票”的形式发给林木所有权人,从而把空气变成可交易、可收储、可贷款的“真金白银”。简单来说,就是空气也能卖钱。
7月2日,绿色中国融媒体记来到了三明林业碳票的首发地将乐县常口村和沙县俞邦村。中巴车驶进将乐县常口村,放眼望去,金溪河上升起了薄雾,两岸山清水秀,绿水映照着青山,好像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卷。
将乐县位于福建省西北部,是我国南方集体林区林业重点县、中国毛竹之乡、原中央苏区县,也是国务院批准成立的三明市集体林区改革试验区12个县(市、区)之一。现有林地面积294.24万亩,毛竹林面积47.68万亩,生态公益林面积75.78万亩,森林覆盖率81.20%,森林蓄积量2288万立方米,丰富的森林资源,良好的固碳功能,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先后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深呼吸小城十佳示范城市”“国家森林康养基地”“中国天然氧吧”“省级森林养生城市”“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等国家级荣誉。
将乐县常口村的石碑
在常口村,说起碳票、碳中和、碳达峰这些词,村民们不一定能完全理解其中的含义,但他们知道,村里的空气能够卖钱了。2021年5月18日,三明市签发首批林业碳票,编号为“0000001”的碳票,就落在将乐县高唐镇常口村,涉及常口村的3197亩生态公益林,经第三方评估测算,监测期碳减排量12723吨。其中,2723吨碳减排量,当天就被福建通海镍业科技有限公司以4.0845万元人民币的价格买走。
三明林业碳票
领到这张碳票的张林顺在接受采访时说,领到碳票时激动不已,常口村的空气可以卖钱了,这也充分说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村里没砍一棵树,去年光靠卖碳票就收入了14万多元。2021年女儿的订婚仪式上,张林顺更是把自家387亩山林的林业碳票作为嫁妆送给女儿女婿,希望他们能把保护绿水青山的接力棒代代传承下去。
2021年,常口村农民人均纯收入2.9万元,相比十多年前,收入增加了十几倍。村民们的日子一天天好了起来,人们对这片山林也更加珍视和爱护。
走进沙县区夏茂镇俞邦村,一棵千年古树伫立村口。它周围砌起的保护墙,也是“空气”换来的。2021年5月18日,三明林业碳票首发仪式分会场在俞邦村举行,俞邦村将村有林638亩开发林业碳票第一监测期(2016-2020年)碳减排量1693吨,领到一张编号为“0000002”的林业碳票。同日,该张碳票碳减排量被沙县两山生态资源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出资16930元收储。
俞邦村有100余亩山林,其中百年以上的古樟树达26棵。上世纪90年代初,村党支部征集全村意见制定“禁伐公约”,同时聘请专职人员巡山,经过多年的努力,保护树木的意识深入人心。20多年来,俞邦村以“保护青山绿水,做出山水价值”的思路,始终坚持生态保护第一,统筹保护和发展,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与实践,加快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路径,实现“绿水青山”颜值和“金山银山”价值的有机统一,走出了一条具有山区县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夏茂镇俞邦村
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刘家顺曾到三明专题调研“碳票”。他认为,“碳票”拓宽了森林生态价值的实现渠道,调动了经营主体提高林业经营水平的积极性,对于增加森林面积,提升森林质量,促进森林健康,实现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在发行“碳票”的基础上,碳汇交易应运而生。刘家顺认为,对国家而言,碳汇最直接的作用就是促进经济发展,碳抵消能力越强、碳排放余力越大、经济发展空间也越大。
碳汇交易同时拓宽了森林经营主体的收入渠道。“碳汇将成为继林产品、生态旅游之后,林农第三大增收来源。”刘家顺表示,随着碳中和脚步不断加快,碳汇收入还将逐步增长,林农常常发愁的资金问题也能通过“碳金融”“碳市场”得到有效解决。而森林经营主体要想提高“碳票”的价值,就要通过提高森林积蓄量来提高碳储量,从而实现生态系统改善与经济效益提高的良性循环。
“在全国碳市场还处于萌芽情况下,三明积极探索创新福建的‘碳普惠’市场,推行林业碳票制度改革,既满足了社会需求,也激发了林业发展潜力。”刘家顺对三明林改赞赏有加。
近年来,三明市坚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充分发挥森林资源优势,以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市建设为契机,开展林改“八项创新”,实施林业碳汇“三建两创”行动,即建好森林碳库、建立林业碳汇项目开发机制、建设区域碳汇交易体系,创新林业碳票制度、创建林业碳汇应用场景,全力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换通道,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三明在全国全省实现林业碳汇“八个率先”,即率先营造全国首片碳中和林、率先设立全省首个碳汇专项基金、率先成立全省首家碳汇服务机构、率先开发全国首个区域性碳汇项目方法学、率先完成全国首批VCS碳汇交易、率先完成全省首单FFCER碳汇交易、率先完成全省首个社会化碳汇造林项目交易、率先设立全省首个林业碳中和基金,“林权改革和碳汇交易”列入自然资源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2017年以来全市林业碳汇交易金额2500多万元,居全省第1位。
三明市创新开发林业碳票,破解林业碳汇开发难问题。打破林种、林龄等林业碳汇开发限制,开发了以森林固碳增量(自然增长量)来核算碳减排量的三明林业碳票计量方法(SMCER),创造了全国首个区域性碳汇项目方法学。目前累计开发林业碳票项目19个,监测期碳减排量38万吨。
三明市创新碳票交易流程,破解林业碳汇交易难问题。制定《三明市林业碳票管理办法(试行)》,明确了林业碳票作为林业碳汇权益资产的有效“身份证”,创新设立了福建沙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为林业碳票项目开发和交易提供保障。
三明市创新碳汇价值变现渠道,破解林业碳汇变现难问题。赋予林业碳票可流转、可收储、可授信、可质押、可保险的功能,畅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互转化,努力走出一条好生态带来好日子、不砍树也致富的新路子。
他们还创新碳汇应用模式,破解林业碳汇应用难问题。从生态司法、金融支持、低碳生活等多维度协同发力,开发“碳汇+金融”产品,推行司法“认购碳汇令”“会议碳中和”等做法,在全国率先营造首片碳中和林,“生态司法+碳汇”案例获最高法肯定。
发挥林草碳汇优势 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2021年7月1日,在福建省三明市举办的首届全国林草碳汇高峰论坛上。国家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国家林草局不断加大林草碳汇工作力度,与自然资源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共同牵头编制《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巩固提升实施方案(2021—2030年)》,组织编制《“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纲要》《林业和草原碳汇行动方案(2021—2030年)》《实现2030年森林蓄积量目标实施方案》。多次开展专题研究部署,组建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专班,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和碳汇研究院。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央企开展战略合作,创新林草碳汇机制。开展林草助力碳中和战略课题研究,开展“碳库”相关政策研究,研发林草增汇减排关键技术,提升林草碳汇决策科学化水平。
全国林草碳汇高峰论坛现场
下一步,国家林草局将围绕“双碳”目标,着力提升林草碳汇能力。科学开展国土绿化,持续扩大森林面积,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加强森林资源保护,提高林草碳汇增量。加大森林草原防火和有害生物防控力度,加强林业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与木竹材料替代,减少碳排放。开展林草碳汇计量监测评估,服务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国家自主贡献目标进展评估与更新、碳汇交易。深入研究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等陆地生态系统碳汇潜力及实现路径。积极参与国家碳市场制度建设,鼓励社会主体参与林草碳汇项目开发建设,指导开展林草碳汇项目开发交易和碳中和行动。
中国科学院院士、云南大学校长方精云指出,有研究表明,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在过去几十年一直起着重要的碳汇作用,仅在2001—2010年期间整个陆地生态系统年均固碳约2亿吨碳(相当于7.4亿吨CO2),相当于抵消了同期我国化石燃料碳排放量的14.1%,其中我国重大生态工程和秸秆还田政策的实施分别贡献了总碳汇的36.8%和9.9%。为了有效地增强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我们提出“三优”生态建设和管理原则,即“最优的生态系统布局、最优的物种配置、最优的管理方式构建”,以实现“宜林(草)则林(草)、适地适树(草)、最优管理”的碳汇最大化目的。未来,我国要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要从减排、增汇两个主要方面开展。针对林、草等生态系统,可以通过构建“宜林(草)则林(草)、适地适种、最优管理”的生态系统管理模式,实现碳汇最大化。
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副司长赵鹏高指出,在全球森林资源总体减少的背景下,我国实现森林面积和蓄积量连续30多年保持“双增长”,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森林质量稳步提高、功能不断增强、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碳储量和碳汇量显著提升。根据专家测算,2020年中国林草碳储量位居世界前列,年碳汇量达12亿吨二氧化碳以上,位居世界首位。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徐华清肯定了我国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探索,走出了一条符合国情的低碳发展道路。他表示,下一步,我们将实行全面节约战略,把节约能源资源放在首位;强化政治站位,坚决抑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严控火电项目和煤炭消费增长,推动煤炭消费尽早达峰;大力发展新能源,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新型电力系统;统筹产业能源科技消费四大革命,支持新能源汽车加快发展;探索巩固提升碳汇能力,开展碳汇能力巩固提升行动;以降碳为生态文明建设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建立完善碳市场和碳定价机制,推进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部署低碳前沿技术研究实施突破;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提高对外合作与开放绿色低碳水平。
专家学者们纷纷谈到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固碳现状以及增汇潜力。中国科学院院士于贵瑞认为,森林生态系统是我国陆地生态碳汇的主体,具有巨大的碳汇功能与增汇潜力,在国家“双碳”行动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统筹自然保护、生态修复与绿色碳汇的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管理有利于“双碳”目标实现、美丽中国建设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在中国林科院研究员刘世荣看来,森林是巨大的碳库,近年来我国通过保护现有森林,加大人工林改造,加强中幼林抚育和退化林修复等方式扩大新造林面积,调整优化林分结构,增加混交林比例提高森林质量,推行以增强碳汇能力为目的的森林经营模式,多途径保碳、扩碳、增碳、加大碳资源化利用,提升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与碳汇,持续提高森林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以及对气候变化的抗性和恢复力。
如何更好地实现碳中和,在中国大自然保护协会首席科学家张小全看来,一方面要减排,另一方面要保护森林、草原、湿地等,修复退化的生态系统,并进行可持续管理,从而保持和增强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固碳增汇作用。
将乐县常口村全貌三明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一张张碳票,让一代代三明儿女更加明白保护山林不同的意义。今天的碳票可以通过交易变成钱,未来的几十年间,为了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小小山林与全世界同呼吸,共命运。(《绿色中国》2022.8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