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  图文首页 |  《绿色中国》目录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杂志目录 > 《绿色中国》(B)2022年第3期 > “建园”向“建城”华丽转身 园区积极打造“产城融合绿色发展智慧新区”
“建园”向“建城”华丽转身 园区积极打造“产城融合绿色发展智慧新区”
来源:绿色中国 时间:2022-06-20 15:25:11 浏览:362
字体:
分享到:

园区东港新城正在从“产业园区”向“东南新城”华丽转身!

10月29日,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今年1至9月,园区新开工项目18个,协议投资额47.6亿元,其中新开工工业项目15个,投资额34.1亿元;新开工服务业项目3个,总投资额13.5亿元。

一幢幢高档住宅在昔日低产效的黄土丘陵上渐次耸起,一条条欧式风情的商业街人来人往;凤凰湖公园建设工程,让市民不久就可以在这里享受到“人水相亲”的生活;小区旧宅区改造已基本完工,百汇路、凤起路改造提升工程正有条不紊进行。

一幅幅美景,一组组数据的背后是——

以城带产 筑巢引凤

近年来,园区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产城融合”的发展理念,系统化、大力度推进园区35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块建设,进一步做强城市功能、做美城市形象,城市环境与功能实现新发展,城市品质与承载能力有大提升。

去年以来,这里相继实施两轮“3346”环境提升工程。2013年完成了彩虹路、百灵路等道路和城市节点环境提升工程16个,投资10多亿元,改善了园区设施配套,提升了园区环境。

今年以来,已开发区块“城市功能与环境提升”二期工程建设全速推进,百汇路、凤起路、凤凰湖公园、银桂公园、东港一路、东港二路、纬五路、衢化西路等主要通道、重要节点的功能与环境得到加快提升,总体形象进度近九成;投资42亿元的衢州碧桂园·凤凰城已成雏形,五星级酒店、大型超市、商业写字楼、商业步行街、高品位住宅小区、三甲医院、市民健身公园等一批高端生活商务配套项目,正在建设或谋划建设中;加大了生活区、商业网点、邻里中心、仓储中心、各类停车场建设等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力度。城市环境与功能实现新发展,城市品质与承载能力得到大提升。

围绕“3346”环境提升工程、低丘缓坡工程、道路畅通工程、四边三化工程、功能提升工程、民生保障工程等六大工程,园区持之以恒努力完善新城城市功能配套提升。实施低丘缓坡基础设施配套“23989”、“九通一平四化”工程,大力推进新拓展区建设。重点完成东港七路等路面沥青浇筑2.2万平方米、铺设管道9502米等,建成2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和2万平方米的仓储用房,仅上半年就形成熟地近5千亩,累计达1.25万亩。

从建园到建城,既要联动,更要融合,园区紧盯国内外高新园区的成功开发经验。

东港服务中心

以产促城 助推发展

随着8平方公里白沙片区财智中心服务带、6平方公里的东港新城、凤凰湖公园及会所等功能配套设施的建成,园区成为推动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园区由单一工业园区建设向城市新区功能完善转变。”有关负责人介绍。

随着区规划展示中心、氟硅钴新材料产业展示馆、“智慧安监(环保)”监管中心的落成,区规划体系规范引领平台建设的作用崭露头角,进一步提升了园区的形象和档次,增强客商来此投资的信心和吸引力。

在推进工业平台“23989”基础设施配套提升工程建设的进程中,全区按照产城融合发展的要求,坚持产业与城市“双轮驱动”,着力打造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城市新城区。在重点发展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与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的基础上,着力加快商贸流通、文化旅游、休闲健身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不断增强园区的产业配套、物流配送、商务信息等综合服务能力。除了衢州碧桂园·凤凰城已成雏形,酒店、超市、写字楼、步行街、高品位住宅小区等城市配套设施外。规划面积约200亩、总投资15亿元的衢州电子商务(物流)创业园项目也将在综合物流园区内兴建,建成后,将成为衢州地区规模最大、配套最优、影响最大的电子商务产业综合体,将有力地推动全市电子商务产业发展。

园区扎实推进白沙片区城市有机更新,全面加快白沙区块首期2.5平方公里共8平方公里的城市有机更新工作,重点谋划发展总部经济、财智中心等高端服务业。

产城融合,不仅是看得到的楼房、工厂、道路,更离不开“软件”的配套。

碧桂园小区一角

“软件”升级 共建新城

房屋错落有致,宽阔平坦的道路连线成网,不少村民拥有了小汽车、装了电脑、上了宽带,甚至用上了城里小区里才有的管道煤气⋯⋯走进东港街道潘家垅村,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村美民乐、富裕和谐的新农村美景。“这一切都得益于‘幸福乡村’的创建。”村支书徐子龙说。

“软件”不断升级中。园区扎实推进以“‘五水共治’共建生态幸福家园行动”为抓手的旧村居改造提升工程,初步形成每个街道1个示范村。强力实施“五水共治”,以垃圾河整治为重点,积极推进村庄环境卫生整治保洁、河道治理保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生猪禁养等工作,在全市率先宣告消灭垃圾河,东港街道河道保洁制度作为“东港模式”在全市进行推广;超额完成市下达的生猪禁养任务,东港街道实现生猪全面禁养。

全力推进“三改一拆”、“退二进三”等工作,把“厂中村”、“园中村”搬迁工作作为推进园区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的总抓手,旧住宅区改造面积6万多平方米、旧厂区改造面积73万平方米(完成总改造任务47万平方米的155%)、整村搬迁改造595户23.9万平方米、拆除违法建设约29.6万平方米。上半年共实施巨化项目、乌溪江集聚区段生态化改造征地等13个涉及八个乡镇(街道)近40个行政村重点项目征迁工作,交付巨化第三期生态化改造等项目用地152.6亩,为产业集聚、城市建设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破解了制约瓶颈。

随着新一轮城市建设的推开,一个城市、经济、环境比翼齐飞,一座“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宜业、宜居、宜游”统一的东南新城逐渐揭开面纱。

东港新城

新起点 新步伐

“去年我们就启动了‘产城融合绿色发展智慧新区’的新步伐。”园区负责人介绍,2013年11月24日浙江中关村科技产业园正式开园,园区的成立,对深化中关村与衢州的交流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加快衢州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衢州产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开园近一年来,该区紧紧围绕园区发展战略,着力实施园区功能配套建设,积极打造“产城融合绿色发展智慧新区”。

浙江中关村科技产业园成立时间较短,园区产业结构、基础配套、管理机制和生态建设都还存在一定的不足,表现在现有产业亟需升级,土地开发利用有余地,现代服务业发展待提升,服务设施配套不完善,生态保护有待加强。

园区有关负责人介绍,“以产兴城,绘就新蓝图”需要高处着眼、宏观谋划,推进转型、提质增效,立足创新、科技强区,协同发展、区域共融,绿色循环、集约节约;“创新驱动,依托科技促提升”,则离不开三大创新环境、五大科技创新平台、两大创新要素以及五大品牌园区的强力推进。

目前“以城促产,建设宜居新城区”强力推进:

——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园区产业、规划、空间、人力、资金等方面得到统一规划和优化,形成“一城四区”的功能定位:“一城”是建设衢州特色产业新城,打造衢州宜业宜居宜游的城市副中心;“四区”是建设成为新特产业集聚区、转型升级引领区、创新开放试验区、宜业宜居新城区。实现空间结构从以生产功能为主向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三位一体布局的转变;完善以“江、溪、渠、塘、山、丘”等资源为载体和线索的绿色生态系统。

——努力践行绿色观念。制定了“14233”发展战略:即明确“1”个定位,成为对接中关村及国内外先进产业转移、自主创新的实验基地;发展“4”大产业,发展新材料产业、节能环保与智能装备制造业、绿色食品与生物健康产业、电子信息与智慧产业;实施“2”大生态工程,即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工程、资源节约与能源综合利用工程;实现“3”种能力的提高,即良好环境的吸引力、绿色科技的创造力、综合效益的提升力;打造“3”个示范区,即中关村全国发展战略布局的重点实践区、浙江省科技创新与技术转化产业示范区、产城融合绿色发展智慧新区。

——大力推行服务均等。坚持以完善各项社会事业为切入口,切实优化民生服务工作。出台《公共服务设施专项发展规划》,全区文教卫体各项事业发展与全市融为一体。配套建成可容纳2000余名学生的九年一贯制学校(东港学校)、省一级幼儿园(东港幼儿园);谋划建设百灵小学、黄家中心幼儿园、东港三甲综合医院,扩建衢江四小等;积极构建以商品房、安置房、保障房等为主体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每年启动100套1万平方米以上保障房建设,累计搬迁安置700余户农户;2013年举办15场企业用工招聘会,达成就业意向1428人,组织3期343人参加失地农民专业培训,人数超过过去6年之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