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份总体向好的发展“成绩单”:
2014年,园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6亿元,增幅达36.3%,高于全省16.6%的平均水平;完成工业投资48.8亿元,同比增长24.8%;技改投资27.95亿元,同比增长15%;新产品产值率为25.4%。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投资、技改投资以及新产品产值率等指标均位列全市第一,并呈现出技改增速高、主导和培育产业投资高,传统产业投资低趋势。
从数据来看,园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等转型创新指标不断趋好,将园区带上一条令人羡慕的转型升级之路。而深入其中,我们发现,这一切的发生,与园区转型升级“一题多解”息息相关。
浙江九天科技有限公司空心复合绝缘子产品
转型理念:
变运行机构多头分散为统一集聚提升转变
“去年,我们‘奋战300天,征迁3万亩’,实际交付3.2万多亩,这交付量超过整合前原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区前20年土地征迁数量的总和。今年将确保年内有1万亩以上土地完成主干道建设,招商项目可随时落地。”园区有关负责人说,“这样的大动作,只有‘四区合一’整合力量才能做到。”
面对散、小、弱等制约园区发展的突出问题,衢州市从2012年8月开始,将衢州绿色产业集聚区、国家级衢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衢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综合物流园区归并为“一个平台、一张蓝图、一套班子、多块牌子”,在全省率先实现区域内各类园区的整合运行。整合后主体从4个减为1个,部门从30个减为16个,各项工作取得突破,改变了原多主体分散开发的模式导致我市有限的行政资源难以合理调配、有限的土地资源难以集中使用、有限的财政投入难以实现效益最大化、有限的空间难以承载大项目引领发展,同时造成在产业和企业发展上的低水平、粗放和重复建设。去年在全省21家国家级开发区综合考评中位列中名列第三,比整合前前移17位,并成为省政府表彰的5个年度先进国家级开发区之一。
在此基础上,园区今年以运行体制机制改革为核心,按照“大部制设置、扁平化管理、企业化运作”的模式,加快推进“大部门制”改革,整合、优化、精减部门设置,实行扁平化管理、公司化运作,进一步减少层级、精简人员,激发人的潜能,培养干部当战士、不当“绅士”,提升务实运行效能,充分体现了“小政府、大平台、大服务”。
运行机构由多头分散向统一集聚提升转变的同时,审批提速、服务提效。衢州市委、市政府赋予园区在管辖范围内的市级经济管理权限以及与工作相适应的社会管理权限。权限下放后,审批权限由42项增加至169项,做到了“办事不出区”。园区行政审批明显提速,从政府性投资项目审批来看,授权后最快的审批5个工作日就能完成,而原来由市级部门审批需要1个月甚至半年时间。
“园区‘119’店小二企业服务体系效率真是太高了,让我们提前两个月投产。”昨日,浙江方舟硅业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徐继农高兴地说。
原来,在企业服务走访中,园区“店小二”企业服务网格化协调中心氟材料产业分中心成员徐建勇发现,该项目忽略了厂外蒸气管廊的配套工程。他立即与巨化集团管廊建设部门联系,并帮助企业做好厂区内的管廊设计配套建设,使内外管廊建设同步到位,企业提前两个月投产。
“一个中心”、“一个平台”和“九项机制”的园区“119”店小二企业服务体系主要包括:一个中心是指企业服务网格化协调中心,下设氟硅新材料、电子信息产业、金属制品产业等8个分中心;一个平台指的是企业服务智慧平台,整合园区网上办公、招投标信息发布、书记(主任)信箱等网络信息,打造一站式政策信息、政务服务和交流互动网络智慧平台;九项机制则是指“一站式”快捷畅通审批、专业化引导服务、“一对一”常态沟通、责任追究等真情服务企业九项机制。
这个机制的建立,缘于今年以来,园区提出争当全省“最好店小二”,以态度最诚、路径最优、时效最快、信用最佳、成本最低、作风最硬等“六最”目标,创造最优环境,让企业安心发展。“这个服务体系,构建完善服务企业的一整套工作流程,形成了信息收集、梳理、交办、督办等完整的“服务链”,简化企业反映困难需求的环节渠道,明确各级各部门单位以及全体干部职工的工作职责和具体任务,便于迅速解决问题。”园区管委会副主任方圆说,全区干部职工纷纷走出机关深入企业、项目现场,着力做好为企业、项目的服务工作。截至目前,已走访区内企业1200多次,交办“一对一”帮办服务的各类困难与问题265项,解决涉及企业用工用地、技术难题、员工生活配套设施建设、公共交通等难题200多个。
巨化集团
转型路径:
变产业发展粗放增长为绿色发展提升转变
处置产品粗放的浙江汉盛化学有限公司土地70亩,引进高新技术企业衢州南高峰化工有限公司,生产无水氟化氢及氟硅酸,填补国内空白;38家有污染的印染、造纸、制革、化工等企业全部完成整治,并停北威拉链有限公司漂染生产线;对5家电镀企业集中整治,废水集中处理,彻底改变电镀行业规模小、布局不合理、环境污染严重的面貌,且企业生产能力提升120%,并腾出土地62亩,改变了原粗放式发展⋯⋯
“取”绿色发展,“舍”粗放增长,已成为园区转型提升发展主路径。去年来,园区通过“四换三名”工程,转移(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企业,引进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产业等方式,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和资源配置效率。
“推进‘四换三名’工程,需要‘壮士断腕’的勇气,”园区有关负责人介绍。面对经济增长过多依赖低端产业、过多依赖低成本劳动力、过多依赖资源环境消耗等难啃的“硬骨头”,园区敢于亮剑、善于亮剑,强化创新驱动,强化“亩产论英雄”、“竞争论英雄”的理念,使出重招,做好环境倒逼与要素倒逼文章。并以激励机制引导要素资源配置,鼓励支持企业以“协议退出”、“协商置换”等途径退出低效闲置用地,对主动“腾笼”企业,在依法补偿的基础上,再给予一定的奖励。通过强化要素控管、严格行业准入、鼓励创新发展、完善服务机制等手段,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新兴产业健康发展、特色产业稳定发展、传统产业提升发展。
“四换三名”使园区产生工业集聚效应。去年,共提升改造低效土地550亩,企业减少用工30%以上,减少能耗20%以上,人均产出提升120%左右,将衢州高泰电工器材有限公司等产能、环保、耗能不达标落后企业列入关停整治项目,37家企业得到整治提升,在改造低效土地内新引进项目8个,达产后预计每年可新增工业总产值50亿元。
除“四换三名”、“亩均效益”等手段倒逼企业进行转型升级外,园区更是进一步明确氟硅钴新材料和先进装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电子信息和绿色食品两大新兴产业。出台了“5523”创新驱动发展的生态体系,积极搭建好创新的“大舞台”,设立了创新驱动发展专项资金1000万元;投资3.3亿元的大学科技园科创中心正在建设;投资3500万的慧谷工业设计基地改造工程已进入二期,集聚了31家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工业设计机构,成为浙、皖、赣、闽四省的设计创新要素集散中心;“千人计划创业园”建设稳步推进,着力引导、推进区内主导产业向绿色、高端方向提升发展。
变产业发展粗放增长为绿色发展提升转变。园区成为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园区、国内唯一氟硅联动产业基地,氟硅钴新材料产业近5年年均增长40%以上;装备制造产业高端化,空气动力和掘进装备制造产业占全国市场超六成,开山集团成为世界唯一一家能把螺杆空压机做到一级能效的企业,是世界级螺杆压缩机生产基地,元立成为国内循环利用效能最高的钢铁企业;浙江中宁硅业有限公司纯度高达11个“99.999”的电子级多晶硅,优于美国、德国,生产技术处于国际第一,一举打破了过去国内电子级多晶硅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
创新驱动强力推进,引起了北京中关村的关注。2013年11月25日,浙江中关村科技产业园落户园区。开园当天,共签约中关村项目22个,总投资147.7亿元。其中20个项目在5月22日集中开工,总投资超过73.47亿元。
如今,园区高新技术产业、新兴战略性产业项目增多,工业、民间投资增速强劲,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新产品增加值增幅持续提升,正成为中关村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基地,重点发展新材料产业、高端智能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绿色食品和健康产业、节能环保和现代物流产业以及生态休闲产业。
转型抓手:
变招商引资追求数量为追求量质并举提升转变
8月份,总投资5.2亿元的衢州豪邦化工有限公司环氧氯丙烷一期项目已进入试产,项目以巨化丰富的化工废料氯化氢为原料,建成后有望实现年销售7亿元,为该区循环经济产业链又增添一个闪亮的氟硅新材料“零件”。
氟硅新材料是园区集群优势最明显的特色产业,目前,已形成了氟化工、有机硅、无机硅三大产业链,是国内唯一一个氟硅联动生产基地。
产业不断升级、产业链越拉越长的背后,是围绕产业招商,提升招商项目质量的不断深入。当前,传统的产业块状经济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的发展,需不断发展现代产业集群,使产业链纵向延伸,实现不同企业间上下游集合;横向延展,同步发展关联产业。创新转型固然十分重要,但也是其中关键一环。
提升优化招商项目质量,是经济转型的抓手。引进优质项目,就要转变招商理念,但招商理念的转型,绝非一朝一夕之事。园区过去的发展靠的是招商引资这一“法宝”,但发展需要不断反思,一味求快的“全民招商”这种粗放式的招商引资,显然已难以为继。
落后产能“不去”,优质项目就“不来”。对发展形势进行新的认识和判断,园区催生了招商理念的转变,着力把招商引资追求数量向追求量质并举提升转变,推进经济转型发展。每一个项目的落户,都要经过严格的筛选和评估。以亩产论英雄,将亩均效益作为项目能否落地的“硬杠杠”,低于“硬杠杠”的项目一票否决。近年来,园区拒绝了110多个不符合产业导向的项目,协议投资达330多亿元。今年上半年就淘汰了6个项目,总投资达20多亿元。
在招商理念实现转型的同时,园区根据招商形势、产业要求、企业需求,创新招商方式,改变传统的企业考察、批租土地、企业落户的土地招商模式。建立了“166”(1个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6个专业招商局、6个招商协作组)招商工作格局,把节能环保与先进制造业、智能装备与健康产业、电子信息与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与绿色食品产业、金属制品与特色轻工产业、高新技术与综合产业作为招商重点产业,终结了过去多年来的盲目引资历史。同时整合运用专业招商、产业招商、以商招商等多种招商方式,坚持招大引强,加强对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区域的研究分析,紧盯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和央企、浙商,实现了招商引资从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提升转变,引进项目质量不断提升。2014年共引进投资项目65个,新引进亿元及以上项目44个,5亿元以上项目11个,10亿元以上项目5个,20亿元以上项目2个。项目涉及新材料、休闲食品、电子信息、IT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正与美国惠普、韩国三星、韩国晓星、中兴通讯、台湾统一集团等500强、名企业对接攻关,争取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洽谈落地。
“短期来看,我们急需大项目。但绝不拿金币当铜板用,决不以牺牲生态来换取发展速度,必须充分发挥生态、土地、政策等综合竞争优势,对不适合项目坚决说不,真正实现变招商引资追求数量为追求质量提升转变,这是我们经济转型升级关键抓手。”园区有关负责人说。
线路自动曝光机
转型智慧:
变单一的工业园区向城市新区功能完善提升转变
在优美的园区东港新城的凤凰湖公园,原生态的绿化,伴着乌引干渠悦耳的潺潺流水声,晚上,还可在公园里看水幕电影、听音乐喷泉等。市民不久就可以在这里享受到“人水相亲”的生活;
原坑坑洼洼的彩虹路,通过“白”改“黑”与绿色、美化、亮化、文化等“四化”提升后,成为“四季花香”之路;
盛夏的世纪广场,霓虹灯闪烁,五彩斑斓;放眼望去,高楼林立,繁星点点,纳凉的居民熙熙攘攘,处处充满着朝气与活力的蓬勃生机,整个广场呈现出休闲娱乐的现代化城市的气息⋯⋯
在建成区,和中心城区相比,这里有的是生活方式的差异,并没有生活品质的差异。如今,随着园区项目越来越多,碧桂园·凤凰城、世纪天成、绿都假日、米兰春天等10多个高品位住宅区拔地而起,一批批“新人”纷纷入住,一个个商店超市陆续开张,园区内人气倍增,活力倍增。
美好憧憬始于蓝图,建设绿色产业新区,从规划开始。园区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加快产城融合步伐,突出扩容提质,抓好城区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推动产城互动,把促进产业发展和集聚与加快城市化进程紧密结合起来。开展75个规划修编工作,形成从总规、分规、控规到专项规划等发展规划体系,在去年完成24个专项规划的基础上,今年上半年又完成16项专项和重要节点项目规划,深化5项规划。以规划体系规范引领平台建设的作用崭露头角,进一步提升了园区的形象和档次,增强客商来此投资的信心和吸引力。
面对新形势,园区以靠土地、劳动力等传统生产要素驱动、粗放型民营经济为主体的经济增长方式将难以为继,迫切需要寻找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新载体,以转型的智慧,变单一的工业园区向城市新区功能完善提升转变,创造形成新一轮发展的新优势,是园区转型升级的战略选择。
实现从原单一的工业园区向城市新区功能完善提升转变,这既是建设宜居宜业的良好环境,又是创业创新的物质基础。园区围绕“绿色产业新区、衢州东南新城”目标,深入实施产业与城市“双轮驱动”战略,一手抓产业发展,一手抓城市功能建设,每年政府性投资15亿元,集中资源优先建设发展35平方公里核心区。大力推进新拓展区“23989”的“九通一平四化”建设,建设完成道路面积11.55万平方米、污水管网16.6公里、土方平整400万方、园林绿化12.67公顷、2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和2万平方米的仓储用房,形成熟地8000亩,实现“企业建到哪里,就配套到哪里”。对建成区实施总投资6.6亿元的“3346”绿化提升一期16项工程,16条主要通道、重要节点的功能与环境得到全面提升,今年继续推进二期建设。致力通过大题量、多色彩的绿化改造,建设道路绿化景观网、沿河绿化走廊、袖珍公园、景观节点等,形成一路一景、一路一特色、一路一文化,打造点上成景、线上成荫、面上成林的“森林园区”,进一步提升园区品位。此外,园区还实施“退二进三”工程,扎实推进白沙片区城市有机更新,重点谋划发展总部经济、财智中心等高端服务业。
宽广的道路向四周延伸,厂房、楼房渐次拔地而起,园区硬件增加的时候,“软件”也在升级。以“‘五水共治’共建生态幸福家园行动”、“三改一拆”专项工作、“城中村”、“厂中村”改造等为抓手的旧村居改造提升工程正得到有力推进,4月16日在全市率先宣告消灭垃圾河。
园区在产城融合的道路上步伐铿锵有力,已成为生产发展的先行之区,也成为生活美好、生态美丽的品质之区。
重数字更要重质量,是园区转型发展要义所在。在谋求转型升级、改革创新的“弯道”上,园区正科学调整步伐,蓄长势、增后劲。“转型势必触及利益调整和资源要素再分配,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我们正以‘生态、效率、效益’为标尺,加强产业转型的顶层设计,创新研发设计、生产供应、污染防控、品牌建设、市场推广和人才、政策、质量保障等转型升级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园区经济转型提升发展。”衢州市委常委、集聚区党工委书记傅根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