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衢州市委、市政府本着深化改革、绿色转型、跨越发展的原则,将衢州绿色产业集聚区、衢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园区和综合物流园区“四区合并”成立了衢州绿色产业集聚区。这一创新型的做法目标是:高起点推进转型升级、高标准打造产业新城,形成“大平台、大产业、大企业、大项目”的建设格局。这一组合使衢州绿色产业园区成为衢州工业经济的主战场和衢州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今年8月,衢州市委六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打造生态屏障、建设幸福衢州”的战略目标,以生态文明建设力促转型升级。现在,衢州绿色产业园区发展如何?在“打造生态屏障、建设幸福衢州”的战略目标中又将发挥怎样的作用?本刊记者带着这些疑问,采访了衢州绿色产业集聚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祝晓农。
《绿色中国》:祝主任,您好,感谢您接收我们的采访。请问,衢州绿色产业园区以“二次创业”为契机,是如何从建设传统工业园区向建设绿色产业新区转变,实现产业提升的?
祝晓农:好的,按照浙江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精神,衢州市委六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打造生态屏障、建设幸福衢州”的战略目标,园区深入开展“二次创业”,大力实施“大平台、大产业、大企业、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转型提升高质量快发展,打造“绿色产业新区、衢州东南新城”。
衢州绿色产业园区“一核三片”总规划控制面积约306平方公里,“一核”即集聚区核心区,规划面积为198平方公里;“三片”规划面积108平方公里,其中龙游片区48.3平方公里,江山片区49.5平方公里,常山片区10.2平方公里。园区近期实施开发面积79.47平方公里(其中白沙区块8平方公里,东港区块42.2平方公里、黄家区块22.67平方公里,综合物流区块6.6平方公里)。其中,工业用地约48平方公里,居住用地约12平方公里。
园区核心区现有工业企业1005家,拥有巨化集团、明旺乳业、元立集团、开山股份、华友钴业等行业知名企业225家,产值超亿元以上企业79家,5亿以上企业23家,10亿元以上企业13家,40亿元以上企业3家,100亿元以上企业2家。核心区现有企业职工8万人,居民20.5万人。2014年1〜11月,园区“一核三片”实现工业总产值732亿元,同比增长7.3%,其中规上工业总产值712亿元,同比增长7.3%;固定资产投资180亿元,同比增长6.6%,其中工业项目投资完成142亿元,同比增长18.7%;财政总收入46亿元,同比增长8%。
园区作为衢州最大的产业平台、最大的项目、最大的经济发展引擎,如何实现好这一目标备受关注。今年以来,园区人以加快从建设传统工业园区向建设绿色产业园区转变,实现产业结构提升;从低小散粗放发展向集约集群发展转变,实现发展方式提升;从单一的工业园区建设向城市新区功能完善提升转变,实现功能优化提升;从行政性政策优惠向投资综合环境优化转变,实现服务环境提升;从传统招商向专业招商招大引强转变,实现招商项目提升;从按部就班抓推进向不破法规破常规大干快干转变,实现服务效能提升等“六大转变提升”为发展理念,以项目为“第一引擎”,深入推进“149”工程,克难攻坚抓落实,奋发昂扬干实事,“绿色产业新区,衢州东南新城”加速推进。
衢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拥有金属制品、机械、纺织、食品加工、电气、橡胶塑料制品等六大主导产业。衢州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氟化工、精细化工、生物化工和机电一体化为重点方向,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综合物流园区是集公路、铁路、水运为一体的交通枢纽型物流基地,是我省服务业试点示范项目、省服务业集聚区、省交通重点扶持的物流基地。氟硅钴新材料、以空气动力机械为特色的先进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聚,为园区产业走绿色发展之路创造条件。
“强强联手”后,园区提出以科技力量加快推进绿色产业发展新格局的形成。通过技术提升,理顺产业结构,完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园区企业完成了“绿色升级”。新禾管业通过技改提高生产线的开机率,降低维修的劳动强度,月节省用电18万度;开山压缩机公司引进高端人才致力科研创新,公司生产的18.5KW以上功率的螺杆空压机,已经达到1级能效,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一个个生动的例子充分说明了园区以科技带动绿色发展的实效。
区行政服务中心办事大厅
通过对项目、企业进行“绿色输血”,园区一方面对工业园区原有企业,按照“绿色”环保标准重新验收“过筛”,另一方面出台节能环保鼓励政策,对达标企业进行奖励,对不达标企业进行整改,限期提升,促进了企业发展增量。同时,严格执行“绿色”招商“绿色”引资工作,加快引进循环利用资源、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科技含量高的环保型项目,促进了园区原有产业链的拓宽拉长,形成了现在上下游衔接、优势互补的良好格局。
《绿色中国》:请问园区以怎样的做法,创造怎样的环境,吸引更多绿色企业前来发展的呢?
祝晓农:企业发展需要广阔的平台提供机遇,项目开展要求土地、技术、资金和物流等多方面条件作支撑。为此,园区以“平台开发建设攻坚行动”为主要抓手推进“大平台”建设,拉开多平台合力发展大框架,推动园区提质扩容增效。平台布局合理、支撑有力,各发展要素和谐集聚,这使园区项目的承载能力不断增强,企业的发展空间不断拓宽。
打造项目承载平台。园区加快推进3.2万多亩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超前谋划、启动“厂中村、园中村”搬迁工作,拓展园区空间;实施“三改一拆”专项行动,加快“退二进三”工作,提升园区品位。随着交通、水利、道路、管网等城市功能设施“九通一平四化”竣工,随着6万平方米标准厂房、5万平方米仓储用房及5000平方米的商贸网点建设推开,企业落户园区少了后顾之忧。坚持“亩产论英雄”,园区稳步实施“腾笼换鸟”工作,做好现有闲置和低效用地的处置工作,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为优质项目的扎根腾出空间。
打造技术创新发展平台。园区与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规程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紧密合作,加强产业发展研究,加快推进氟硅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新能源等产业向高附加值、加宽拉长产业链方向做大做强。打造了一批创新能力较强、示范效应明显、产业链完善的特色产业集群,致力建设中国氟都。2013年,园区成为全省唯一一家成功申报并扎实推进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建设和国家级高新区、省级氟硅新材料高新区创建与争取工作的园区。到目前为止,全区共培养、引进并留用了带项目、带技术、带团队的创业创新高层次人才30人。全区共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100余名,申报国家、省、市各级科技项目179项,申报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10项,国家专利的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为1452件和1196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357件,授权量达142件。
打造专业物流平台。加大对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盘活园区现有空间,推进园区二次开发。加快推进粮食物流中心、烟草配送中心、交通物流中心等在建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谋划引进货运码头等一批大型物流项目,打造专业大型物流园区。
目前,按照“大平台”的建设要求,园区多平台合力发展的大框架已经拉开,促进了企业投资的积极性。全区形成了以项目促投资,以投资促发展的良好格局,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实现了快速增长,增幅居全市第一。下一阶段,园区将进一步强化土地整理和开发力度,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的修编和完善,为更多企业拓展发展空间。
按照“产城联动”的发展观念,园区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功能配套建设。这里有清澈秀丽的溪水河流、有大面积的绿地公园,中心商住区的环境也绿意盎然、舒心透气。酒店宾馆、商贸银楼、医院学校、休闲娱乐、体育中心、民工公寓等现代城市配套,和古城生态文化交相辉映。世纪天成、世纪美林、绿都假日、米兰春天、衢州碧桂园·凤凰城等10多个高品位住宅小区,正在加快建设。当科技研发、商务服务、展览展示、信息咨询等配套功能不断提升,人们可以从清爽自然的商住环境、不断升级的园区功能,直观感受到园区向“宜业宜居宜游”新区的蜕变。
《绿色中国》:那园区在强化内部服务上又是如何做的呢?
祝晓农:在园区,企业、客商和园区的干部职工亲如家人。“四敢精神”、“三亲三待”、“四通能力”、“五特作风”等文化理念,外化为“一站式”服务、“全程式”服务、“跟踪式”服务、“保姆式”服务等创新服务,让企业看得见、感受的到来自园区的真心关怀。
今年,我区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提出争当全省“最好店小二”,以态度最诚、路径最优、时效最快、信用最佳、成本最低、作风最硬等“六最”目标,创造最优环境,让企业安心发展。这份优质服务也是园区招商引企的强大吸引。
为了优化企业服务工作,园区进一步强化树立“三待三亲”、“无事不扰、有求必应”、“龙头企业保姆式服务、重点企业重点服务、一般企业按需服务”等三个服务理念,着力营造重商、安商、富商的良好氛围。
设立行政服务中心,简化行政审批流程。园区建立重点企业信息库,开通企业困难问题服务热线、招商投资热线、安全环保热线等热线电话;深入开展“银企对接”、“进村入企”、大走访等活动,协调解决企业的问题困难和建议需求。主动介入跟踪服务企业,加强电力、用工等保障,帮助解决企业困难与问题。通过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扎实抓好安全环保和社会稳定工作,园区落实“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安全生产月活动,加大环境污染矛盾纠纷和信访排查的化解力度,确保安全生产、环保工作不出事,打造和谐稳定的投资创业环境。
做好政策支持服务,开展“工业18条”、“小微企业18条”及各级扶企扶工政策宣传入企及政策落实工作,尤其做好大企业的服务保障。园区建立重大招商项目全程代办制度、重大建设项目专项小组服务制度和领导干部挂联项目以及企业制度,不断改进、对照不足,努力营造高效率、低成本的服务环境。
“一站式”服务,按照“待企业亲如父母、待客商亲如兄弟、待项目亲如子女”的服务理念,树立了园区人“不破法规破常规、简政放权马上办”的意识,全面提速园区行政审批。26个服务窗口,涵盖24个市级职能部门和169项行政审批、公共管理职能,通过市级职能部门授予“审批二号章”的形式授权到位。企业不用出区就可完成审批环节,办事效率大大提高。
“全程式”服务,通过建立“一个项目、一个领导、一个工作班子、一揽子负责到底”的“四个一”工作机制,对引进的项目采用领导挂联制,专人专项专服务,保证项目顺利落地、投产和发展。
“跟踪式”服务,派遣工作小组,定时走访企业、踏勘项目,通报企业项目发展进度和质量。若企业有未来得及上报的问题,“跟踪小组”将及时跟进、迅速解决。
“保姆式”服务,体贴关怀企业发展与人才生活工作的各个细节,从吃、穿、住、行和发展的角度,提供企业所需的帮助。从“招商”到“安商”形成服务一条龙,兑现园区政策零折扣、优质服务零距离、生产经营零干扰的机制承诺。
在保障企业服务的同时,为了培育壮大龙头骨干企业,园区选择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带动效应明显的企业,对其实行考核奖励。设立功勋企业奖、财政贡献奖、项目建设进度奖、企业招商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奖、企业上台阶奖、创新标兵奖等多个质量效益方面的奖项,分别给予经营者5万元到100万元不等的一次性奖励,引导企业转型发展、集约发展、提高发展质量和水平。
已经入驻的企业为仍在观望的企业主动推荐园区,多渠道捕捉、收集、传递招商信息给园区的干部和工作人员,形成了“干部职工服务企业、企业帮忙引荐”的良好互动。
全心全意关注企业,陪企业共同成长、风雨同舟,使衢州绿色产业园区赢得了企业的信赖。如今的园区,人人都是招商主体,人人也都是服务者。环环都要服务好的服务氛围,让园区真正成为一方为企的服务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