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市地处浙江西部,四省通衢,是一个交通发达的四省边际中心城市。依托优越的区位优势,衢州成为浙江省新兴产业发展的示范点和培育点,辐射能力强,辐射范围广。同时,衢州又是一个生态之城,她处于浙江人民的母亲河钱塘江的源头,是全国9个生态良好地区之一。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浙江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精神,衢州市委六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打造生态屏障、建设幸福衢州”的战略目标,以生态文明建设力促转型升级,努力让城乡环境更美、让百姓生活更好。
打造生态屏障、建设幸福衢州,是推进转型发展、绿色崛起的重大抉择,是回应人民群众新期盼的重大举措。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老百姓对美好生活有更多的期盼,希望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地更净。作为衢州市经济发展主战场的衢州绿色产业集聚区,我们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造福于民,在“打造生态屏障、建设幸福衢州”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改革管理模式 实现“小政府大服务”
衢州绿色产业集聚区于2010年3月获浙江省政府批复,是浙江省“十二五”期间重点打造的省级产业集聚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是1992年成立、2011年获批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园区是2012年由省级高新区升格为国家级高新区;综合物流园区于2006年成立,集公路、铁路、水运为一体的交通枢纽型物流基地,是省级服务业试点示范项目、服务业集聚区、交通重点扶持物流基地。2012年8月10日,根据《关于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的若干意见》、《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提升全省开发区发展水平的指导意见》等文件要求,衢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将衢州绿色产业集聚区、衢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衢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衢州市综合物流园区“四区合一” 。10月15日,衢州绿色产业集聚区正式挂牌运行,四个产业园区归并为“1个平台、1张蓝图、1套班子、多块牌子”,在全省率先实现产业集聚区的实体化运作。2013年11月,浙江中关村科技产业园挂牌运行,园区由原四块牌子增加为五块牌子。
今年10月又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要求,全区上下发扬“敢于创新、敢于争先、敢于攻坚、敢于担当”的园区精神,及时完成了大部门整合、市管干部竞争性认领岗位、中层干部竞争上岗、一般干部职工双向选择等一系列复杂而又繁重的改革程序,完成了以“大部制、扁平化、公司化”的模式,对机构、人事和收入分配“三位一体”的第二次深化改革,实现重心下移、人员下移、工作下移,取得初步成效。目前,26个部门整合为8个大部门,各重点涉企派驻部门归入大部门管理,并由开发区党工委班子成员担任各“大部”部长,直接开展具体事务的管理与协调。管委会层面精减机构、人员约70%,三分之二人员走向经济发展一线。
管委会机关“瘦身”,8个部门作为公共服务平台,实行扁平化管理,主要负责园区统筹协调等服务工作。根据园区产业特点和发展方向,按照“产业集聚、权责统一、职能分开、各有侧重”的原则,成立衢州绿色发展集团公司,管委会赋予集团公司充分的自主权,实行权责统一、独立运作、业务下沉,承担区内的平台开发、招商引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企业服务、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等经济发展职能,成为全区经济发展的主体。
推行“大部制”管理、“公司化”运营,厘清、归并相关管理职能,将多个内容具有联系的事务交由同一部门管理,实现单项工作仅由一个部门负责,最大限度地规避职能交叉和多头管理,既达到机构大幅精简,又消除政出多门和管理漏洞的目的,使管委会侧重“战略规划、营运管理、政策服务”等协调服务职能,实现“一加一减”的“小政府、大服务”高效率、专业化运行的目的。“一加”即管委会经济职能得到进一步强化,市级经济管理审批权限由原42项增加至169项;“一减”即剥离社会事务,将园区原职能部门既管不了、也管不好的园区、街道内的各种社会事务由市有关部门和所在行政区来管理,突出了经济发展在园区工作的中心地位,各种优质资源向经济发展一线倾斜,更好地集中精力、财力、物力抓工业经济发展。
实现管理扁平化 提升一线工作效率
“大部制、扁平化”改革是在党政体制下吸取事业部位和企业管理的有效元素而构成的新的综合体制,可以简要概括为“党政机关职能+公司化管理+绩效工资制”,其实质要领在于采取一系列制度化设计,建立起紧密关联的职责体系和利益机制,以使充分激发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园区实行扁平化管理后,由于减少了沟通协调环节,既节约了行政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又理顺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各审批职能部门根据“大部制”的要求,进一步精简内部审查审批环节,简化种种程序,实现办理时限平均压缩30%的目标;服务窗口由8个增至28个,全程代办事项50项。企业不用出区就可完成审批环节,办事效率大大提高。同时实行“联合审批、模拟审批”等形式推进审批提速,原政府性投资项目审批需要1个月甚至半年时间的事项,现已缩短为5个工作日完成。如今,扁平化管理使每一个人有干事创业的平台,做到了“干部围着项目转,工作围着企业干”的局面。
实行“大部制、扁平化、公司化”的模式,在薪酬体系、激励机制上打破传统政府制度的束缚,改变了园区发展过程中的体制不优、机制不活、活力不足的问题,开创了浙江工业园区转型发展、创新升级、机制灵活的新路径。
园区公司化运作,其核心就是“创造效益”。怎么创造效益?就是将平台建设、环境管理、物业发展、资本运营等全面推向市场,实行自主运作、自负盈亏,在服务园区发展过程中不断做大做强资产总量,获得自身发展。而公司化运作导入了“以岗定薪、薪随岗变”激励机制,提高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同时,引入360°考核评价机制,将部门工作项目化、岗位工作标准化,分类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员工晋升、淘汰、续解聘、收入分配调整等方面的重要依据,破解了“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难题,加快推进了园区的发展。
在园区,目前有1000多家企业,他们会碰到很多问题需要解决,那么,如何做到“有求必应、无事不扰”,并为企业提供精准化服务呢?园区按照省委、省政府“树立精准理念、持续精准发力、强化精准服务”的要求,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让可以下放集团公司的事务一律下放,可以市场购买的服务一律外包,以腾出精力、让更多的干部职工重心下移,向服务企业、项目、招商引资一线倾斜。深入开展以“五帮一化”为主要内容的“真情服务企业 争当优秀‘店小二’”活动,加快构建以“一个企业服务网格化组织协调中心、一个企业服务智慧平台、九项为企服务机制”为重点的“119”精准对接企业服务体系。真正做到企业需要政府的时候,政府无处不在、有求必应;企业不需要政府的时候,政府无影无踪、无事不扰。
园区凤凰湖音乐喷泉
打造一方绿色园区 实现深度转型
生态是衢州的优势,更是园区的优势。我们不断强化美丽浙江生态屏障的政治责任意识,结合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对衢州的定位,多措并举抓好集聚区生态环境整治提升各项工作,着力推动园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同时,加快突破规划体系、基础配套、产城融合、创新生态系统等方面的“短板”,促进园区直接迈向2.0时代。
一是严格把好项目准入关。园区在全省率先推行工业项目决策咨询制度,实施“每进必审,专家严评”的项目入园评审制度,不断优化经济增量。优化项目布局。以提高基础设施资源共享率为重要导向,根据产业特征、项目工艺技术特征、污染物排放特征以及空间布局规划、园区产业功能定位等要求,科学合理布局项目。严把项目质量。根据市区工业项目发展导向目录,按照市区工业项目准入标准,重点选择具有区域龙头带动作用、主导产业集聚、高科技、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排放、成长性好的项目,严格控制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益的项目入园。抓好项目“三评”。坚持以环保、安全为底线,实行严格的环境保护评价和项目环境准入制度,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对环保和安全问题不能解决的项目、能耗水平达不到准入标准或本区域难以平衡的项目,实行“一票”否决。仅2014年,就否决了22个总投资约42亿元的能耗和环保不符合标准的项目。
二是铁腕抓好园区环境监管。配齐配强安监、环保工作力量,加强“智慧安监(环保)”监管中心建设,基本实现安全、环境监管治理的智能化、信息化。开展多轮“811”环境污染整治、信安湖流域整治、行业污染专项整治、生态化建设与改造等一系列行动,2011年1月,园区通过ISO14001环境体系认证。同时,紧紧盯牢偷排漏排、屡查屡犯的工业企业,综合施策,堵疏结合,该打就打,该治就治,该建就建,该关停就关停。目前,已完成区内38家化工等重污染高耗能企业的整治提升。
三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十一五”以来,园区投入循环化改造资金已超过10亿元,聚焦区内氟硅企业产生的氯化氢、氢气等副产品,加快推进以“三链一网”(氟化工循环产业链、硅材料循环产业链、功能新材料循环产业链、循环经济产业链网)循环构建为重点的循环化改造模式。2013年初,工信部开展绿色化工园区建设规范条件专题研究,园区作为国内三家典型化工园区入选,委托石油化工规划院开展了园区建设与发展评价诊断工作,受到相关专家高度肯定。2013年9月,园区被批准为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目前,正积极创建浙江省清洁生产示范试点园区。
浙江中关村科技产业园
四是加快提升园区生态环境。通过实施“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等为重点的“提升园区环境 共建生态家园”行动,出重拳消灭垃圾河道、治理工业污染、推行生猪禁养、落实村庄保洁、美化园区环境。目前,开发区内32条河道全部落实“一河一策、一河一档、一河一机制”等长效管理机制,12个整治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基本完工,并提前完成消灭“垃圾河”任务;“三改一拆”已累计拆除包括全市规模最大违建在内的违法建筑面积36.4万平方米,三年任务提前为一年完成,园区生态环境整治提升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总体面貌焕然一新。
(作者为衢州市委常委兼衢州绿色产业集聚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高新园区)党工委书记 傅根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