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  图文首页 |  《绿色中国》目录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杂志目录 > 《绿色中国》(B)2022年第3期 > “8+1”对话:国家森林公园的保护性利用
“8+1”对话:国家森林公园的保护性利用
来源:绿色中国 时间:2022-06-20 14:45:08 浏览:396
字体:
分享到:

11月27日,大型电视访谈节目“8+1对话:国家森林公园的保护性利用”在云南省普洱市太阳河国家森林公园举行。由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林学及生态学专家沈国舫,国家林业局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林业经济学会副理事长、著名林业经济专家王焕良,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常务理事、绿色财富论坛组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黎祖交,中共普洱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赵联涛,国家林业局森林公园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杨连清,美国环球公园协会顾问、西华盛顿大学客座教授、原美国奥林匹克国家公园院长、原美国火山湖国家公园院长、原美国卡特迈国家公园院长大卫·莫里斯,中国企业家联合会副会长、全国工商联旅游商会副会长、绿色中国年度焦点人物、金洲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俞锦方,中国演员工作委员会副会长、总政话剧团著名影视演员、周恩来总理扮演者、绿色中国形象大使刘劲等8位领导专家组成的嘉宾团队,与担任现场主持的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宋英杰举行了“8+1对话”,与会领导、专家和来宾、媒体记者互动,共同围绕国家森林公园的保护性利用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对话和探讨。

森林有着“地球之肺”的美誉,无时无刻不在护卫着人类和其他动物的生命。生命存续中最重要的是阳光、空气和水,而森林给予我们的就有两个。森林涵养水源、清洁空气,它不仅护卫着我们的生命,而且带给我们健康。这也是人类亲近森林,爱护森林的根本原因。最近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中说,目前我国森林生态系统每年提供的主要生态服务的总价值为12.68万亿元。差不多,我们每一个人每年可以享受到近一万元的森林价值,可见森林的重要性。

建设森林公园是我国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举措,也是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对于数不尽的物种来说,森林公园是它们和谐相处的多彩家园;对于休闲放松的人们,森林公园则是一片心灵的净土。本次对话就是探讨国家森林公园的保护性利用,以期在保护好生态的前提下,让森林为我们创造更大的价值;希望通过领导与嘉宾、专家面对面的对话,产生出思想的火花,有助于我国区域的生态建设和森林公园的未来发展。

宋英杰

刘劲

杨连清

王焕良

沈国舫

赵联涛

黎祖交

大卫莫里斯

俞锦方

中国大陆林地面积43亿亩,森林面积29.4亿亩,从南到北跨越了5个气候带,从东到西海拔高差达8000多米,其中蕴含着十分丰富和高品位的自然景观资源,这些资源与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璀璨的民俗文化相融合,为森林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1982年9月25日,大陆第一个森林公园——湖南省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正式建立,开启了中国大陆森林公园建设发展的新纪元。经过30多年坚持不懈的探索与实践,森林公园从无到有、由小到大,走出了一条开发与保护并举、培育与利用齐抓、生态与经济双赢的发展之路,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林业生态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

大陆森林旅游是伴随着大陆旅游业的崛起而发展起来的。随着大陆旅游事业的复苏,多年来林业职工精心保护、培育而形成的良好的森林生态环境和优美的自然景观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旅游者,也给林区管理和资源保护工作增加了负担。为了有效保护和充分利用林区丰富的森林风景资源,原林业部于1980年发出《关于风景名胜地区国营林场保护山林和开展旅游事业的通知》,并开始组建森林公园,这一举措得到了原国家计委、国家旅游局的大力支持。1981年原林业部召开森林旅游工作试点座谈会,并选定一批国营林场作为试点。经过30余年的发展,森林公园已遍布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森林公园已成为大陆自然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林业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成为森林生态旅游发展的主要依托。

大陆森林旅游的发展轨迹基本与森林公园的发展轨迹相吻合,大致可划分为4个阶段:初始阶段(1982~1990年)、粗放发展阶段(1991~1993年)、逐步规范阶段(1994~2000年)、提质增效阶段(2001年至今)。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时代背景和发展特点,在此期间,对发展森林旅游的认识逐步提高,行业管理力度日益加强。

当前,大陆森林旅游赖以发展的目的地体系已经基本成型,目的地类型包括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树木园、野生动物园、沙漠旅游区、林业观光园等等,其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是发展森林旅游的主体,在森林旅游产业发展中的比重占98%以上,而森林公园是发展森林旅游的重中之重,在森林旅游产业发展中的比重接近80%。

截至2013年,大陆已建各级森林公园2948处,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779处;各级湿地公园723处,其中国家级湿地公园429处;各级林业自然保护区2163处,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25处,提供森林旅游服务的保护区数量356处。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及提供森林旅游服务的林业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2.4%。

2013年,大陆森林旅游游客量达到7.6亿人次,占2013年国内旅游人数的23%,同比增长11.8%。森林旅游直接收入685亿元,同比增长10.8%。森林旅游创造社会综合产值5200亿元,占2013年国内旅游消费的19.8%,同比增长18.2%。森林旅游从业人员数量22万人,其中导游和解说人员数量3万人。接待床位总数160万张。接待餐位总数260万个。

目前有1973处森林公园对游客开放,平均每个公园年接待游客人数27万人次。年游客量超50万人次的森林公园有275处,超100万人次的森林公园有112处。有423处森林公园的年旅游收入超1000万元,超5000万元的128处,超亿元的66处。近些年来,免收门票的森林公园数量不断增加,2013年有871处森林公园免收门票,其接待游客量达1.59亿人次,占本年度游客总人数的27%。

随着经济社会较快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镇人口比例不断增大,人们更多地关注生态、关注健康、向往自然,对以走进森林、回归自然为主要特点的森林旅游的需求日趋迫切,并已成为现代生活的一种消费时尚。多年来,大陆森林旅游人数一直保持着15%左右的增长速度,并且人们对森林旅游的兴趣点正从传统的以观光游览为主向与休闲度假、康体养生、文化教育等并重的方向转变,人们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的形式,而是对文化汲取、森林体验、修身养性、康体疗养等有了更多追求,对森林旅游产品的需求日趋多元化。据权威部门预计到2020年,大陆森林旅游年游客量将达到16亿人次,创社会综合产值超过10000亿元。

大卫接受采访

原林业部副部长沈茂成接受采访

尽管大陆森林旅游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发展态势,但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景区的基础服务设施相对薄弱、森林旅游产品相对单一、景区建设中急功近利的倾向比较严重、对科学知识的宣传普及力度不足、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有待提高等等。要缓解和解决这些问题,我国的森林旅游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对话,大家认为,森林公园区域内的资源一般都是具有国家或国际意义的景观、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资源。这些自然资源是经过成百上千年的沧桑变迁形成的,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一旦遭到破坏无法恢复。因此,森林公园建设应始终坚持把生态保护放在第一位,只有在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的前提下,才能适度开发利用,推动生态保护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中国森林公园建设不仅有效保护了自然资源、生物多样性,促进了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发展,而且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专家指出,在今后的森林旅游发展中,一是始终把保护好、培育好森林等自然资源作为发展森林旅游的前提。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原则,坚持“规划先行,有序发展”原则,严格控制建设强度和游客人数,把森林旅游开发经营活动控制在生态承载力范围以内。二是逐步提高景区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接待服务能力。要逐步改善景区的基础服务设施条件,建立较完备的森林步道体系,促进各旅游要素的均衡发展。加强对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提升景区管理水平和服务品质。三是丰富森林旅游产品体系,提高森林旅游产品质量。在提升观光旅游产品的同时,重点发展休闲度假旅游、森林体验旅游和森林养生旅游等,鼓励和引导各地立足自身特点,推动森林旅游产品向特色化、精品化发展。四是强化解说服务,提高科学普及能力。要引导各地强化景区的生态教育功能,深入挖掘景区的生态文化内涵,确定各具特色的生态文化教育主线和形式,加强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解说服务体系。五是带动林农增收,推动林区经济发展。各地在森林旅游发展中要切实保护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并积极为周边林农提供就业机会。鼓励林农依托森林旅游景区发展种养殖业和兴办“森林人家”等;鼓励林农在产权关系明晰的基础上,依托森林等自然资源开展各类旅游服务。六是加强行业宣传推介,扩大森林旅游的社会影响力。通过举办活动及媒体宣传等形式,提高社会对森林旅游的认知度。

新华社记者提问

浙江卫视记者提问

天柱山国家森林公园代表提问

全体对话嘉宾共同发出倡议:保护珍贵自然遗产资源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不管是管理者、经营者,还是旅游者、当地百姓或者新闻工作者,都应当为珍贵资源的保护尽一份责任和义务;要进一步加强珍贵资源管理,进一步明确珍贵资源的类型、规模、特征及其保护价值,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对策,要杜绝各种重开发、轻保护,重眼前、轻长远的开发建设行为;把保护性利用作为国家森林公园行业管理的基本理念,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利用的基本方针,并将其贯穿到相关法规、规章、政策和标准体系中去;根据国家森林公园的自身特点,积极构建特色鲜明的森林旅游产品体系,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森林体验、森林养生等森林旅游新业态,不断满足人们对森林旅游的多样化需求;充分挖掘各国家森林公园的生态文化内涵,明确生态文化教育主线,积极推进生态文化基础建设和能力建设,提高科普解说水平,强化生态教育功能;切实维护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益,维护责、权、利的有机统一。充分尊重当地百姓对森林公园管理和森林旅游发展的合理关切和诉求,鼓励其积极参与到森林旅游发展的各个环节中去。

太阳河国家森林公园与美国环球公园协会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在对话的最后发表了《普洱宣言》,宣言认为,国家森林公园内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在全国范围内具有稀有性、典型性和突出普遍价值的珍贵的森林风景资源,这些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自然遗产,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是国家形象的代表,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保护好这些珍贵资源并使后代人拥有同等的欣赏利用机会是时代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神圣使命。

国家森林公园既是一种重要的保护地类型,同时也承担着为公众提供森林游憩机会的重要任务。对森林资源的保护性利用,关系到国家生态安全和民生福祉。

保护性利用应当成为国家森林公园经营管理的基本原则,把保护好森林、湿地、野生动植物资源作为资源利用的前提,对资源的利用强度应当控制在自然承载力范围之内,控制在生态修复能力之内。

当地百姓应当成为珍贵遗产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国家森林公园应当为促进林农就业增收创造机会,这既是民生林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森林公园可持续发展的内在
需要。

国家森林公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生态文化要素,可以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森林旅游产品,以寓教于乐的形式,传播人与自然和谐价值观,帮助人们培养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情怀。

与会嘉宾最后一致决定,未来以太阳河国家森林公园为永久性会址,定期召开有关森林保护性利用为主题的高峰对话,并拟成立全国性的森林公园联盟。

对话活动结束后,美国环球公园协会与普洱太阳河国家森林公园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拉开了中美国家森林公园保护性利用合作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