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延安,葱葱茏茏、千山一碧。20年间,曾经沟壑纵横、荒山秃岭的黄土高坡变成了山川秀美的“绿色江南”。这,离不开一项伟大的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作为世界生态建设史上的奇迹,退耕还林还草这项世界上投资最大、政策性最强、涉及面最广、群众参与程度最高的生态工程,在当代中国演奏了一曲生态文明的华美乐章。
大规模退耕还林还草20年来,我国让5.08亿亩山川大地披上绿装,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土地上掀起一场波澜壮阔的“绿色革命”,走出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道路,为世界提供了生态修复的“中国样本”。
自1999年启动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以来,我国加快了国土绿化进程,对改善生态环境、维护国土生态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退下来田、还以林草,带来的不仅是绿水青山,更是金山银山。
一“退”一“还”:
再造秀美山川,成林面积近4亿亩
初秋,陕西省延安城区以东30公里的薛张流域,满山披绿,生机盎然。山上的阔叶林和针叶林枝叶繁茂,山腰经营着梯田和苹果园,山下则是鱼塘和大棚。“退耕前,流域内全是荒山荒坡。”延安市宝塔区冯庄乡乡长杨树伟感慨地说。如今,当地林草覆盖率已由退耕还林还草前的18%增长到90%以上。
退耕还林前,延安每年有大约2.58亿吨黄沙流入黄河,占入黄泥沙总量的六分之一。当地有句顺口溜,“下一场大雨脱一层皮,发一回山水满沟泥”。随之而来的结果就是“春种一面坡,秋收一袋粮”,荒凉和贫穷一度成了老区延安的代名词。
1999年,延安绝地求生,吹响绿色冲锋号,率先在全国开展大规模退耕还林。但万事开头难,当时不少群众对政策不理解,甚至抵触。74岁的侯秀珍当年是南泥湾镇三台庄村驻村干部。她说,那时群众拿着退耕还林补贴,晚上还是偷偷放羊,政府干部没少做工作。
“后来,群众工作大部分都做通了,他们就实行圈养了。”侯秀珍告诉记者。
随着植被增加,延安生态逐年恢复,山绿了、水清了,野鸳鸯等许多候鸟回归了,金钱豹等多年不见的野生动物又重现山林之间。
1998年,长江、松花江、嫩江流域发生特大洪灾。灾后,党中央、国务院果断作出了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重大战略决策,把生态承受力弱、不适宜耕种的坡耕地退耕,种上树和草。
20年来,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造林面积占我国重点工程造林总面积的40%,目前成林面积近4亿亩,超过全国人工林保存面积的三分之一,确保了我国人工林保存面积长期处于世界首位。实施大规模退耕还林还草在我国乃至世界上都是一项伟大创举,为增加森林碳汇、应对气候变化、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作出了重要贡献。
△山西省山阴县西山综合治理工程前后对照 周长东摄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张建龙介绍说,1999年以来,全国累计实施退耕还林还草5.08亿亩,其中退耕地还林还草1.99亿亩、荒山荒地造林2.63亿亩、封山育林0.46亿亩。
他说,通过一“退”一“还”,工程区生态修复明显加快,林草植被大幅度增加,森林覆盖率平均提高4个多百分点,一些地区提高十几个甚至几十个百分点,生态面貌大为改观。
“今年2月,美国《自然》杂志发表文章,对我国实施退耕还林、应对气候变化的举措作了详细介绍,呼吁全球学习中国的土地使用管理办法。美国航空航天局同一时间公布了一组研究数字,称世界新增的绿色中有四分之一来自于中国,并且植树造林占到了42%。毫无疑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功不可没。”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张建龙说。
助力脱贫攻坚让农民更富裕
美国科学院院士、斯坦福大学教授格蕾琴·戴利通过长期深入研究后指出,中国的退耕还林还草是一个极大的创新项目,解决了两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保护环境和引导产业转型、为农村极端贫困人口提供致富机遇。她认为,退耕还林还草已经在中国取得了显而易见的成效,其他国家应重视并学习中国的经验,将中国当成一面镜子。
“今年风调雨顺,玉米颗粒饱满。”近日,56岁的彭阳县白阳镇姜洼村村民张秉文说,玉米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含量高,是制作牲畜饲料的最佳原料,他家种植的20亩玉米喜获丰收,17头肉牛的饲料有了基本保障。
20年前,张秉文家的生活是另一个模样。1999年,张秉文家耕种着69亩地,但生活困难。家门正对着山头,山上没有一棵树,田畔上的小草稀稀拉拉。三四十度的坡耕地无法蓄水,雨水携裹着泥土肆虐,苦日子看不到头。
那时,村民们广种薄收,还要面对干旱、绝产威胁。当时,彭阳县林地面积74.3万亩,森林覆盖率仅13.9%。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山是和尚头,下雨泥水流”。
1999年,彭阳县实施退耕还林、封山禁牧政策,给彭阳县改山治水、植树造林注入“强心针”。当年,张秉文在村里第一个响应号召,将40多亩地退耕还林。
彭阳县按照“山顶林草戴帽子,山腰梯田系带子,沟头库坝穿靴子”的治理模式,截流蓄水、提墒保墒、活土还原,提高了苗木成活率和生长量。
退耕还林有补贴,让张秉文不再为生计担忧,腾出精力带着家人在退耕地里种草种树,种植苜蓿、玉米,发展养殖业。
现在,张秉文家的退耕地上林草茂密,圈里肉牛成群,年收入5万元,过上了梦想的日子。
彭阳县利用退耕还林资源,推进大生态与大扶贫、大产业、大旅游融合发展,形成了百万亩桃杏花海、百万亩旱作梯田、百条生态示范流域等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景观。退耕还林,种出了风景、种出了产业、种出了财富,林业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绿色银行”。2018年,彭阳县林业总产值达3.55亿元,其中林产品收入1.57亿元,苗木产业收入1.61亿元,林下经济收入0.37亿元。
9月2日一早,江西省崇义县杰坝乡长潭村村民张继尧便拿着镰刀来到自家林地,枝头的南酸枣密密实实,泛着青黄色,“再过个把月,这些枣就会陆陆续续掉下来。我得赶在中秋节前把野草和杂树除掉,这样才方便捡拾。”张继尧的这片枣林种植于2006年,当时县里实施退耕还林,每亩地补助200多元,还免费提供种苗和技术指导。5年后,这30亩南酸枣进入丰产期,正常年景每亩收入超过6000元。
“你看这山,以前都是种粮食,种一坡只能收一箩。退耕还林后,都种上了果树,乡亲们也都过上了好日子。”顺着张继尧手指方向望去,满山苍翠。
退耕地,是为了防止水土流失,但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他们更加关心的问题是:没了土地靠什么生活?实际上,早在国家设计退耕还林政策之初,就考虑到了这个关键点。
“我们一开始采取的是兑现原粮,每亩每年150公斤原粮,其中稻谷占70%,杂粮占30%;每亩每年还有20元的教育卫生费;在少数民族地区,每亩还有30元的运粮费。”四川雅安市林业局退耕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一亩地兑换150公斤原粮,再加上20元到50元的现金补贴,已经远远超过了当年一亩地产出粮食所获的收益。
补贴兑现大大提高了农民参与退耕还林的积极性,也让一些原本持观望态度甚至有抵触情绪的农户成为退耕还林政策的拥护者。
如何才能让退耕还林变成农户的自觉行动,让“要我退”转变为“我要退”,再次成为推动政策落地的另一个关键点。
“退得下、稳得住、不反弹、能致富”——这是退耕还林还草的根本。种植生态经济兼用林,让种下去的树长出一片片绿色的“金叶子”,让退耕户享受到更加长远的利益,成为各地共识。
△退耕还林还草使国家生态大大改善
农民群众是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建设者,也是最直接的受益者。全国4100万农户参与实施退耕还林,1.58亿农民直接受益,经济收入明显增加。截至2018年,退耕农户户均累计获得国家补助资金近9000元。退耕后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后续产业增加了经营性收入,林地流转增加了财产性收入,外出务工增加了工资性收入。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区大多是贫困地区,工程的扶贫作用日益显现。据国家林草局对100个退耕还林还草样本县的监测,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覆盖率达18.7%。2016至2018年,全国共安排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有关县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退耕还林还草任务2946.6万亩,占三年退耕还林总任务的近四分之三。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也极大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途径。通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促进农业结构由以粮为主向多种经营转变,粮食生产由广种薄收向精耕细作转变,许多地方走出了“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实现了地减粮增、林茂粮丰。
同时,各地依托退耕还林还草培育的绿色资源,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乡村旅游、休闲采摘等新型业态,绿水青山正在变成老百姓的金山银山。
让绿色理念深入人心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到2035年要基本实现美丽中国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国提出到2035年全国森林覆盖率要达到26%,为此必须加快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每年要完成营造林任务1.1亿亩,其中人工造林要保持较大的比重。
专家指出,随着我国国土绿化不断深入和宜林地面积越来越少,要实现上述目标,继续深入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至关重要。
据统计,目前我国还有1.5亿多亩不适合耕作坡耕地、1000多万亩严重沙化耕地、3700多万亩石漠化耕地,以及大量严重污染耕地、易地扶贫搬迁腾退耕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耕地、重点国有林区已垦林地、主体草原区和农牧交错带开垦耕地、地下水超采和地面沉降区耕地等。这些耕地不仅粮食产量低,而且严重制约生态保护修复,危害国家生态安全。将这些地方纳入退耕范围,逐步还林还草,可以为大规模国土绿化拓展空间,实现一举多得。
更为重要的是,退耕还林“退”出了广大农民传统保守的思想观念,“还”上了文明绿色的发展理念;“退”出了农村长期粗放落后的生产方式,“还”上了集约高效的致富之路。“以前老百姓砍树种粮,现在经常有老百姓主动找我们要树苗。”四川巴中市巴州区白庙乡林业站站长谭红兵说。
“随着现行补助政策的陆续到期和工程建设的不断深入,巩固成果与扩大规模的任务十分繁重,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也随之凸现出来。主要是缺乏总体规划,耕地保护与退耕政策不协同,建设任务落地困难,与前一轮相比补助标准偏低,巩固成果长效机制尚未真正建立等。”张建龙坦言。
他表示,要依托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结果,全面查清需要退耕地类、面积、分布,确保数据真实准确。要依据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划定结果,科学编制退耕还林还草总体规划,做好顶层设计,谋划好退什么地、退多少、怎么退的问题。
近年来,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与精准扶贫紧密结合,近四分之三的任务都安排在贫困地区,很多地方通过退耕还林还草,治山治水,修复生态,发展产业,改善环境,秀了山、美了水、富了百姓。
△退耕的黄土高原
当前,山区沙区扶贫任务仍然十分繁重,为确保工程让百姓得实惠,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正探索将符合条件的退耕还林还草纳入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森林抚育补贴、国家储备林建设、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等范围。要依托已有的成果,大力发展休闲旅游、林下经济、森林康养等后续产业,确保退耕农民有持续可观的经济收入。
国家林草局提供的数据显示,退耕还林还草每年在保水固土、防风固沙、固碳释氧等方面产生的生态效益总价值达1.38万亿元,涵养的水源相当于三峡水库的最大蓄水量,减少的土壤氮、磷、钾和有机质流失量相当于我国年化肥施用量的四成多。
近年来,全国荒漠化和沙化面积呈现“双减少”、程度呈现“双减轻”,退耕还林还草起到了重要作用。第三次全国石漠化监测结果显示,2011至2016年,我国石漠化面积年均缩减3.45%,以退耕还林还草为主的人工造林种草和植被保护贡献率达65%。
长江水利委员会的专家认为,长江上游退耕还林等水土保持措施,以及控制性水利工程的兴建是长江输沙量减少的主要原因。
专家表示,通过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把生态承受力弱、不适宜耕种的地退下来,种上树和草,是从源头上防治水土流失、减少自然灾害、固碳增汇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有利于推动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健康发展。
胡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