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雷响,万物长。贵州省赤水市52万亩楠竹林里,春笋破土而出。
宝源乡联华村的谷元能家有40多亩楠竹,近几日,每天全家出动,抢挖春笋。“采小留大、采密留稀,要留三分之二的竹笋让它们长成竹材。”谷元能说,这样的采挖方式,才能保证年年有笋、年年有竹、年年受益。
赤水竹林面积达132.8万亩,位居全国县级行政区第二,全市20万农村人口人均占有6亩竹林。采挖春笋,留笋种竹。赤水的竹林里,“绿色财富”在收获,“绿色希望”在生长。竹产业帮助该县8000多户近3万群众脱贫,2017年,赤水成为贵州省和乌蒙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首个脱贫出列县。
贵州生态环境良好,森林面积占据国土面积半壁江山。如何唤醒“沉睡的资源”,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贵州以特色林业产业作为重要抓手,正在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上加速前行!
数据显示,全国生态扶贫共带动300万贫困人口脱贫和增收,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项目也向贫困地区倾斜。与此同时,贫困地区林草植被面积持续增加,沙化土地和水土流失不断减少,森林覆盖率平均增长4个多百分点。
从毁林开荒到巡山护林
龙德城是云南省独龙江乡迪政当村村委会副主任,他的另一个身份是村森林资源管护小队的护林员。每个月他和同伴们都要巡山护林不少于两次。
过去,独龙族群众靠毁林开荒艰难度日,树越砍越少,山越烧越秃。探索一条“不砍树、不烧山”也能脱贫致富的路子,成为迫在眉睫的大事。实施生态补偿,让贫困人口就地转成护林员或生态保护人员,是其中的一项重要举措。
2017年8月,龙德城当上了护林员。他所在的迪政当村,是全乡森林管护面积最大的一个村,全村有82名生态护林员,乱砍滥伐、偷采野生药材、偷捕猎物等,都是他们巡护的重点。
在独龙江乡,像龙德城一样的护林员有313名。通过县、乡(镇)、村、小组,实施“四级”网格化管护机制,不仅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还让贫困人口有了就地就业的机会,每人每年有1万元的工资性收入。
目前,独龙江森林覆盖率高达93.10%,独龙江流域已发现高等植物1000多种、野生动物1151种,成为名副其实的自然地貌博物馆、生物物种基因库。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脱贫,把独龙江建成蓝天白云、鸟语花香的人间天堂。”老县长高德荣说,把独龙江的生态保护好,是独龙族群众最大的贡献!
2016年以来,云南省林草部门在深度贫困县累计聘用生态护林员12.06万名,带动51.73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稳定增收,有力促进了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
乌江画廊 甯生友 摄
进入春季,阿瓦提县国家级公益林博斯坦牧场管护员艾买尔江·艾则孜和同事一边沿着林带巡逻,一边谈论着进入春汛后怎样灌溉林带。
博斯坦牧场与沙漠之间的数万亩林带,因近年来引水灌溉和精心管护,不仅阻挡住了沙尘对附近村庄的侵袭,也成了狐狸、黄羊、野猪等野生动物的乐园。这片公益林管护总面积达239万亩,设有18个管护站,解决了周边110名富余劳动力就业。
为保护艾比湖及其周边环境,2015年博尔塔拉蒙古族自治州启动生态移民计划,布力布力·吐思甫汗和其他牧民一起离开了世代居住的地方,搬到40公里外的阿拉山口市。当听说艾比湖保护区管理局正在吸纳愿意从事管护工作的牧民,布力报名参加了管护员考核。
“对我来说,艾比湖就是我的家,在党和政府的努力下,这里正变得更加美丽。作为艾比湖的守护者,我有了稳定的收入,心里很满意也很自豪。”布力笑着说。
随着生态建设的不断推进,河湖巡查员、生态护林员、草原管护员、环境保洁员等生态管护岗位的设立也越来越多,更多的贫困群众被吸纳,参与到生态工程建设中来,在家门口有了就业岗位,实现了脱贫,也使村子周围的水源、林带和草原得到了有效保护。
记者从甘肃省林草局了解到,甘肃省生态护林员项目资金实现“四连增”,资金年规模达到5亿元,2019年度选聘生态护林员63139人,带动12万余贫困群众实现脱贫。
去年以来,甘肃省林草局全面履行省生态扶贫专责组组长单位职责,全年为深度贫困县区倾斜安排资金24.13亿元,鼓励和引导各地因地制宜发展林草产业,全省特色林果种植面积达2244万亩,年产值390多亿元,林下经济年产值达73.59亿元,在为社会提供大量绿色生态产品的同时,促进了林农群众特别是贫困林农群众的就业增收。
2020年,甘肃省林草局将继续向深度贫困地区重点倾斜林草项目资金,将生态护林员项目作为推进生态脱贫的最主要抓手,切实加强生态护林员选聘管理工作。加强林草行业东西部扶贫协作,帮助贫困地区改善民生。
产业兴旺绿水青山结硕果
今春以来,贵州省上下凝心聚力,赶季节、抢时间,抓好特色林业产业春耕春种,力促把“优势资源”转化为“优势产业”,确保打赢脱贫攻坚歼灭战。
在威宁县炉山镇光明村,规划新造高山油茶2000亩,大年初三发动种植,到年初十就全部落实了地块,312户1700余人以土地入股方式参与产业发展。“体会到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老百姓的发展积极性空前高涨。”光明村党支部书记杨明荣说。
在从江县,国有林场则无偿拿出土地发展林下中药材。2月10日以来,林场每天组织上百名农户在林间劳作,灌木清理、土地平整、药材种植等工作。截至目前,在大榕坡、岑报坡两个基地,已完成1500亩黄精和白芨的栽种。
茶园
黔东南州大力实施林下经济“百千万工程”(村有百亩基地、乡有千亩基地、县有万亩基地)。为加大财政保障力度,州级每年安排不低于1000万元、县(市)不低于500万元的财政资金,用于支持产业发展。
3月以来,晴隆县10万亩花椒产业开始种植。积极对接金融机构,晴隆县农商银行对凡是涉农经营性贷款都快审快放,并且享受利息优惠。
纳雍县计划今年发展10万亩刺梨。为保证良种苗木供应,在猪场乡硐口村、湾子村建设了刺梨苗圃基地。在完成扦插3200万条良种刺梨穗条同时,还带动了周边200户贫困户务工,每户获得劳务收入5000元以上。
今年计划种植5万亩油茶的沿河县,得到了兄弟县玉屏的鼎力支持。从3月份开始,玉屏分批向沿河发送油茶苗。而除了发送100万株油茶苗外,玉屏还将帮助沿河建设4000亩油茶基地,同时以市场价保底收购沿河已挂果基地所产的油茶果。
水城县野钟乡种植了刺梨2万余亩,覆盖贫困户548户2281人。2月21日,六盘水市林业局技术服务团队走进刺梨基地,施肥、剪枝、病虫害防治……及时的春季田间管理技术培训,为野钟乡今年刺梨丰产增收、巩固脱贫成果提供了坚实保障。
2020年,甘肃省将继续优化种植结构,促进特色产业发展,使水果面积稳定在870万亩、中药材面积稳定在460万亩。为保障特色农林产品外销,甘肃省提出,将进一步支持对鲜活农林产品季节性收储,鼓励发展冷链物流,加大专项贷款贴息与跨省区运输补贴。
甘肃东部黄土高原林果产业带一派忙碌景象。天水市果树研究所组织技术人员,赴辖区各村庄,针对当地特色果树苹果、大樱桃的整形修剪和病虫害防治等进行讲解示范,并与果农互动,帮助解决难题。
在平凉华亭的千亩核桃园,果农们忙着锄草清园、修枝剪枝。今春,林业技术人员将帮助当地巩固现有种植规模,添置频振杀虫灯、林木长效保护剂、防霜烟雾器等。同时,做好趁墒追肥、防御春寒晚霜危害、新植苗木、种植技术培训等各项工作,为核桃丰产打下基础。
兰州高新区定远镇安家营村是花卉产业致富村。当前,村里的温室大棚已是春色满园,一朵朵玫瑰含苞待放,只待疫情得到控制,订单将逐一得以执行。全村现有花卉大棚98座,主要种植鲜切玫瑰、菊花和康乃馨,销往甘肃、新疆、陕西、宁夏等地,一座大棚年纯收入能达到两万元。
武威市民勤县泉山镇枣林综合农业田园已全面复工。当地以企业现代化管理、农民入股形式,依托红枣、枸杞等特色产业,陆续建起日光温室、果蔬采摘园、沙漠景观带,并利用林果间隙空地散养家禽,实现农牧业立体开发。目前,该镇已建有红枣林800亩、枸杞林600亩、采摘园200亩、日光温室200亩、沙产业200亩,可吸纳周边2000多人就业,产业融合、辐射带动效应明显。
3月19日,在新疆自治区布尔津县窝依莫克镇托库木特村的沙棘林里,种植大户李正兴正忙着修剪沙棘。
经过10年的努力,布尔津县从最初拥有万余亩的天然沙棘林发展到现在10万亩的沙棘种植林,发生了“由黄到绿”的巨变。该县在收获生态效益的同时,还实现了沙棘产业促进群众创业就业的良好局面,李正兴就是其中的受益者。
看着600亩沙棘挂果,李正兴乐得合不拢嘴:“当年在政府的指导下大胆尝试没有错,改种了大果沙棘,既能防风固沙,还能让咱村民富起来。”如今李正兴家每年沙棘收成达130余吨,他也成为了全村发展致富的“领头人”,每年纯收入40余万元。
近年来,新疆各地持续狠抓特色林果业发展,大力实施特色林果提质增效工程,有序调整特色林果产业结构,在充实各族群众“钱袋子”的同时,形成了良好的生态保护氛围,巩固了脱贫成果。
林果产业是脱贫的重要途径之一
“家里养的小笨鸡很受游客们欢迎,就靠卖鸡和鸡蛋,我家一年都能增收三四千元。”家住吉林省查干湖附近的贫困户李月娥自信地对记者说。查干湖冬捕的名片越擦越亮,这几年到这里来旅游的客人越来越多。李月娥所在的查干湖镇妙音寺村就搭上了这趟生态旅游的发展快车。
近年来,当地政府对查干湖区域生态进行系统治理,坚持保护生态和发展旅游相互促进。李月娥和乡亲们过去零散种植玉米,自家随意施肥,对查干湖也造成一定污染。如今,为了减少面源污染,当地230公顷土地由合作社统一经营,同时实施种植结构调整。从种玉米改为种植中草药材、花卉等。
查干湖镇妙音寺村党支部书记潘立辉说:“过去大家种玉米,每公顷收入约5000元,如今流转土地,村民每公顷能获得12000元,自己不用种地还可以打工多赚一份钱。”村里还有近40户人家开设了农家乐,年增收2万到10万元。
我国森林草原区、生态脆弱区、深度贫困地区“三区”高度耦合,既是生态建设的重点区域,也是生态扶贫的主战场。随着森林旅游、休闲康养等新兴绿色产业日渐兴旺,绿水青山正在变成老百姓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文/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 耿国彪 《绿色中国》2020.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