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  图文首页 |  《绿色中国》目录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杂志目录 > 《绿色中国》(B)2022年第3期 > 低碳乡村 中国智慧
低碳乡村 中国智慧
来源:绿色中国 时间:2022-06-17 16:51:49 浏览:415
字体:
分享到:

乡土是民族的气脉,一个民族的乡村毁了,她的气脉也就断了。人类进入工业化时代后,功利和贪欲像癌细胞一样吞噬着乡村原本健康而快乐的躯体。人们终于发现,我们用来交换现代物质文明的,也许是更为珍贵的东西——身体健康的本钱,人类安身立命的文化,还有赖于生存的自然。

“当我们被西方的发展经验所支配,用单一的经济尺度衡量乡村,将乡土文脉和自然环境的价值排出于计算体系之外,简单地给许多乡村贴上‘贫穷’、‘落后’的标签,其结果是制造了另一种贫困——精神上感觉一无所有。人们关注物质扶贫的时候,却忽视了精神脱贫,由失落和迷盲引起的心理不平衡,也动摇了社会的道德基础和社会和谐。”这是一本叫做《乡村读本》中的一段话,深刻地揭示出当今社会对乡村发展的认识偏颇。

中国的乡村,是中国人的自然家园和精神家园。乡村的希望,是中国的希望。和谐社会,源于和谐乡村。绿色中国,基于绿色乡村。

乐和家园  低碳乡村的模型

对于北京地球村创办人廖晓义来说,2008年四川严重地震后的灾后重建,是实现低碳乡村理想的契机。在连续五年组织每年七次的可持续能源记者论坛、实施绿色社区家庭节能竞赛,并和NGO同伴成功推动26度空调节能行动使之成为国家政策之后,廖晓义于2008年5月率队深入地震重灾区彭州通济镇大坪村建设乐和家园,建立了一套可进行推广的建设低碳乡村的模式——乐和家园。

由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支持的红十字乐和家园建设项目365万人民币和南都基金会的15万人民币共380万人民币,廖晓义和她的团队用这笔在大城市只够买一座住宅的资金,在大坪村建立了高质量的、节能低碳的80座生态民居、两座120平方米的乡村诊所、两座400平方米的公共空间、以及每户配套的沼气、节柴、污水处理池和一个包括垃圾分类箱和垃圾分类打包机在内的垃圾分类系统,同时还有一个手工作坊、4个有机小农场和两个有机养殖场。

廖晓义说,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各种方案中,乡村通常是被忽略的领域。然而对于一个农业人口仍占一半的星球、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农业人口仍然占多数的大国,乡村能否找到低碳发展之路,是实现低碳社会的关键所在。

廖晓义在四川建设低碳的乐和家园

城市一直在工业化道路上前进,走的是高碳发展之路,到现在已积重难返,要实现其从高碳到低碳的转轨是非常艰难的。相比之下,从乡村入手,使其走上低碳发展之路,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一种更低成本和更加行之有效的方案。

在乐和家园建设的过程中,他们以村民作为乡土工程师、以乡情小聚落为特色、以乡野生态屋为建筑风格。以前大坪村和中国大多数乡村一样,建的是高耗能的砖混瓷砖房屋,几乎都在地震中变成废墟。

廖晓义请来了中国建设部首席生态民居专家刘家平先生,义务为村民设计了既有传统建筑特色又抗震节能的新型高质量生态民居,较一般的砖混瓷砖建筑,至少节能减排50%。每平方米400〜600元的造价,也为低收入人群所欢迎。众所周知,建筑耗能通常占碳排放的40%,在乡村建造和推广低碳建筑对于减碳意义重大。

他们在建造生态房屋的同时,就着手培训村民作为乡土农艺师,将过去以石灰矿开采和化肥农药的农产品生产,逐渐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旅游、手工刺绣为内容的生态产业,减少了生产化肥农药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其购销模式是乡村生产者与城市社区消费者直接交易,避免了远距离运输和过于繁琐的流通环节对于能源的耗费,生态食品的价格较之普通食品高出50%到一倍,有助于农民可持续收入和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廖晓义告诉记者,在乐和家园以每户环保督察员为基础的沼气建设和管理系统,将人畜粪便转化成清洁能源,沼液和沼渣成为有机肥料,替代了过去以烧柴和煤为主的燃料方式,加上节柴的普及,综合节能减排效果达60%〜80%;以垃圾分拣中心、各聚落为责任区、各户为基础以及专门清洁员的垃圾分类系统,代替了以往的垃圾遍地,由于70%以上的垃圾可以回收,也促成了石油产品(比如废塑料)和森林产品(比如以纸浆为主的软包装)的循环再生。

在乐和家园所有经验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建立了民间组织与当地村民和政府的良好合作伙伴机制。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地球村帮助村民建立了大坪村生态协会,又建立了由村支两委、村民生态协会和地球村的联合管理机制,这个机制将过去分散的、沙粒状态的村民成为有机土壤一样的共同体,增强了社会和谐,保障了低碳乡村各项工作的实施,并且创造了公民参与和政府支持相结合、外来力量和本土力量互补共生的良好范例。

低碳乡村建设要利用中国智慧

中国几千年的文明是靠乡村传承下来的,乡村在中国文明史中占据重要地位。同样,在今天中国的社会建设中,乡村不可或缺。没有好的乡村就不可能有好的产品,这是一个简单的道理,也就是说如果食品都不安全了,人也就时刻活在危险之中。

据有关数据显示:中国2008年商用能耗大约是4.5亿吨标煤,排放12亿吨二氧化碳。而当时乡村人口占60%,城市人口最多40%,还包括进城务工人员,他们很少采用空调。也就是说20%〜30%人口的能耗量是60%人口能耗量的两倍。

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进步,农村的房子都向城市看齐,不仅面积越来越大,而且建筑材料也基本一样,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农村原来做的建筑基本上是长出来的建筑,底下是生土,基本上没有能耗,更谈不到二氧化碳排放。现在全变了,乡村盖起了楼房,暖气和空调走进了乡村,中国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是这样,西部地区也在向这方面发展,甚至过去的窑洞也开始安装了空调,而现在的乡村建筑碳的排放量很高。”有关专家介绍说。

敬天惜物是中国乡村运转千年的哲学理念,很多乡村的文化都是在这样的思想模式中逐渐形成的。南方苗族侗族的木质吊脚楼和北方黄土高原的窑洞等,都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出于中国智慧的乡村建筑形式。

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不会像美国和欧洲那样达到97%的城市人口,注定乡村人口将占据很大的比率,没有低碳乡村,中国的低碳社会和低碳经济很难走通。这里面有两大碰撞,就是现代文明的碰撞和中国古老智慧的碰撞。“当我和布莱尔在讲话的时候,我们怎么改变人的生活方式的时候,他老是回答用技术解决,他是西方文明的思维方式。中国方式是什么?我们要自己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采取惜物,采取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杨富强博士说。

在云南丽江,有一个叫做玉湖的纳西族村庄,全村1361人,属于山区和半山区。2004年5月23日,在全村人人参与、户户设业的原则下成立了旅游合作社,搞生态观光旅游,以自然的风光和原汁原味的生活吸引游客。2004年没有成立旅游合作社时,玉湖老百姓人均收入是937元,成立旅游合作社以后人均收入超过3千元,到了2008年以后,村GDP超过了100万元。许多诸如红豆杉等古树都保护了下来。

云南普洱市的芒景村,全村有2600多人,那里的森林保护很好覆盖率达到87%。芒景村古茶林生态文化是世界上至今保存最好、人工栽培型的古茶林,现存8万亩。古茶园的生态是原始生态的自然封存,形成了布朗族茶艺。芒景古茶的种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80年,迄今有1260年的历史。布朗古茶是纯天然的产品,完全靠生态调节生长环境。芒景布朗族从历史到如今,把茶当做了自己的生命。

芒景村民南康说,我们的祖先说过,留给我们金银财宝怕我们花光,留给我们茶树,让子孙后代取之不尽,用之不完。我们的规矩是不砍树,不砍茶,当做神一样保护。我们继承祖先遗存,保护古茶园的同时,还栽台地茶,保茶还林,在茶园养护中决不打农药,让消费者买到纯绿色普洱茶。

芒景村布朗族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普洱市第一家在工商注册成立的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成立之后做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把小加工厂统一到一起,进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成为芒景古茶生产、加工、销售的核心组织。老百姓有自己的茶叶地总共1万多亩,生产古茶60吨,开发古茶产品。为了做好茶,他们实行了统一采茶,统一加工,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统一品牌等。现在,芒景村的村民遵从祖先的智慧,利用古茶园每年都获得不菲的收入,走上了一条与自然和谐的生活道路。

内蒙古阿拉善盟是三大沙漠的交汇地,当地村民用神山圣湖神树的传说保护了生态。清朝时,阿拉善对生态非常关注,哪个山里有几棵树都有非常详细的数字记载,不能随便砍伐,到了后来这些脆弱的植物被砍伐掉了,非常令人惋惜。蒙古族有一个习惯,敖包周围的植物不能动,而神山圣湖都有敖包,这对阿拉善的生态保护起到了一定作用。在地方,有时这种神山圣湖的精神约束,对于生态保护可能比法律起的作用还大。

在中国大地,几千年的传承中各地都保留了许多约定俗成的村规民俗,都是人与自然长期相互依存的经验积累,很多都和低碳生活相关。现在,我国正在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那些古老的生态智慧和乡村经验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新的视角。面对这些先人的智慧,我们可以吸收一些营养为现代生活服务,完成人类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