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  图文首页 |  《绿色中国》目录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杂志目录 > 《绿色中国》(B)2022年第3期 > 莫让“空巢”成为孤独之殇
莫让“空巢”成为孤独之殇
来源:绿色中国 时间:2022-06-17 16:47:33 浏览:512
字体:
分享到:

“空巢老人”,一般是指子女离家后的中老年人。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当子女由于工作、学习、结婚等原因而离家后,独守“空巢”的中老年夫妇因此而产生的心理失调症状,称为家庭“空巢”综合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其中“空巢老人”现象尤其引人关注。

“空巢老人”双双离世

10月28日上午,杭州一家官方微博发布消息:一位长期在上海工作的嘉兴人陈先生,三星期前打电话回家,发现家中电话一直无人接听。当时他未将此事放在心上。之后,他屡次打电话回家,始终无人接听。当他赶回家中时发现父亲趴在地上,母亲躺在床上,都已去世多时。经法医鉴定,陈父已去世10天左右,陈母因患有严重的老年痴呆症无法自理,在陈父意外去世一周后,活活饿死在床上。这条消息一夜之间成为新浪微博微话题头条,阅读数700多万次,网友回复几万条,“空巢老人”双双离世的悲剧重重敲击了大量“在外打拼”的网友的心。

许多网友对当事人陈先生“三星期以后才回家看看”提出异议:上海虹桥到嘉兴站的高铁仅24分钟,如果住上海南边,从上海南站出发也只需要40分钟,许多人的上班路程都不止1小时。上海到嘉兴的距离是100多公里,就这点路,你真的没有一点时间吗?

随后,又有官微媒体找出之前的一次调查,在调查中,近四成人表示超过半年才回家一次,14.49%的人一年才回家一次。几年前在春节联欢晚会上唱红的“常回家看看”,似乎成为一件“奢侈”的事情。

一位医生网友在微博的话题榜上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有时候也确实是被逼无奈,特别是我们在医院上班的,别人最闲的时候就是我们最忙的时候,经常连续半个月没有假期,更别说回家了。很多人现在都是请假要扣工资,休假没有工资,国定节假日也是一再的缩水,根本没有时间回家。”

除了这些从事情本身出发的评论,还有一些网友将责任归咎于社会养老制度不完善。他们认为,社会经济发展过快,中国传统的养儿防老模式已经打破,而相关解决措施却未跟上,不可避免产生这样的悲剧。而抨击的网友,则认为陈先生若有兄弟姐妹,有其他子女帮忙照顾老人,就不会发生惨剧了。

目前,我国虽然已经明确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养老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辅助的养老模式,但由于越来越多的“空巢老人”的出现,传统养老方式正面临着家庭养老功能弱化、机构养老有待完善、护理服务亟需发展的困境。

对于这样的悲剧,我们除了扼腕叹息,更要严肃地去解决养老问题。《常回家看看》不只是一首歌,应该是儿女时刻的牵挂。而老人也不仅是家庭的责任,也是社会的责任,社区、物业也要更加关注独居老人们的生活。

“空巢老人”成老龄化最严峻挑战

随着人口政策的影响和跨地域社会流动的加剧,我国“空巢老人”越来越多,进入空巢的年龄越来越年轻,空巢期也越来越长。与之相应的社会问题包括:“空巢老人”的日常生活缺少照料,有的地方甚至出现老年人在家中死亡多日才被发现的悲剧;“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问题非常突出,在一些高龄化国家或是相对落后地区,老年人自杀现象较为普遍。

我国目前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时期,已有老龄人口1.69亿,占总人口数的12%,据全国老龄办统计数据显示,有近一半的老人属于城乡空巢家庭或类空巢家庭。据北京老龄办目前公布的统计数据,北京老年人口达到250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15.2%,而空巢老人则会超过100万,占老年人口总数的40%。目前,我国老龄人口正以每年3.28%的速度增长,约为总人口增长率的5倍,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迅速扩大。专家预计,到2030年我国老龄人口将近3亿,而空巢老人家庭比例或将达到90%,这意味着届时将有超过两亿的空巢老人。

越来越多的“空巢老人”的出现,折射出我国传统养老方式和保障体系正遭遇巨大的冲击,传统“养儿防老”的家庭养老模式也逐渐凸显出我国养老模式的短板。

据统计,在我国1.69亿60岁以上老人中,“空巢老人”占了一半。“空巢老人”作为我国在此轮老龄化浪潮中最突出的表现和最严峻的挑战之一,已经引起了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事实上,相关调查显示,很多“空巢老人”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状况上,都不容乐观。“空巢老人”或独居老人在家中死亡多日才被发现的事情,在全国各地都时有发生。由于子女不孝、拒绝承担赡养义务、邻里社区的环境等原因,部分“空巢老人”在心理上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不安、孤独、失落、抑郁等情绪。与病痛等肉体上的伤害相比,缺乏精神慰藉对许多“空巢老人”来说则是一种更大的伤害。

 

“孤独死”击中养老机制不足

早在1999国际老年人年,国际卫生组织就提出了“积极老龄化”的观点,即通过倡导积极老龄化,最大限度地增加健康、参与和保障的机会,以实现尽可能延长人类健康预期寿命,提高老年期生活质量的目标。“空巢老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功能逐渐衰退,对他人帮助的依赖性越来越高,心理上也就越来越脆弱,对养老服务需求也日益迫切。

全国老龄办副主任吴玉韶曾指出,不断增多的“空巢老人”使现有的养老体系面临三大挑战:

首先是生活保障。主要是经济方面,尤其是农村地区老人的养老问题将是今后很长一段时期的任务,目前的新农保水平还太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城市“空巢老人”将不再是贬义词,而是意味着有房、有独立经济能力、有单独的生活空间、生活质量更高,这部分人的经济保障不是问题。因此在这方面,人们更应该关注广大农村的“空巢老人”。

其次是日常照料服务。开展适合老年人特点的服务,是当前应对老龄化的核心问题。目前的老年专业化服务水平不高,既缺乏专业的管理公司,又缺乏大批专业的护理员。如养老护理员,全国只有两万多人,而实际需求接近千万。

最后是精神慰藉。目前老年人的精神慰藉主要靠家政服务员,专业的心理从业人员较少。

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进入老年,家庭结构小型化、“空巢老人”养老难日益显现,人们对养老机构的需求在增大。而传统的家庭养老面临社会现实的挑战。三十多岁、四十岁刚出头的“70后”,已经渐渐成为社会各行业的中坚力量。工作压力大、日常应酬多,是这一群体的真实写照。对他们来说,照顾老人变成一件十分奢侈的事情。对于刚刚步入社会开始打拼的“80后”,面对高高在上的房价和竞争激烈的工作,他们中的大多数要不沦为“房奴”,要不只能“啃老”。对于并不遥远的父母养老问题,“囊中羞涩”的他们感到十分困惑,甚至有人发出了“十年后,我的父母谁来养”的感慨。

在不少专家看来,受到冲击最为严重的正是作为养老最基础的家庭层面。传统孝道的退化、计划生育、人口流动等因素导致家庭结构改变,增加了家庭赡养的难度。另外,4-2-1家庭结构(1个孩子需供养2个父母、4个祖父母)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老年人遭歧视、漠视、遗弃等现象的发生。

精神慰藉似乎在一定程度上比物质赡养更重要。因此,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护法草案要求儿女“常回家看看”,不是单纯将精神慰藉的功能捆绑给家庭,老年人的精神慰藉不仅是子女的义务,也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责任和社会责任。据调查,在国内一些城市,类似以上网友介绍的居家养老体系,已逐渐实施与推进。助餐、与独居老人、“空巢老人”结对等活动也已经推广,但要在全国范围内全面铺开,还将有很长一段时间。

对道德的鞭笞和对制度的拷问,都不足以安抚消息中陈先生痛失双亲的悲伤。世界上最痛苦的事,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待”。对所有人来说,都应该把赡养老人当做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来完成,不论是节假日还是平时,能陪伴在老人身边的尽量陪伴,外出打工的能回家时尽量回家,实在回不去的也要经常打个电话,问候一下老人,报告一下自己的生活、工作情况。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好好爱他们,就像他们曾经爱你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