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  图文首页 |  《绿色中国》目录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杂志目录 > 《绿色中国》(B)2022年第3期 > 李春平:善行是一种救赎
李春平:善行是一种救赎
来源:绿色中国 时间:2022-06-17 14:58:16 浏览:843
字体:
分享到:

本期封面人物小档案:

李春平,1949年2月出生在江苏淮阴,祖籍山西临汾,慈善家。1991年回国后以平均每天7万元的速度向各类需要救助的人捐赠,23年来捐款总数累计已超过6.3亿元。他因此被誉为“百年慈善第一人”,也是被中国红十字会授予“慈善家”荣誉的第一人。

几乎所有关于美籍华人、北京市慈善协会海外名誉会长李春平的新闻都与“钱”有关,他因传奇的婚姻而继承巨额资产,传闻的好莱坞女明星至今仍是媒体噱头,他因豪爽捐赠而成为中国红十字会授予“慈善家”荣誉的第一人,投身慈善成为他一生的事业。

2014年8月24日,慈善家李春平携收藏的80件白玉、翡翠在北京21世纪饭店拍卖,所得善款全部捐赠给北京慈善协会。

这样的捐款对李春平来说,实属一件平常不过的事情,自1991年从美国回来后,李春平就开始慈善行动,23年共捐款6.3亿元,累计捐款近200笔,被誉为“百年慈善第一人”。

和李春平“数不清”的财富相比,当记者见到他接待客人的客厅却显得过于狭促,墙上挂满了李春平各种背景的大幅照片,夹杂着与中央领导人的合影,表情一律严正、拘谨。待客用的木椅雕刻细腻生动,有些斑驳的木质昭示着年代的久远和不菲的价值。

虽然已经年过半百,李春平给人的印象,依然是俊美的、豪爽的、快乐的。苍白的脸上略带倦容,身材高大,却并不挺拔。微卷的头发有几绺被挑染成金黄色,在主人一身暗灰色的装扮中显得卓尔不群。

三次转身

北京华侨村位于建国门立交桥东南侧。在这套三室一厅的旧式格局的公寓中,最大的一间是李春平的办公室,有30平米左右。一台精致小巧的空气清新机“呜呜”地转动着,和旁边高大的旧式木柜相映成趣。

“我心脏不好,还有糖尿病。”李春平在紧挨书房门的木沙发上坐下来,口气平淡而随意。

李春平小时候得过天花、脑膜炎,年轻时又得过肝炎、胃溃疡穿孔。疾病在他有钱没钱的日子里都没有离开过他,“健康”对于他来说,却是个太奢华的词。同样奢华的是他跌宕的人生经历。

1980年,对李春平来说是一个里程碑,此前他当过兵,进过劳教所。3年劳教结束后回到家中,处处遭受歧视和嘲讽。此时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使31岁的他有机会“逃”到美国。

“我感谢改革开放,感谢邓小平。邓小平去世时我一个人躲在屋里哭,对着他的遗像磕了三个头。”李春平真诚地说。

到美国后,李春平和“比他大40岁”的好莱坞影星结婚,在其死后继承了巨额遗产。

1991年是李春平生命中的又一个转折点,这一年他回到中国,开始为公益事业捐款。

2004年8月被卷入一起文物大案后,李春平开始广为人知。2个月后他以侵犯名誉权为由状告某媒体关于此事件的报道,此案已由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作出终审判决,判决被告方赔偿李春平精神抚慰金3万元。

或许正因为“经历了太多的事情”,李春平极力标榜“简单生活”。他常穿不到150元的中式褂子,老头鞋,有时还穿军装,却戴几十万元的钻石手表。常对人说“喜欢坐出租车”,却每周末雷打不动地开着他的三辆劳斯莱斯和一辆奔驰600到机场高速路去遛车。“不打算进行什么投资”,却雇佣着20多个身边工作人员,照顾他的起居和打理日常事务,还在北京购置了总价逾10亿元的房产。

李春平的“简单生活”,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

年轻时的李春平曾有过9年的军旅生涯

传奇邂逅

从这些华丽的转身中与他自己想象的“简单生活”中来看,这要基于他偶然的传奇经历,作为人生的起点。

2005年,自传小说《忏悔无门》的出版,将李春平彻底暴露于人们的视野中。旷世奇恋、好莱坞女星、巨额财产,成为传奇一般被人们津津乐道的谈资,也常常被人们在当为谈资的时候掺杂着或多或少的质疑。

李春平说,“自己真的没有把钱看得多么重要。”他当初出国并不是为了追求财富,“只是走投无路,想要混碗饭吃。”

出国前的李春平,确实经历了一段凄苦无依而跌宕起伏的岁月。

1977年1月,转业回京的李春平被分配入北京电影制片厂,成为一名保卫科干部,在当时,那是一份相当值得羡慕的工作。后来,因长相英俊、高鼻梁大眼睛的李春平还被导演挑中,选用他在电影中出演“外国人”。这个年轻人的未来,似乎非常顺利。

但命运终究充满许多变数,28岁的李春平住院时爱上一名护士,被爱冲昏了头的他跟人发起了一场“决斗”。在那个年代,这足以成为不可饶恕的行为。李春平因为打架被开除了党籍和公职,并成为囚徒。

陡然间,曾经的美好生活烟消云散,他沦落到社会最底层,就连家人也跟他断绝了关系。因病保外就医,李春平提着煤炉一个人住进甘家口8号院,没有收入来源,也没有单位会接收他。

在这样的困境中,清苦的李春平穿着借来的衣服和皮鞋,走进了北京饭店咖啡厅,寻找一线希望——他想要出国打工。

后来的故事众所周知,他在北京饭店邂逅了“老太太”——一位神秘的好莱坞女星。

因这位神秘的好莱坞巨星在梦中得到启示,自己将在中国遇到生命中最后的情人。于是,她来到了北京。结识了李春平后,她提出以夫妻身份带李春平回国,但是当时的李春平拒绝了她,“理由是自己只想出国,不想结婚。”

之后,李春平在一对英国夫妇的帮助下去了英国。在餐馆里刷盘子挣家用。但不幸遭遇车祸,被撞折了腿。由于在英国没有保险,负不起巨额的医疗费用,到英国刚刚8个月的他,不得不拄着拐棍回到了北京。回来后,李春平才知道老太太一直派人在这里等他。大为感动的李春平这一次随她去了美国。

在美国的生活并不是那么新鲜浪漫。李春平说,当时丝毫不知“老太太是个有钱人”。心怀感激的他每天去唐人街的中餐馆洗盘子,将自己挣来的30美金分出三分之二给她,自己留下10元用作日常开销。“那时候,我完全不知道她住橡树庄园,我就觉得她是一个老人,哪儿有那么多钱维持生活。给她20美金,也算是我的食宿费用,这样我心安。”

后来,在两人长期的朝夕共处中,李春平也在用自己的东方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她。

有一次,一位跟随老太太25年的黑人佣人的父亲得了癌症,佣人向她借钱治病,遭到老太太的拒绝。李春平知道后,偷偷拿了自己的三万美金给了他。老太太知道后大发脾气,痛骂他一顿。李春平也很愤怒:“她照顾了你25年,你却连她的家人得病了你都不管。以后你对我也不会好。”那一次,李春平一怒之下愤而出走。

不久,老太太辗转到温哥华找到了李春平,哭着说,“孩子,我错了,在你身上,我看到中国人珍贵的品质,我放心了,我知道将来我有依靠了。”

“那也是我唯一的一次激烈顶撞她。”李春平回忆,我觉得,做人是要有底线的,你可以控制我的自由,但你不能践踏我的尊严。我对她说,当你有能力,就应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人与人之间,应该用善良的态度去关心那些需要得到关心的人。

当老太太被诊断出不治之症后,李春平辞去工作,在她身边细心陪伴并照顾她。

直到老太太去世前两个月,他们才真正结为夫妻。老太太决定将自己财产的90%留给李春平,拿到清单时,李春平才知道那是怎样的一笔财富,感到十分意外。

这12年的传奇婚姻是很难用情感来诠释的,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契约,这给他、也给她增添了很多的尴尬。不管是传奇中的尴尬,还是尴尬中的传奇,中华民族的传统伦理和红色家庭基因,让李春平用坦荡与真诚,为这段婚姻生活留下了一个感人的故事。

老太太去世后,孤独、苦闷的李春平也曾经想用钱来寻求刺激。刚回国时,他一掷千金,购华宅、买豪车⋯⋯但是他说,这些都无法换来内心的幸福。

李春平先后买了三辆劳斯莱斯,但他现在已经很少开,如果有朋友孩子结婚他倒是乐意借出去当婚车。回国后,他是第一个住进华侨村的美籍华人。其位于华侨村顶层的豪宅由英国设计师仿照白金汉宫设计,耗资8000万元。1500平方米的大房子很容易使人转晕头,光卫生间就够四个保姆收拾一整天。如今,他早已不住在豪宅里,他害怕孤独,喜欢和朋友们一起聊天,偶尔也打打小牌娱乐。

虽然拥有了巨额财富,他却无法得到一个普通人所享受的亲情、友情与爱情。李春平曾对媒体表示,他很羡慕普普通通的一家人在一起,平平淡淡地过日子。“也许你会憎恨我,也许你会怜悯我,但请你千万不要羡慕我。”在《忏悔无门》的自述中,李春平这样写道。

1991年6月,回国的李春平从报纸上得知,北京密云因受暴雨袭击发生特大泥石流,很多人在一夜间变得无家可归。他抓起电话拨通了报纸下方那个并不显眼的捐助电话。第一笔20万元的捐款,成为李春平职业慈善之路的起点。

北京市公安局为李春平颁发“心系百姓、爱警模范”纪念牌匾

李春平为北京朝阳分局捐款

北京西城公安分局为李春平颁发“爱心大使、情满警营”纪念牌匾

善行境界

在李春平的捐赠的经历中,总有人在质疑李春平的慈善行为是在“做秀”,但他不以为然,也并不反驳,默默坚持着。而在李春平的慈善理念中,他只关注付出,不求任何回报。

“从1991年到2014年,李春平已向社会捐款近200笔善款,共计6.3亿多元人民币。”

“6.3亿”,对于绝大多数慈善家来说,是一个天文数字,难以触及。

慈善不仅仅是数字的简单叠加,往往在慈善家捐赠的过程中发生的故事令人动容。一些感动的故事体现了李春平作为一个真正慈善家的思想光芒和崇高的理想追求。

事实上,这些故事无不让捐赠对象感到温暖,同时也在鞭策更多的人投入到慈善事业之中。

李春平说,“中国有句老话,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这场战斗是为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在努力。”2003年4月26日,在北京电视台举办的“万众一心抗非典大型直播特别节目”上,李春平这样朴实的表达,获得了在场所有人的高度赞扬。据了解,从个人捐款上看,“李春平现场捐赠300万人民币,为北京市个人捐款最高。”

此外,2002年10月28日,李春平向首都公益事业“扶贫救济春风行动、首都见义勇为基金会、北京市公安局英烈牺牲伤残民警抚慰补助基金”各捐款100万人民币。李春平给出的解释是,“我热爱北京,因为这三个机构在安定人心,稳定人心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除了向“抗击非典”捐款等体现李春平的公益之心外,李春平的爱心也同样闪耀着光彩。“2002年12月29日,《北京青年报》以“绝症女大学生找到骨髓配型,移植手术仍需50万”为题,报道了北京培黎大学学生张倩患了白血病后需要社会救助的消息,在李春平得知这一消息后,他一次向张倩捐款40万。”

据李春平回忆,“我将提取的30万人民币放在了桌子上等待张倩的母亲,当她的母亲见到这么多现金,激动得眼泪直流。”当李春平进一步询问得知社会捐款不到10万时,他当即告知会计,从银行取出10万现金交给对方,并再三嘱咐,“赶紧给孩子做手术,别耽误了”。

李春平捐的都是现金,而且从来没有食过言。他又是那样容易被感动。往往有这种事情发生:本来他只准备捐50万或100万,可到了捐赠现场,为现场的气氛所感染,就捐出了80万或200万。

2005年,李春平又为印度洋海啸的灾民捐出了150万元。送给北京的5000名孤寡老人,一人一张内有500元的信用卡。《天下无贼》剧组举行爱心活动请他参加,这一去又捐出了30万。

李春平一直以自己能用这种方式报效自己的祖国和人民而骄傲。这是他实现自己人生价值一个最好的途径。慈善事业让他对中国国情和普通民众的生存状态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他获得了许许多多相识和不相识的人的尊重和爱戴。他收到过数千封对他赞扬和感谢的各阶层人士的来信,他保存着它们中的大多数,却从不将它们示人,因为他不想用这些为自己博取什么资本,只想静静地享受生活。

实际上,捐款的方式有多种,李春平选择的“个人对个人”进行捐赠是他的主要捐赠方式,但选择通过国家组织机构筹款帮助到需要帮助的人,李春平同样不遗余力。

李春平获得的部分荣誉证书

“2006年5月8日,李春平在‘中国红十字会2006红十字博爱周’启动仪式上为中国红十字会捐款1000万元人民币整。”截至目前,这是李春平个人捐款的单项数据的最高记录。

除了向红十字捐款,成立专项慈善基金,是慈善家做慈善事业的良好平台。李春平说,“既然要做慈善就要通过各种方法和形式向社会提供帮助。”

于是,北京市慈善协会“李春平慈善专项基金”于2007年2月成立,由李春平捐资设立,每年入资200万元,10年共2000万元,用于支持北京市慈善协会开展助老、助学、助残、助医、应急救助项目,帮助社会弱势群体及应对自然灾害。

从捐助对象来看,李春平喜欢帮助那些实实在在遇到困难的人。自李春平1991年回国后第一次捐款到现在。李春平捐助的项目遍及赈灾、抗非典、扶贫、老区、英烈、贫困学生、低保老人、有功人员、福利院、医疗卫生以及各级慈善机构。“捐了500”、“捐了2000”是他的口头禅,但数字后要加个“万”。

在李春平慈善道路上,到底捐助了多少人、多少单位,恐怕他自己也无法说出一个准确的数字。

“有些人认为,我有那么多的钱,似乎每天都可以过着游手好闲的神仙生活,其实完全不是。我要关注各地发生灾害的情况,搜集需要帮助的人的信息,研究捐助的方法和数额,了解各项捐款的使用情况和捐助效果。说老实话,我很忙,比你们想象的要忙得多。”李春平说。

常常忙于慈善事业的李春平,收到许多单位的嘉奖以及在他对个人的捐赠之后获得的真诚感谢,他总是看淡这些荣耀的光环。

首届北京市华人华侨“京华奖”颁奖典礼于2014年5月8日在北京会议中心举行。获奖者李春平表示,从来没想过会获奖,自己是不图任何荣誉的。感谢北京市政府对慈善事业的支持,好事以后会一直做下去,一直到离开人间,到时就把剩下的财产都捐给社会。

在李春平看来,“善行”是一种生活的必需品。现在李春平的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做慈善,收到被捐赠者成百上千的感谢信是他最开心的时刻,“知道很多人的生活因此得到了改善,我心里总是特别地充实、幸福。”

如今,热衷慈善公益事业的人越来越多,但很少有人像李春平这样以慈善为“职业”。北京市慈善协会负责人介绍说,遇到手头没有现金时,李春平还曾以房产抵押贷款,甚至变卖收藏的古董,用于捐款救急。

本文作者黄彬(左一)采访李春平

慈善基因

“李春平为什么要做慈善?”多数人都会对他捐赠的动机提出这样的质疑。

实际上,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困扰着许多慈善家。在记者提出同样的问题时,李春平也难以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

但李春平给记者讲述了一个关于他小时候的一个故事,或许能从这个故事中找到一个解答。

“上小学的时候,我看到有些家庭困难的同学在啃草根树皮做的团子,难以下咽,心理就特别难过。因为我每天要带午餐到学校去吃,于是,我便把自己白面馒头掰成几块分给同学们吃,自己饿肚子。”

然而,在晚上回家吃饭的时候,李春平总是饿得狼吞虎咽。

妈妈就问他,“你怎么回事?”

李春平只能如实说了在学校里的情况。当妈妈听了之后说,“好孩子,你做得对。”第二天,李春平的母亲把自己的那份午餐也让他带到学校去,让那些家庭困难的同学吃。

当记者听了李春平讲述这个记忆犹新的故事后,记者问:“小时候家庭教育,对你今天要以慈善作为事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李春平说:“小时候,父母就是这样教育我,要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并不是自己后来有钱了,想要当慈善家,而是父母的教育对我影响很大。”

抛开父母的教育对李春平做慈善事业的影响,用李春平的话说,还与我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有关。

李春平的父亲,是一位老红军,为革命出生入死,戎马一生,参加过平型关、苏中七战七捷、淮海、渡江等战役。被授予“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上校军衔,后转业地方工作,任第六机械工业部办公厅负责人。

李春平的母亲也是一位老红军。

熟悉李春平的人都知晓,只要有人提起他的父母,他便会感到骄傲和自豪,并拿出父母的照片来讲述他们的革命故事,记者在采访中同样感受到了李春平对父母的爱意。李春平说,“父母的革命情怀深深地影响了我。”

在革命家庭中成长起来的李春平,从小受到父母的言传身教,身上有着深深的红色烙印。  

李春平仍记得当兵前的那天晚上,母亲与他屈膝长谈,眼含热泪叮嘱他,“争取早日入团、入党。到了部队好好干,要把自己的一切献给国家,献给党和人民的事业。”

李春平展示当年一家三口的照片

1968年春,李春平带着母亲的叮嘱应征入伍。入伍后,李春平当过3年工程兵、6年文艺兵。

入伍9年的军旅生涯,李春平在社会的动荡不安中度过。李春平回忆,当工程兵的时候,他在贵州遵义新洲地区日复一日地挖山洞。一次打山洞时遭遇塌方,他和全班的十几个战友们瞬间被掩埋在一个漆黑狭小的山洞里。他们在黑暗和绝望中苦熬了7个小时,李春平带领大家齐声喊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排除万难,争取胜利”的口号相互激励。后来,在氧气即将被耗尽的时候,一线阳光射进洞中,他们得救了。

李春平至今记得那个画面,他抬起头,看到漫山遍野的老百姓,一个个灰头土脸,挥舞着挖土挖得鲜血淋漓的双手,赶上来把他们搂在怀里。“当年要不是这些老百姓救我,我肯定就没有今天。今天我有钱了,多出来的钱干什么?我就想把钱回报社会,回报帮助过我的老百姓们。”

对于这些在他生命中给过温暖,伸出过援手的人,李春平一直牢记并感恩着,经过岁月的流逝和人生的起伏,这些美好的回忆如同金子一般沉淀。尽管那个动荡的年代也给了他坎坷的命运和不公正的待遇,甚至让他一度穷困潦倒,受尽白眼,但是他始终选择了保留内心的爱与温暖。

曾有人问李春平,“有钱了之后为什么不隐姓埋名在国外生活,而要回国做慈善?”对李春平来说,除了回家寻根的内心渴望之外,回国更是为了想要报恩的夙愿。

2007年10月15日,李春平的父亲去世,享年91岁。“我的父亲给我留下了一个遗愿,希望我帮助像他一样从革命战争时期走过来的,那些还健在的老红军。”李春平说,“对于父亲的遗愿,我一定要实现。”

不难看出,家庭教育、红色出身正是李春平坚持慈善为生的人生基因,也构成一个大慈善家的人生底座。

“慈善救赎”

中国的慈善事业在不断发展中前行。有责任感的企业家、海外华人华侨、莘莘学子、退休老人,所有企盼民族和谐、国家安定、人民幸福的炎黄子孙,组成了中国的慈善大军,成为扶危助困、推进社会公平的道德力量,李春平无疑是这支大军的杰出代表。

李春平坚定地认为,“慈善不需要概念,不需要条条框框的定义,更不是为了出名。帮助别人,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然。互帮互助,本来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

慈善并不是到处奔走呼号就能实现,它还需要经济实力来支撑。采访时,李春平拿出一摞房产证,一个个翻给记者看,每个上面都写着“李春平个人所有”,足有数十本之多,总价值约50亿元。他还展示了他与香港嘉士德公司的合约,上面注明毕加索、梵高四幅名画的最低估价为10亿美元。

正因为有如此强大的经济实力,李春平才能没有后顾之忧地从事他的“纯粹慈善事业”,做一名“纯粹慈善家”。

作为一个不经商不办企业的慈善家来说,李春平的“慈善”却显得与众不同。“我不经商不当官,不需要捞什么资本。只想帮助那些特别需要帮助的人。我有过走投无路的时候,能理解走投无路时的心情。”

其实,捐赠就是这样简单,但有些人却想得复杂了。一些人似乎更关心李春平财产的来路,并对李春平的异国婚姻做了诸多演绎。

这些无聊的情节演绎让李春平很困惑,“我没有妨碍任何人,没有向任何人,包括接受我捐助的人做任何索取。”

的确,李春平用于慈善事业的资金来源合法,他用合法所得资助了那么多需要帮助的人,他没有、也不需要把慈善作为炒作的手段,以获取更大的经济和社会利益。

然而,令李春平欣慰的是,他的慈善行动得到了更多人的理解和尊重。

李春平没有妻儿。有一次在他捐建的希望小学对孩子们讲话,当讲到老父亲生前劝他说,“老这么捐,有一天要是捐完了谁来养你”时,几十个孩子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异口同声地喊:“李叔叔,我们养你。”那一刻,李春平泪如泉涌,久久说不出话来。

尽管曲折与艰辛伴随着李春平的人生经历,但在李春平的身上,原本的淳朴与善良从未改变。从慈善的角度看,可以肯定地说,李春平的23年慈善之路,是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缩影。

而他每天以3万元的速度向各类需要救助的人捐赠,被称为“李春平速度”。也因此被誉为“百年慈善第一人”,也是被中国红十字会授予“慈善家”荣誉的第一人。

如今的李春平,心态已经变得淡然。希望得到更多理解的李春平,也更多地理解了这个社会和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人们。“我不会在意别人说什么。因为还有那么多需要帮助的人,我要继续我的慈善事业,直到离开这个世界。”

“人生最大的本钱其实是爱。慈善事业是关于爱、关于报恩的另一种自我表达。”李春平真诚地说,“爱别人是一种美德,给予是一种享受。我是个受传统教育影响深远的人。在我承受良心拷问的时候,有人帮助过我,使我的灵魂和良心变得高尚起来,为我以后的人生投下了救赎的盛宴——慈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