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流火的日子,我们绿色中国网络电视的演播室迎来了一位满头银发的老者,威县经济林发展高级顾问、西沙河梨产业带建设领路人──曲宪忠。虽然已年近古稀,曲宪忠却是个甘于奉献的老人。他家境良好、生活美满,本来应该是儿孙绕膝、尽享天伦,但他却放弃安逸,在2005年从河北省林业厅退休后又来到了威县,为林果产业发展发挥余热,在宜林沙荒地上撑起了一片片经济林、致富园的绿荫。他把搞好林果产业当作是晚年的最大乐趣,把富民强县看成是这辈子的最大幸福。
满腔热忱投身林果产业
“我这一生都对林果业充满了感情。”曲宪忠这样告诉记者。
1968年,风华正茂的曲宪忠怀揣着满满的工作热情从河北农业大学园艺系毕业了。他毕业那会儿还是国家包分配工作,可他一分分到了燕山深处的迁西县。到这个冀东贫困小县还不够,到县里后领导又把他分到了公社,公社干脆把他安排到了村里,村里直接叫他当队长。曲宪忠初来乍到,完全摸不清头绪,只好硬着头皮对领导说,我一个学生新来乍到不了解情况,要当我只能当副队长。后来曲宪忠才知道,当时那个生产队没有正队长,他当副队长实际就是队长。
新官上任三把火,哪怕是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生产队队长也让曲宪忠充满了干劲。就这样,曲宪忠凭着一股子闯劲儿,顽强拼搏、锐意进取,一步一步走上了领导岗位。先后担任迁西县林业局副局长、公社书记、局长、副县长、唐山市委农村工作部副部长、林业局长,最后升至河北省林业厅副厅长、党组副书记、正厅级巡视员,正高级工程师。
在唐山工作期间,曲宪忠一直狠抓山区综合开发治理,成功探索出了“围山转”发展模式,即根据广大农民群众长期的经验,在适合长果树的浅山丘陵区开发果树梯田,既有利改善生态环境,又能促进农民致富。曲宪忠的这个新型农业发展迎来了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的参观团,获得了唐山市长特别奖,得到了时任省长岳岐峰的充分肯定。
1991年,曲宪忠调任河北省林业厅副厅长,一直从事林果花卉等方面的技术工作。为了使果树产业能在现有的基础上有大幅度的提升和发展,曲宪忠经常深入东张口、新垒头等村重点梨产区同果农、果商和市林业局干部一起研究梨树树体改造、提质增效和搞好果品加工流通,促进出口创汇等问题。此外,他还走进九口子乡鳌鱼村对大枣产业进行技术讲座和技术示范,并协助县政府和县林业局进行技术推广和现场指导,自带刀剪斧锯在树下边操作边讲解。
曲宪忠在“焦点人物”节目录制现场 本刊记者 张子元 摄
几年下来,曲宪忠在河北省果树结构调整、良种推广、树体改造等方面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特别是在梨和红枣的提质增效和无公害生产中提出的“树开心,枝拉平,无公害,质先行”的发展模式在全省得到有效推广,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受到了省委、省政府和林业部领导的充分肯定,林业部也曾先后两次在河北省召开现场会,向全国推广。
不仅如此,曲宪忠在科研理论方面也是硕果累累。他主持编制了全省果品产业“九五”和“十五”计划,并由省政府转发各地实行;主编了《河北经济林》(中国林业出版社)、《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林果分册》、《河北省果品增收集》等专著,并在国家和省级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有些论文和调查报告曾受到原省委书记叶连松、王旭东、原省长钮茂生和副省长宋恩华的充分肯定,其中《从国内外需求浅谈我省果树发展战略与对策》一文获由省委、省政府联合组织的“河北省第三届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中国入世,正确发挥我省果品优势》一文获省委、省政府联合组织的“河北省决策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倾力打造绿色创富样本
2013年1月,曲宪忠来到威县,担任威县经济林发展高级顾问。在威县,曲宪忠用心血和汗水,用赤诚和热情,用责任和担当,演绎了一曲曲感人至深的绿色之歌。
“贫困县要兼顾生态和经济效益,在收获优美生态同时也要让群众收获财富,选准产业才算选对路子。”曲宪忠如是说。威县县情特殊,是国家级贫困县。如果搞生态林建设必须既要生态也要富民。如何使生态与富民强县结合起来,这是曲宪忠刚来威县时反复思考的问题。
来威县之后,曲宪忠发现,威县历史上梨树有着悠久的种植传统,威县的沙质土壤非常适合种梨树,加上现在梨作为一种深受市场欢迎的水果,市场前景越来越广阔、经济效益越来越可观。
掌握了这些情况后,曲宪忠曾一度激动得睡不着觉。在他的头脑中,一项宏伟的计划已经有了雏形。其实他心里明白,这次发展梨产业与此前在任何一个地方搞林果都不一样,这么大的规模,事关全县发展,来不得丝毫马虎。
曲宪忠在现场边操作边讲解
众所周知,西沙河流域有大量的宜林沙荒地,在沙土里种梨树的难度可想而知。为了让计划切实可行,曲宪忠用了一个多月时间,走遍了国内30多个省(市、自治区),还到十六七个国家和地区考察过梨树的产业化,重点分析了欧洲、澳洲、日本、韩国及国内几个重点梨产区的生产情况与市场状况,先后到山东莱阳、莱西及河北邯郸市的魏县、保定市的高阳、石家庄市的辛集、赵县等地考察,充分了解国内外梨果产业发展现状,对威县西沙河流域进行实地踏查,解剖土层结构,科学进行规划。同时,曲宪忠又联系邀请省内外多名专家进行了反复论证,最终确定:在威县实施10万亩绿色AA级高标准果园建设工程,计划到2020年时,西沙河流域近14万村民的人均纯收入,将由2012年的3920元增加到10353元,如期实现收入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曲宪忠骄傲地向我们介绍:“我们的整体思路是: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品牌化销售,产业化发展。我们重点栽植了四个优新品种,即秋月梨、雪青梨、新梨七号、红香酥梨,并且以杜梨做砧木,当年杜梨建园,当年嫁接品种。奋斗目标是:全省领先,全国一流,亚洲知名的绿色A级高效精品梨果出口基地。”
“威县地处黑龙港流域中心片区,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这么说吧,一个平原县发展十万亩高标准梨果基地,特别是大规模杜梨建园,这在我工作的40多年中是前所未有的。”曲宪忠表示,建设十万亩绿色A级、AA级梨果产业,全部到达盛果期后,果品产量将达到2.64亿公斤,年产值达到15亿元。他坚信,这不仅在冀南农业结构调整方面是一个典型,同时对指导河北乃至全国的平原县农业转型升级,也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曲宪忠的到来像一股和煦暖人的春风,吹醒了威县沉睡多年的西沙河。他大手笔规划的沿西沙河两侧10万亩梨产业带,把威县的植树造林与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紧密结合,将真正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一切为了绿色威县的崛起
在这个项目里,曲宪忠不仅是资深的果木科技专家,还是产业模式和产业发展的总策划。曲宪忠告诉我们,当时他在河北省辛集市梨树树体改造时,提出了“树开心、枝拉平、无公害、质先行”的12字发展模式,实践证明对辛集市重点梨产业区亩均增产43%,增效114%,同时也对全省梨的提质增效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到了威县之后,通过实地的考察和研究,曲宪忠对过去的经验和做法进行了扬弃,在抓规划、抓标准园的同时,因地制宜推广了四种栽培模式,即圆柱形、自由纺锤形、延迟开心形、平面网架形。既继承了原来发展模式的优点,又探索创新了杜梨建园当年嫁接,集中刻芽培养树形,科学搭架夏季捆绑等新型模式。同时与龙头企业对接,规划果品市场、贮藏库、加工厂事项,延长产业链条,推动产业发展。
曲宪忠刚来到威县时,以为只要出出思路,当个理论型的顾问就行了,其实不然。他第一步是要搞好规划。为此,曲宪忠用了两个月时间,踏遍西沙河流域7个乡镇90个重点村庄,开展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随即主持召开省内外专家论证会,变思路为规划。第二步要建设标准园。以适地适品种为原则,优先在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中建设梨园。面对成品苗紧缺状况,打破传统方式,开展 “杜梨建园当年嫁接”,节约成本,保证品种纯正。第三步是科学栽培管理。他经常带领林业局负责同志、新招录的大学生,逐村逐园现场查看,跟踪技术指导,当场解决问题。六、七月份正是梨果生长旺期,何时除掉绑缚,何时插杆绑棍,何时施肥,施多少肥,用什么方法,曲宪忠都一一亲临现场向果农们说清。第四步是实现产业化。对参与梨产业带建设的每一个老板,曲宪忠都和他们交朋友,鼓干劲,凡是涉及到梨园方面的问题,都积极想办法、出主意,需要协调的,亲自到县委、县政府,给书记、县长当参谋,出实招,得到广大干部群众及龙头企业老板的认可。县里的群众说,基本上每个果农都有曲宪忠的手机号码,哪里有疑问哪里不明白直接给他打电话咨询。看得出,无论是战略上还是手把手教果农这类细节上,曲宪忠都倾注了很多心血。“我已经把威县当成我的第四个故乡,要把余生都献给我钟爱一生的黄土地。”
威县县委和县政府给了曲宪忠很高的评价,威县十大新闻人物、威县人才贡献奖、全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学习典型等等。盛名之下,曲宪忠却说自己只是做了一点点力所能及的事。他说:“我希望自己能做一台播种机,在走过的每一个地方都撒播下知识的种子,并使其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因为我的知识都是党和人民给予我的,我要尽最大努力回报给人民。”
这位从事林果花卉等方面的技术工作40余年的老者倾力实现着威县十万亩梨产业带宏伟蓝图,被树为全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学习典型,激励着广大干部群众做好绿色创富的各项工作;他把着力改善河北省生态环境与调优农业种植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紧密结合,用自己的知识和技术,情系基层、干事创业,践行着属于他的美丽中国梦。
本期提名焦点人物小档案:
曲宪忠,男,1945年4月生,中共党员,高级林业工程师。1968年7月河北农大园艺系毕业并参加工作,河北省林业厅原副厅长,河北省林业厅原巡视员,威县经济林发展高级顾问。多年来,曲宪忠积极服务于河北省果品产业,主持编制了全省果品产业“九五”和“十五”计划,并由省政府转发各地实行。主编了《河北经济林》、《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林果分册》、《河北省果品增收集》等专著,并在国家和省级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2005年退休后,继续发挥余热,为全国及河北省的果树产业继续献计献策出力。2008年9月分别获得国家林业局组织的“首届中国枣业十大影响人物”和“首届中国核桃产业十大影响人物”光荣称号,成为现代中国林果产业发展的一面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