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小学生在一篇题为《一个奇妙的设想》的作文中写道:“我有一个美丽的设想,我要让苍蝇变得像蜜蜂一样可爱!”家长和教师看了,认为她想入非非,胡说八道。然而,笔者认为,这个小学生的美丽设想并非想入非非,苍蝇不仅可以变成蜜蜂,而且还能成为人类的朋友。其原因这于,人是可以改变环境的,同样,环境也可以改变人。比如,垃圾就是一种人人讨厌的东西,但它也是一种资源。天生其物必有用。人只要换换思路,将它们加以利用,或者换一种环境和位置,它们或许就会成为美化人居环境的有用之物。下面三个改变人居环境的经典案例,就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苍蝇变成人类的朋友
澳大利亚风光优美,环境清洁,在这个洁净得几乎纤尘不染的国家,让人难以想象的是,连苍蝇都发生了变异。众所周知,与污秽、腐臭与伍的苍蝇,让人惟恐避之不及。但澳大利亚的苍蝇却与蜜蜂一样,很受人们欢迎。它们采食花蜜,为庄稼和树木传花授粉,并因此而成为澳大利亚50元面值纸币上的主体形象。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开幕式,还放飞了以苍蝇为造型的巨大气球和印有苍蝇的纸币。当时,来自世界各国的运动员、教练员和观众,都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苍蝇传播病菌,追逐脏臭,嗜食腐败之物,是人人讨厌的昆虫。澳大利亚人怎么把苍蝇作为奥运会的吉祥物,在开幕式上放飞呢?
原来,澳大利亚的苍蝇与别地的苍蝇没有什么不同,是肮脏与丑恶的象征。200多年前澳大利亚和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苍蝇乱飞,到处传播病菌,人们深受其害。澳大利亚人就怎样才能消灭苍蝇,改变良好的人居环境展开了讨论,最后,大家形成共识;消灭苍蝇会破坏自然界的生物链,应该从改变卫生环境做起,让苍蝇成为有利于人类的物种。从此之后,一代代澳大利亚人养成了讲卫生的好习惯,把公共场所尤其是容易滋生苍蝇的污垢之处,彻底清扫并长期保持干净的环境。由此使整个国家处处清洁卫生,空气清新,鲜花遍地,绿草如茵。为了生存下去,追不到脏逐不到臭的苍蝇只好改变千万年来的生活习惯,像蜜蜂一样,在绿草鲜花间栖身,改食植物浆汁和花粉。从此苍蝇不但不再传播病菌,还能为植物传授花粉,变成了人们喜爱的小精灵,成了澳大利亚人的好朋友。
在澳大利亚,苍蝇最终加入了蜜蜂家族的行列,它们真的变得像蜜蜂一样可爱了! 丑陋裂变为美丽,肮脏转化为洁净,低贱升华为高贵。澳大利亚的苍蝇从被人唾弃的泥沼中奋力爬出来,摇身一变成为可爱的小天使,受到人们的青睐和喜爱。澳大利亚苍蝇的故事,对于我们的启示太大了。当我们抱怨环境恶劣、卫生状况太差时,应该想想澳大利亚人改造苍蝇的办法。连苍蝇都可以改造,世界上还有什么不能改造的东西呢?
把垃圾场变成演讲台
美国小镇威尔斯利地处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城西,它的闻名,源自于镇上有个著名的威尔斯利学院,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和奥尔布莱特都毕业于此。很多华人也知道它,是因为宋庆龄和宋美龄也毕业于这里。这个知名的小镇,具有英格兰风情和格凋,每幢建筑物都别有情致,门前是开阔的绿地,屋后是葱郁的森林,环境十分优美。
而更知名的是,小镇上有一处垃圾场,麻省在竞选州长时,垃圾场竟被用作竞选演说的基地,全镇的选民都要到这里投票。在不知情者眼里,这里似乎很脏,在垃圾场里竞选,岂不是太不卫生了!其实不然,这样的垃圾场,整洁、优雅、敞阔、细致。它是一个引导人投身于环保的秀场,同时也像一个社交场所,很多人都喜欢到这里散步休闲。到垃圾场处理垃圾,居民可以根据每个大型指示牌,将各色垃圾放进他们应该去的地方。分类之细密,种类之繁多简直让人叹为观止!仅玻璃瓶就分透明玻璃、绿色玻璃、蓝色玻璃、褐色玻璃、一磅玻璃、两磅玻璃;还有铝制品、塑料袋、纸制品、油漆、液化气灌、可被再利用的旧货、旧书、建筑垃圾、庭院植物垃圾等等,最后出口处是日常的生活垃圾,那是唯一有垃圾感的地方,偶有熟悉的气味飘散而出。
在这样的垃圾场上,镇上的居民还把这里作为交换站,谁家孩子长大了就把摇床放这里让需要的邻居自取,还有洗干净缝利索的娃娃,园艺的工具,不用的家具,成色都很新,镇上很多居民悠然又娴熟地挑选旧物。小镇不大,所以大家都是远亲近邻,没事还拉着手聊天儿,在堆放图书的地方,有些人会来此给孩子选几本儿童读物,还有些男女会在此聊得热火朝天,他们把垃圾场的旧书站当成约会的场所。小镇上的居民介绍说,这个垃圾场是1972年兴办的,原本垃圾分拣是请清洁公司来做,镇上家庭须每月缴纳300-400美金,后经集体投票决定各家自送。日子久了,垃圾场的热闹程度堪比市政广场或者花园,成为社交胜地,而且,该垃圾场刨去管理人员的开支后,每年靠卖垃圾还能为小镇收入65万美金!虽然数字不大,但对小镇的人来说是一种鼓舞,这项收入可用于道路维修或公共用电。
威尔斯利小镇是美国的富裕小镇之一,镇上居民除了原本祖上就有遗产的富二代以外,还居住着医生、教授、律师,甚至还有演艺明星或球星。租住在小镇上,房客一个月拿三四百块钱就能省却一周倒两次垃圾的麻烦,这样做也许省事,但却丢掉了“举手环保,环境更好”的自觉意识,同时也丢掉了倒垃圾时在社区里与邻里和谐相处的机会。由此,我们可以想到我们国家的垃圾分拣,作为一些大中城市,每个社区有这样的垃圾场可能比较奢侈,但跟威尔斯利小镇比,我们的环保意识还是太落后了。如果我们也能把垃圾经营成不仅是保护环境,更是造福社区的生意,如果每个居民都能熟练地分拣垃圾,高素质地清洗垃圾,那么我们的环境和社区,会因此而更健康,更友善!
在垃圾场上建园博园
北京园博园现在每天都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游客的观览,人们在留连和惊叹于精美园林的同时,许多人都按捺不住好奇:昔日的一个垃圾填埋场,因了何种力量,才变身为今日这一座座美妙绝伦的园林?追根溯源,是科技的助力,是科技化腐朽为神奇,把园博园打造成了一个让北京市民赏心悦目,让外地游客心向往之的愉悦地,并且让第9届中国(北京)国际园林博览会永不落幕。
为了让公众了解散播于北京园博园之中的科技亮点,在规划建设中,经过创意决定充分利用好这片垃圾场,使之得到科技型的利用和改造。在利用垃圾场时,北京园博会在建设时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创意: 一是在这块废弃地上让植物得以健康生长;二是新技术在园区里得到应用;三是新培育出在北京能够正常生长的园林植物品种,特别是花卉的应用;四是整个绿色能源在园区的应用上得到发挥。园博园中的锦绣谷,就是在垃圾填埋之后剩下的一个大坑里,随高就低而建成的鲜花谷。
对北京园博园的生态修复,主要分两个阶段:一是有效利用废弃地,通过生态、生物技术的各种手段,改造成适宜植物生长的条件;二是应用乡土树木,在种植的同时尽量考虑节约。比如在垃圾场上建起来的锦绣谷,现在虽然种植了一些应景花卉,但是基础基调还是野花野草,因为野花野草可以自然生长,不用特别养护管理。锦绣谷原是一个30米深的大坑,如果填平的话,土方工程量会非常大。为此,他们索性就构思把这个坑随形就势、随高就低地设计成了一个鲜花谷。可喜的是,园博会开园还不到一个月,生态优势初步显现,里面住进不少小动物。白天抬头可见喜鹊搭窝,到了晚上可听到青蛙和蟋蟀的二重唱。
北京园博园作为第九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的举办地,位于北京西南部丰台区境内永定河畔绿色生态发展带一线,总面积267公顷,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东临永定河新右堤,西至鹰山公园,南起梅市口路,北至莲石西路,依托永定河道,与卢沟古桥遥相呼应,历史文化氛围浓郁,地形多变,山水相依,颇具特色。北京园博园体现了“一轴、两点、三带、五园”的空间布局。一轴即贯穿东西的园博轴;两点即园林博物馆与锦绣谷;三带即三条从“中关村科技园丰台园西区”延伸至园博园中的绿色景观走廊;五园即不同特色的五大核心展区,分别是:传统展园、现代展园、创意展园、生态展园和国际展园。 北京园博园是国内首座融多种科技手段于一体的中国园林博物馆,集中展示了我国园林事业取得的优异成果,尤其是在垃圾场上建起来的锦绣谷,更是生机盎然,景致优美,成为我国科学利用垃圾场地打造生态型人居环境的最佳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