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人物小档案:
徐明,生于1980年10月,民革成员、新浪浙江特约画家、法国贝碧欧美术颜料赞助艺术家、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硕士、衢州学院艺术系讲师。2014年,速写作品《舌尖上的坊门街》入选浙江省速写作品展获优秀奖(最高奖),油画《舌尖上的坊门街》入选九月人文浙江省油画作品展;同年, 油画作品《骑行者》入选浙江省第七届体育美展获优秀奖(最高奖)。其代表作《舌尖上的衢州》和《舌尖上的浙江》系列水彩画已被制成明信片全网发售,并将售卖所得款项全部用于关爱自闭症儿童的“守护星星的孩子”公益活动和贫困学生的助学活动。
2011年,徐明花了一个月时间从成都骑自行车到了拉萨,途中遭遇雅江特大泥石流,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2013年,徐明因自己拍摄的一张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柴静的照片被盗用而在微博上进行了一系列的高调维权,保护版权的问题也逐渐走入大家的视野;2014年,徐明把家乡衢州的十几种代表美食画成了水彩作品《舌尖上的衢州》,红遍网络⋯⋯热忱、极致、高调、据理力争,徐明身上有着许许多多80后这一代所特有的标签。但是他并不狂妄,甚至非常谦逊,他说,他只是个画画的,只是有点英雄主义情结而已。
用最简单的方式表达你的全部
“读图时代”的今天,我们面临的是信息的爆炸,信息传播和接收的有效性变的尤为重要。因为是80后,徐明非常热衷于博客、微博和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平台,在那里他有着为数不少的粉丝群,他会把自己的作品和创作历程点点滴滴地记录在上面。在新媒体时代,网络媒体的力量是巨大的。
徐明笑称,自己是网络媒体的最大受益者。他说:“在微博普及之前,我的作品根本没有多少人能够认知。我甚至不知道如何向一些官方的展览送展。而好的艺术作品也只能通过购买书籍的原始方法来得到欣赏,具有延时性,而且费钱。网络平台的普及能够让我自己在第一时间了解艺术资讯,了解别人怎么创作艺术作品的,我也能更好的把自己的作品传播出去。”网络媒体的这种影响力是徐明之前从未体会过的。他开始认真地去维护这些平台。
2011年,徐明开始利用新媒体的手段在网络上展示自己的作品,尤其是经过一些明星和网络红人的微博转发,其中《夜坊门街》等作品经过微博传阅,点击率观看率超过了600万。徐明的微博粉丝成千上万地涨。一时间,他成为那一年微博同类搜索中最炙手可热的艺术家,并顺利签约成为法国贝碧欧美术颜料赞助艺术家和新浪浙江特约画家。
徐明认为,电子出版物和互联网的推广,这些新技术极大地改变了视觉信息在传播活动中的地位。他引用达·芬奇的一句话说:“‘距离感官最近的感觉反应最迅速,这就是视觉,所有感觉的首领’。人体接受的外部信息大约70%来自眼睛,听觉、嗅觉、触觉等其它加起来只占到30%。可以说视觉形式的信息接受是人类最主要的信息来源。”
看着徐明的一幅幅作品,犹如踏入一个个童话故事的大门,里面是一个连接心灵与现实的唯美王国。跟随艺术家创作的步伐,每一步都是艺术家心路跋涉的足音,都会有视觉的愉悦和意念的冲击。“文字让人厌倦,让人不过瘾,需要图片不断刺激我们的眼球,激发我们的求知欲和触动我们麻木的神经。传达的信息不是简单的靠照片就能够体现的。这个就需要设计,而我的绘画作品虽然完成了,也在网络上传播了,但是我觉得还能有更深层次的设计。”徐明说,自己已经把自己的作品逐步设计制作成各种工艺品和纪念品,特别是明信片,让他的作品在海外艺术品市场也有了一席之地。
《舌尖上的衢州》系列水彩画
倾情绘制舌尖上的乡情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引爆大江南北,勾起的不仅仅是食欲,还有食物背后的乡土人文。2014年5月5日11时39分,徐明在自己的新浪微博上发布了第一张手绘美食,是衢州钟楼底的煎饺。他从小学开始就在这家店吃煎饺,20余年味道没变,至今老板娘还认识他。
第一张“煎饺”图发布后,很快就引起了微博网友的共鸣,金黄色的煎饺上点缀着衢州味道的辣椒,散发着浓郁的思乡情,让数以千计的衢州游子们转发了这张图片。很快,第二张“衢州小烤饼”在当天14时30分完成并发布。徐明说,在有照片的情况下,画一张衢州美食的水彩插图只需要1个半小时。到5月6晚上8点20分,徐明已经完成了13幅插画,包括油炸馃、鸭掌、漂丸在内的衢州小吃都已完成。
徐明把这些又萌又暖、画风活泼可爱的水彩插画以“舌尖上的衢州”为名刊发在他的新浪微博上,受到了网友们的热烈追捧。5月中旬,徐明受“新浪浙江美食”、“新浪浙江旅游”官方微博的邀请,开始绘制浙江美食:东坡肉、葱包烩、小笼包、片儿川、猫耳朵等都一一变成了他笔下色彩丰润、十分亮眼的水彩画。
7月16日,由中国邮政正式发行的《舌尖上的衢州》明信片在衢州市文联举行首发仪式。明信片共选取24种衢州小吃,分2个不同版本,每套12张,首批印制2000套限量发行。截至7月21日,中国邮政正式发行明信片《舌尖上的衢州》,已经销售了500余套。衢州市邮政局局长刘支宇介绍,《舌尖上的衢州》是“把美丽衢州寄出去”活动的首批明信片。用明信片的方式宣传衢州,让邮政与地方文化、旅游相结合,是一种文化载体。选取《舌尖上的衢州》作为明信片是因为这个题材好,央视《舌尖上的中国》虽然有介绍衢州菜,但数量和品种有限,而徐明老师的这批小吃水彩插画相当精美。据了解,今后,市邮政还会与徐明继续合作,推出手绘版本的《衢州最美十景》(名称暂定)等明信片,以更多元化的方式和视角来宣传衢州。
热心公益的徐明,曾多次与当地有影响力的报社合作,参与公益活动,帮助贫困高中毕业生圆大学梦。这次,他将首批印制的100套《舌尖上的衢州》明信片义卖,销售所得将全部捐给衢报传媒集团,资助贫困学子。此外,“新浪浙江美食”官方微博打算将“舌尖上的浙江》系列水彩插画也制成明信片,并将售卖所得全部用于关爱自闭症儿童的“守护星星的孩子”公益活动。
明信片义卖再次把徐明推上了风口浪尖,有人说他借着乡愁炒作自己,有人说他其实“名利双收”,对此,徐明显得十分淡定。他说:“公益其实一直都在坚持,虽然我觉得自己靠着基本工资过得也并不是很富足,对于典型的80后来说甚至有点拮据。而我一直都在高校担任班主任,每年总是因为助学金到底给哪位申请的贫困生而踌躇。但是正因为这样我觉得自己更加应该做一些公益。明信片出售的钱不能改变我的生活,但是可能改变另一些人的生活。而改变一个人命运的事情,我觉得很伟大。”
舌尖上的坊门街(油画)
对艺术永远保持敬畏之情
插画是一种艺术形式,是现代设计的一种重要的视觉传达形式。徐明的美食插画非常直观和形象,通过明亮清新的色彩,将美食活跃于纸上,特别有感染力。无论是《夜坊门街》里熙熙攘攘流动的人群还是舌尖系列里充满萌意的特色小吃,传递的不仅是本土饮食文化,更是背后一段段情感的传承。“以前有很多画家在作画的时候,总是认为是为艺术而艺术,其实他把最初人的本质的东西,就是生活的一部分给忽略掉了。其实生活本身就是一种艺术,是我们在生活的过程中能体会到一种人间的冷暖。”
在当代,很多艺术家既能够既赚到钱,也能在艺术史上留下自己的痕迹。“名利双收”成为一代又一代年轻艺术家努力奋斗的主流方向。但是徐明却觉得,因为艺术家的品味和审美取向并不对等,所以一些艺术家是在迎合大众的口味,而那些一味曲高和寡,脱离大众,搞纯艺术的艺术家来反而令人敬重。“一味迎合市场的艺术家,我觉得也是生存的无奈。因为艺术家在从事艺术创作是花费了很多时间金钱的,投入了相当多的心血,想得到成功和回报无可厚非。其实我的绘画具体到语言上和文化的认同上来说,是跨地域的,就是说不局限在一个地域,在情感上来说我可能是对家乡本土的东西感兴趣。通过家乡的这种风景和美食来传达,可以打动内心的一些东西。所以我的绘画以画面意境为主,它要传达一种信息,就像我们所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的画不是一个纯视觉的东西,我的画要传达一种情绪,我感觉这个是我追求的。”
1980年出生的徐明,从事绘画已经12年了。他的绘画思路来源于身边现实的生活,从习惯从生活中找寻绘画的感觉。徐明说,这种感觉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形成的,它需要艺术家深入其中观察,将生活的精华提炼在作品中。
“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想表达自己,不管你是农民还是画家、音乐家。我作为一个画家,希望能通过我的色彩说出我自己的故事,发出和他人不同的声音。”为了这份自我的艺术追求,徐明不断地否定自己,又不断地“遇见”新的自己,他坦言,“艺术是一个没有尽头的事情。”
早些年的徐明,对强烈色彩的喜爱是非常疯狂,写生作品的画面上经常挥洒出大片的红和绿,看上去很生猛。但如今,他更加重视的是画面的协调和意境,并逐渐把创作方向往传统文化插画转变。“我每一张画都是一个重新开始,我尝试着用新的方法把它表现出来。我对绘画,始终有一种敬畏之情。”
自从“舌尖上的衢州”和“舌尖上的浙江”明信片陆续发售后,徐明的本土化创作理念已经越来越成熟了。问起现在的愿望,他说他想探索出一种“既满足情感又满足艺术”的创作方式,而这份探索就像他画笔下浓浓的乡情,温暖又厚重,并且始终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