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作为一种社会文明形态,尊重和顺应自然,繁荣和发展经济,规范和增进社会和谐,既跨越了农耕文明时代生产力低下自然刚性的“马尔萨斯陷阱”,又可避免工业文明阶段技术进步助推生产力提升的不可持续的困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方位所在,大势所趋。然而,人们的认知,或极端于回归原始文明的“返璞归真”,或固执于现行工业文明的“技术万能”,生态文明的思辨和话语体系,客观讲,还落后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
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已经形成具有科学基础、学理认知、实践探索和经验提炼的理论、方法、政策和运作的专业术语和丰富词汇。生态文明是一个“纲”、一个体系,具有综合性、复合性、系统性、科学性,通过各种关键词交织构建。这些关键词,是理解和践行生态文明的“钥匙”,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领域、不同的层面,把握生态文明的内核和精髓。应该说,生态文明的学术探讨和经验总结,可谓汗牛充栋,但社会需要一部全景式的生态文明关键词汇释义的“百科全书”。数年前,获取一部黎祖交先生主编的《生态文明关键词》,有如词典一般,深感是学习、研究、践行生态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书。
近日获悉,《生态文明关键词》一书纳入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生态文明建设文库”再版,并应邀作一序言。有些诚惶诚恐,但又觉得是一个敦促学习的机会。通览再版样书并认真阅读,深感其分量厚重、价值重大。首先,在体系内容涵盖上,综合、系统、全方位,涉及生态文明的科学原理、文化渊源、文明演进、社会科学基础、战略格局、政策实践、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制度构建等。第二,是其表现形式,不是简单的名词解释,而着重关键词语的具有学术含量和实践总结的系统阐释。有如《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每个词条以近乎于专题论文的形式出现,不仅介绍每个词语的内涵,也讨论分析所涉及的重要问题和发展情况。第三,是撰写队伍的权威性。主编、各分篇主编长期耕耘于生态文明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决策咨询,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较为丰富的经验积累,供职于国家层面的学术研究、智库服务机构和国内知名高校,多亲自撰写,凝聚了生态文明研究学界的共识与智慧。第四,是生态文明关键词相关信息的延伸和拓展。附录中关于生态文明科学认知和基础的生态学名词解释,有助于自然科学基础较为薄弱的读者理解生态文明的科学原理。对于一些重要的生态文明词语,如果需要进一步探究,可以从参考文献中,找到所需要的文献内容。书末的索引,不仅包括生态文明关键词,也涵盖生态学名词。读者按图索骥,可以轻松找到所需要的词条。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根本性的变革,涉及人类发展的未来。漫漫星空,无边宇宙,可以无限遐想;绿色地球,人类家园,必须理性呵护。地球家园孕育的人类社会演进,从被动顺应自然的原始文明、谋求改变自然的农耕文明,到强力重塑自然的工业文明。人类赖于生存的自然得到改变后,还能够支撑人类的健康发展吗?数十万年的人类生存,数以万年的农耕劳作,人类敬畏自然,自然调节生态,人类在自然面前,是渺小的;三百年的工业文明,人类改造自然,自然生态变异,人类占据了主导乃至于主宰地位,挥斥方遒,自然还能承载人类吗?人类文明的延续,需要与自然的和解,与自然的和谐。工业革命所开启的具有巨大改天换地能力的工业文明,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物质财富和生活水平,但作为文明体系,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显然不可持续。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我们需要历史的分析,更需要现实的行动。《生态文明关键词》一书,就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和有价值的参照。
生态文明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中国生态文明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是对全球文明转型的贡献和引领。也正是因为这样,希望有一天,《生态文明关键词》一书,能够在国外翻译出版,提供给阅读中文图书有困难的读者,助推生态文明对工业文明的改造和提升,迈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新时代。(作者潘家华,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研究员。《绿色中国》2021.2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