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自2012年9月16日首个生态日至今,连续开展“石家庄生态文明使者”、“环保达人”等评选活动,涌现出了不少先进市民。他们来自学校、社区、工厂、农村等各行业、各阶层,在不同的岗位,以不同的形式参与着环境保护,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极大热情,为石家庄市生态文明建设及关爱自然活动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正是这一个个凡人的善举,一段段动人的故事,一股股追求绿色的涓涓细流,汇成了“生态石家庄”的绿色海洋。
张忠民:众里唤知音
也许,你会因为他是河北第一个民间环保组织的创办人记住他;也许,你会因为在某个环保活动上见过他而想起他;也许,你会惊讶于他“大学教授”的特殊身份;也许,你会感慨于他对环保30多年的执着。
但在他看来,他与环保的关系不应该用自己为环保做了什么来衡量,更多的是看环保给他带来了哪些改变。他就是河北经贸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河北民间环保组织“绿色知音”的发起人、首届“石家庄生态文明使者”张忠民。
时代的先行者
没有人先知先觉,是时代让张忠民选择了环保。
回顾20世纪80年代,有些场景并不陌生:单位住户没有水表,每月象征性交5毛钱;卡车压断水管,哗哗地水能流一整天⋯⋯
这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生活经历。当时改革开放刚刚开始,人们的环境意识还很淡薄,就算有人认为“水哗哗地流”是一种浪费,但能把它与子孙后代、与更长远的未来联系在一起的人并不多。
河北省石家庄市一所中学的历史老师张忠民就是为数不多的其中一个。由于自小玩水、戏水,张忠民对水有一种特殊的情怀,对水资源的浪费有天生的敏感。
直觉告诉张忠民,百废待兴的中国经济即将迎来巨大腾飞,高速发展的经济可能会给资源环境带来巨大压力。他查了很多资料,发现联合国早在1977年就召开了水资源环境会议,并发出了“水资源将成为一场深刻的社会危机”的警示,而自己的身边却在每天上演着水资源的浪费。知识分子“家国天下”的情怀遇上了时代推出的大课题,先知先觉的张忠民选择了行动。
他主动联系媒体,给电台电视台写信,向报刊杂志投稿。1986年,他给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午间半小时》栏目写的信件得到了回信,张忠民高兴得不得了。接着,《河北工人报》也刊发了他警示河北水资源危机的文章《水的呻吟》⋯⋯陆陆续续的认可以及点点滴滴的回馈让单枪匹马做环保的张忠民有了莫大安慰。
因为参与环保,让张忠民从“小我”走向“大我”,一个普通人的生活开始变得不普通。周围的朋友需要重新认识他的新形象,家人需要学着接受他的绿梦想,在这个互相接受的过程中,环保作为“新形象”和“绿梦想”的主要质素为更多人所知。
燃烧的理想主义
1995年,对于张忠民来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他在《世界知识》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题目叫《两个人的村庄》,说的是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的廖晓义和李皓等人认为,中国将进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抛弃的时代,有可能造成资源的过快消耗,产生大量垃圾和污染。文章中,廖晓义提出了绿色生活的概念,即适度消费、减少污染。
这篇文章让他有一种找到知音的感觉。他当即买了张火车票,去北京找廖晓义。当时,廖晓义连一间办公室都没有,他俩就在北京展览馆附近的马路边交谈。然而,张忠民却在廖晓义身上感受到了“理想主义在燃烧”的热血,他暗暗下了决心,一定要积极支持配合他们的所有活动,帮助他们传播绿色环保的理念。
他引进并发起了很多环保活动,如“乐水行”,通过沿着河岸、湿地等水边徒步行走的方式,宣传水资源保护理念,倡导绿色环保,并邀请了一大批环保领域的领军人物,如廖晓义、吴方笑薇、马军等来到石家庄进行环保普及。
很多杰出的事情都不是天才做出来的,天才总有太多这样那样的“办法”和“对策”,而普通人只懂得坚持和执着,他们也许没有惊天动地的成绩,没有异于常人的经历,但骨子里却有一种坚不可摧的意志。
在张忠民的坚持下,“环保”的理念以一种缓慢但却累积的方式,开始了量变走向质变的过程。
2000年,张忠民创办了河北省第一家民间环保组织“绿色知音”。在张忠民看来,这是又一个借力使劲的平台,因为环境意识的普及需要持续不断地播种,才能有雨后春笋般的效果。
不过,有时一些活动效果并不理想,如“乐水行”参与人数多时有七八十人,少时只有几个人。有一次,“乐水行”拟定从西清公园走到滨河小区,来回5公里。可是集合当天早上,来的人只有包括张忠民在内的3个人。但是,他并没有因此放弃这次活动,依旧打着旗帜走完了全程。
“如果缺乏宣传,公众就会陷入真正的麻木。” 张忠民说,“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我不会强求谁来接受我的说法,但是我会积极倡导,尽力去影响更多人。”
随着知名度的提高,张忠民外出讲课、参加学术会议的机会越来越多,但他并没有因此骄傲。相反,他常常自省,深入思考后都会感激参与环保给他带来的心灵安慰和精神满足。他把这些都贯彻在了一点一滴的生活中:他使用折叠筷、布质的环保袋、水杯;出门在外,他自带手绢,节约用水,不使用旅馆内的一次性洗漱用品。
这就是低碳生活的体现,“我有房子住,从来没想过再买一套;朋友们都买车了,有人问我有几辆车,我说6000来辆吧。石家庄的出租车都是我们家的,我们家还有七八十条公交线路,还有动车⋯⋯”
“我做环保,没有功利心。” 张忠民说,“环保带给我的远远大于我为环保做的。知识的丰富、能力的提升,以及有机会参加各种社会活动,让我看到自己在不断‘成长’,这就是我获得的最大收益。”
师彦文:化笔为刀者
2014年4月20日,石家庄经济学院院内,一场关于世界地球日的宣传活动吸引了不少市民。其中,环保科普漫画展览更是吸引了诸多市民的目光,“这些漫画通俗易懂而且很有意义。”带着孩子来参观的市民张女士说。
这些漫画的所有者是石家庄市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师彦文。他从2009年开始创作环保科普漫画,已举办了公益环保科普画展上百场。虽然每天为了宣传环保而奔波忙碌,但他从不觉得辛苦。师彦文说,让更多的人了解环境保护、加入到保护环境的行列,劳累也是值得的。
宣传环保从画鸟开始
桌子上摆满了画画需要的各式颜料,床上堆放着一沓刚刚创作出的漫画手稿,柜子里堆放着厚厚的手写笔记⋯⋯走进师彦文老人家,一下就为浓浓的创作氛围所感染。
作为一名业余绘画爱好者,从2009年走上公益宣传之路后,师彦文便与环保结下了不解之缘。
“退休后,我发现,随着自然环境的不断恶化,很难找到儿时那种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的景色了。”师彦文说。那时他萌生了一个想法:用自己手中的画笔,将大千世界中千姿百态的各种鸟类画下来,让更多的人通过观看花鸟画展,形成爱鸟和保护鸟的意识。
2009年春,他开始搜集有关鸟类的素材,经过一年多的筹备、创作,他与其他一些业余绘画爱好者一起,用工笔画手法完成了近200张鸟类图,并给每张图配上鸟类的目名、科名、鸟名、学名、羽色、身长、体重、鸣声、筑巢、繁殖、生活习性、保护级别和在全球的分布图等相关资料。
2010年底,师彦文与石家庄市一些公园管理处、中小学校等联系,开始举办低碳环保公益展览。在进行了一年的鸟类画作环保宣传后,师彦文有了更多的想法:绿色生态不仅有爱鸟,还应包括低碳生活、保护环境等更丰富的内容。他开始筹备内容更丰富的公益宣传环保画展。为了收集资料,不管刮风下雨、酷暑严寒,师彦文每天都骑车到老年大学学习电脑,到博物馆、书店、图书馆收集有关环保的各方面资料素材,仅自行车就用坏了好几辆。
但正是因为这样的努力,他先后举办了“与大千世界共鸣爱鸟书画展”、“绿色生态环保科普漫画大赛”等上百场科普展览。仅在2013年,他就走进石家庄周边县(市)的农村小学,举办环保画展45场。
有人曾问师彦文:“倒贴钱的事,做起来又累,为什么还要坚持做下去呢?”
师彦文说,动力源于在办画展时的感动。
有一次,他在一所聋哑学校举办环保画展,看到这些孩子就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兴奋,拿出本子既抄又记,还用手语和老师交流着,让他十分感动。
还有一次,他在一所幼儿园举办画展,一个小朋友看到后可爱地说,“我就是黑猫警长,以后谁破坏环境,我把他抓起来。”
师彦文的心又一次被触动了。能凭借自己的一点爱好与书法绘画基础来办展览,为环保做出一点事,利用自己所长让更多公众接受环保教育,师彦文说,值了。
如今,很多举办过展览的单位要求师彦文有了新的展览一定要再来。同时,师彦文和一些学校、社区建立了合作关系,“现在,我是十几所小学、中学的课外辅导员。”师彦文自豪地说。
只要身体允许,会一直坚持下去
一路走来,虽然辛苦,但师彦文老人并不孤独。
“画鸟创作的时候,就有不少老人也一起创作。”这几年,宣传环保的志愿者队伍更是越发庞大。
现在,有十几个大学生社团经常与师彦文联系,每次画展,很多美术专业的环保志愿者都会参与到绘画创作中来。这样,加快了展品绘制,增添了制作技法,更能使大家通过参与增强环保观念。
“面对环保这个主题,大家不讲任何代价,任劳任怨地为展览贡献着。”他说。几年环保志愿工作下来,让师彦文体会到了做环保工作的快乐,也结交了不少朋友,看到广大环保志愿者的积极性,也进一步坚定了他继续将“环保展览”搞下去的决心。
同时,师彦文还获得了全家人思想上、行动上的支持。“每次有新的主题,家里人也会跟着出谋划策,创作漫画。”他说,这是他自己的一个事业,但也已经是大家的事业。
今年师彦文有两个大的计划:一个是他准备制作一个内容更丰富、形式更生动的绿色生态科普展览,为9月份的石家庄生态日做准备。展览大约要创作200多幅涉及林业、海洋、动植物、土地、空气等多方面的环保画作。目前,经过1个多月准备,师彦文已经对展览中画作内容进行了初步的分门别类,并一一标注出了每一类的创作内容以及相关资料。
另一个计划就是他琢磨着把环保漫画“普及”到农村文化墙。目前,他已经联系了几所大学的美术专业环保志愿者,组织好了队伍,还积极联系了石家庄市周边的不少县、市,已经有一些地方表示欢迎。
今年已经73岁的师彦文说,不管多困难,不管花多少钱,只要身体条件许可,他都会继续走下去。
王桂申:古稀植树人
矮小的身材,黝黑的脸庞,走起路来风风火火,说话间带着朗朗的笑。无论如何你都想不到,在你面前的是一位80多岁的老人,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作为一个曾经年收入几十万元的公司老板,她却选择了独自一人进山开荒造林11年。
她就是用自己的百万资金和汗水换来太行山一片绿色,被中组部评为“全国老有所为先进个人”、被河北省评为“河北绿色家园人物”的王桂申。
放弃天伦之乐弃商植树
王桂申退休前在河北省电信设计院工作。当年,王桂申跟随当兵的丈夫爬巴山、涉蜀水,转战西藏,后又随丈夫转业来到了石家庄。为了照顾患病的丈夫,王桂申1982年办理了提前退休手续。丈夫去世后,王桂申步入商海,开商店、办公司,很快成为一家公司的老板。
“我喜欢爬山,妹妹嫁到井陉县南障城镇后,我去她那儿游玩。但爬上山后,看到山上除了石头就是土,没有一点绿色,内心感到惋惜,那时就萌生了让荒山披上绿装的念头。”王桂申说。
2003年初,经过深思熟虑,王桂申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都难以理解的抉择:关掉公司,开山种树。子女们劝她说,“人老了,你可以到处去转转,干嘛去深山里遭罪?”
人们不理解也是有原因的,因为她有着比别人更加优越的条件:一个温馨的家,3个儿子和两个女儿都已经成家立业,本可以享受天伦之乐,安度晚年。更何况,她的公司正值蒸蒸日上之时。
倔强的老人没有犹豫,换上粗布衣服毅然走进了大山,与井陉县南障城镇七狮村签订了承包七狮沟4000亩荒山的合同,承包期70年。
这一年,王桂申69岁。
“原来七狮沟里有六七户人家,由于植被破坏,水源枯竭,人们先后搬出了这穷山沟。”王桂申说。摆在她面前的,是没路、没水、没电、没人居住的秃山荒沟。
为了离大山近一些,她从村民手里买了一间6平方米的石头屋住。“三块石头一口锅,人狗一个窝”,这是当地村民形容她初到山里的情景。
十年艰辛,荒山终成世外桃源
2003年3月,签订合同一周后,王桂申就开始了她的“治山工程”。刚开始,她还一边植树,一边打理公司。公司关闭后,她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植树造林中。
山高坡陡,人工植树不容易。王桂申就找了一架飞机,在荒山头上遍撒种子。柏树、松树长得慢,需要人工栽种,王桂申就买来树苗,雇请村民进山植树,每天仅树苗与工资开销就得8000多元。“最多的时候,两个村子的百姓一起进山,足足有三四百人,大家拿着干粮带着水,在山上没日没夜地干。看着一棵棵树苗栽起来了,我虽然累但很高兴。”王桂申说。
至于当年的艰苦,王桂申则不愿多提:“每天,我带着干粮进山,中午就坐在地上啃凉馒头当饭。三伏天,我带着十几位妇女给野酸枣树做嫁接。那真是‘不干一身汗,干活汗一身’,衣服就从来没有干过。”冬天时恰恰相反,冷得要命。有一年冬天,山上温度达到零下20多摄氏度,石头屋里即使点了炉火也不暖和,王桂申竟然整个冬天都合衣而睡。
天道酬勤。王桂申的坚持终于得到了回报。慢慢地,七狮沟由荒山沟变成了花果山,有了冬枣林、核桃园、桃园、杏园、苹果园、杨树沟、花椒林。放眼望去,满目葱茏,让人神清气爽。
赵据庭是七狮沟的村民,也是王桂申的“义务护林员”,他对记者说:“这么一个城市老太太,跑到山里来种树,不为钱,就为子孙后代留片绿,大家都服她。”
为子孙后代留下一座青山
近年来,有很多人打起了七狮沟的主意,甚至有人开出上千万的价格,要开发这片山林。但王桂申怕太行山的这片绿色受到损害,都婉言拒绝了。
王桂申说:“我植树不为了挣钱,就为了给后人留下一片绿色,让后人多呼吸点新鲜空气。将来我走后,一棵树也不能砍,谁砍了谁就是历史的罪人。”
2011年前后,王桂申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3次被救护车拉到医院急救。每次病情缓和之后,孩子们都劝她回家休息,但她执意要回七狮村,回到她亲自绿化的大山沟。用她的话说,“我这辈子就交给大山了,这里的一草一木也是我的孩子,离开他们我舍不得啊。”
如今,七狮村的山绿了、路平了。走进七狮沟,两旁是一望无际的莽莽绿色,长长的队伍在枣林、核桃林、苹果林、桃林、杨林中间蜿蜒穿行。以前很少见到的山鸡,也三五成群地欢叫于山林之间。
虽然,王桂申已是80岁高龄,但老人植树的脚步并没有停止。她要在5年内,让杨树沟、核桃沟、苹果沟、桃园、枣林等地绿意遍野,用实际行动来回报社会,回报太行山的父老乡亲。“我会把最后一口气献给大山,献给这片绿林。”王桂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