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  图文首页 |  《绿色中国》目录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杂志目录 > 《绿色中国》(B)2022年第3期 > 赵育莹 走向世界魔术之巅
赵育莹 走向世界魔术之巅
来源:绿色中国 时间:2022-06-08 11:44:20 浏览:998
字体:
分享到:

人物小档案

赵育莹,解放军第二炮兵文工团青年魔术师,中国第二届“金菊奖”魔术比赛金奖得主,第八届全军会演魔术比赛一等奖获得者,2011绿色中国行推广大使 ,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委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杂技家协会魔术委员会委员,北京杂技家协会理事,世界魔术师协会会员。2006年3月11日在法国尼斯举行的第15届金鸽世界魔术大赛吸引了各国众多的魔术大师。作为中国惟一参赛的选手,赵育莹表演的《扇舞新韵》编排新颖,富于创新,赢得评委和观众一致好评,在15名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得了金奖。此外,她还获得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观众最喜爱节目奖”,中国文联杂技家协会“德艺双馨会员”,北京文联“繁荣首都文艺事业作出突出贡献者”荣誉称号,中国国际版权保护中心“十大中国著作权人”奖。

在2010中国绿色宝贝颁奖盛典上,身着华美汉服的赵育莹以2011绿色中国行推广大使的身份为观众们表演了一出绝美的花朵魔术——“百花齐放”。设计华丽的中国传统服饰和手脚并用的肢体表演是赵育莹魔术的一大特色,但是对赵育莹来说,她不仅仅要呈现一场魔幻盛宴,更要传递中国最美的古典文化。

 

新颖表演让魔术获得生机

中国是世界魔术发源地之一,中国魔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荣的传统。早在公元前16世纪的夏代,魔术就已见于宫廷演出,时称“奇伟之戏”,后简称“奇戏”或“幻术”,民间多称“戏法”。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海禁大开,外国魔术大量涌入我国,“魔术”一词也逐步取代了故有的“幻术”之称。而此时,朱连魁、韩秉谦等中国魔术师在海外卖艺维生,在传播中国魔术文化的同时,也带回了许多西洋魔术。因此长期以来,世界魔术之巅始终被西方世界群雄割据。

在第23届世界魔术大会上,人们惊奇地看到了来自古老东方的魔术——魔术师摇曳的水袖,宛如盛唐牡丹的中式礼服;潺潺流水般的丝竹古乐中,走出了曼妙的中国古典舞步。而凭空变出的数十把各式各样的中式纸扇更显绚丽多彩,魔术师顺手拈来一把衔在口中,再献上一出“衔扇变脸”的绝活。这就是中国魔术师赵育莹的参赛作品《扇舞新韵》。以扇为主题,舞蹈与魔术、魔术与中国文化的有机结合,这种魔术界前所未有的构思,让西方观众大开眼界。

“越是民族化的东西,越具有世界性”。这一点,赵育莹说自己颇有体会。

上世纪90年代受西方魔术的冲击和影响,传统的中国魔术一度进退维谷,甚至举步维艰。那么,有没有可能把魔术表演变得像京剧戏曲那样富有中国特色呢?赵育莹取芭蕾舞剧《堂吉诃德》中的经典舞段为参照,将人们所熟悉的牌技与芭蕾舞的表演形式贯穿一体,成功地创作、表演了《芭蕾牌技——堂吉诃德变奏》,令许多业内人士叹为观止——单就芭蕾舞而言,其“足尖技术”已非等闲之士所能驾驭,何况又将手彩魔术“三大难度技法”之一的牌技与其相融贯通。这种奇思妙想的创作尝试,为中国魔术看台带来了惊喜和变化,也为“新生代”女性魔术创作思路的形成作了尝试。

2005年3月初,一年一度的“国际魔术师展演会”在被誉为“世界艺术之都”的法国巴黎举行,此次活动汇聚了来自世界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30多位当红的国际魔术大师。赵育莹作为惟一的中国魔术师携其代表作《扇舞新韵》,赴法国巴黎参加活动。赵育莹的“高控腿170度足尖开扇”特技展示十几把色彩艳丽的折扇神奇拈来,以及最后两把长约三米的大扇凭空呈现,获得了全场的热烈掌声。日本著名的国际魔术大师岛田晴夫先生称:“赵育莹小姐的成功不仅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我们东方魔术的骄傲。”

2006年3月12日,第15届“金鸽”世界魔术大赛在法国尼斯举办。赵育莹在高手云集的国际魔术擂台上,技压群雄,一举夺得金奖。

这一次次的舞台表演不仅仅是各国魔术表演艺术家之间的切磋和学习,更是一次中西方文化艺术的碰撞和较量。自此,赵育莹这朵“军营魔术花”一路盛开,多次应邀赴日本、韩国、老挝、俄罗斯、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参加国际魔术界的比赛和演出交流活动,让中国魔术不断走向世界。赵育莹也很快被邀请加入了国际魔术师协会,成为了迄今为止最年轻的会员。

“东方魔女”是这样炼成的

赵育莹出生在美丽的海滨城市大连,从4岁开始她便进入少年宫学习舞蹈。11岁时,赵育莹在电影《偷渡偷渡的女人》中扮演角色;12岁考入沈阳音乐学院附属舞蹈学校;16岁那年,赵育莹担任了中国大连国际服装节广场晚会艺术编导;17岁时,她出任节目主持人,并以流利的中、英、日三国语言主持了多场大型文艺赛事和涉外演出。多才多艺的她还能写词作曲,自编自唱,能歌善舞。

舞蹈学校毕业后,赵育莹本来可以顺理成章地进入艺术团体跳舞,但她却放弃了舞蹈,决定学习魔术。“电视里那些魔术师优雅地戏耍扑克牌的样子实在是太让我着迷了,但是他们穿的却是西方的礼服。而且,以前魔术师基本都是男性。新中国成立后,才开始出现女魔术师。但是,无论是表演风格还是在装扮上,女魔术师都还沿袭着男演员的表演模式。为什么中国不能有自己代表性的女魔术师呢?”赵育莹说,这个问题的答案她想亲自书写。

1998年夏天,赵育莹前往北京拜著名魔术师傅启凤为师。当时的国内魔术界还相当冷清,“基本上没有人关注,没什么名也没什么利”,傅启凤征求她的意见,没想到她竟满口答应了。很多人不理解,她却很轻松:“艺多不压身嘛,我很有兴趣,多学习一门艺术很好啊!”

从此,她走上了艰辛坎坷的魔术表演道路。为了陪女儿学艺,母亲逄美玲辞去了工作,也从大连来到了北京。

刚到北京时,母女俩租了一间便宜的小屋居住。由于当时还没有团体接收赵育莹,学艺的所有费用都要她们自己承担。为了省钱,每天去老师家,母女俩连公交车都舍不得坐。赵育莹练基本功时,母亲总是一直陪着练习。赵育莹练习单手抛扑克牌时,一抛就是好几千张,十几平方米的排练厅,撒得满地都是。母亲则要把女儿抛的扑克一张张捡起,然后挨个擦干净,再抹上滑石粉。女儿再抛,母亲再捡⋯⋯赵育莹千百次地练习那些枯燥无味的扑克牌,日复一日地重复,母亲也日复一日地为她捡扑克牌。就是凭着这种超常的韧劲和苦练,仅仅用了3个月的时间,赵育莹就掌握了魔术表演的基本方法并登台演出了。

良好的艺术灵性与修养,扎实的舞蹈功底与魔术技巧的结合,赵育莹给中国舞台魔术在表演和创新上增添了一抹亮色。2001年,她在魔术大师刘树正指导下,推出了力作《扇舞新韵》,一举拿下中国魔术比赛金奖。这个传统戏法章式和魔术演绎结合相生的新作品,因赵育莹清丽隽美、驾轻就熟的表演而平添绮丽。赵育莹的名字也开始在中国魔术界响亮起来。

舞蹈演员出身的赵育莹,用了7年的时间变身为魔术师。为了更深地理解和体现中国文化的底蕴,24岁的时候,赵育莹选择了进入北京大学艺术系深造。“我的目标是:不穿燕尾服,把源于西方的舞台魔术表演给西方人看。”她自信地说。

女魔术师是赠予世界的礼物

2005年11月,赵育莹接到文化部的通知,要她在胡锦涛欢迎美国总统布什的晚宴上表演,并且还要“变”出一份“大礼”——2008年奥运会的吉祥物“晶晶”和“欢欢”送给布什夫妇。

得到这个消息,不论是单位领导、同事还是老师,都为她捏了一把汗。因为魔术表演和歌舞表演有很大不同,舞台的距离、灯光和背景都关系着表演的成败。宴会席间近距离的表演,观众对所有动作都一览无余,难度太大;况且又是给如此重要的人物变魔术,不容有一点闪失。

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赵育莹说:“太紧张了,特别是最后一次彩排,很多地方都要我们重新修改。我表演用的扇子是羽毛做的,导演说,现在有禽流感,要全换成纸的。我开场的第一个动作原本是‘足尖开扇’,觉得在晚宴上如此表演‘不雅’,也要改;表演的音乐也要换成能体现中华民族特色的;还有,文化部拿来的福娃比我和我妈妈原来买好的整整大了一圈,道具也要重新做。离演出就几天时间了,我吓得都不敢深想。”演出前,母女两人分头忙碌。赵育莹要根据新的音乐重新编排动作,母亲则通宵达旦地给自己做道具。

演出当晚,赵育莹身着紫色演出服,发髻上戴着漂亮的凤钗。纤纤葱指上下舞动,倏忽间,变出的团扇、纸扇、五彩扇如缤纷花瓣洒落舞台。令人惊叹的是,她手中的丝巾轻轻一抖,幻化出两面大扇,如美丽的彩蝶,在舞台上飞舞。场内音乐从悠扬的古乐变成轻快的民乐《茉莉花》,赵育莹端出一个精致的木匣,打开后走到布什面前请其验证是空的,布什点头称是。合上匣子,她凭空一抓,再亮内匣时,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安卧其中。赵育莹先取出绿色的“晶晶”送给劳拉,接着取出红色的“欢欢”送给布什,掌声四起,全场气氛达到高潮。

在男性占主流的魔术界,女魔术师要成功需要克服更多的困难,比如女性的手会小一些,这样在表演手彩的时候难度就会更大一些。但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女性在身体柔软度、舞台表现力等方面也会有一些优势。也许,一个好的魔术不仅仅取决于它的难度有多大,而在于它有多独特。 赵育莹说:“我认为自己的特色就在于原创性。我曾专门学习过舞蹈和编导,当过主持人,后来又去北京大学艺术学系读研究生,与其他魔术师比起来我更容易把一些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结合在一起,进行新的创作编排。”

赵育莹把很多女性元素融入到魔术表演中,比如她每次表演都会穿着中国传统服饰,道具也大量使用折扇和花朵,梦幻般的意境中,绸缎飘动,绢花绽放⋯⋯“作为一种表演艺术,魔术需要带给观众美的享受。”赵育莹说。她的魔术,为中国魔术界注入了一股柔美的新生力量。

从封闭走向交流,从模仿他人到表现自我,中国魔术在改革开放中完成了历史的蜕变。而赵育莹,不仅在国际舞台上享誉世界的艺术光华,在追求绿色魅力和展现中华文化的道路上依旧美丽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