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场逐渐成为社会资源配置主导地位的今天,如果不是人才市场催缴档案管理费,很多人恐怕早就忘记了那个叫做档案的东西。
我们这里所说的档案是指人事档案,最早起源于苏联。在我国,人事档案是记录一个人的主要经历、政治面貌、品德作风等个人情况的文件材料,起着凭证、依据和参考的作用,在个人转正定级、职称申报、办理养老保险以及开具考研等相关证明时,都需要使用档案。但是每个人自己是看不到它的。
人事档案,曾经是计划经济年代分配资源的重要参照,却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形如鸡肋。很多媒体都指出横跨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档案管理制度的尴尬境地。
随着人才在全国甚至全球市场上自由而频繁的流动,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档案,已经不能为现行的人才流动提供真实的信用证明,它越来越成为用人单位一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档案这份神秘又陌生的文件材料如今已经成为了每一个大学生在毕业时候头痛的问题。没有人和他们详解这份文件的功能到底是什么,而它又似乎很重要,和个人的经历、身份息息相关。不少毕业生的档案随他们的户口迁回原籍后,档案管理费成了每年必须的开支。
档案费简直就是一个怪胎:看似服务,却又难以公益;很像买卖,却垄断无休。《检察日报》在《专家:全国每年人事档案收费数十亿流向不明》一文里明确指出了档案费的不合理之处:因为按规定,“弃档”或“自揣档案”是违规的,因此,“消费者”没有说不的权利——你只能在它那儿存档案,收费也不可能议价协商。
历史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一个国家都在不断的改革中让自己的制度和社会分工更加完善与合理。在媒体的连续质疑声中,最新消息显示,全国档案费将在2016年前取消。这是一个好的信号,而取消管理费只是第一步,改革档案制度,把公民信息数字化集中管理才是真正要解决的问题。
“虽然现有的档案管理机构以及纸质档案不会立刻退出历史舞台,在各项社会事业都处于改革节奏的当下,公民履历以及信用记录应朝着数字化整合与联网式管理的方向迈进。”很多网民同样提到了档案“数字化”的未来。
一些专家认为:人事档案制度改革要沿着契约化、电子化、社会化和法制化的轨道前进,以全面提高国内档案管理效率与公平。但笔者认为,人事档案制度改革不管走向何方,只要坚守最大限度方便公众的原则,就不会脱离政府服务的内涵与本质。
而档案,这个跟随大家左右记录其人生经历的纸片,也就会在未来的社会中找到为公众服务的方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