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  图文首页 |  《绿色中国》目录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杂志目录 > 《绿色中国》(B)2022年第3期 > 倡导尊重型阳光教育
倡导尊重型阳光教育
来源:绿色中国 时间:2022-06-07 13:33:14 浏览:422
字体:
分享到:

“孩子不打怎么行?三天不打,上房揭瓦”。这似乎是目前很大一部分家长长期以来的共识。但眼下这个不可理喻的小孩,可能正是当初的你。每年的4月30日是“国际不打小孩日”,这个特殊的节日是由美国民间反体罚组织发起,旨在宣传正面管教方法。向体罚说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多点宽容与耐心,多些赞扬与引导,以爱与鼓励,让孩子的成长多些快乐。

最迅速最直接的惩罚方式

“鞭子本姓竹,不打书不读”,“不打不成才,一打分数来”,“省下了棍子,惯坏了孩子”……这就是传统教育模式下体罚者的宣言。这一古老的教育方式在新世纪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课堂中却仍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与儿童的事件仍屡禁不止。

美国CNN新闻网站、TIME网站都讨论过体罚。CNN新闻网站说,“人权组织披露,在刚过去的这个学年中,美国学校中有超过20万名儿童被打屁股”。主要原因是,老师碰到较难教育的孩子,通常认为体罚是让学生最快意识到错误的方式。有老师说,体罚是最有效的方式,它容易实施,所需要的就是一块短木桨而已。

但可悲的是,如今成人对孩子的体罚方式早已不仅仅是一块短木浆而已。各种幼儿园、学校和父母虐待殴打儿童的新闻频频曝出,孩子的受伤程度也越来越重。

体罚和变相体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有极大的伤害,在生理方面,可能使学生致伤致残,甚至导致死亡;在心理方面,使儿童变得恐俱,缺乏安全感,并摧残学生的心灵,扭曲学生的人格,损害学生的尊严,窒息学生的思想。

加拿大学者就体罚对孩子将来身心健康产生的影响做了全球最大规模的调查。被体罚的儿童成年后吸毒和酗酒的可能性是正常儿童的两倍,而且患上焦虑症、反社会行为倾向和抑郁的几率也会大大增加。在偶尔被打的受访者当中,有21%患上焦虑症、70%患上抑郁症、13%酗酒、17%嗜毒。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全国贫困儿童中心的心理学家伊丽莎白·盖尔绍夫经长期研究发现,体罚可能产生10种不良行为,如易进攻、反社会和成年后对子女及配偶滥用暴力等。

美国在大多数人眼里象征着“人权”,美国的教育理念似乎与体罚没多大关系。但2012年10月26日,美国驻华大使馆官方微博却表示,事实上,在美国的19个州内,学校体罚学生不但是合法的,而且体罚的主要方式,即用木板打学生的屁股。这条微博让不少网友跌破眼镜,但也有不少网友指出,体罚和虐待是不同的,容许体罚的存在并不代表容许虐待。

根据美国驻华大使馆官方微博发布的信息,直到目前,美国有31个州与首都哥伦比亚特区已经不允许学校体罚学生,但还有19个州没有这样的禁令,这19个州集中在中西部、中部与南部,包括阿拉巴马、阿肯色、亚利桑那、科罗拉多、佛罗里达、佐治亚、爱达荷、印第安纳、堪萨斯、肯塔基、路易斯安那、密苏里、密西西比、北卡罗来纳、南卡罗来纳、俄克拉荷马、田纳西、得克萨斯以及怀俄明。其中,密西西比、阿肯色、阿拉巴马是体罚学生比率最高的三个州,2006年这三个州被体罚的学生比率分别为7.5%、4.7%与4.5%。在2007学年,美国共有22.3万名中小学生遭受到体罚,截止到今年,这个数字仍在上升。

在美国,尤其是在一些拉美、亚裔移民家庭以及是一些收入比较低、受教育程度比较低的黑人家庭,打孩子的现象相对于白人家庭来说还是比较普遍的,甚至存在严重的虐待、性侵等情况。

1998年时,美国一个反体罚组织“有效管教中心”发起了名为“国际不打小孩日”的活动,将每年的4月30日定为“国际不打小孩日”。截止2011年,全世界已有上百个国家的民间组织参与这项活动。

根深蒂固的中国式体罚

在我国,“体罚式教育”似乎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社会现象。中国政法大学的教授曾针对家庭体罚现象进行调查,在受访的498名大学生中,54%的人承认在中小学阶段经历过家长的体罚。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在于传统的家长制社会,使得不少家长认为孩子是自己的附属品,自己管教孩子天经地义,同时,孩子“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等说法根深蒂固,让许多父母觉得体罚孩子是为了孩子好,不是虐待孩子。可以说,中国父母是世界上最望子成龙的,但有些教育方式却不得不说有待商榷。 

中国自两千多年前的教育家孔子起,就逐渐形成了“严师出高徒”的教育理念,在中国课堂中延续使用了数千年的“戒尺”想在短时间内彻底离开我们的课堂确实要多花费些功夫。再有,当今社会巨大的竞争压力、生活压力也为教师体罚学生埋下了导火线。

不论是在中国的城市还是农村,体罚都十分普遍。绝大多数家长习惯性地会一遍遍对孩子说,我辛辛苦苦把你拉扯大,你可不要忘恩,你要是辜负了我(学习不好、调皮捣蛋、技不如人等),让我在亲戚朋友邻里间抬不起头你就是不孝,就是该打。有心理学家分析,父母这样说,是因为他们心中本来的爱太少,他们很害怕,自己付出的爱没有回应。

联合国儿童暴力全球调研项目也曾在北京、广东、陕西、湖北、浙江、黑龙江六省市大中专学生中采取回顾16岁前的经历的形式,展开儿童暴力问题调查,数据标明,57.8%的人受过父母体罚,69.8%的人曾在小学受到过老师的体罚,在初中受到体罚的比例则为31%。

在例如罚站、罚抄等不同的体罚方式中,语言伤害的冷暴力也占据着极高的比例。所谓语言暴力,就是使用嘲笑、谩骂、诋毁、歧视等不文明语言致使他人精神上和心理上感受到痛苦或伤害,属精神损害范畴。北京市青少年法律援助中心副主任、中华全国律师协会未成年人保护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张雪梅认为,语言暴力不同于针对身体的暴力,从表面上看,语言暴力造成的伤害并不明显,但从某种程度上讲,可能造成的后果会更严重,对学生的伤害持续时间更长。体罚更多伤害的是学生的身体,其伤痛可能是短暂的,但语言暴力的伤害却可能是长久的,它不仅侮辱了学生的人格尊严,使学生失去学习信心和兴趣,严重的还会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问题、丧失生活勇气、自伤自杀以至违法犯罪等严重后果。

教师的语言冷暴力长期以来之所以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就是因为语言冷暴力对学生伤害颇具隐蔽性。很多教育者认为老师在学生面前说几句挖苦的话,只是“恨铁不成钢”而已,出发点还是好的。然而就是这样的错误认识给了语言冷暴力得以生存的空间。尤其小学生年龄比较小,思想认识水平还有所欠缺,对老师很依赖,在心理上还没有形成较深的权利意识,因此对自己权益受到侵害还不十分敏感。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社会对老师的体罚总体上持理解态度。以家长而言,对罚作业、罚站、放学后留在学校反思等轻微体罚,家长基本上没有异议,并认为老师严格规训有助于学生进步。学校也认为严格要求学生的教师是对学生、家长及社会的负责,是优秀教师的必要条件。根据海南大学的问卷调查显示,即便老师体罚造成学生身体和精神上的一定伤害,父母知道后的反应也有近60%采取默认态度,其中“支持老师体罚,认为起到了教育作用”和“反对老师体罚,但不采取任何行动”的比例为54.3%,“赞成体罚,并对你所犯错误再次体罚”的比例为4.3%,“到学校讨说法”的只有28.4%。即便不认可老师实行体罚的家长,自已也很可能会对子女严加管教。

老师负有“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也自然应当肩负起“为人师表”的义务。如果我们的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经常通过暴力手段来解决问题,也就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学生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一旦这种影响不断扩大,对我们年轻一代的影响则是不可估量的。

呼吁遏制棍棒教育

对于虐待儿童,世界卫生组织1999年将其定义为:在一定的责任、监管或权利关系下,对儿童的健康、生存、发展及尊严造成实际的或潜在的伤害,包括一切形式的身体和(或)情感虐待、性虐待、忽视、经济的或其他形式的剥削。因此,我们对于“体罚式教育”的法律介入,也亟待拓展外延。一切体罚和虐待行为,即使没有造成显性伤害的,都应关进法律笼子,视情节给予相应惩戒,从而迫使广大家长学会尊重孩子,摒弃体罚陋习。

英国虽然在1989年通过法律禁止在公立学校体罚学生,两年后扩大到私立学校,1998年又扩大到校外,家长也不得体罚学生,但2001年11月有40多所学校的教师和一些家长联合向高等法院提出请求,要求恢复体罚,他们认为:禁止体罚使学校纪律下降,而且体罚是符合《圣经》要求的。 于是,从2006年4月开始,英国颁布了《2006年教育与督学法》,使英国教师有了惩戒不规矩学生的法定权力。新法生效后,教师获得在学校使用身体武力阻止学生打架的权力,以及不经家长许可对学生实施放学后或周末留校的处罚。有了新法之后,一些地方教育部门规定了具体要求。例如,鞭子或皮带必须是经过认可的标准,必须备有惩罚记录,年龄在8岁以下儿童禁止体罚,打手心时每双手不得超3下,鞭打男生臀部不得超6下等。

在韩国,2002年6月26日教育人力资源部公布《学校生活规定预示案》,规定教师可以对违纪学生作出体罚。但它同时规定了实施体罚的详细程序:实施体罚之前要向学生讲清理由;实施体罚前对学生的身体、精神状态进行检查,必要时可延期进行体罚;学生可提出以校内义务劳动来代替体罚;体罚必须在有校监和生活指导教师在场的情况下进行。对体罚手段和过程,韩国还有详细的规定,比如,对小学、初中生,用直径1厘米、长度不超过 50厘米的木棍,对高中生,木棍直径可在1.5厘米左右,长度不超过60厘米。在体罚中,男生只能打臀部,女生只能打大腿部。实施体罚时,初高中生不超过 10下,小学生不超过5下,程度以不在学生身体上留下伤痕为准。

屈从于父母棍棒教育下的儿童,其心理健康往往让人无法乐观,到了成年之后,各种心理问题才逐渐显现且很难根治,很多因为童年遭受体罚所产生的心理阴影,会伴随他们的一生。时代在发展,我们的教育方式也应与时俱进。对于广大家长来说,需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把孩子作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去看待,积极沟通,主动交流,以循循善诱的方式教育孩子。对于法治社会来说,则应该建立和完善法律制度,对体罚孩子的行为予以惩戒,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国际不打小孩日”这个节日的口号是:“请来试试看,至少在今天不要打小孩,或者你将会发现,今天过后的每一天,你都不需要打小孩了。”这个节日告诉人们,孩子虽有这样那样的过错,家长和教育者也不能居高临下,一味压制和打压孩子,而应该用智慧的方式处理,比如家长应学习一些避免与孩子冲突的技巧、提高沟通效率,激励赏识孩子,使孩子人格豁达、心理阳光等。这个节日还有重要的权利内涵。孩子虽然是弱势群体,但在发展权、受尊重权方面,有着和大人一样的平等权益。拥有了这种权利平等,孩子才能得到更多快乐发展。

在尊重意识、平等意识已经成为世界教育理念的今天,我们呼吁全世界的父母或者是老师,能够在这节日当天不体罚小孩,而且通过这一个节日所倡导的理念,最终让一年365天都不打小孩。很显然,这是对儿童权益的一个有力保障,正如反对体罚儿童已经作为现代社会的共识,被写进了《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一样。希望更多的中国家长走出传统落伍的棍棒教育、暴力教育等思想的误区,进行实事求是的“观念教育”,给孩子送来更多尊重和平等温馨的“权利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