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
图文首页
|
《绿色中国》目录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邮箱 丨
新闻
高端访谈
国家公园
湿地
全国三亿青少年进森林
短视频
军事
图片
公益活动
资讯
全国地方新闻联播
林草一周资讯
“两山”回响
两会小林通
两会零距离
两会说两山
特别报道
新闻2+1
绿色中国云对话
绿色财富人物
两会云访谈
明星面对面
焦点人物
美丽使者
新闻会客厅
书画名家
国家公园
纪录
短视频
COP14
大美湿地看梁平
国际重要湿地取水记
行走的风景
大地精灵
看“三北”
国际重要湿地取水记
短视频
国家公园
全国林草重点工作
《我爱你中国》
大熊猫短视频大赛
战疫情
军歌嘹亮
旭说军事
最强观点
武器库
国防风采
旭说航展
旭说军工
为军服务
动植物
绿色中国行
国家公园
绿色中国
绿色中国十人谈
公益晚会
绿色中国自然大课堂
绿色中国大讲堂
摄影万里行
首页
>
杂志目录
>
《绿色中国》(B)2022年第3期
> 那山 那雪 那些年
那山 那雪 那些年
作者:于守强
来源:绿色中国
时间:2022-06-06 12:11:48
浏览:419
字体:
小
中
大
分享到:
我出生在胶东海边,却和我的兄弟们随转业的父母来到了大东北。为了支援林区建设,又从农垦区转移到林区,在山林里度过了我们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那些年的林区交通闭塞,远离世界,人们生活贫困而艰辛,而大自然却是一个丰盛的天堂,尤其是大东北的冰雪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快乐和深远的记忆,让我时常想起那山,那雪,那些年⋯⋯ 大东北的冬天漫长而寒冷,却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光。几场雪过后,整个世界就变成了银色的童话天堂。厚厚的积雪覆盖了村庄、道路、田野和山林,河流也结上了厚厚的冰,偏远的林区就更加闭塞和宁静。然而孩子们总能在大自然中创造出自己的快乐。打冰嘎、滑冰板、放爬犁、挖雪洞、打冲锋、堆雪人、打雪仗、摔跤、斗鸡、做冰灯、玩雪雕、打松鸭、套兔子⋯⋯孩子们成帮结伙的在雪地里疯。那时的天气比现在寒冷,可我们不知道何为雪地鞋、羽绒服和风雪帽,孩子们都是穿着母亲做的棉乌拉、棉裤袄和狗皮帽,也有的穿着露脚跟的破棉鞋,冻得手脚通红,却也经常在冰天雪地中玩得热火朝天,汗气蒸腾。 打冰嘎是最简单而安全的冰上活动。孩子们将选好的木料锯成合适的木段,再用菜刀一点点削砍,制成一头钝尖的陀螺,有条件的再找到一棵图钉或滚珠嵌到尖头上以减少摩擦力,用布条或麻丕子做成鞭子,在冰面上啪啪地抽打着,比谁的冰嘎好看、转得稳、时间长。 大一点的孩子就会照着鞋的大小锯两块木板,镶上两根8号铁线,两侧钉上钉子做成冰板,用麻绳绑在脚上到结冰的河面上搞滑冰比赛。那是一项有趣但很危险的运动,由于这种自制冰板简陋、笨拙,稍不小心就会摔伤。我有两次实实地摔了个仰躺,后脑磕在坚硬的冰面上,天旋地转,眼冒金星,好一会才爬起来,头脑晕乎了好些天,长大后才明白,那其实是脑震荡。 那时山里的孩子基本上都没见过火车,可我们却在冰雪中坐着自己的“火车”。一大帮孩子,将几个或十几个爬犁扛到山顶,用绳子连接到一起,大大小小的孩子满满地坐上爬犁,由司机兼车长发号施令,从山顶上放下来,其速度和壮观的场面不亚于一列呼啸的列车。也有人仰车翻的时候,却因有厚厚的积雪保护,很少有人受伤。 孩子们热衷这样的游戏,从一大早能玩到炊烟中母亲们的一声声召唤,在有月亮的夜晚,甚至能玩到很晚,衣裤、鞋子都挂满了厚厚的冰雪,也时常把唯一的衣服鞋子刮破,回到家免不了挨一顿惩罚,却依然乐此不疲。 山里的孩子没见过外面的世界,却以大带小一代代自然地传授着技艺,都会自制玩具。山里有的是木头,于是我们的冰鞋、冰爬犁、雪爬犁、大刀、手枪、都由我们自己手工制作。可是那时想弄到一根铁丝、几颗铁钉是十分困难的。1970年冬,我和二哥已在很远的镇上念初中了,为了给五弟做一个带飞机头的冰爬犁和一副铁撑钎,很是费了一番心思和镇上铁木社的师傅套近乎,终于在放假前搞到了钉子和两根半米长的铁筋,为小弟做出了那些孩子中最好、最快的冰爬犁。有一天小弟玩得起劲,不知怎么竟滑到了水里,湿透鞋和裤子,冻得够呛,回到家母亲却把我狠狠地训斥了一顿,真是冤枉啊。 六十年代后期的某一年冬,一夜醒来,大雪封了家门。厚厚的积雪2米多深,将整个窗户、房门堵死。军人出身的父亲用尽了力气和办法终于打开了一条缝隙挤出了门外,为我们开凿了一条通道。这厚厚的积雪成了我和兄弟们的战场。我们把雪洞挖得像迷宫一样,藏猫猫、打冲锋,并穿过深厚的积雪想办法和外面的孩子们取得联系。 由于大雪,森林里没有了食物,野鸡、狍子、野猪都纷纷串入村子寻找食物。一天,我们一帮孩子正在外面玩耍,远远地就看见一大群野猪在村头乱串,我们纷纷拿着木棍、大刀和手枪在大哥和几个大孩子的带领下呼啸着向野猪群杀去。好在野猪们闻声而逃,如若发生冲突,后果可就难说了。回到家里向父母禀报,大哥免不了又被父亲狠狠地教训了一顿。 林区生活的重要燃料是木材,于是冬天拉柴就成了一件很重要的工作。那时没有运输工具,家家户户的烧柴都要在冬天有雪的时候用爬犁拉回来,锯断、劈好、码垛。父亲有一套很完整的木匠工具,这为我们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我们上山自己选料,自己动手,锯、锛、砍、凿,稍大一点的孩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爬犁。我们扛着或拖着自己的爬犁,脚下趟着厚厚的积雪,嘴里呼着一团团白气,或三五成群嬉笑打闹,或独自一人静静蹒跚,偶尔停下来歇一会,望一眼白雪皑皑起伏的群山,唱一嗓子“穿林海、跨雪原”。上到山上,挑选那些树干顺溜、粗细适合的树木,踢开积雪,下锯开伐,截成段,装满爬犁,捆实,下山。 放爬犁可是很危险的技术活。高高的山坡、长长的雪道,速度和高山滑雪差不多,人在爬犁前面,双腿支撑,风驰电掣,一旦失控就会人仰爬犁翻,摔到雪窝里还好,撞到树上或爬犁骑人就会造成严重后果。因此我们后来都发明了“操纵杆”和“刹车”,以控制速度和方向。 每个冬天家家都要准备好足够一年烧的柈子。我家弟兄多,都是好劳力,连最小的五弟也会拉着小爬犁和小同学一起上山,因此我家的柈子垛总是像城墙一样围成院墙。 采伐是东北林区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只有冬季树桨下沉了才好下锯,冰雪平了地面才好运输,因此采伐必须在冬季。我的最后一次采伐记忆留在1980年冬。 那个冬天五弟大一,而我还有半年毕业,为了减少家里的经济压力,我们趁寒假勤工创收,跟随林场职工上山采伐。大雪纷飞或天气晴朗,迎着寒风踏着冰雪,我们背着铁锯扛着斧头,到很远的山场上采伐建筑用材。那个冬天雪很大,我们每天在山上淌着很深的雪,砍伐、下材、码垛、归楞,鞋里灌满了雪,头上热气蒸腾,渴了吃把雪,饿了,燃起篝火烤馒头,干得热火朝天。半个月,我们挣到了240多元,五弟将这份收入全给了我,这笔钱成了支撑我最后一个学期的保障,这也成了我们在山里的最后一次劳动。 从那以后,我和五弟都离开了东北的山里,再也没有机会回归山里的生活。但我们无法忘却大山给予我们的恩赐,无法忘记冰雪带给我们的快乐。是东北的大山养育了我们,锻炼了我们,造就了我们,使我们成为了真正的山林之子。 如今时代发生了巨变,信息、网络、交通改变了每一个角落。人对自然的认识也有了很大的变化,林区不再砍树,全面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让生态得以修复,为人类更好地提供生态保障。山,依然是那些山,雪依然是白色的雪,但山区早已不再是过去的山区。回想起来,那山,那雪,那些岁月,已都成了我们生命历程中最美好的记忆。(本文作者为绿色中国行主题摄影联盟成员)
热门精选
150枚核弹部署俄家门口,美国人为何故意泄密,答案令人深思
变废为宝?俄罗斯欲将退役洲际导弹改运载火箭,网友:有这条件
物归原主?印度退役航母当废铁出售,英国老兵欲0.2亿英镑购回
武器库-“民兵3”战略弹道导弹
慈铭援鄂抗疫医疗队《健康中国的民兵》
绿色中国文艺轻骑兵王凯《带着月光去见你》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1012017003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724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许可证:0106149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060152号
京ICP备06042214号-4
关于我们
机构设置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1076号
主办:绿色中国杂志社
运营:北京华夏明珠网络电视技术有限公司
不良信息举报:010-84775078
绿色中国网络电视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