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  图文首页 |  《绿色中国》目录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杂志目录 > 《绿色中国》(B)2022年第3期 > 壮哉!悬崖上的追梦人
壮哉!悬崖上的追梦人
作者:张志国 来源:绿色中国 时间:2022-05-23 16:30:27 浏览:2492
字体:
分享到:

最美人间四月天,黄河奔腾入海流。今年4月22日,正值第52个世界地球日,在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的岸边,第二届互联网植树节——“保护黄河幸福林”植树活动顺利举行。

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专业造林队队长王小红是此次“保护黄河幸福林”项目种植计划的负责人之一。十几年来,他和队友们腰捆绳索、手拿锄头,克服各种艰难条件,坚持在黄河边的陡峭石质山崖上凿石背土、栽树成林。

从前都是和队友们一块种树,兄弟几人在陡峭的山崖上互相扶持。今年春天,全国许多网友都参与到保护黄河生态的行动中来,“这下觉得在山上种树就不孤单了”,谈到自己的“新任务”,王小红激动地说。

 

 

黄河边的“悬崖种树人”

世界地球日之后,王小红迅速成为新晋网红,他被网友称为黄河边的“悬崖种树人”。很多人都知道了他在悬崖峭壁上坚持造林的先进事迹。听到王小红这个名字,很多人都会觉得是个年轻漂亮的女孩子,其实他是个陕北汉子。他告诉记者,他的身份证上的名字是王永红,但是大家都爱叫他小红,后来王小红就成了他的习惯称呼。他说自己的年龄还小呢,今年也只有46周岁,不是像网上说的50多岁。

1975年6月出生的王小红,是宜川县集义镇如意村人。王小红从2002年开始植树,之后开始组建专业造林队伍,先后参加三北防护林工程、林业重点区域绿化工程、黄河沿岸石坑造林示范点工程,城区绿化、乡村美化、小区亮化等工程建设。他不断探索创新造林方式,致力于沿河沿岸石质悬崖高难度、低成活区域造林绿化工作,共完成各类造林绿化工程建设3万余亩,并且成功破解了生态脆弱的石质山成片造林难的问题。

 

王小红和他的“悬崖造林队”

 

站在山坡上眺望,王小红颇为感慨。“1999年开始,国家号召退耕还林,封山禁牧,我就想成立这样一支造林队,无论如何要啃下山坡造林这块‘硬骨头’,让我们的家乡绿起来,为子孙后代留点好生态。”

为了治理黄河两岸的水土流失,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坚持悬崖造林10余年。作为宜川县第一支专业造林队队长的王小红,凭着一身在悬崖边种树的“硬功夫”,17年间带领队伍在黄河两岸种树400多万棵,曾经黄土飞扬的秃山荒岭终于绿了起来。王小红说,以前在悬崖边种树,每天都提心吊胆,而现在面对悬崖已经成家常便饭了,不再有害怕的感觉,哪里可以种树,哪里不可以种树,眼睛一扫就知道了。

 

造林队最大的队员今年57岁

据王小红介绍,前些年由于自然环境恶劣,当地人种植庄稼收成不好,大部分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剩下的都是中老年人。然而“悬崖造林”的难度非常大,造林队只能从当地召集相对年轻,且爬山比较熟练的汉子。“选出来的人,都得具备丰富的石质山区的生存经验”,王小红说。

“2004年,队伍刚成立时只有四五个人,悬崖种树的经验和技术并不成熟,人少又欠缺经验,困难很大。”王小红告诉记者,为了能尽快上手,他带领队伍到外地学习相关经验,并慢慢摸索,逐渐掌握了悬崖种树的技巧。

 

王小红

 

年复一年的坚持,悬崖造林的队伍不断壮大。从2012年开始,宜川县陆续培养了8支专业造林队,王小红带领的是其中“最年轻”的一支,年龄大多在50岁左右。

高帮定今年57岁,加入造林队已经有8年时间了,他也是王小红这支队伍里年龄比较大的一位造林员。

高帮定说,看着自己亲手种下的小树苗慢慢长大了,心里特别开心,现在荒山变绿了,空气也好了,沙尘暴天气也很少有了。

王小红对这支“悬崖造林队”情感非常深厚。一开始大家都不愿意来,或者来了时间不长就走了。留下来的,首先是认可这份工作的意义,造林确实能为社会带来价值;另一方面,队员们在这种环境里建立的个人情感,特别是与王小红的兄弟情让大家不想离开。比较重要的一点是,造林队的工作能够给队员带来在当地不错的收入,不用背井离乡。因此,这些年造林队多了一些年轻人。

 

悬崖边种树是一项有挑战性的工作

在悬崖边种树是一项有挑战性的工作,但王小红和他的队员已经驾轻就熟。悬崖种树需要挂着绳索用双脚紧紧扒住地面,垂直高度有三四百米,上去之后根本不敢往脚底下看。

悬崖上大部分为石质山地,没有适合种树的土壤,造林队便开发出被称为“石坑客土大苗”的造林技术:一锤一锤“就地取材”,把大石块敲碎,围成“石围子”后靠人工一点点把土背到坑里,再回填起来种树。一般人认为没法到的地方,他们就用绳子把人吊在悬崖峭壁,然后再挖坑、填土、栽树,画面之惊险,堪比电影里“吊威亚”。

造林队员对于在悬崖种树有特殊的情感。王小红“嗔怪”一位年纪最小的队员郝磊,有个“不太好”的习惯:每到一处危险的地方,或者地形特殊的地方,郝磊总想种植一棵纪念树,一是好找,能记得住,也不容易被破坏,这就是他的念想。

王小红也劝过他不要冒险,因为地形限制有些地方根本种不下。可郝磊就是想各种办法要种,这也是他的特长。陕北汉子的憨厚和执拗,在这一刻体现得淋漓尽致。造林队员私底下也会比拼,谁种的树位置最刁钻、最难种。还有个别年轻队员,胆大爱冒险。经常不配备安全措施就去悬崖边种树,这让王小红比较头疼,经常要进行安全提醒和教育。“好在没有发生过危险,这样的队员要经常盯着。”

王小红介绍,在全县造林人的共同努力下,宜川县完成石坑造林30000亩,全县治理荒山面积40多万亩。宜川全县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控制,气候条件明显好转,全县年无霜期延长,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明显提升。好生态也带来了好口碑,借助壶口瀑布的区位优势,乡村旅游和乡村产业发展旺盛,成为网红旅游打卡景点,带动了全县经济的增长。

 

黄河沿岸造林成效

 

王小红说,以前从黄河里舀碗水半碗是沙,现在一碗水只有十几粒沙,他的愿望是把晋陕峡谷变成绿山。

通过王小红专业造林队的不断摸索和努力,目前宜川县黄河沿岸石质山裸露地段已逐渐变绿。将宜川县黄河沿岸山体从以前的“光秃秃”慢慢变成“绿油油”,一直是他的梦想和追求。王小红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使自己变成了悬崖上的“追梦人”。(文/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 张志国 《绿色中国》2021.5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