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以为对沈国舫院士已经十分了解了。但读过有关他的砖头般的新书之后,我发现自己错了。
我是沈院士的学生。尽管他和他的夫人都没有给我上过课,但他们对我的教诲,我终生难忘。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同住在一幢宿舍楼里。每次上下班,我都要从他的家门前走过。偶尔遇到他,不是赶着去开会、讲课、调研,就是刚刚从外地风尘仆仆地回来。他做校领导期间,不但给了我许多工作上的关心和支持,还为我的成长创造了许多条件。在他任职期间,我被破格晋升了职称。这在当时,寥寥无几。因为低调,我采写的有关他的报道并不多,但被收入到这部新书中,让我受宠若惊。
这部新书之所以叫《一个矢志不渝的育林人》,不用猜都知道是他自己的意思。依我对他的了解,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也好,著名林学家也罢,在他眼里都不如“育林人”更符合自己的身份。他学造林学出身,从北京西山育林起步,在最高绿色学府任教,“树木树人”是他走过的人生之路的最好的写照。他的身份不断变化,学术地位越来越高,但依然还以“育林人”自居,仅此一点,就可以看得出他的品格、风格和人格。
这部洋洋洒洒110万字的新书,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文集》的开篇之作,也算是步入老年的沈院士做的又一件功德无量的善事。正如徐匡迪在总序中所说,作为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领军人物,院士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具有极高的学术造诣,为我国工程科技事业发展做出了重大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文集既是院士一生事业成果的凝练,也是他们高尚人格情操的写照。读一本文集,犹如阅读一段院士“攀登”高峰的人生。徐匡迪此话不假。
钱正英的代序,则写出了她对沈院士的高度评价。她将友谊的最高级别定义为“挚友”,即在治学、处事和为人方面都有共同语言。而沈院士就是她的一位挚友。她记录了和沈院士长达十年在工作中的“零对接”的桩桩往事。尤其肯定了沈院士在森林涵养水源的作用所做的全面、客观、令人信服的评价,认为这不仅纠正了林业界的某些片面认识,也纠正了水利界的片面认识。
钱老在《挚友沈国舫》代序中披露了一件鲜为人知的往事:沈院士不同意时任总理朱基关于林业的一个批示,遂向朱总理上书。其中一句话是:“您虽然是总理,但您是学电机的,对林业科学不够了解??”他把信稿给钱老看了,大胆直言的钱老都为之一惊。
出版这部文集的动议早在他年满70岁时学生们就提出来了。当时,他尚在中国工程院领导岗位工作,自谦出版文集为时尚早。75岁时此事重提,他还是没有着急。直到80岁即将来临之际,他才开始为文集出版之事操劳。不仅是因为自己最熟悉自己走过的路,还因为认真、细致、严谨,是他一贯的态度和作风。
经常会有人发问:一个大城市出生、长大的人,为什么以高分第一志愿走进“林家大院”?一个普通的林业大学生,靠什么成长为院士、当上中国工程院分管农林水气和环境领域的副院长?年老之后他常想,自己走过的路,对下一代、尤其是对有志于绿色事业的年轻人会有所帮助。
从学习模仿到自主创新,从粗浅原始到跟上科学发展的时代步伐,从较为狭义的造林学到较为宽泛的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的领域、到对国家的科学民主决策做出贡献。沈院士走过的这条路,的确对后来人会有启发、教益和帮助。这正是他同意出版此书的初衷。
半个多世纪以来,沈院士在教育、科研和学术管理方面留下了许多著述。他的学生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将这些不同年代撰写的、刊发在不同媒体上的著述进行了梳理,并增加了先生的传略等文,从而使其成为最全面、最系统、最深入介绍沈院士的佳作。
尽管有人称如今是浅阅读时代,我还是把这部厚厚的新书翻了一遍又一遍。每看一遍,都有新的收获和思考;每看一遍,都似乎和沈院士又一次深谈。
沈院士的传略及相关报道,是全书五部分的第一部分,清晰地勾勒出了沈院士的成长轨迹。作为名牌中学的高材生,他有实力考清华、北大,为什么以第一志愿报考了冷门——北京农业大学森林系?对此,在他撰写的《我为什么选择学林》一文中找到了答案。报考北京是向往新中国的首都,报考林业是认定它对建设新中国有用,根本没有考虑是否艰苦、是否有前途。“只要国家有用,就是好的,就这么简单”。不到17岁的他以高出第二名50分的成绩进校后,因分数不够而调剂学林的很多同学闹专业思想。他不但不动摇,反而做同学们的思想工作。
我的目光停留在他1995年当选院士后参与的咨询研究项目一览表上,细细一数竟多达21项。从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中国环境保护宏观战略研究,到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水资源战略研究;从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战略咨询研究、三峡工程论证阶段性评估,到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哪项不是牵系着国计民生的重大工程和项目?我似乎一下子明白了,为什么每次遇到他总是那么步履匆匆,也一下子找到了,他常常不在家的原因。
在领导、同行、朋友和弟子们眼中,沈院士更为立体、真实。这组文章记录的虽然都是沈院士的点点滴滴、小事琐事,但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爱事业如命的科学家、爱学生如子的教育家。
沈院士的足迹印在了北京茫茫西山、印在了大兴安岭高高山峰,印在了云贵川,印在了陕甘宁、新疆。这些都有那一篇篇汗水和心血凝结的论文为证。新书的第二部分,是沈院士早期、中期和后期的代表作选集,再现了一个青年学者成长为国际著名林学家、跻身国家战略科学家行列的学术历程。林木漫长的生长周期,林学研究显著的实践性特征,林业科研条件的艰辛磨难,都未能挫败他愈战愈勇的斗志。他研究森林立地评价和分类、适地适树、混交林营造、速生丰产用材林、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城市林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丰硕的战果,在科技史上留下了一个个辉煌的篇章。
此书的第三部分是高等教育与教学研究论文,记录了这位著名林业教育家为林学发展倾注的大量心血和真知灼见;第四部分是科普及其他作品,展示了沈院士的科学素养和广阔的学术视野,身体力行为中国科普事业所做的贡献;第五部分是外文著述选编,展示了沈院士代表中国林学界在国际交流中发挥的作用??
沈院士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理科男。他那股浪漫的气质由内而外,不仅仅表现在校园舞池的旋转中,也体现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院士专家新年联欢会上的歌声中。看了电影《山楂树之恋》之后,他有感而发,撰写了一篇科普文章,为流行多年的俄罗斯歌曲《山楂树》中的植物正名。殊不知这首歌的歌名和歌词都被翻译错了,传唱多年的《山楂树》其实是花楸树!沈院士借此提醒,文艺界不少人生物学知识较为欠缺,经常在文章、小说中做出错误的自然场景描述。明明在北方的情景中却出现了南方才有的马尾松,明明在南方的情景中却出现在北方才有的白桦树。掩卷深思,感到今天依然非常有现实意义。
我的目光,一次次地留在新书中辑入的136幅照片上。这些或黑白、或彩色的照片,生动地再现了沈院士科研、教学、工作、社会活动和生活的情景。从举止儒雅的帅小伙,到德高望重的老院士,大半辈子就这样倏地过去了。青丝变白发,不变的是他对事业的执着与追求。特别是看到师母的照片后,我内心砰然而动。我知道,沈院士伉俪相濡以沫几十年。如今虽天各一方,但此书的出版,依然是对她最好的告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