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东滩位于上海市崇明岛的最东端,南北濒临长江的入海口,向东缓缓伸向浩瀚的东海,并与南北大陆遥遥相对。崇明东滩国际重要湿地南起奚家港,北至北八港,西以1968年建成的围堤为界限,东以吴淞标高零米线外侧3000m水线为界,仿半圆形航道线内属于崇明岛的水域、陆地和滩涂。
东滩湿地是上海市目前仅存的优质自然资源,被誉为“上海之肾”。
芦苇迎寒风 群鸟舞东滩
十二月的上海,气温降至了冰点,崇明东滩更是寒风刺骨。广阔的东滩湿地上,漫天的芦苇迎风招展。“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芦苇挺拔飘逸的身姿令其自古便得了一个雅致的名字——蒹葭。太阳一升起来,在东滩过冬的候鸟们开始逐渐恢复活力,取食、嬉闹。在监测站,保护区工作人员通过高清探头观察到了一群普通秋沙鸭并截取了一段视频。视频中可见一群秋沙鸭不停潜入水中捉食鱼虾,相比周围懒散的斑嘴鸭更显活力。
铺天盖地的芦苇和成群的候鸟聚集不仅仅展现着东滩近乎原生态的完美,还外展着人类的意识和科技的力量。东滩湿地的工作人员近年来打了一场治理外来物种互花米草入侵的保卫战。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互花米草作为“固沙利器”被引入崇明东滩,然而互花米草的大面积扩张却蚕食了东滩本土物种空间,导致候鸟食物减少、驻足空间消失。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管理处通过采取“围、割、淹、晒、种、调”的互花米草治理综合技术对东滩湿地及周边进行生态治理。互花米草生态治理和鸟类栖息地优化区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对湿地实施生态治理和修复,并进行水鸟适宜栖息地改造。“开展湿地生态修复一年多来,我们已经发现10多种候鸟在修复区内繁殖,产下近100只小鸟。”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主任汤臣栋介绍说。
崇明东滩位于长江入海口,处于我国候鸟南北迁徙的东线中部,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其生物多样性价值体现在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东滩滩涂辽阔,拥有丰富的底栖动物和植被资源,是候鸟迁徙途中的集散地,也是水禽的越冬地。崇明东滩记录的鸟类达312种,迁徙水鸟上百万只。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4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43种。属中日候鸟保护协定的167种,属中澳候鸟保护协定的有51种。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水鸟有12种。另外,根据1996年春季调查统计到的涉禽数量上分析,有8种超过或到达世界种群1%;3种达到或超过停歇地大于0.25%标准。1999年崇明东滩正式加入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涉禽保护网络,2002年1月,湿地国际秘书处正式接纳崇明东滩为国际重要湿地。
用科技描绘生命的色彩
在东滩的茫茫芦苇地上,矗立着四座小木屋,屋之间以木制步道相连成一线,这一线四馆便是崇明东滩鸟类科普教育基地——生命之源展馆、生命驿站展馆、生命之旅展馆、生命印象展馆和科学检测步道。这四座外观自然朴实的小木屋,内部却全副武装着现代化的科技,充分展现了“后世博时代”效应所带来的积极影响。
一号馆生命之源展馆主要利用多媒体、球形投影、动画投影等多种表现形式向公众展示水、湿地、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展馆设有印象湿地、印象崇明东滩、游戏互动区和四季东滩多媒体主秀等展项。印象湿地通过球幕投影以及玻璃幕墙为载体,将湿地概念及其主要功能、气候变化与湿地的关系进行展示。同时,对于湿地在固碳、调节水分、净化、提供生物栖息地以及调节小范围气候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予以介绍;印象崇明东滩通过富有形式感的图文展示墙设计,结合动态演示将崇明岛的成因与形态变迁过程展示给参观者,并对保护区的面积、物种信息及建区历史进行了概述;在游戏互动区,参观者通过触摸屏幕上的“湿地知识体验之旅”按钮,系统随机抽取9道题目出现在触摸屏上,通过回答这9道问题,参观者可以完成一幅拼图;四季东滩动态油画墙是本馆的亮点,与世博会上的动态《清明上河图》有异曲同工之妙,通过艺术化的表现形式重现东滩湿地的自然面貌。当展馆的顶灯熄灭,油画表面的灯光亮起,你便仿佛置身于茫茫的芦苇之中,一览东滩的四季美景、百鸟嬉戏,影像与灯光交互配合。在这里,你可以欣赏到如诗如画的东滩四季变化,尽览东滩湿地的万象生机。
二号馆生命驿站展馆休息室内设6台IPAD,开通WIFI,提供相关的图片、文档、视频资料。公众休息室外的宽阔平台是为观鸟爱好者设计的,游客可以通过望远镜,远眺滩涂美景,寻觅野鸟踪影。
三号馆生命之旅展馆是一所3D影院。这里上映着候鸟大滨鹬自澳大利亚西北部过冬,春季北上途径崇明东滩,最终到达西伯利亚繁衍后代的艰辛历程。
四号馆生命印象馆为标本馆,展示了崇明东滩常见的鸟类标本近250余种及部分鱼类、两栖动物等。三只美丽的小天鹅及数只野鸭的标本来源于非法狩猎的缴获,这些鸟类的美丽身姿本应在广阔的天空中无忧无虑地徜徉,充分展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如今却只能以标本的方式与游客见面,令人嘘唏,十分痛心。东滩湿地工作人员希望借此唤起人们保护野生动物的思考。此外,馆中还设三处液晶显示屏,通过无线传输将崇明东滩大气观测站的实时大气观测数据向公众展示。中心城区和海—陆—河交汇处的“生态后花园”一览无余,哪里的空气洁净立见分晓。
科学研究 科普教育 信息化建设
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区13年来,科技工作者们紧紧抓住江海交汇形成的独特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和迁徙物种保育,立足崇明东滩湿地生态系统长期定位监测研究,努力提高野生动物资源调查与监测、鸟类环志与彩色旗标系放研究、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预警、野外巡护技术以及退化湿地修复和重建技术研究水平,建设和不断壮大“内外结合,以内为主”的科研工作队伍,并逐步探索建立与现代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匹配的开放性科学研究体系,不断提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学研究水平和综合管理能力,为建设“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具有示范性、引领性的现代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总目标提供了有效科技支撑。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近年来上海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紧紧围绕构建“智慧东滩”的发展目标,以视频监控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开发建设为抓手,大力开展信息化技术在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中的应用开发,借助信息化手段促进自然保护区科研、巡护、监测、执法和教育等工作的整合和融合,不断提高保护区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水平,促进自然保护区管理现代化。
进行自然保护的宣传教育也是自然保护区法定职责之一。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建区以来,以建设“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具有示范性、引领性的现代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总目标,以提升公众自然保护意识和生态文明意识为己任,紧紧依托独特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不断完善科普教育基础设施,不断创新科普教育宣传方式,努力构建科普教育交流合作平台,积极面向广大中小学生和社会公众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教育活动,增进了社会各界对自然保护、湿地保护和迁徙物种保育的科学认识,有力地推动了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各项事业可持续发展。保护区于2008年被上海市科协评为“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2010年被中国科协评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12月19日,国家林业局局长赵树丛参观了崇明东滩及保护区鸟类科普教育基地后表示,崇明东滩保护区在管护执法、科普教育、外来入侵物种生态治理和鸟类栖息地优化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成效显著。崇明东滩保护区要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加强资源保护,科学合理规划,为鸟类营造更多的优质栖息环境,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白浪茫茫与海连,平沙浩浩四无边。暮去朝来淘不住,遂令东海变桑田。”崇明东滩,用科技筑建和谐的净土,美丽中国需要心灵的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