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07年,27名大学生从全国各地来到了海南内陆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鹦哥岭,他们致力于保护区重建,他们帮扶当地群众脱贫致富,他们克服偏见功利思想,将个人理想与国家需要相结合,倾其所学所知,奉献美好青春,他们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奏出了时代青年的最强音。
27名大学生的故事经过新闻传播使更多的人所了解,也引起了更多人对时代和奋斗的思考。本期“绿色论坛”栏目,我们编发全国青联委员、国家林业局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周少舟对鹦哥岭青年团队事迹的思考文章,希望这种“鹦哥岭精神”能够感染更多的人立足岗位、在基层建功立业。
27名大学生,投身基层,热衷林业,艰苦创业,勇于开拓,敢于创新,乐于奉献,在改革开放与科学发展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在绿色增长与中国特色的林业发展道路上,锤炼了自我,保护了生态,树立了榜样,做出了事业,成就了梦想,造福了人民。不仅让自己学有所成,想有所就,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而且保护了生态,构建了和谐,为包容性增长与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对民生林业做出了特有的诠释。林业具有多种功能,在新的时期,林业转型升级的核心是改善生态和民生,建设生态文明是林业的总目标,发展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是林业的总任务,其中改善民生是林业的主要目的。改善民生就是要满足民生需求,包括生态需求、生存需求、生活需求、生产需求多个方面;改善民生就是要以民为本,包括民权为本,民利为本,民惠为本,民益为本;改善民生就是要以林业为基础和载体,在保证林业生态功能良好发挥的前提下,实现林业在促进就业、增加收入、满足幸福、创建和谐等方面的经济社会功能。鹦哥岭自然保护区林业青年团队的付出与成就,正是民生林业的典型体现。为了理想,从事体面的绿色的林业工作;根在基层,与山区和林区和谐共进;身在一线,探索自然生态系统的奥秘;智慧人生,在探索与奉献中实现价值。鹦哥岭青年团队的理想追求与基层实践,让人们深深地感受到:选择林业,就是选择了一种别有远见的生活方式。
为了理想──换一种方式实现就业:从事体面的绿色的林业工作
典型语录
都说我们是鹦哥岭的守护神,其实这座大山才是我们的守护神,是她的呼唤留住我们的脚步;是她的神奇与美丽让我们魂牵梦绕;是她的改变支撑着我们勇往直前的信念;是她告诉我们梦想追求有迹可循。
——李之龙
我已经深深爱上这片土地,深深溶入这片土地之中。我是鹦哥岭的女儿,我这颗碧绿的果实要继续在鹦哥岭扎根发芽,开花结果,绽放青春、挥洒激情,无怨无悔!
——许碧果
目前全球有13亿的劳动人口收入过于低下,无力使自己和家人摆脱每天2美元的贫困生活线(占全球劳动力的43%);全球有1.9亿失业人口,在未来10年时间里,将新产生5亿未就业的年轻劳动人口。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保障民生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保障就业。2003年至2011年的9年间,虽然我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累计达9800万,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保持在4.3%以下的较低水平。但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背景下,扩大就业仍是我国关乎国计民生的长期国策。体面的绿色的工作是未来就业的重要方向和渠道。体面的工作就是在自由、平等以及安全和基本人性尊严受到保障的前提下,获得的富有成效的生产性活动。绿色的工作是指在农业、工业、服务业和管理领域有助于保护或者恢复环境质量的工作。体面的绿色的工作理念已经成为具有可持续发展特性的经济和社会的一个标志。据联合国的报告,仅在可再生能源生产领域,在世界被选国家的范围内,体面的绿色的工作就业量就超过了230万(2006年)。
林业是一种体面的绿色的工作。林业工作是高雅的,是包容的;林业事业是环保的,是低碳的。林业本身就是一个绿色产业。森林等林业生态系统可以提供可再生的原材料,并且具备应对气候变化、维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水资源等环保功能,在维持世界自然生态系统方面扮演着主要角色。林业在绿色就业方面贡献突出,目前全球至少有1000万人直接受雇于森林管理和保护领域,估计有10亿人依靠森林维持生活,森林是他们的经济安全网或直接的收入来源。我国林业的第一、二、三产业创造了近5000万个就业岗位。因此很显然,林业增加了生态财富、社会福利、绿色资本,林业所扮演的角色及所提供的绿色工作会在未来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27名大学生,在面临人生转折的重要时期──毕业择业时,毅然决然地选择了鹦哥岭,为了自然、为了爱、为了青春无悔、为了坚守理想,选择了林业,选择了自然保护区,换一种方式实现就业。在他们心中,吃苦不怕,就怕无所事事;困难不惧,就惧没有信念,他们选择的不只是一份工作,更是一项事业,不是只为林业而工作,更是为人类而工作。这正与马克思年轻时的择业名言不谋而合──“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根在基层──换一种方式锻炼成长:与山区和林区和谐共进
典型语录
让我们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付出艰辛,付出努力,就能收获成绩、事业和爱情,就能收获美好的未来。用自己的方式努力触碰梦想,这是一种“绿色生活方式”,理想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种有远见的生活方式。
——刘磊
五年的实践走来,我觉得很辛苦,但是更快乐。最快乐的莫过于,能够与当地的群众打成一片,结成亲人般的友情,从叫“蒙”(指领导)转变为叫“哥弄”(指兄弟)
——王云鹏
胡锦涛主席在“中国共青团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上号召,广大青年要深入了解国情,自觉到基层一线去,到艰苦环境中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在实践的熔炉中增长见识、砥砺品质、强化本领,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负重任的栋梁之材。赵树丛局长也在主持召开“2012年直属机关党的建设和机关建设工作会议”时强调,基层是党的政策的显示终端,是林业建设的力量源泉,要把服务基层、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想问题、做决策要一贯地有益于基层,有益于群众,有益于林业。对青年学生来说,基层一线是了解国情、增长本领的最好课堂,是磨炼意志、汲取力量的火热熔炉,是施展才华、开拓创业的广阔天地。
林业是广大青年在基层锻炼成长的好地方。林业的发展在山区,山区的致富看林业。山区是林业的资源基础和发展重点,我国的重点国有林区和南方集体林区也大都位于山区。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9%,山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6%,约95%的少数民族生活在山区,在全国2100多个行政县(市)中有1500多个山区县。山区是我国的资源宝库和大江大河的源头,全国90%的林地、84%的森林蓄积量、77%的草场、76%的湖泊、98%的水能都集中在山区。我国现有592个国家级贫困县中496个在山区,林地是山区农民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林木是山区农民最宝贵的绿色财富,林业是山区农民最适合的就业门路。
鹦哥岭青年团队的事迹感动了千万人 本刊记者 张子元
27名大学生,投身山区,脚踏实地、艰苦创业、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把基层作为干事的大舞台。通过调查,他们了解到:自然保护区的黎苗兄弟说是长期以种田为生,实际上就是种些橡胶,靠山吃山,打猎、砍伐在所难免,守着金山银山却过着清贫的生活。森林资源保护最主要的压力,始终来自周边村民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而对于资源和环境造成的破坏。因为贫穷,农民对森林及环境的依赖程度非常高,不考虑社区发展的资源保护工作是孤立的,是没有生命力的。他们设身处地帮老乡出点子、想办法,帮助村民脱贫致富。组织周边群众参加可持续农业培训,推广了“稻鸭共育”模式,进行夯土建房技术的推广,帮助村民搭建“旱厕”和“松软猪圈”,在保护区周边乡镇陆续建立起了11个禁渔区。通过宣传教育,让乡亲们知道今天过度渔猎,打掉的是明天的肉;现在的毁林开荒,毁坏的是未来的前景;当前向自然的恣意索取是在断子孙路,造后代孽。慢慢地,村民们主动的放下猎枪砍刀,加入了看林护林的队伍,如今从当地招募的护林员已达到270多人。他们长期住着简易房,工资收入不高,常年背负沉重的器材设备,翻山越岭、风餐露宿,长期在野外开展科研和保护工作,建立了完善的保护管理体系,制定了规范的科研考察制度,创新了科学的资源管理模式,有效地保护了当地珍贵的生态资源。他们与黎苗同胞手牵手、心连心,帮助他们摆脱森林依赖,共商发展之路,共同走向富裕,极大促进了当地社区的和谐稳定。从陌生到熟悉、从疏离到水乳交融,从叫“蒙”(指领导)转变为叫“哥弄”(指兄弟),由戒备怀疑到“大妈杀手”(善于做宣传工作),由几十只枪指着后背到山兰糯米酒招待,由戒备的目光到敲锣打鼓的欢迎。中国现代著名学者郭沫若曾勉励青年朋友:“青年需要经受各种锻炼。所谓百炼成钢,在暴风雨中成长,就是这个道理。希望不经过困难、波折、轻而易举地成名,那是不长进的,没出息的幻想”。
走进一线──换一种方式体现价值:探索自然生态系统的奥秘
典型语录
有价值的人生应遵从理想而不是服膺功利,寻求价值而不是盲从流俗。要在奉献社会的过程中见证了自我、实现了自我、成就了自我,不负青春、不负人生。
——刘磊
做人,要活出精彩,活出价值,青春方能无悔!
——王合升
价值来源于自然界,并随着人类的进化而进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许多科学家都是在对大自然的探索中,造就了伟大的发现和发明。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通过五年环球航行的科学考察,在动植物和地质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之后,形成了生物进化的概念,出版了震动当时学术界的《物种起源》;瑞典植物学家、冒险家林奈,是近代植物分类学的奠基人。幼时的林奈,十分喜爱植物,他曾说:“这花园与母乳一起激发我对植物不可抑制的热爱。”八岁时就有“小植物学家”的别名。他潜心研究动植物分类学20余年,共发表了180多种科学论著,出版了《植物种志》一书,书中共收集了5938种植物,用他新创立的“双名命名法”对植物进行统一命名;摩尔根是美国进化生物学家、遗传学家和胚胎学家。发现了染色体的遗传机制,创立染色体遗传理论,是现代实验生物学奠基人。摩尔根自幼热爱大自然。童年时代即漫游了肯塔基州和马里兰州的大部分山村和田野,还曾经和美国地质勘探队进山区实地考察,采集化石。小摩尔根生来就是一个“博物学家”,对大自然中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心。他最喜欢的游戏就是到野外去捕蝴蝶、捉虫子、掏鸟窝和采集奇形怪状、色彩斑斓的石头。他经常趴在地上半天不起来,仔细观察昆虫是如何采食、如何筑巢。有时他还会把捕捉到的虫、鸟带回家去解剖,看看它们身体内部的构造。
林业是自然发现与科学发明的摇篮。森林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人类最初的足迹就是从森林里开始的,在劳动创造人的漫长过程中,人类的祖先依靠森林的供养和庇护,才使得人类的生命在地球上得以繁衍生息。人类几千年文明史,充分说明了林业与人类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亲密关系。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的基本保障,森林是最大的物种基因库,维护了全球陆地90%的生物物种,为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提供了生存的基地和营养来源。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全国有高等植物3万多种,陆生野生动物80%以上生存于森林中。我国林业系统管辖的自然保护区达2035处,总面积达1.23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2.9%,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85%的野生动物种群和65%的高等植物群落都能够在保护区内得到保护。
27名大学生,在探索大自然生态系统的奥秘与源泉中找到了自我的价值。树蛙的发现,令他们兴奋不已,豹猫的康复,让他们备受安慰。挑花水母的研究,再一次证实海南生态系统的健康,大陆斑蝶迁飞群集越冬的观测,填补了研究空白。他们的“档案馆”里现在记录到维管束植物2197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植物有坡垒、海南苏铁、台湾苏铁、伯乐树4种;国家Ⅱ级保护植物有25种。记录到脊椎动物431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动物有云豹、蟒蛇、海南山鹧鸪、海南灰孔雀雉4种,国家Ⅱ级保护动物45种。记录到鹦哥岭树蛙等14种科学新种,还记录到了轮叶三棱栎等26个中国新记录种,伯乐树等178种海南新记录种。并在探索发现的基础上,在国际和国内专业性刊物上发表了多篇研究论文,出版了介绍鹦哥岭物种资源的专业书籍,得到了专家和国内同行的高度关注。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智慧人生──换一种方式感受幸福:在探索与奉献中实现价值
典型语录
在别人的眼里,她可能是一个边远艰苦的穷山沟,在我眼里却是一个罕见的动植物资源宝库,是一个魅力无穷的神秘世界,是一个能燃烧知识、实现梦想、成就事业的大舞台。把自己托付给喜爱的昆虫专业,托付给海南的生态事业,托付给中国的绿色未来,是一件让人振奋的事,也是一件幸福的事。
——王合升
我们不奢求生如夏花般灿烂,只希望能将自己毕生的精力奉献给热爱的森林保护事业、能用自己有限的能力回报所有关爱着我们的人们,继续立足岗位、扎根山区、坚守职责,始终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森林保护事业。
——刘磊
当前,国民幸福指数逐步成为国际上衡量发展的新探索。近些年,民众幸福和幸福指数也逐渐被国内社会所认可,相对于经济的快速增长,民生领域的发展仍然是中国全面发展的“短板”。2012年4月,联合国发布了首份《全球幸福指数报告》,比较全球156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的幸福程度。根据这份报告,丹麦成为全球最幸福的国家。美国仅排在第11名。中国香港第67名,中国内地则排名第112。幸福指数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提出的。他认为,幸福=效用/欲望。把影响效用的因素分为物质财富、健康长寿、环境改善、社会公正、人的自尊五大类;澳大利亚心理学家库克认为个人幸福指数,包括人们自己的生活水平、健康状况、在生活中所取得的成就、人际关系、安全状况、社会参与、未来保障等方面;国际研究幸福问题的著名学者Inglehart把生存和福祉与人均GDP的关系划分为两个阶段:经济收益阶段和生活方式多样化阶段。在前一阶段,福祉提高对经济增长比较敏感,福祉随着经济增长明显提高。而到了生活方式多样化阶段,经济增长对福祉提高的作用并不显著,即当人们的收入达到一定水平(5000美元,PPP,1995年为基准)之后,“主观幸福”和GDP的增长就不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计算,中国人均GDP按购买力平价计算2010年已超过了这个临界点。
林业是能够极大程度提高人民幸福感的事业。林业是一种公益性和民生性很强的事业。林业资源具有正外部性,效益外溢性,发展林业可以缓解贫困,增加山区林区低收入人群收入,实现和谐包容增长。正如环境保护运动的领袖,美国最有影响力的自然主义者约翰·缪尔在《我们的国家公园》一书序言中所言:“我用浑身解数来展现我们的自然山林保护区和公园的美丽、壮观与万能的用途,人们应当来欣赏它们,享受它们,并将它们深藏心中,这样对于它们进行长期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就可以得到保证”,“在它们的自然状态下,或在明智的监理下,驱逐造成破坏的羊,预防山火,有选择地伐木,保护幼树、灌木及覆盖着草本植被的草地,这些森林将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源泉与美的源泉”。
27名大学生,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中感受幸福,不追求镁光灯的聚焦、不奢求人们的围观、不在意物质的缺失。“爱上鹦哥岭,作为鹦哥岭,奉献鹦哥岭,我们的理想、我们的抱负、我们的责任在鹦哥岭!”这是鹦哥岭的歌声,也是大学生们的誓言,幸福是一种有意义的生活,他们已经选择了这种幸福。对他们来说,幸福就是从事体面的绿色的工作,就是在基层锻炼成长,与山区和林区和谐共进,就是在大自然中探索,在发现与发明中展现价值。真正的幸福只有当你真实地认识到人生的价值时,才能体会到,与创造财富一样,我们也无权只享受幸福而不创造幸福,有研究的兴趣的人是幸福的!能够通过研究使自己的精神摆脱妄念并使自己摆脱虚荣心的人更加幸福。美国教育家、人际关系学家卡内基曾说过:“要记着,幸福并不是依存于你是什么人或拥有什么,它只取决于你想的是什么?”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同时也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共同创造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
鹦哥岭青年林业团队用行动对理想、对和谐、对价值、对幸福做出了深刻的诠释,他们爱岗敬业、甘于奉献,发扬主人翁精神,发挥生力军作用,保护生态环境,爱绿植绿护绿,为祖国披上美丽绿装,为当地提供良好生态环境,为人民过上幸福生活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理想信念与本职工作结合起来,把基层锻炼与科学探索结合起来,在报效祖国、保护生态、服务人民中体现价值、获得幸福。
当代青年,是无比幸运的一代,又是责任重大的一代。祖国发展的巨大成就为青年成长进步创造了良好条件,祖国建设的艰巨任务为青年大展身手提供了广阔舞台。在开创祖国美好未来的征程上,青年学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在当前一个蒸蒸日上、日新月异、平安稳定的环境里,当代青年要学习鹦哥岭精神,更好地利用社会为我们成长、成才提供的广阔机遇和舞台,更好利用我们的专业知识和拼搏奉献精神,为国家强盛做出自己的贡献。
当代林业人,在改革与开放的大潮中,植树造林、绿化祖国,创造了林业“绿色奇迹”。在全球大多数国家出现森林面积负增长之时,中国却在经济增长速度位居世界前列的同时,森林面积增长速度也同样名列前茅,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实现了类似高收入国家的“森林盈余”。在经济发展转型与绿色发展的新的背景下,当代林业人要学习鹦哥岭精神,以实现“双增”目标和兴林富民为前提,大力发展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实现绿色增长科学发展。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满怀信心、满腔热情,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
(本文作者为全国青联委员、国家林业局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