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麦里自然保护区位于准噶尔盆地之中,北起乌伦古河南岸,西至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东缘,东到奇台、木垒、吉木萨尔县境、南至卡拉麦里山南麓。保护区东西宽110公里,南北长120公里,面积约为1.7万平方公里,是新疆,也是全国面积最大的野生动物保护区之一,是一座不可多得的荒漠基因库。保护区里冬季寒冷漫长,气温最低时达零下40℃,夏季炎热而短暂,极端高温可达50℃以上,春季干旱而少雨,秋季温凉而干爽。30多科140多种超旱生的灌木、小半灌木构成多样的荒漠植物群落,其中不乏珍贵的稀有物种。 1982年,卡拉麦里有蹄类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设立后,加强了对野生动物的保护,野生动物有了发展。现已得知的共有58科288种,绝大部分是国家重点保护动物。野驴、盘羊、黄羊是有蹄类动物的主要种群;猞猁、兔狲、赤狐以及金雕、玉带海雕、猎隼、波斑鸨等稀有珍贵物种也在这里安家。在自然保护区中最值得一提的是蒙新野驴、准噶尔鹅喉羚和普氏野马。 “普氏野马”也称蒙古野马或准噶尔野马。1876年,俄国人普热瓦尔斯基在新疆奇台—巴里坤戈壁上猎捕到野马标本,并由俄国学者鲍利亚科夫定名为普氏野马。1890年,德国探险家格里格尔从准噶尔盆地捕捉到52匹野马幼驹,经过长途跋涉运到汉堡后仅存活28匹,其中13匹成功繁殖了后代。普氏野马是世界濒临灭绝的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列入附录Ⅰ物种。野马原属森林动物,分布在喜马拉雅山、阿尔金山的密林中,由于地质和自然生境变迁的原因,野马逐渐演变为草原荒漠、半荒漠动物,栖息于平原、丘陵、戈壁和沙漠中水草丰茂的地区。19世纪鞑靼野马灭绝,普氏野马成了惟一的野马。 卡拉麦里属于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降雨量少蒸发量大是它主要的一个特点。过去,在这里剽悍的野马在旷野上自由驰骋。然而,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野马的领地被越挤越小,到十九世纪初中叶,欧美等国家相继宣布野马灭绝。我国与相邻的蒙古国是1984年在做了长达四、五年的野外考察后宣布野生状态野马灭绝的。准噶尔盆地是世界上野马的最后生存地。 野马是家马的祖先,它们善于奔跑,体型健硕,体长约 2.8米,高1米以上,体重约为300公斤,寿命一般在30年左右。它强健优美的躯体,桀骜不驯而又剽悍的性格,在准噶尔荒原上几乎没有什么天敌。它除了脖子上竖立着的刚强野性的鬃毛,啃吃戈壁干旱草刺而形成的宽大的嘴巴和那延续了100多万年没有改变的特有的棕黄毛色以外,与今天的家马没有多大区别。 野生野马在卡拉麦里的深处如何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了?究其原因,科学界众说纷纭,比较有根据的一种说法是,由于人类的过渡放牧,大量占领了野马原有的生存空间,人类饲养的家马不断圈走野马群中的母马,导致了我国野生野马的消失。1967年人们最后一次看到野生种群,1969年最后一次看到野生个体。目前,普氏野马在世界上仅存1000多匹,主要靠人工饲养,数量比大熊猫还要稀少。 1978年,在荷兰召开的第一次国际野马会议上,各国专家提出让野马重返原生地。由于新疆准噶尔盆地是野马的原生地,遂被确定为野马的放养地。 1986年12月25日,背井离乡100多年的普氏野马回归故里。英国、德国、美国先后把18匹“普氏野马”送还我国。在围栏中生存了上百年的野马,使“野马”这一名称已经失去了很多内涵,野马真正意义上的回家必须重返大自然找回它们在自然界生存的技能与野性。为此,我国在卡拉麦里自然保护区内设立了“普氏野马”保护站,开展“野马还乡”工程。 卡拉麦里是野马的家乡,回家的野马当它们重新踏上这片土地时,除了新奇和喜悦,还有许多未知的迷茫:草场越来越退化,竞争对手越来越多,而它们自己由于被人类几十年的圈养,野性还有待慢慢唤起??这一切,使得野马的回家之途显得漫长而艰难。由于近百年的人工饲养,准噶尔野马种群已严重退化,体质、习性都远远不如当初。野马保种、复壮、繁殖和野化工作就此艰难地展开。 野马繁殖研究中心设在准噶尔盆地南缘的吉木萨尔县老台乡西地村。这里距离准噶尔盆地只有10公里,背依辽阔的戈壁无人区,沙漠中有供野马生存的水源和梭梭、芦苇、野蒿、芨芨草等,为野马半放归、全放归提供了天然的环境。 经过野马中心工作人员和有关专家的共同努力,野马先后顺利度过成活关、繁殖关(1988年)、子一代繁殖关(1992年)和子二代繁殖关(1995年)。到2012年,野马中心在册档案记录的野马已达17匹,其中野马中心存栏马匹119匹,包括以7匹公马为“家长”的7个基本繁殖群和一个后备公马群——该中心已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野马中心。 卡拉麦里自然保护区是野马的故乡,2001年8月,首批27匹野马放归准噶尔盆地。但对于圈养了近百年的普氏野马来说,它依然充满了威胁和凶险。2001年冬天,新疆北部普降大雪,环绕准噶尔盆地北缘的阿尔泰地区遭受了50年不遇的特大雪灾。按照计划第一批放归大自然的27匹野马,在雪灾中受到了严峻的考验。 经过20天的寻找,工作人员终于在荒原一座白雪覆盖的高岗上找到了这27匹野马。虽然它们都很消瘦,但并没有被寒流击倒,相反奔跑的速度却加快了许多。同时,野马和人的距离也明显疏远了。尽管它们还在依赖着人类的帮助——放归点人工给它们开辟的水源地,可它们似乎已经习惯了野外的生活,常常“夜不归宿”。经过了这个冬天,野马回到了属于它们的“天堂”。 据专家说,野马在大自然中生存,需要达到2500匹左右的种群,才能优胜劣汰,抵御自然之敌的侵扰。27匹仅仅是个开始。2004年7月9日,第二批共10匹野马也被放归大自然?? 也许野马回家的路还很长,但是现在生活在卡拉麦里的野马正一步一步地认识脚下的土地,它们正向着真正的自由驰骋不断靠近,同时也不断靠近真正属于自己的家园。(农夫 摄/阎寿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