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  图文首页 |  《绿色中国》目录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杂志目录 > 《绿色中国》(B)2022年第3期 > “十面霾伏” 谁来拯救我们的天空
“十面霾伏” 谁来拯救我们的天空
作者:耿国彪 来源:绿色中国 时间:2022-06-05 16:16:59 浏览:472
字体:
分享到:

1月12日上午,孙元庆驾车从北京市北三环附近出发向南行驶,在经过右安门桥区后,浓重的雾霾令他几乎无法看清道路信号灯所显示的信号。他看了看天空,浓雾中透过的太阳光让他猜测这似乎是个晴天,并据此判断雾或许很快就会消散。尽管这样,他依然打开了雾灯,小心驾驶,直到目的地。然而大雾并没有如孙元庆预测的那样散去,而是一直持续。北京市气象台于13日10时35分发布了北京气象史上首个雾霾橙色预警。北京环保监测中心数据显示,12日23时,西直门北、南三环、奥体中心等监测点PM2.5实时浓度突破900微克,西直门北高达每立方米993微克。“这些数值意味着非常严重、可怕的污染,新国标PM2.5日均浓度限值为每立方米75微克,这样看来,PM2.5日均浓度值将超标10倍。”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朱彤说,每个人对污染的耐受力不同,这样严重的污染,易感人群和老人孩子必须做好自我保护措施,不要外出、不要剧烈运动,暂时不要开窗换气。

这也是新年伊始,北京市民收到的首个环境“礼物”。

无独有偶,雾霾天气刚刚散去,就在市民们还在思索雾霾天气的应对办法时,1月22日大雾再次笼罩北京。从北京市环保监测中心的数据看,全市普遍都达到“严重污染”,即最高的污染级别。北京地图上所分布的空气质量监测站点,被黑压压的深褐色所覆盖。

作为雾霾天气和空气污染的“元凶”,PM2.5因其粒径小,可以吸附住一些细菌病毒及毒害化学物质,通过呼吸进入人体呼吸道及肺部,很容易引发疾病。冬季本身就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而连日来的雾霾天气更加重了空气对人们健康的威胁。雾霾的“卷土重来”使网络上各大论坛、微博上关于空气污染的热议继续升温,不少网友纷纷感叹“有多少雾霾可以重来”,自嘲在“十面霾伏”中“听取咳声一片”??

雾霾锁京城

1月份,多次不期而至的雾霾天气,使很多人不仅了解了雾和霾的区别,而且还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开始寻找应对办法。

24日,在京参加可持续能源记者论坛的著名环保人士廖晓义向到场的记者开玩笑说:“我很同情大家,由于最近几年一直在四川搞乐和家园项目,所以享受的都是青山绿水,呼吸的是清新的空气,要比在北京为环保事业奔忙的各位幸福多了。”

由于工作原因,经常往返于北京、河北两地的何书军两次雾霾天气都正好深陷其中。他告诉记者,最初到北京觉得只是一场雾,没什么大不了的,开车小心些就行了,但后来从报道中了解到现在更多的是霾,不仅能见度低,而且会给人体健康造成伤害。“下次再有雾霾,我就不来北京了,等雾霾散了再过来。还是健康最重要。”

家住丰台区星河城的王大妈有哮喘病,一般到春季才会发作,但这两次雾霾都使她不得不到医院就诊。“我听广播说有雾不让外出,就一直待在家里,可还是不行,每次大雾我这哮喘的老毛病都犯,没办法,只有到医院。”王大妈无奈的说。

记者从南城两家医院呼吸内科了解到,连续大雾使呼吸道疾病患者有所增加。医生告诉记者,由于大雾凝聚了大气中各种污染物质,如二氧化硫、粉尘、臭氧等,对人体健康有危害,市民特别是慢性病患者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面对雾霾天气,自我保护只能是尽量减少伤害,将PM2.5挡在口外。这也造成了与此相关的防尘口罩、空气净化器等商品出现热卖甚至断货现象。

北京消费者蔡女士告诉记者,一周多前她打算买台空气净化器,在京东上看到飞利浦3000元左右的几款均有货,经过对比考虑后打算下单,却发现飞利浦所有型号的空气净化器均显示“无货”。“感觉这几天真是卖得太火了,大家都在抢。”

蔡女士的消费体验并非个例。王德强家中孩子还小,出门想给孩子买个口罩,但跑遍了周边的商场也没有买到。原来连续的雾霾天气使口罩成为最热销的商品。

来自京东商城的数据显示,北京地区空气净化器1月12、13日日均销售额相比平日增长超过5倍。而天猫的数据也显示,空气净化器近期在天猫电器城销量也开始上升。以远大为例,一款特价2624元的空气净化器,月销量137件中,有47件是1月10日~13日期间成交。当当网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几日口罩销量突破15000个,比平日有430%的增长。苏宁易购、易迅网等电商也表示,口罩的搜索量环比大幅增长,目前网站正在加紧进货。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牵着你的手,却看不清你的样子。”这是最近一则突然蹿红的笑话,调侃的就是全国多地发生的雾霾天气。

“借我一双慧眼吧!”不少网友在微博上感叹,想在雾中把城市看清,更想明白雾霾原因所在。为何出现如此大范围的雾霾天气?还将持续多久?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马学款介绍雾和霾都是一种低能见度的天气,但两者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雾是指因水汽凝结导致水平能见度低于1公里的天气现象,能见度在1~10公里时称为轻雾,雾和轻雾的主要成分是水,它们本身并不是污染。霾主要由空气中的污染物导致,即空中悬浮的大量细微颗粒物使水平能见度低于10公里的天气现象。

国际清洁交通委员会原董事会主席、2010年外国专家友谊奖获得者Michael Walsh先生,多年来对中国的事物倾注了很多的热情,他对记者说:“昨天我跟清华的老师聊天,前几天在北京发生灰霾天气的时候,PM2.5浓度都爆表了,在晚上都看不清楚对街的情况,让我想到了1952年伦敦的事件,当时的PM2.5浓度也是非常高的,超过了500微克/立方米。而PM2.5与人体的健康紧密相关,包括过早的死亡,心脏病突发,在北京的医院里儿童的患病率是极大的增高了,这些现象跟美国、亚洲的研究是一样的,毋庸置疑,PM2.5与人体的健康是有直接关系的。”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郝吉明介绍说,此次雾霾污染危害重大,成因复杂。“在这次雾霾事件中,经观测我们发现二次颗粒物和二次有机污染物浓度相当高,其中硫酸盐浓度达到每立方米200微克,硝酸盐达到每立方米100微克,这个现象也表示了此次大面积、高浓度的雾霾是一个污染积累过程造成的。”

雾霾天气使空气质量明显降低。气象专家提醒居民需适当防护,尽量减少室外暴露的时间,减少开窗,长时间在室外需要佩戴口罩。由于能见度较低,驾驶人员应控制速度,确保安全。机场、高速公路、轮渡码头也要采取措施,保障交通安全。

我们知道,污染的空气对身体健康有很多不良影响,可怕的是,这些影响一般不会在几个月、甚至几年内被明显察觉到,它就如有害细菌在悄无声息中、一点点侵蚀我们的健康。因此,只有加大力度保护好我们现有的生存环境,才能令霾远去。

复杂的PM2.5

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化时期曾出现“雾霾”天气。在英语中,“雾霾”一词产生于上世纪50年代初,由“烟”和“雾”组合而成。1952年12月英国曾出现持续5天的“大雾霾”天气,主要原因是英国进入工业高速发展期后伦敦地区的工厂大量使用煤炭,排放的大量废气形成极浓的灰黄色烟雾。

北京这次的重污染天气,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浓度水平高,其主要污染物为PM2.5、PM10。北京市环保局环保监测中心主任张大伟说,根本原因还在于污染排放量大“燃煤、机动车、工业以及扬尘,这些污染源排放量大,是造成本次污染的根本原因。近期极端不利的污染扩散条件,是形成本次污染过程的直接原因,第三是区域污染和本地污染的叠加。”

如何防治空气污染?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总工程师王金南表示,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调整是必由之路。PM2.5等污染物的治理,难就难在需要综合手段,实现多项污染物协同减排。污染治理是一个多环节密切咬合的链条,只要有一个环节“掉链子”,PM2.5减排就会受影响。同时,大气污染呈现区域性特征,必须建立区域联防联控机制来应对。

“我们一定要认识到PM2.5治理的长期性、复杂性。如果措施到位,在‘十二五’末会有所降低,但是要明显改善空气质量,还有很大难度,需要很长时间。”王金南说。

Michael Walsh先生指出,在去年一份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文章,对全球引起过早死亡的原因做了分析,PM2.5引起全球超过320万例过早死亡。在东亚,根据WHO的数据,室外颗粒物的污染是第四位引起过早死亡的原因。

郝吉明说,我国的能源结构不合理,尤其是主要消耗燃煤,每年要消耗35亿吨标煤,是世界上最大的燃煤国家,这是污染程度高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像今年大部分地区比较冷,供暖用的能源量继续增加,导致污染持续积累。近年来,北京市通过对城六区燃煤锅炉进行改造,对东西城区居民实行“煤改电”,在平原进行造林等多种办法减少燃煤消耗量降低PM2.5,但治理PM2.5光靠一地的努力是不行的,必须要联防联控。“区域联防联控在推动,各个地区都在强调各个地区难点和利益,北京改善空气质量,外地协同。有人给我送了一个词是北京生病、外地吃药。想法上比较偏颇了,各个地方都要按照国家的标准推进大气污染防治。”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胡敏利用其科研监测站点的数据对本次雾霾天气PM2.5进行了源解析。她介绍说,解析出来这几类源,如煤燃烧、机动车尾气排放、生物质燃烧等各类源都对PM2.5的生成有贡献。因此要综合考虑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 

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方力向记者表示,造成雾霾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还是极端气候,然后是污染排放。机动车排放产生的氮氧化物会转化成一部分PM2.5,大约占20%左右,因此雾霾是一个综合因素导致。

方力说,目前对北京来说,就是“想尽办法降低北京本地的污染排放量”。不过,他也指出,仅靠北京还不够,如果周边不干净,浓度高的就会流向浓度低的地方,也会让北京受到影响。在方力看来,由环保部统一协调,区域联防联控是有必要的。事实上,奥运会期间联防联控就做得非常好,河北等地重污染企业也参与一起减排,起到的效果明显。

“PM2.5治理既是‘攻坚战’又是‘持久战’。”环保部部长周生贤在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说,“中国将通过推进提高车用燃油品质等措施综合治理PM2.5,确保2015年重点区域空气中PM2.5年均浓度下降5%,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区域年均浓度下降6%。”

周生贤表示,今年环保部将通过多项举措加强PM2.5的综合治理。在京津冀、长三角等跨省区域,将成立由环保部牵头、相关部门与区域内各省级政府参加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领导小组,从而完善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

经济发展再也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城市管理再也不能以“空气不好是小事”心态来应对突发情况,居民生活再也不能只图自己方便、不管环境负担。只有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我们才可能拥有天蓝、地绿、水净、风清的美好家园。

机动车排放成PM2.5元凶

在采访中,记者感受到业内普遍认为,造成此次严重雾霾的根本原因还是污染排放的增加。而作为大气污染物及PM2.5的一大制造者,机动车尾气排放被指是构成雾霾的重要来源之一。监测数据表明,机动车排放已成为北京等城市空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未来几年,我国机动车保有量还将高速增长,机动车排放带来的污染仍会继续加重。因此,机动车污染控制是推进空气质量改善的重要举措。

长期开车上下班的孙元庆在了解到机动车在北京市PM2.5的贡献率高达20%时,惊讶地说:“过去一直觉得城市污染主要都是那些工厂、锅炉的事,没想到小小的一辆汽车也是一个污染源,以后我还是坐地铁上班吧。”

在文化公司工作的王鑫虽然公司给他配了一辆车,但他坚持每天骑车上班,王鑫告诉记者,“如今北京市给自行车留的行驶空间太小了,我们过去可是自行车王国呀。不能一边提倡大家低碳出行,一边又为机动车开辟过多的道路,应该让自行车道再宽一些。”

机动车污染控制措施有哪些?排放标准与车用燃料标准如何顺利推进?控制PM2.5需要哪些统筹治理?相关部门在落实排放升级的工作中有何新的进展?推进清洁交通和清洁空气有什么国际经验可以借鉴?在针对北京雾霾天气而召开的中国可持续能源记者论坛上,与会专家一一展示出自己的观点。

据介绍,目前欧盟国家已在执行欧五标准,将汽柴油的含硫量降低至10ppm。而我国除北京开始执行地方性的京五标准汽油,上海、珠三角、江苏等部分地区执行国四标准汽油外,其余地区仍在执行国三标准,多数地方炼油厂甚至继续在生产国二标准汽油。而国三标准规定含硫量不超过150ppm,意味着中国当前大多数地区的汽油标准是欧洲15倍之多。

Michael Walsh先生指出,中国有没有可能直接在机动车排放标准里执行欧六的标准,因为欧六是世界上最严格的标准。只要能够供应更加清洁的燃料就可以实施国六,甚至可以说是很有必要去实施,实际上汽油车到了国四的时候,已经有了一些比较先进的控制技术,对于柴油车来说,相当有必要来实施欧六,对DPF的技术进行了强制的要求,这能直接降低PM2.5的排放。

Michael Walsh先生同记者分享了一个巴西的案例:在2009年的时候,由于不能提供相应的燃油,他们就推迟了相当于欧四排放标准的实施,但是到了2012年,由于更加清洁的油品已经能够在市场上供应了,他们直接跨越到了实施欧六的标准。“这个事情能够在巴西发生也能够在中国发生,尤其是北京。”

与汽车排放相关的油品关键指标包括硫、锰、苯、铅、烯烃等,而最主要的是油品中的硫含量,它几乎决定了机动车排放的所有污染物水平,无论是PM2.5(机动车排放的颗粒物的直径几乎全部在2.5微米以下)、氮氧化物还是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都会随着硫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因此油品中的硫含量,是决定油品质量最为关键的因素。

环保部机动车排污监控中心主任汤大钢认为,去年全国的汽车生产销售了1900万辆,每个车都在烧汽油、柴油,这些燃料消耗造成了很多细粒子的因素。我们现在能做到低硫的油品是50PPM或者10PPM,当北京也有了10ppm的汽油和柴油,就可以实施全世界最严格的汽车排放标准,来解决汽车排放导致空气污染的问题。特别是PM2.5的问题。

能源基金会北京办公室环境项目赵立建博士认为,现在我们国家的油品已经成为制约机动车排放标准进一步提升的一个最大的障碍,现在油品提升技术上已经不存在问题,在国内已经能够做到油品到10PPM的水平,最关键的是成本问题,是让政府分担、石油企业分担、还是涨价让消费者来承担,这都需要去回答,包括公众要求尽快减少污染,作为普通的公众愿意不愿意接受油品价格的增长。

郝吉明院士就根治机动车排放污染提出了不少建议,其中包括:同步建立发达的公共交通系统和实施严格的机动车排放控制体系;他指出,未来机动车NOX排放总量控制的关键目标应是“以重型柴油车为控制重点,同时兼顾轻型汽油车”;需提前制定适合我国特点的汽车产业发展路线图和机动车排放污染控制技术路线图。

因为雾霾天气,近日一个叫做“北京咳”的新词在外国友人中悄然流行。北京咳,是外国人对在中国期间产生的一种呼吸症状的称呼,在医学上并没有定义。主要出现在12月至4月间,表现为干咳或咽痒,离开北京后会自然消失。患有此症状的人一般认为出现这种情况与北京的空气污染有关。“北京咳”提醒我们,治理空气污染“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在雾霾笼罩京城的过程中,每一位北京市民都有自己的切肤之痛。这也使每个人认识到:空气污染了,大家都是受害者;减排要从自己做起,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参与和支持。

 

雾霾天出行小贴士

· 收听天气预报,根据天气情况调整出行计划。

· 尽量不要外出;必须外出时要戴口罩。

· 年老体弱者,心血管及呼吸道疾病患者应减少外出。

· 雾霾天能见度低,有时路面湿滑,注意行路安全。

· 骑自行车要减速慢行听从交警指挥。

· 司机小心驾驶,须打开防雾灯与前车保持足够的制动距离,并减速慢行。

· 乘车要保持秩序不要拥挤或滞留在交通密集处。

· 不要在雾霾中进行锻炼,更不要在雾霾中作剧烈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