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  图文首页 |  《绿色中国》目录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杂志目录 > 《绿色中国》(B)2022年第3期 > 仙霞古道 遗落在大山深处的商旅足迹
仙霞古道 遗落在大山深处的商旅足迹
作者:吴渭明 来源:绿色中国 时间:2022-06-02 12:01:09 浏览:736
字体:
分享到:

仙霞古道,又称江(山)浦(城)驿道、浙闽官道、黄巢古道,始建于唐朝,由黄巢起义军所开辟,后经宋、元、明、清四个朝代修筑而成。它北起江山市大南门,经清湖、石门、江郎、峡口、保安等乡镇,从廿八都镇穿越枫岭关进入福建省浦城县 。全程120.5公里,江山境内75公里,浦城境内45.5公里。

古道路面由石片毛石建筑而成,古道宽处有4米,窄处仅0.8米,最大台阶宽1.5米,最陡峭处坡度约70°以上。历经千年,在江山市境内仍有35公里左右保持完好,尤其是保安乡至仙霞岭、小竿岭长约12公里这一段还依然保留着原貌,块石砌成的路面斑驳光亮。

仙霞古道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是古代京福驿道的主要组成部份,史称“东南锁钥”、“入闽咽喉”,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是繁盛的商业运输之道,是“海上丝绸之路”向内延伸的重要陆上运输线。

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仙霞古道由战事而开辟,又因其地处闽、浙、赣三省交界处,山脉绵亘百里,地势险要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特别地形,成为自唐以来兵家必争之地。据史料记载,从宋开始,元、明、清一代代战事不断,清朝靖南王耿精忠在此败降,太平军翼王石达开率部在古道击溃福建总兵曾元福部,粟裕、刘英率领的工农红军挺进师在仙霞岭建立了根据地。1942年8月侵华日军企图由此入闽也在古道上受重创。解放前夕,闽、浙、赣游击队在仙霞岭一带,多次与国民党残余、土匪发生激战。千百年过去了,古道沿线仍能见到当年古代军队在此屯兵设防时建起的驿站、屯兵洞、烽火台、栓马石等古迹。置身其间,这些古迹似乎仍在诉说着当年那兵荒马乱的岁月 。

 

古代繁盛的官道、商道

仙霞山脉横亘在江山和浦城境内,连接着闽浙,也隔断了闽浙。自唐以来,古代浙江通往福建主要靠两条通道,其中一条就是 仙霞古道。据《浙江古代道路交通史》记载“凡浙入闽者,由清湖舍舟登陆以达闽海。”也就是说当时浙江盛产的大量丝绸、瓷器等物资通过船运,由钱塘江逆流而上,到清湖因水枯而舟受阻,清湖码头成了仙霞古道上一个重要的物资转运站。大量的物资从船上卸下来后,再由庞大的挑夫队伍一担担往福建浦城挑,据史料记载,鼎盛时期,每天有千万根扁担上路。挑夫们脚穿草鞋,腿缠绑带,用扁担、担柱和箩筐,翻山越岭,每天行走二三十公里,四五天一个来回,源源不断将物资运送到浦城。挑夫们的汗水浸湿了百里古道,那时的古道不仅是浙闽重要陆上通道,还是万商云集十分繁忙的商道。

 

历史古迹众多

仙霞古道因为是军事要地,繁重的商业运输道路,古道沿线至今有大量的自宋以来留下的建筑,如雄关、古桥、古塔、古建筑、古码头、古遗址和古窑址等。这些历史文化遗迹中包括9大雄关,现保存完好的有仙霞关、枫岭关、安氏关、二渡关等6关,梨岭关等3关尚存断壁残垣。古道沿线现还存唐宋时始建,明清时重建的古塔8座、古桥10座、古路亭9个。这些路亭用于挑夫及行人歇息和避风躲雨,亭内一般都有石凳或木栅凳,通道二边开门,古道从中间通过。仙霞古道沿线尚存码头、寺庙、驿站。古道沿线的驿站后大都被改造成住宅,这些建筑尚在,以清湖、清漾、保安、三卿口、峡口、廿八都为代表的驿站,虽然其房屋不是很豪华,但却简朴,保持着清代的建筑风格,最具有代表性的当属廿八都古建筑群。

仙霞古道不仅以其显要的战略位置而列入兵要地志,而且以其峻险的山势和秀美景色,吸引了各朝各代大批显官达人,文人墨客,他们在此留下了不少诗文、碑文、摩崖题刻。 王安石曾在古道上踯躅,辛弃疾曾在古道上吟唱,陆放翁曾在古道上悲歌,著名的地理学家徐霞客更是多次涉足古道,写下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据考,在仙霞古道历代著名诗人留下的诗文不少于300篇,现存摩崖题刻十几方,其中烟萝洞摩崖题刻最为完整。先辈们留下许多碑文,现存古碑文达百余方,这些碑文反映了仙霞古道各个时代的变迁。

 

自然景色优美

古道穿越百里仙霞山脉,这里群山环抱,群峰连绵,地貌多姿,沿途森林茂密,古树参天,不仅名胜古迹多,且自然景色美,有世界自然遗产江郎山,中国七大名关之一仙霞关,国民党军统特务头目戴笠密宅,历史文化名镇廿八都等,仙霞古道像一根主线串起这些美丽的景点。名胜古迹如此集中在一条古道沿线,这在全国范围内也绝无仅有

江郎山:江郎山海拔824米,如刀削剑劈的三座巨峰像三把利剑直插云霄,尤其是两峰之间岩壁如削,壁高312米,长298米,宽仅3米, 被地质学家称为“中国一线天之最”。江郎山雄伟、奇特,许多名人都留有足迹和墨宝,宋代诗人辛弃疾有诗云:“三峰一一青如剑,卓立千寻不可干。正直相扶无依傍,撑持大地与人看。”五年前该山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市政府巳着手申报国家五A级风景名胜区。

浮盖山:又称盖仙山,与福建浦城交界,属仙霞岭余脉。山顶由巨石累叠而成,如盘如盖 。其山势险峻,怪石嶙峋,山腹有原始堆石洞群,首尾相接,盘绕曲折,有石仙坛、石莲池、仙人峰、棋盘石、始祖石、龙洞等景观。《徐霞客游记》称:“大石磊落,怪石拿云,飞霞削翠”,“浮盖中顶,皆盘石累叠而成,下者为盘,上者为盖,或数石共一肩石,或一石复平列数石,上下俱成叠台双阙。浮盖山除了巨石多,怪石奇异,还有寺庙、溶洞,其中浮盖山的溶洞别具特色。

廿八都:该镇位于江山城南65公里,地处仙霞山脉,与福建省浦城县、江西广丰相邻,是浙西的南大门,仙霞古道从镇中间穿过,历朝历代都有重兵把守。因为交通便利加之是屯兵之地,吸引着大批商人,因此廿八都又是商贾云集之地。久而久之,商人和伤兵大批在此安家,小小镇上就有142种姓氏,13种语言,成为深山沟里的“联合国”。漫步镇上,能看到许多别具风格的建筑 ,这些建筑熔浙式、皖式、闽北客家式于一炉,清一色的青砖白缝墙,重檐挑角古建,风格别致,尤其是雕刻精湛,风格特异的门楼更称一绝。廿八都现存清及民国早期的民居36幢,其中最雄伟壮丽、造型奇特、保存完整的当数清代建造的文昌阁,该建筑占地1576.8平方米,建筑面积1198.8平方米。廿八都被称为散落在大山深处的小世界,成为衢州旅游的新热点。两年前,在新西兰考察,接待我们的美女导游知道我们来自浙江,非常激动,她说,我从《中央四台》北纬30度《远方的家》栏目看到廿八都以后,深深被那里迷人的景色所吸引,廿八都的豆腐也让我嘴馋,下次回国一定要去看一看。

仙霞关:《兵要地志》载:仙霞关系古代关隘, 高3.4米,宽2.7米,以沙石砌成的关门,犹如一只猛虎卧在两山危崖陡壁之中,据说,仙霞关前后的石级路,是南宋乾道年间(公元1135至1173年)所筑,高360级、24曲,前后四道关门。站在关上,看仙霞岭,如铜墙铁壁,左右展开,中间隘口,曲折陡峭地冲刺下去,想象在那弓箭刀矛的时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实乃不算夸张。

从保安到仙霞岭下山势平缓,过仙霞关门依山拾级而上,石砌路大而宽,再往上开始了“之”字形,曲折盘绕,虽然有2米多宽的石路,但行走颇为吃力;在路旁有一棵古树,树中长出一根毛桌,“胸有成竹”名副其实,再向上 就更陡峭了。当我们登上仙霞关顶时,已响午时分。这里是仙霞关第二道关门,也是仙霞关最高点。宋朝大文人朱熹有诗曰:“道出夸山乡思土,霞峰重叠而前迎。岭头云散丹梯耸,步到天巨眼更明。”这仙霞关顶就是朱熹所说的“天巨”了。登临雄关之巅,举目远望,远山近岭,层峦叠翠,大山深谷接岫连峰,云山交触,疑在画中。看那不尽的崇山峻岭,数不清的苍松翠竹,我们心潮起伏,思绪万千。我一边擦着额头上沁出的汗珠,一边在想,当今社会,交通发达了,古道不再会传来枪声炮声,兵马嘶叫,也不会再有昔日的繁荣和辉煌,但古道是多少代人用血水和汗水浇铸而成的,它内涵着多少辛酸泪,记载着多少英雄史。无论社会怎么发展,我们都不应忘掉它们,忘记这段历史,这是祖先留下的巨大精神和物质财富, 宝贵的历史文化的遗存。可喜的是我们思考的这些江山人早些年就意识到了,他们提出旅游促销口号是千年古道,绵绣江山,在城市标识设计时,也把古道镶嵌在图案中,这些足以说明江山人的精明。